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

社會保險 經濟 慈善 人力資源 井岡山報融媒體 2017-06-08

老雨

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這是我們黨著眼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作出的重大決策和部署。我們要深刻領會、全面貫徹這一重要精神。

社會建設涉及面廣,內涵豐富,基本要求是:積極解決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等直接關係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現實利益的問題,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為此,需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發展教育也是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必須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進一步在全社會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特別是農村教師素質,把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發揮出來。

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條件。必須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多渠道擴大就業。同時,要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措施,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不斷深化,打破了平均主義、“大鍋飯”制度,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出現了城鄉、地區、行業和部分居民之間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的現象。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整頓和規範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要通過改革和發展,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防止兩極分化,使全體社會成員逐步共同致富。

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歷來被稱為人民生活的“安全網”、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調節器”,是國家的一項重要社會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指導方針,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國民素質的重要體現,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係千家萬戶幸福。要加快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的目標。

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願,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必須把完善社會管理作為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任務,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重視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