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的戲曲文化十分獨特,在商丘戲曲文化方面佔統治地位的是豫劇,如果在商丘城鎮的大街小巷行走,不管走到哪裡,在耳邊迴響的始終是那大腔大調的河南梆子腔。清乾隆年間,梆子戲傳入商丘。由於受民風民俗、語言及鄉土藝術的影響,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河南東路梆子”——豫劇豫東調。豫劇豫東調曲調高亢、激越,女聲唱腔明快、花俏,男聲唱腔粗獷、大氣、豪放,集中體現了商丘人坦蕩、直率的性格。除豫劇外,在商丘廣泛流行著二夾弦、曲劇、四平調、曲子戲、大油梆、落子戲、評詞、琴書、墜子、大鼓、大鐃、武老二、京韻大鼓等。四平調是在商丘誕生、商丘所獨有也只有在商丘才能聽到的地方戲,是文化和戲曲“特產”。四平調根據花鼓男女藝人多用本嗓演唱,曲調四平八穩的特點及花鼓中原有的“平板調式”,借四平八穩之意,依“平調”之稱,各取一字定名為“四平調”,其代表作有《小包公》和《陳三兩爬堂》等。

燦若星河的商丘戲曲文化,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一起來了解吧

豫劇豫東調

燦若星河的商丘戲曲文化,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一起來了解吧

豫東調,系以商丘為中心的一個豫劇支派,同山東梆子(高調梆子)的關係極為密切。傳統劇目基本相同,唱法多由大本腔(真嗓)改以二本腔(假嗓)為主。又稱"下路調"或"東路調"。原是以商丘為中心,濫觴於虞(城)、夏(邑)、 太(康)、柘(城)、鹿(邑)、睢(州)、寧(陵)(俗稱"外八處")等 地的一種唱法。是豫劇流佈地域最廣的一個唱派。

二夾弦

燦若星河的商丘戲曲文化,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一起來了解吧

兩夾弦,群眾也稱它為"大五音"。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山東西部以及河南東部及北部,江蘇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帶的地方戲。因為它的伴奏樂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眾按照其方言習慣稱它為"兩家弦、大五音。它與流行在黃河以北的聊城、德州、濱州地區的"四根弦"(也稱"一勾勾"、"河西柳"、"哈蟆嗡")有密切的血緣關係。

2008年,兩夾弦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曲劇

燦若星河的商丘戲曲文化,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一起來了解吧

曲劇是主要流傳於河南地區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舊時也稱"高臺曲"或"曲子戲"。 曲劇流行於河南全省及周圍鄰近地區,是在當地流行的曲藝鼓子曲(洛陽曲子、南陽曲子)和踩高蹺的表演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曲劇音樂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雜牌小調與河南的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於1926年經由臨汝縣(今汝州市)農民組成的同樂社在登封縣首次搬上戲劇舞臺,從而正式發展為戲曲劇種。其中的"高蹺曲"由去掉高蹺柺子的演員登上戲劇舞臺,是曲劇由民間歌舞演變為"高臺曲"這種正式的戲曲形式的一個質的飛躍。

2006年5月20日, 曲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平調

燦若星河的商丘戲曲文化,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一起來了解吧

四平調由豫東花鼓演變而成 ,後經過挖掘整理,吸收評劇、京劇、豫劇等的腔調發展而成,逐漸完善形成了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風格。為花鼓曲調配樂,以六稜高胡作為領絃樂器,以梆子戲的打擊樂器烘托氣氛,取花鼓戲唱腔"四平八穩"之意,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貼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劇種。

由於四平調的演變發展過程脈絡清晰,有證有據,被業內專家稱之為"中國戲曲發展的縮影",在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一百多年來,四平調飽含了民間藝人的心血與智慧,為古黃河兩岸方圓數百公里的人民留下了深受群眾喜愛的優秀地方戲曲。

2006年5月20日,"商丘四平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曲子戲

燦若星河的商丘戲曲文化,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一起來了解吧

曲子戲是流行於中國西北五省區的傳統民間小戲。它源於明清時期的傳統民間俗曲,清末民初在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風格的地方小戲,如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新疆曲子戲、寧夏曲子戲等。

盛行於關中和隴東、隴中一帶,而山西、河南、湖北、四川和寧夏等部分地區也有流行。眉戶以其曲調委婉動聽,具有令人聽之入迷的藝術魅力而得名。

大油梆

燦若星河的商丘戲曲文化,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一起來了解吧

大平調是流傳於中原五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聲腔屬於梆子腔系統,流行地區以曹州(今菏澤市)為中心,跨越冀、魯、豫、蘇、皖五省邊緣地帶,西到鄭州、陳州(今淮陽),南到徐州、亳州,北到大名、磁州,東到濟寧、兗州,號稱流行五省八州。由於它的定弦、唱腔都比號稱高調的山東梆子、定名反調的橫笛梆子(即河北梆子)低,所以稱為平調。又因它使用的梆子長50釐米、5斤多重,當地觀眾也叫它"大油梆"。故又稱為大梆戲、大油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後通稱為大平調。 大平調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有著很大影響,逐漸形成三個支派,即東路平調、西路平調和河東平調。

琴書

燦若星河的商丘戲曲文化,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一起來了解吧

琴書是一種漢族民間藝術。曲藝中的琴書,因演唱時用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琴書的表現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兩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詞也根據其樂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長短句之分。有說有唱,一般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伴奏樂器除揚琴之外,也兼用三絃、二胡、箏、墜胡等。

琴書種類很多,有北京琴書、翼城琴書、武鄉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山東琴書、貴州琴書、四川琴書、雲南琴書等。各種琴書起源不一,大多是由當地民歌、小調發展而成。有些是受灘簧、南辭的影響或由大鼓演變而成。如安徽琴書是在流行於泗州地區的老鳳陽歌、泗州調、山歌、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北京琴書、山東琴書最早是農民在農閒時傳唱自娛,後來發展為專業演唱。

墜子

燦若星河的商丘戲曲文化,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一起來了解吧

河南墜子源於河南,是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藝道情、鶯歌柳、三絃書等結合形成的漢族曲藝形式,有一百多年曆史,不僅流行於河南省,在山東、安徽、天津、北京、江蘇、陝西等26個省市區都深受群眾喜愛。2006年5月20日,河南墜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鐃

燦若星河的商丘戲曲文化,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一起來了解吧

永城大鐃又稱落子、荷葉吊板,是永城市稀有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因伴奏樂器為大鐃鑔而得名,屬徒歌形說唱曲種。

2009年永城大鐃被列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