'美麗中國典範看深圳'

深圳 環境保護 經濟 美麗中國 技術 人民日報海外網 2019-09-17
"

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印發,《意見》提出支持深圳“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這座中國先行先試的“改革試驗田”城市,將從新的起點再出發,在生態宜居方面做一個具有示範效應的領跑者。

提供可持續樣板

“可持續發展先鋒”是《意見》賦予深圳先行示範區五大戰略定位之一。《意見》要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造安全高效的生產空間、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碧水藍天的生態空間。

“在環保方面,西方一些國家一直詬病中國。這次國家支持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就是向國際社會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樣板是可以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並行雙贏的。”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多年來,深圳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先行先試,在綠色發展上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目前,深圳近一半城區被森林和綠地覆蓋,大小公園近千座,公交車實現100%電動化,PM2.5年均濃度居全國大型城市最好水平之一。

按照《意見》要求,深圳要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中國經驗。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安華對本報記者建議,在環境與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面,深圳要在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和城市、沿海、生態脆弱地區,建成有效抵禦氣候變化風險的機制,建立起良好的可持續利用的陸地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區域綠化率、水資源節約率都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空氣、土地、植被保護以及促進綠色消費、構建包容安全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類居住區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完善制度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制度保障。深圳一直努力創建生態制度體系樣本:率先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黨政幹部任免獎懲的最大考核項;發佈全國首個城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地方標準;完善環境監管模式和長效機制等。

“深圳現有的政策、制度和做法還不夠。這次《意見》對深圳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深圳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宋丁指出。

面對先行示範的新要求,深圳改進的空間非常大。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方面,深圳要強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運用,不斷創新監管手段,制定更加嚴格的汙染物排放、環保監管等方面的技術規範,形成不敢、不能、不願破壞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除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實施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外,面對快速發展帶來的“大城市病”問題,吳思康認為,深圳要率先建設美麗中國的城市典範,還需破解“三大難題”。一是深度挖潛,破解土地資源緊約束的難題。二是創新舉措,破解超大型城市“垃圾圍城”的難題。三是系統治理,破解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質量差的難題。

為大灣區做貢獻

環境保護不僅是政府的事,更需要全民參與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深圳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嘗試。深圳市標新科普研究院院長陳素平對本報記者介紹說,現在整個深圳市百姓的生態環保意識都有很大提高,政府和民間都在推行生態、生產、生活“三生”相結合的綠色發展方式。

目前,深圳在全社會倡導綠色發展的積極作用正在向粵港澳大灣區擴展。按照《意見》要求,深圳要在美麗灣區建設中走在前列。宋丁認為,作為一個高密度人口、產業和資金積聚的城市,深圳既要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又要保護好生態,其做法可以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大氣汙染治理向縱深拓展,為打造宜居宜業的大灣區多做貢獻。

“未來,深圳可以在構建科學高效的治理體系、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簡約適度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先行示範,在為大灣區居民提供最安全的食品、最潔淨的飲水、最優美的環境、最文明的生活等方面,積極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吳思康說。(記者 羅 蘭)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9月16日 第 02 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