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其中,就縣級介休市來說,人口超40萬,位於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距太原市139千米,距晉中市榆次區112千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介休市這一地名,因為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

"

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其中,就縣級介休市來說,人口超40萬,位於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距太原市139千米,距晉中市榆次區112千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介休市這一地名,因為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

山西省一縣級市,人口超40萬,距太原市139公里

首先,縣級介休市直屬於山西省,由地級晉中市代管。在地理位置上,縣級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側,汾河南畔,地跨東經111°44′10″——112°10′14″,北緯36°50′01″——37°11′04″,距山西省會太原市139公里,距晉中市榆次區112公里。全境東西長38.5千米,南北寬38千米,總面積744平方千米。就介休市的歷史來說,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回到晉國,決定賞賜跟隨自己的臣子,對此,介子推不言祿,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不出,竟與母抱樹而死。之後,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到了戰國時期,今山西省介休市一帶成為魏國的疆域。

"

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其中,就縣級介休市來說,人口超40萬,位於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距太原市139千米,距晉中市榆次區112千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介休市這一地名,因為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

山西省一縣級市,人口超40萬,距太原市139公里

首先,縣級介休市直屬於山西省,由地級晉中市代管。在地理位置上,縣級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側,汾河南畔,地跨東經111°44′10″——112°10′14″,北緯36°50′01″——37°11′04″,距山西省會太原市139公里,距晉中市榆次區112公里。全境東西長38.5千米,南北寬38千米,總面積744平方千米。就介休市的歷史來說,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回到晉國,決定賞賜跟隨自己的臣子,對此,介子推不言祿,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不出,竟與母抱樹而死。之後,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到了戰國時期,今山西省介休市一帶成為魏國的疆域。

山西省一縣級市,人口超40萬,距太原市139公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秦朝在該地區設立界休縣,與鄔縣同屬太原郡。西漢時期,今晉中市介休市一帶屬幷州太原郡界休縣。東漢時期,該地區仍屬幷州太原郡界休縣。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縣級介休市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司馬炎建立西晉後,將改界休縣為介休縣,也即是因為介子推,才改名為介休縣的。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年以後),介休縣併入永安縣(即今孝義)。公元578年,北周設立介休郡,介休縣屬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改介休縣為平昌縣。

"

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其中,就縣級介休市來說,人口超40萬,位於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距太原市139千米,距晉中市榆次區112千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介休市這一地名,因為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

山西省一縣級市,人口超40萬,距太原市139公里

首先,縣級介休市直屬於山西省,由地級晉中市代管。在地理位置上,縣級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側,汾河南畔,地跨東經111°44′10″——112°10′14″,北緯36°50′01″——37°11′04″,距山西省會太原市139公里,距晉中市榆次區112公里。全境東西長38.5千米,南北寬38千米,總面積744平方千米。就介休市的歷史來說,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回到晉國,決定賞賜跟隨自己的臣子,對此,介子推不言祿,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不出,竟與母抱樹而死。之後,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到了戰國時期,今山西省介休市一帶成為魏國的疆域。

山西省一縣級市,人口超40萬,距太原市139公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秦朝在該地區設立界休縣,與鄔縣同屬太原郡。西漢時期,今晉中市介休市一帶屬幷州太原郡界休縣。東漢時期,該地區仍屬幷州太原郡界休縣。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縣級介休市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司馬炎建立西晉後,將改界休縣為介休縣,也即是因為介子推,才改名為介休縣的。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年以後),介休縣併入永安縣(即今孝義)。公元578年,北周設立介休郡,介休縣屬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改介休縣為平昌縣。

山西省一縣級市,人口超40萬,距太原市139公里

由此,在魏晉南北超時期,今縣級介休市一帶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公元598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平昌縣複名介休縣,屬西河郡這一建制。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也即唐朝初期,介休郡改名介州縣,屬介州,兼領平遙縣。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這位皇帝在位時,廢介州,介休縣、平遙縣改屬汾州。唐朝中後期,設立汾州府,介休縣屬之。進入到五代十國時期,介休縣屬太原府汾州。北宋建立後,設立河東路,介休縣屬河東路汾州府介休縣。

"

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其中,就縣級介休市來說,人口超40萬,位於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距太原市139千米,距晉中市榆次區112千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介休市這一地名,因為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

山西省一縣級市,人口超40萬,距太原市139公里

首先,縣級介休市直屬於山西省,由地級晉中市代管。在地理位置上,縣級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側,汾河南畔,地跨東經111°44′10″——112°10′14″,北緯36°50′01″——37°11′04″,距山西省會太原市139公里,距晉中市榆次區112公里。全境東西長38.5千米,南北寬38千米,總面積744平方千米。就介休市的歷史來說,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回到晉國,決定賞賜跟隨自己的臣子,對此,介子推不言祿,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不出,竟與母抱樹而死。之後,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到了戰國時期,今山西省介休市一帶成為魏國的疆域。

山西省一縣級市,人口超40萬,距太原市139公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秦朝在該地區設立界休縣,與鄔縣同屬太原郡。西漢時期,今晉中市介休市一帶屬幷州太原郡界休縣。東漢時期,該地區仍屬幷州太原郡界休縣。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縣級介休市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司馬炎建立西晉後,將改界休縣為介休縣,也即是因為介子推,才改名為介休縣的。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年以後),介休縣併入永安縣(即今孝義)。公元578年,北周設立介休郡,介休縣屬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改介休縣為平昌縣。

山西省一縣級市,人口超40萬,距太原市139公里

由此,在魏晉南北超時期,今縣級介休市一帶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公元598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平昌縣複名介休縣,屬西河郡這一建制。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也即唐朝初期,介休郡改名介州縣,屬介州,兼領平遙縣。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這位皇帝在位時,廢介州,介休縣、平遙縣改屬汾州。唐朝中後期,設立汾州府,介休縣屬之。進入到五代十國時期,介休縣屬太原府汾州。北宋建立後,設立河東路,介休縣屬河東路汾州府介休縣。

山西省一縣級市,人口超40萬,距太原市139公里

最後,南宋時期,介休縣河東北路汾州。元朝建立後,介休縣屬冀寧路汾州。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介休縣屬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汾州。清朝取代明朝後,介休縣屬山西省汾州府。到了1914年,介休縣屬冀寧道(治今陽曲縣)轄。1928年,介休縣直屬於山西省。1992年2月10日,撤銷介休縣,設立縣級介休市。1999年9月,撤銷晉中地區,設立地級晉中市,縣級介休市改由山西省直轄、地級晉中市代管。截至2018年底,縣級介休市總面積達74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43萬人。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文/情懷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