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棄日歸國,被六部委表彰,讓鹽鹼地變\'金疙瘩\',榮獲國家科技獎'

"

教室裡是她孜孜不倦、教書育人的身影;實驗室裡是她刻苦鑽研、不斷探索的身影;試驗田裡是她不畏艱辛、只為科學的身影……她就是生命科學學院王晶珊教授。

目前,"2019青島農業大學最美教師"評選活動結果揭曉。結合參選人事蹟和社會評議情況,包括農學院王晶珊在內的十位老師獲得"2019青島農業大學最美教師"稱號。

"

教室裡是她孜孜不倦、教書育人的身影;實驗室裡是她刻苦鑽研、不斷探索的身影;試驗田裡是她不畏艱辛、只為科學的身影……她就是生命科學學院王晶珊教授。

目前,"2019青島農業大學最美教師"評選活動結果揭曉。結合參選人事蹟和社會評議情況,包括農學院王晶珊在內的十位老師獲得"2019青島農業大學最美教師"稱號。

她棄日歸國,被六部委表彰,讓鹽鹼地變'金疙瘩',榮獲國家科技獎

王晶珊1960年2月生出于山東萊州,1982年本科畢業於萊陽農學院農學專業,1992年留學日本鹿兒島大學,1998年獲農學博士學位後回青島農業大學任教至今。

學成歸來,用無私奉獻回饋祖國

文人墨客們常常說:"只有在生孕、養育自己的土地上,才會有創作的靈感。"王教授對此深有感觸。當初為了進一步深造,個人事業獲得發展王晶珊教授去了日本學習。"到了日本後,正應了許多歸國人員說的那句話,真是'不出國體會不到愛國的滋味'。"王晶珊教授說道。在日本求學時,她始終想的就是早點回國,那時候只要一聽到中國國歌,眼淚就會情不自禁地流下來。

2003年,中央組織部、人事部、宣傳部、教育部、統戰部、科學技術部六部委在人民大會堂表彰留學歸國人員,王晶珊教授是山東省僅有的6位獲得"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的人員之一,還是全省唯一一位來自高校的教師代表。

回國之後,有人曾問她是否曾經後悔沒有留在日本繼續進行科研攻關,王晶珊教授笑著說,"別看日本試驗環境、條件或資金都比國內要好,但假如真留在日本,說不定還做不出今天的成績。"

讓"鹽疙瘩"變成"金疙瘩"

從2014年至今,年屆五旬的王晶珊帶領科技特派員團隊成員隋炯明、喬利仙、姜德鋒等進駐山東省東營市這片黃河三角洲鹽鹼地裡,把論文寫在鹽鹼地上,把知識與技術傳遞給老百姓,進行花生耐鹽鑑定和耐鹽花生新品種的選育工作。

曾經,利津縣毛坨村,是東營市出了名的"鹼窩窩"。十幾年前,這裡還流傳著一段順口溜:"毛坨村,太偏遠,出進交通不方便,遠離水源年年旱,土地寬闊光鹽鹼,人種天收無保障,要想致富難上難。"這是黃河三角洲800萬畝濱海重鹽鹼地的縮影。這樣的土地過去只能種棉花,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幾百元。

2014年,王晶珊帶領科技特派員團隊,進駐毛坨村,進行花生耐鹽鑑定和耐鹽花生新品種的選育工作。"俺要讓毛坨村'鹽疙瘩'變成'金疙瘩',讓鄉親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

教室裡是她孜孜不倦、教書育人的身影;實驗室裡是她刻苦鑽研、不斷探索的身影;試驗田裡是她不畏艱辛、只為科學的身影……她就是生命科學學院王晶珊教授。

目前,"2019青島農業大學最美教師"評選活動結果揭曉。結合參選人事蹟和社會評議情況,包括農學院王晶珊在內的十位老師獲得"2019青島農業大學最美教師"稱號。

她棄日歸國,被六部委表彰,讓鹽鹼地變'金疙瘩',榮獲國家科技獎

王晶珊1960年2月生出于山東萊州,1982年本科畢業於萊陽農學院農學專業,1992年留學日本鹿兒島大學,1998年獲農學博士學位後回青島農業大學任教至今。

學成歸來,用無私奉獻回饋祖國

文人墨客們常常說:"只有在生孕、養育自己的土地上,才會有創作的靈感。"王教授對此深有感觸。當初為了進一步深造,個人事業獲得發展王晶珊教授去了日本學習。"到了日本後,正應了許多歸國人員說的那句話,真是'不出國體會不到愛國的滋味'。"王晶珊教授說道。在日本求學時,她始終想的就是早點回國,那時候只要一聽到中國國歌,眼淚就會情不自禁地流下來。

2003年,中央組織部、人事部、宣傳部、教育部、統戰部、科學技術部六部委在人民大會堂表彰留學歸國人員,王晶珊教授是山東省僅有的6位獲得"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的人員之一,還是全省唯一一位來自高校的教師代表。

回國之後,有人曾問她是否曾經後悔沒有留在日本繼續進行科研攻關,王晶珊教授笑著說,"別看日本試驗環境、條件或資金都比國內要好,但假如真留在日本,說不定還做不出今天的成績。"

讓"鹽疙瘩"變成"金疙瘩"

從2014年至今,年屆五旬的王晶珊帶領科技特派員團隊成員隋炯明、喬利仙、姜德鋒等進駐山東省東營市這片黃河三角洲鹽鹼地裡,把論文寫在鹽鹼地上,把知識與技術傳遞給老百姓,進行花生耐鹽鑑定和耐鹽花生新品種的選育工作。

曾經,利津縣毛坨村,是東營市出了名的"鹼窩窩"。十幾年前,這裡還流傳著一段順口溜:"毛坨村,太偏遠,出進交通不方便,遠離水源年年旱,土地寬闊光鹽鹼,人種天收無保障,要想致富難上難。"這是黃河三角洲800萬畝濱海重鹽鹼地的縮影。這樣的土地過去只能種棉花,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幾百元。

2014年,王晶珊帶領科技特派員團隊,進駐毛坨村,進行花生耐鹽鑑定和耐鹽花生新品種的選育工作。"俺要讓毛坨村'鹽疙瘩'變成'金疙瘩',讓鄉親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她棄日歸國,被六部委表彰,讓鹽鹼地變'金疙瘩',榮獲國家科技獎

"她經常在地頭上和農民朋友一起吃飯、聊天,一點兒教授架子都沒有。"毛坨村村民張老漢深有感觸地說,她常待的地方,除了實驗室,就是試驗田。經過4年的努力,王晶珊團隊在毛坨村鹽鹼地上建起了現代農業示範園,篩選鑑定出花生耐鹽新種質132份,其中耐鹽性極強的種質26份,培育的宇花2號和宇花21號花生新品種在毛坨村鹽鹼地種植,表現出較強的耐鹽性,2017年播種在0.4%—0.5%的鹽鹼地上,收穫期經專家驗收,畝產達425公斤以上。

王晶珊的決心和信心,來自於她長期以來從事的作物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研究。近年來,她和團隊培育出高產、耐鹽、高油、抗旱及特殊性狀的花生突變體1000餘份。他們培育的9個品種通過國家品種權保護審查。為此,她榮獲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項。

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王晶珊教授喜歡自己的教師職業。她認為老師更多是引導學生。"對待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不僅要傳授給他們知識,還要教育他們怎樣為人。"王教授很喜歡笑,一笑起來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她在課堂上的親和力讓很多家在外省的同學都能感受到溫暖。"我很喜歡上王老師的課,不光是課本的內容,還有就是我看到她就感到很親切,就不會想家了。"一位家在福建的學生說。

"

教室裡是她孜孜不倦、教書育人的身影;實驗室裡是她刻苦鑽研、不斷探索的身影;試驗田裡是她不畏艱辛、只為科學的身影……她就是生命科學學院王晶珊教授。

目前,"2019青島農業大學最美教師"評選活動結果揭曉。結合參選人事蹟和社會評議情況,包括農學院王晶珊在內的十位老師獲得"2019青島農業大學最美教師"稱號。

她棄日歸國,被六部委表彰,讓鹽鹼地變'金疙瘩',榮獲國家科技獎

王晶珊1960年2月生出于山東萊州,1982年本科畢業於萊陽農學院農學專業,1992年留學日本鹿兒島大學,1998年獲農學博士學位後回青島農業大學任教至今。

學成歸來,用無私奉獻回饋祖國

文人墨客們常常說:"只有在生孕、養育自己的土地上,才會有創作的靈感。"王教授對此深有感觸。當初為了進一步深造,個人事業獲得發展王晶珊教授去了日本學習。"到了日本後,正應了許多歸國人員說的那句話,真是'不出國體會不到愛國的滋味'。"王晶珊教授說道。在日本求學時,她始終想的就是早點回國,那時候只要一聽到中國國歌,眼淚就會情不自禁地流下來。

2003年,中央組織部、人事部、宣傳部、教育部、統戰部、科學技術部六部委在人民大會堂表彰留學歸國人員,王晶珊教授是山東省僅有的6位獲得"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的人員之一,還是全省唯一一位來自高校的教師代表。

回國之後,有人曾問她是否曾經後悔沒有留在日本繼續進行科研攻關,王晶珊教授笑著說,"別看日本試驗環境、條件或資金都比國內要好,但假如真留在日本,說不定還做不出今天的成績。"

讓"鹽疙瘩"變成"金疙瘩"

從2014年至今,年屆五旬的王晶珊帶領科技特派員團隊成員隋炯明、喬利仙、姜德鋒等進駐山東省東營市這片黃河三角洲鹽鹼地裡,把論文寫在鹽鹼地上,把知識與技術傳遞給老百姓,進行花生耐鹽鑑定和耐鹽花生新品種的選育工作。

曾經,利津縣毛坨村,是東營市出了名的"鹼窩窩"。十幾年前,這裡還流傳著一段順口溜:"毛坨村,太偏遠,出進交通不方便,遠離水源年年旱,土地寬闊光鹽鹼,人種天收無保障,要想致富難上難。"這是黃河三角洲800萬畝濱海重鹽鹼地的縮影。這樣的土地過去只能種棉花,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幾百元。

2014年,王晶珊帶領科技特派員團隊,進駐毛坨村,進行花生耐鹽鑑定和耐鹽花生新品種的選育工作。"俺要讓毛坨村'鹽疙瘩'變成'金疙瘩',讓鄉親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她棄日歸國,被六部委表彰,讓鹽鹼地變'金疙瘩',榮獲國家科技獎

"她經常在地頭上和農民朋友一起吃飯、聊天,一點兒教授架子都沒有。"毛坨村村民張老漢深有感觸地說,她常待的地方,除了實驗室,就是試驗田。經過4年的努力,王晶珊團隊在毛坨村鹽鹼地上建起了現代農業示範園,篩選鑑定出花生耐鹽新種質132份,其中耐鹽性極強的種質26份,培育的宇花2號和宇花21號花生新品種在毛坨村鹽鹼地種植,表現出較強的耐鹽性,2017年播種在0.4%—0.5%的鹽鹼地上,收穫期經專家驗收,畝產達425公斤以上。

王晶珊的決心和信心,來自於她長期以來從事的作物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研究。近年來,她和團隊培育出高產、耐鹽、高油、抗旱及特殊性狀的花生突變體1000餘份。他們培育的9個品種通過國家品種權保護審查。為此,她榮獲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項。

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王晶珊教授喜歡自己的教師職業。她認為老師更多是引導學生。"對待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不僅要傳授給他們知識,還要教育他們怎樣為人。"王教授很喜歡笑,一笑起來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她在課堂上的親和力讓很多家在外省的同學都能感受到溫暖。"我很喜歡上王老師的課,不光是課本的內容,還有就是我看到她就感到很親切,就不會想家了。"一位家在福建的學生說。

她棄日歸國,被六部委表彰,讓鹽鹼地變'金疙瘩',榮獲國家科技獎

王晶珊教授近年來先後承擔"普通遺傳學"、"細胞工程"、"植物組織培養"、"高級遺傳育種"和"生物技術"等研究生和本科生課程的教學任務。憑藉對科研孜孜不倦的精神,她先後主持國家自然基金及其他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0餘項,獲國家級科技獎勵2項,省部級獎勵5項,地廳級獎勵5項,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7件,軟件著作權11個,發表論文100餘篇,SCI收錄16篇。

這些成績,在王晶珊教授眼中,只是對自己以往付出的一種認可。身為科研人員,她一直認為如果只在乎外在的榮譽,就會喪失對科研本身的熱愛。"我是學農學的,我的奮鬥目標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生物技術方法,為農業發展盡一份力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頭條號:青島農業大學招生辦

文章素材來源:青島農業大學官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