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凡談起中國特供車,總會被鍵盤俠噴的體無完膚,不光是鍵盤俠,在很多稍微有點汽車常識的人眼裡,中國特供車都是“技術落後、偷工減料”的代名詞。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在鍵盤俠眼裡不值一提的中國特供車,為何常年在汽車銷量榜上名列前茅?選擇一臺中國特供車,消費者得到的究竟是實惠還是吃了虧?

"

但凡談起中國特供車,總會被鍵盤俠噴的體無完膚,不光是鍵盤俠,在很多稍微有點汽車常識的人眼裡,中國特供車都是“技術落後、偷工減料”的代名詞。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在鍵盤俠眼裡不值一提的中國特供車,為何常年在汽車銷量榜上名列前茅?選擇一臺中國特供車,消費者得到的究竟是實惠還是吃了虧?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本田冠道是一臺不折不扣的“中國特供車”

01老舊技術搶市場

作為中國特供車界的“扛把子”,上汽大眾2008年推出的朗逸不得不提。朗逸由上汽大眾“自主研發”,基於大眾祖傳的PQ34平臺打造。PQ34平臺誕生於遙遠的1998年,那一年,王菲和那英攜手唱響了《相約九八》(不是酒吧),特大洪災讓2.23億人無家可歸,劉強東在中關村創辦了京東……

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註定了PQ34不是一個普通的平臺。在德國本土功成名退的PQ34,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誕生20年後依舊在神州大地發光發熱。被鍵盤俠嗤之以鼻的朗逸,上市不到一年就取得了月銷過萬的傲人成績,2009年12月,朗逸月銷量突破了兩萬輛。

"

但凡談起中國特供車,總會被鍵盤俠噴的體無完膚,不光是鍵盤俠,在很多稍微有點汽車常識的人眼裡,中國特供車都是“技術落後、偷工減料”的代名詞。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在鍵盤俠眼裡不值一提的中國特供車,為何常年在汽車銷量榜上名列前茅?選擇一臺中國特供車,消費者得到的究竟是實惠還是吃了虧?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本田冠道是一臺不折不扣的“中國特供車”

01老舊技術搶市場

作為中國特供車界的“扛把子”,上汽大眾2008年推出的朗逸不得不提。朗逸由上汽大眾“自主研發”,基於大眾祖傳的PQ34平臺打造。PQ34平臺誕生於遙遠的1998年,那一年,王菲和那英攜手唱響了《相約九八》(不是酒吧),特大洪災讓2.23億人無家可歸,劉強東在中關村創辦了京東……

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註定了PQ34不是一個普通的平臺。在德國本土功成名退的PQ34,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誕生20年後依舊在神州大地發光發熱。被鍵盤俠嗤之以鼻的朗逸,上市不到一年就取得了月銷過萬的傲人成績,2009年12月,朗逸月銷量突破了兩萬輛。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朗逸從誕生之初就是針對中國市場

看似產品力平平的朗逸,在啟用MQB(坊間戲稱沒區別)平臺打造新朗逸之前,已經取得了累計超過330萬輛的成績,平均每月銷量接近三萬臺,在中國A級轎車市場確立了無法撼動的地位。是什麼讓鍵盤俠眼裡一無是處的朗逸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呢?主要有三個原因:口碑、價格、造型。

大眾從入華伊始,就憑藉老桑塔納和老捷達樹立了“皮實耐用”的品牌形象,雖然時至今日大眾變得問題不斷,但當年在老一代人心中樹立起的口碑至今屹立不倒,中國又是一個熟人社會,消費者買車總會參考親戚朋友的意見或是他們的選擇。

朗逸當年定價11.28萬起,乍看之下並不便宜,但對比競爭對手的尺寸,朗逸倒是佔了不少優勢。當銷量越來越高時,朗逸的製造成本越來越低,售價甚至已經到了十萬以內,開始和韓系、國產品牌爭搶市場。而且“久經考驗”的PQ34平臺在維修經濟性以及可靠性上都有不錯的表現,畢竟誰也不希望天天去修理廠。

"

但凡談起中國特供車,總會被鍵盤俠噴的體無完膚,不光是鍵盤俠,在很多稍微有點汽車常識的人眼裡,中國特供車都是“技術落後、偷工減料”的代名詞。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在鍵盤俠眼裡不值一提的中國特供車,為何常年在汽車銷量榜上名列前茅?選擇一臺中國特供車,消費者得到的究竟是實惠還是吃了虧?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本田冠道是一臺不折不扣的“中國特供車”

01老舊技術搶市場

作為中國特供車界的“扛把子”,上汽大眾2008年推出的朗逸不得不提。朗逸由上汽大眾“自主研發”,基於大眾祖傳的PQ34平臺打造。PQ34平臺誕生於遙遠的1998年,那一年,王菲和那英攜手唱響了《相約九八》(不是酒吧),特大洪災讓2.23億人無家可歸,劉強東在中關村創辦了京東……

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註定了PQ34不是一個普通的平臺。在德國本土功成名退的PQ34,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誕生20年後依舊在神州大地發光發熱。被鍵盤俠嗤之以鼻的朗逸,上市不到一年就取得了月銷過萬的傲人成績,2009年12月,朗逸月銷量突破了兩萬輛。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朗逸從誕生之初就是針對中國市場

看似產品力平平的朗逸,在啟用MQB(坊間戲稱沒區別)平臺打造新朗逸之前,已經取得了累計超過330萬輛的成績,平均每月銷量接近三萬臺,在中國A級轎車市場確立了無法撼動的地位。是什麼讓鍵盤俠眼裡一無是處的朗逸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呢?主要有三個原因:口碑、價格、造型。

大眾從入華伊始,就憑藉老桑塔納和老捷達樹立了“皮實耐用”的品牌形象,雖然時至今日大眾變得問題不斷,但當年在老一代人心中樹立起的口碑至今屹立不倒,中國又是一個熟人社會,消費者買車總會參考親戚朋友的意見或是他們的選擇。

朗逸當年定價11.28萬起,乍看之下並不便宜,但對比競爭對手的尺寸,朗逸倒是佔了不少優勢。當銷量越來越高時,朗逸的製造成本越來越低,售價甚至已經到了十萬以內,開始和韓系、國產品牌爭搶市場。而且“久經考驗”的PQ34平臺在維修經濟性以及可靠性上都有不錯的表現,畢竟誰也不希望天天去修理廠。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小改款之後的朗逸更像大哥帕薩特了

朗逸在開發之初就由上汽大眾主導,團隊之中大部分都是中國工程師,所以朗逸的外觀造型雖然不時尚,但卻最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審美需求。而後小改款的朗逸開始往“大哥”帕薩特的造型靠攏,滿足了部分消費者的虛榮心理,獲得了“小帕薩特”的稱號,銷量自然不發愁。

回顧老朗逸的十年,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合資品牌是如何利用老舊技術爭搶市場的。對鍵盤俠來說,老舊技術約等於垃圾,但對於真正購車的消費者來說,一臺經濟耐用的汽車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畢竟大多數人買車是用來代步,而不是下賽道。

"

但凡談起中國特供車,總會被鍵盤俠噴的體無完膚,不光是鍵盤俠,在很多稍微有點汽車常識的人眼裡,中國特供車都是“技術落後、偷工減料”的代名詞。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在鍵盤俠眼裡不值一提的中國特供車,為何常年在汽車銷量榜上名列前茅?選擇一臺中國特供車,消費者得到的究竟是實惠還是吃了虧?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本田冠道是一臺不折不扣的“中國特供車”

01老舊技術搶市場

作為中國特供車界的“扛把子”,上汽大眾2008年推出的朗逸不得不提。朗逸由上汽大眾“自主研發”,基於大眾祖傳的PQ34平臺打造。PQ34平臺誕生於遙遠的1998年,那一年,王菲和那英攜手唱響了《相約九八》(不是酒吧),特大洪災讓2.23億人無家可歸,劉強東在中關村創辦了京東……

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註定了PQ34不是一個普通的平臺。在德國本土功成名退的PQ34,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誕生20年後依舊在神州大地發光發熱。被鍵盤俠嗤之以鼻的朗逸,上市不到一年就取得了月銷過萬的傲人成績,2009年12月,朗逸月銷量突破了兩萬輛。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朗逸從誕生之初就是針對中國市場

看似產品力平平的朗逸,在啟用MQB(坊間戲稱沒區別)平臺打造新朗逸之前,已經取得了累計超過330萬輛的成績,平均每月銷量接近三萬臺,在中國A級轎車市場確立了無法撼動的地位。是什麼讓鍵盤俠眼裡一無是處的朗逸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呢?主要有三個原因:口碑、價格、造型。

大眾從入華伊始,就憑藉老桑塔納和老捷達樹立了“皮實耐用”的品牌形象,雖然時至今日大眾變得問題不斷,但當年在老一代人心中樹立起的口碑至今屹立不倒,中國又是一個熟人社會,消費者買車總會參考親戚朋友的意見或是他們的選擇。

朗逸當年定價11.28萬起,乍看之下並不便宜,但對比競爭對手的尺寸,朗逸倒是佔了不少優勢。當銷量越來越高時,朗逸的製造成本越來越低,售價甚至已經到了十萬以內,開始和韓系、國產品牌爭搶市場。而且“久經考驗”的PQ34平臺在維修經濟性以及可靠性上都有不錯的表現,畢竟誰也不希望天天去修理廠。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小改款之後的朗逸更像大哥帕薩特了

朗逸在開發之初就由上汽大眾主導,團隊之中大部分都是中國工程師,所以朗逸的外觀造型雖然不時尚,但卻最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審美需求。而後小改款的朗逸開始往“大哥”帕薩特的造型靠攏,滿足了部分消費者的虛榮心理,獲得了“小帕薩特”的稱號,銷量自然不發愁。

回顧老朗逸的十年,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合資品牌是如何利用老舊技術爭搶市場的。對鍵盤俠來說,老舊技術約等於垃圾,但對於真正購車的消費者來說,一臺經濟耐用的汽車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畢竟大多數人買車是用來代步,而不是下賽道。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如今的朗逸已經讓人看不出這是一臺A級轎車

02全球車型本土化

除了中國特供車,還有許多中國特供配置。網上有人調侃自主品牌造車三大件是“天窗、大屏、皮座椅”,雖是一句調侃,但背後折射出的正是中國消費者的汽車消費品味。對大多數中國消費者而言,多個ESP還不如多箇中控大屏看著有面子,而多箇中控大屏又不如軸距加長看著有面子。中國消費者的汽車消費觀念中,面子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最瞭解中國消費者的還是大眾。1999年9月6日,加長版的奧迪A6在長春的一汽大眾工廠下線,標誌著合資品牌在華加長風潮的開端。自此之後,上至奔馳寶馬,下至豐田大眾,都在加長這條道路上一路飛奔。對鍵盤俠來說,加長破壞了原車比例,不“正宗”,但對消費者來說,加長的後排可以獲得更加舒適的乘坐體驗,沒有加長的產品,大多數情況下在中國是很難賣出去的。

除了加長,中國市場專屬的配置也是各大廠商費盡心思的戰場,比如豐田CH-R在海外全系沒有天窗,但是到了中國市場,乖乖推出了帶天窗的車型。中國消費者買車,配置很重要。

"

但凡談起中國特供車,總會被鍵盤俠噴的體無完膚,不光是鍵盤俠,在很多稍微有點汽車常識的人眼裡,中國特供車都是“技術落後、偷工減料”的代名詞。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在鍵盤俠眼裡不值一提的中國特供車,為何常年在汽車銷量榜上名列前茅?選擇一臺中國特供車,消費者得到的究竟是實惠還是吃了虧?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本田冠道是一臺不折不扣的“中國特供車”

01老舊技術搶市場

作為中國特供車界的“扛把子”,上汽大眾2008年推出的朗逸不得不提。朗逸由上汽大眾“自主研發”,基於大眾祖傳的PQ34平臺打造。PQ34平臺誕生於遙遠的1998年,那一年,王菲和那英攜手唱響了《相約九八》(不是酒吧),特大洪災讓2.23億人無家可歸,劉強東在中關村創辦了京東……

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註定了PQ34不是一個普通的平臺。在德國本土功成名退的PQ34,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誕生20年後依舊在神州大地發光發熱。被鍵盤俠嗤之以鼻的朗逸,上市不到一年就取得了月銷過萬的傲人成績,2009年12月,朗逸月銷量突破了兩萬輛。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朗逸從誕生之初就是針對中國市場

看似產品力平平的朗逸,在啟用MQB(坊間戲稱沒區別)平臺打造新朗逸之前,已經取得了累計超過330萬輛的成績,平均每月銷量接近三萬臺,在中國A級轎車市場確立了無法撼動的地位。是什麼讓鍵盤俠眼裡一無是處的朗逸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呢?主要有三個原因:口碑、價格、造型。

大眾從入華伊始,就憑藉老桑塔納和老捷達樹立了“皮實耐用”的品牌形象,雖然時至今日大眾變得問題不斷,但當年在老一代人心中樹立起的口碑至今屹立不倒,中國又是一個熟人社會,消費者買車總會參考親戚朋友的意見或是他們的選擇。

朗逸當年定價11.28萬起,乍看之下並不便宜,但對比競爭對手的尺寸,朗逸倒是佔了不少優勢。當銷量越來越高時,朗逸的製造成本越來越低,售價甚至已經到了十萬以內,開始和韓系、國產品牌爭搶市場。而且“久經考驗”的PQ34平臺在維修經濟性以及可靠性上都有不錯的表現,畢竟誰也不希望天天去修理廠。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小改款之後的朗逸更像大哥帕薩特了

朗逸在開發之初就由上汽大眾主導,團隊之中大部分都是中國工程師,所以朗逸的外觀造型雖然不時尚,但卻最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審美需求。而後小改款的朗逸開始往“大哥”帕薩特的造型靠攏,滿足了部分消費者的虛榮心理,獲得了“小帕薩特”的稱號,銷量自然不發愁。

回顧老朗逸的十年,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合資品牌是如何利用老舊技術爭搶市場的。對鍵盤俠來說,老舊技術約等於垃圾,但對於真正購車的消費者來說,一臺經濟耐用的汽車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畢竟大多數人買車是用來代步,而不是下賽道。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如今的朗逸已經讓人看不出這是一臺A級轎車

02全球車型本土化

除了中國特供車,還有許多中國特供配置。網上有人調侃自主品牌造車三大件是“天窗、大屏、皮座椅”,雖是一句調侃,但背後折射出的正是中國消費者的汽車消費品味。對大多數中國消費者而言,多個ESP還不如多箇中控大屏看著有面子,而多箇中控大屏又不如軸距加長看著有面子。中國消費者的汽車消費觀念中,面子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最瞭解中國消費者的還是大眾。1999年9月6日,加長版的奧迪A6在長春的一汽大眾工廠下線,標誌著合資品牌在華加長風潮的開端。自此之後,上至奔馳寶馬,下至豐田大眾,都在加長這條道路上一路飛奔。對鍵盤俠來說,加長破壞了原車比例,不“正宗”,但對消費者來說,加長的後排可以獲得更加舒適的乘坐體驗,沒有加長的產品,大多數情況下在中國是很難賣出去的。

除了加長,中國市場專屬的配置也是各大廠商費盡心思的戰場,比如豐田CH-R在海外全系沒有天窗,但是到了中國市場,乖乖推出了帶天窗的車型。中國消費者買車,配置很重要。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奧迪可謂是加長的開山鼻祖

03量身定製換銷量

在經歷“老舊技術搶市場”和“全球車型本土化”浪潮之後,中國特供車已經進化到了第三階段,那就是為中國消費者“量身定製”。7月本田在華銷量為11.59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9.4%。這其中,中國特供車“凌派”的表現十分不俗。新一代凌派7月銷量為1.2萬輛,同比增長52.4%;1-7月累計銷量達到8.3萬輛,同比增長33.8%。

"

但凡談起中國特供車,總會被鍵盤俠噴的體無完膚,不光是鍵盤俠,在很多稍微有點汽車常識的人眼裡,中國特供車都是“技術落後、偷工減料”的代名詞。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在鍵盤俠眼裡不值一提的中國特供車,為何常年在汽車銷量榜上名列前茅?選擇一臺中國特供車,消費者得到的究竟是實惠還是吃了虧?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本田冠道是一臺不折不扣的“中國特供車”

01老舊技術搶市場

作為中國特供車界的“扛把子”,上汽大眾2008年推出的朗逸不得不提。朗逸由上汽大眾“自主研發”,基於大眾祖傳的PQ34平臺打造。PQ34平臺誕生於遙遠的1998年,那一年,王菲和那英攜手唱響了《相約九八》(不是酒吧),特大洪災讓2.23億人無家可歸,劉強東在中關村創辦了京東……

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註定了PQ34不是一個普通的平臺。在德國本土功成名退的PQ34,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誕生20年後依舊在神州大地發光發熱。被鍵盤俠嗤之以鼻的朗逸,上市不到一年就取得了月銷過萬的傲人成績,2009年12月,朗逸月銷量突破了兩萬輛。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朗逸從誕生之初就是針對中國市場

看似產品力平平的朗逸,在啟用MQB(坊間戲稱沒區別)平臺打造新朗逸之前,已經取得了累計超過330萬輛的成績,平均每月銷量接近三萬臺,在中國A級轎車市場確立了無法撼動的地位。是什麼讓鍵盤俠眼裡一無是處的朗逸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呢?主要有三個原因:口碑、價格、造型。

大眾從入華伊始,就憑藉老桑塔納和老捷達樹立了“皮實耐用”的品牌形象,雖然時至今日大眾變得問題不斷,但當年在老一代人心中樹立起的口碑至今屹立不倒,中國又是一個熟人社會,消費者買車總會參考親戚朋友的意見或是他們的選擇。

朗逸當年定價11.28萬起,乍看之下並不便宜,但對比競爭對手的尺寸,朗逸倒是佔了不少優勢。當銷量越來越高時,朗逸的製造成本越來越低,售價甚至已經到了十萬以內,開始和韓系、國產品牌爭搶市場。而且“久經考驗”的PQ34平臺在維修經濟性以及可靠性上都有不錯的表現,畢竟誰也不希望天天去修理廠。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小改款之後的朗逸更像大哥帕薩特了

朗逸在開發之初就由上汽大眾主導,團隊之中大部分都是中國工程師,所以朗逸的外觀造型雖然不時尚,但卻最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審美需求。而後小改款的朗逸開始往“大哥”帕薩特的造型靠攏,滿足了部分消費者的虛榮心理,獲得了“小帕薩特”的稱號,銷量自然不發愁。

回顧老朗逸的十年,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合資品牌是如何利用老舊技術爭搶市場的。對鍵盤俠來說,老舊技術約等於垃圾,但對於真正購車的消費者來說,一臺經濟耐用的汽車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畢竟大多數人買車是用來代步,而不是下賽道。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如今的朗逸已經讓人看不出這是一臺A級轎車

02全球車型本土化

除了中國特供車,還有許多中國特供配置。網上有人調侃自主品牌造車三大件是“天窗、大屏、皮座椅”,雖是一句調侃,但背後折射出的正是中國消費者的汽車消費品味。對大多數中國消費者而言,多個ESP還不如多箇中控大屏看著有面子,而多箇中控大屏又不如軸距加長看著有面子。中國消費者的汽車消費觀念中,面子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最瞭解中國消費者的還是大眾。1999年9月6日,加長版的奧迪A6在長春的一汽大眾工廠下線,標誌著合資品牌在華加長風潮的開端。自此之後,上至奔馳寶馬,下至豐田大眾,都在加長這條道路上一路飛奔。對鍵盤俠來說,加長破壞了原車比例,不“正宗”,但對消費者來說,加長的後排可以獲得更加舒適的乘坐體驗,沒有加長的產品,大多數情況下在中國是很難賣出去的。

除了加長,中國市場專屬的配置也是各大廠商費盡心思的戰場,比如豐田CH-R在海外全系沒有天窗,但是到了中國市場,乖乖推出了帶天窗的車型。中國消費者買車,配置很重要。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奧迪可謂是加長的開山鼻祖

03量身定製換銷量

在經歷“老舊技術搶市場”和“全球車型本土化”浪潮之後,中國特供車已經進化到了第三階段,那就是為中國消費者“量身定製”。7月本田在華銷量為11.59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9.4%。這其中,中國特供車“凌派”的表現十分不俗。新一代凌派7月銷量為1.2萬輛,同比增長52.4%;1-7月累計銷量達到8.3萬輛,同比增長33.8%。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凌派在坊間有“小雅閣”的稱號

本田凌派從誕生之初就是針對中國市場開發,2730mm的軸距就已經說明一切,這個軸距甚至比征戰A級家轎市場多年,軸距達到2651mm的速騰還要長,為了賣車,本田真是什麼野路子都有。

同樣是三缸發動機,凌派月銷過萬,而福克斯和英朗卻在降價換銷量,對比之下,凌派成功的原因無外乎三個:1.外觀設計酷似雅閣,再一次滿足了中國消費者對於面子的需求;2.軸距超越了絕大多數主流合資A級轎車,再一次滿足了中國消費者對於空間的執念;3.和大眾一樣,本田深耕中國市場多年並獲得了“買發動機送車”的美譽,消費者的品牌認可度高。

"

但凡談起中國特供車,總會被鍵盤俠噴的體無完膚,不光是鍵盤俠,在很多稍微有點汽車常識的人眼裡,中國特供車都是“技術落後、偷工減料”的代名詞。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在鍵盤俠眼裡不值一提的中國特供車,為何常年在汽車銷量榜上名列前茅?選擇一臺中國特供車,消費者得到的究竟是實惠還是吃了虧?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本田冠道是一臺不折不扣的“中國特供車”

01老舊技術搶市場

作為中國特供車界的“扛把子”,上汽大眾2008年推出的朗逸不得不提。朗逸由上汽大眾“自主研發”,基於大眾祖傳的PQ34平臺打造。PQ34平臺誕生於遙遠的1998年,那一年,王菲和那英攜手唱響了《相約九八》(不是酒吧),特大洪災讓2.23億人無家可歸,劉強東在中關村創辦了京東……

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註定了PQ34不是一個普通的平臺。在德國本土功成名退的PQ34,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誕生20年後依舊在神州大地發光發熱。被鍵盤俠嗤之以鼻的朗逸,上市不到一年就取得了月銷過萬的傲人成績,2009年12月,朗逸月銷量突破了兩萬輛。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朗逸從誕生之初就是針對中國市場

看似產品力平平的朗逸,在啟用MQB(坊間戲稱沒區別)平臺打造新朗逸之前,已經取得了累計超過330萬輛的成績,平均每月銷量接近三萬臺,在中國A級轎車市場確立了無法撼動的地位。是什麼讓鍵盤俠眼裡一無是處的朗逸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呢?主要有三個原因:口碑、價格、造型。

大眾從入華伊始,就憑藉老桑塔納和老捷達樹立了“皮實耐用”的品牌形象,雖然時至今日大眾變得問題不斷,但當年在老一代人心中樹立起的口碑至今屹立不倒,中國又是一個熟人社會,消費者買車總會參考親戚朋友的意見或是他們的選擇。

朗逸當年定價11.28萬起,乍看之下並不便宜,但對比競爭對手的尺寸,朗逸倒是佔了不少優勢。當銷量越來越高時,朗逸的製造成本越來越低,售價甚至已經到了十萬以內,開始和韓系、國產品牌爭搶市場。而且“久經考驗”的PQ34平臺在維修經濟性以及可靠性上都有不錯的表現,畢竟誰也不希望天天去修理廠。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小改款之後的朗逸更像大哥帕薩特了

朗逸在開發之初就由上汽大眾主導,團隊之中大部分都是中國工程師,所以朗逸的外觀造型雖然不時尚,但卻最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審美需求。而後小改款的朗逸開始往“大哥”帕薩特的造型靠攏,滿足了部分消費者的虛榮心理,獲得了“小帕薩特”的稱號,銷量自然不發愁。

回顧老朗逸的十年,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合資品牌是如何利用老舊技術爭搶市場的。對鍵盤俠來說,老舊技術約等於垃圾,但對於真正購車的消費者來說,一臺經濟耐用的汽車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畢竟大多數人買車是用來代步,而不是下賽道。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如今的朗逸已經讓人看不出這是一臺A級轎車

02全球車型本土化

除了中國特供車,還有許多中國特供配置。網上有人調侃自主品牌造車三大件是“天窗、大屏、皮座椅”,雖是一句調侃,但背後折射出的正是中國消費者的汽車消費品味。對大多數中國消費者而言,多個ESP還不如多箇中控大屏看著有面子,而多箇中控大屏又不如軸距加長看著有面子。中國消費者的汽車消費觀念中,面子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最瞭解中國消費者的還是大眾。1999年9月6日,加長版的奧迪A6在長春的一汽大眾工廠下線,標誌著合資品牌在華加長風潮的開端。自此之後,上至奔馳寶馬,下至豐田大眾,都在加長這條道路上一路飛奔。對鍵盤俠來說,加長破壞了原車比例,不“正宗”,但對消費者來說,加長的後排可以獲得更加舒適的乘坐體驗,沒有加長的產品,大多數情況下在中國是很難賣出去的。

除了加長,中國市場專屬的配置也是各大廠商費盡心思的戰場,比如豐田CH-R在海外全系沒有天窗,但是到了中國市場,乖乖推出了帶天窗的車型。中國消費者買車,配置很重要。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奧迪可謂是加長的開山鼻祖

03量身定製換銷量

在經歷“老舊技術搶市場”和“全球車型本土化”浪潮之後,中國特供車已經進化到了第三階段,那就是為中國消費者“量身定製”。7月本田在華銷量為11.59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9.4%。這其中,中國特供車“凌派”的表現十分不俗。新一代凌派7月銷量為1.2萬輛,同比增長52.4%;1-7月累計銷量達到8.3萬輛,同比增長33.8%。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凌派在坊間有“小雅閣”的稱號

本田凌派從誕生之初就是針對中國市場開發,2730mm的軸距就已經說明一切,這個軸距甚至比征戰A級家轎市場多年,軸距達到2651mm的速騰還要長,為了賣車,本田真是什麼野路子都有。

同樣是三缸發動機,凌派月銷過萬,而福克斯和英朗卻在降價換銷量,對比之下,凌派成功的原因無外乎三個:1.外觀設計酷似雅閣,再一次滿足了中國消費者對於面子的需求;2.軸距超越了絕大多數主流合資A級轎車,再一次滿足了中國消費者對於空間的執念;3.和大眾一樣,本田深耕中國市場多年並獲得了“買發動機送車”的美譽,消費者的品牌認可度高。

買中國特供車,究竟是吃虧還是實惠?

凌派的軸距,足夠吊打不少競爭對手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正反面,中國特供車也不例外。廠商根據當地消費者的需求推出“特供”的車型或是配置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比如剛引進國內不久的亞洲龍其實就是豐田為美國市場開發的“美國特供車”,而幾乎所有在北歐銷售的汽車,都會根據北歐氣候寒冷的特點標配座椅加熱。中國特供車的出發點是好的,用更適合中國消費者的產品換取更龐大的銷量無可厚非,但有些廠家在這個過程中走上了“歪門邪道”,下一期我們將討論那些中國特供車中的“害群之馬”。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