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截至北京時間12日晚7點,首日票房7500多萬的《上海堡壘》票房僅有1.12億,預計將在1.5億以內收官。對於一部製作成本3億的影片來說,這一成績註定賠本。

事實上,《上海堡壘》的口碑崩塌早有蛛絲馬跡。此前電影點映規模有限,點映後也並無好口碑傳出,已經是不大樂觀的信號,而在宣傳階段也釋放出更多的利空:預告物料不談故事改為側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線,而對“科幻”概念的錯位營銷、“接棒《流浪地球》”等過度營銷更是令觀眾期待值過高。

只是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口碑糟糕到這種地步。面對大規模的差評,電影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質問“這是爛片?”後秒刪,此後導演滕華濤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輿論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終結。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截至北京時間12日晚7點,首日票房7500多萬的《上海堡壘》票房僅有1.12億,預計將在1.5億以內收官。對於一部製作成本3億的影片來說,這一成績註定賠本。

事實上,《上海堡壘》的口碑崩塌早有蛛絲馬跡。此前電影點映規模有限,點映後也並無好口碑傳出,已經是不大樂觀的信號,而在宣傳階段也釋放出更多的利空:預告物料不談故事改為側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線,而對“科幻”概念的錯位營銷、“接棒《流浪地球》”等過度營銷更是令觀眾期待值過高。

只是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口碑糟糕到這種地步。面對大規模的差評,電影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質問“這是爛片?”後秒刪,此後導演滕華濤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輿論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終結。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過去幾年,“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並不少見。在IP、流量的加持下,即便是口碑崩塌的“爛片”,也都能夠收穫良好的票房成績。

然而像《上海堡壘》這樣首映當天便口碑崩塌,而後從排片到票房全面崩潰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觀眾已經對演技欠奉的流量明星領銜大片產生嚴重抗拒,另一方也是因為《流浪地球》高完成度對比下的巨大落差,畢竟前者一出,國產科幻片再也不能用“工業體系不完善”、“缺少科幻製作經驗”這樣的藉口了。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截至北京時間12日晚7點,首日票房7500多萬的《上海堡壘》票房僅有1.12億,預計將在1.5億以內收官。對於一部製作成本3億的影片來說,這一成績註定賠本。

事實上,《上海堡壘》的口碑崩塌早有蛛絲馬跡。此前電影點映規模有限,點映後也並無好口碑傳出,已經是不大樂觀的信號,而在宣傳階段也釋放出更多的利空:預告物料不談故事改為側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線,而對“科幻”概念的錯位營銷、“接棒《流浪地球》”等過度營銷更是令觀眾期待值過高。

只是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口碑糟糕到這種地步。面對大規模的差評,電影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質問“這是爛片?”後秒刪,此後導演滕華濤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輿論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終結。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過去幾年,“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並不少見。在IP、流量的加持下,即便是口碑崩塌的“爛片”,也都能夠收穫良好的票房成績。

然而像《上海堡壘》這樣首映當天便口碑崩塌,而後從排片到票房全面崩潰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觀眾已經對演技欠奉的流量明星領銜大片產生嚴重抗拒,另一方也是因為《流浪地球》高完成度對比下的巨大落差,畢竟前者一出,國產科幻片再也不能用“工業體系不完善”、“缺少科幻製作經驗”這樣的藉口了。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截至北京時間12日晚7點,首日票房7500多萬的《上海堡壘》票房僅有1.12億,預計將在1.5億以內收官。對於一部製作成本3億的影片來說,這一成績註定賠本。

事實上,《上海堡壘》的口碑崩塌早有蛛絲馬跡。此前電影點映規模有限,點映後也並無好口碑傳出,已經是不大樂觀的信號,而在宣傳階段也釋放出更多的利空:預告物料不談故事改為側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線,而對“科幻”概念的錯位營銷、“接棒《流浪地球》”等過度營銷更是令觀眾期待值過高。

只是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口碑糟糕到這種地步。面對大規模的差評,電影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質問“這是爛片?”後秒刪,此後導演滕華濤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輿論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終結。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過去幾年,“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並不少見。在IP、流量的加持下,即便是口碑崩塌的“爛片”,也都能夠收穫良好的票房成績。

然而像《上海堡壘》這樣首映當天便口碑崩塌,而後從排片到票房全面崩潰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觀眾已經對演技欠奉的流量明星領銜大片產生嚴重抗拒,另一方也是因為《流浪地球》高完成度對比下的巨大落差,畢竟前者一出,國產科幻片再也不能用“工業體系不完善”、“缺少科幻製作經驗”這樣的藉口了。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上海堡壘》爛在哪裡?

其實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壘》的票房成績相當優秀:首日票房7500萬,僅略遜於《哪吒》。

然而糟糕的口碑擴散開後,《上海堡壘》票房呈現斷崖式下滑。

到8月10日晚10點,《上海堡壘》的上座率只有2.7%,票房佔比遠遠低於排片佔比。

時至今日(12日)第三方票務平臺預測該片總票房僅有1.48億,遠低於電影投資3億的成本,可以說註定血本無歸。

究其根本,從作品本身來看,無論是科幻,還是愛情,《上海堡壘》都離及格線存在不小的距離。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截至北京時間12日晚7點,首日票房7500多萬的《上海堡壘》票房僅有1.12億,預計將在1.5億以內收官。對於一部製作成本3億的影片來說,這一成績註定賠本。

事實上,《上海堡壘》的口碑崩塌早有蛛絲馬跡。此前電影點映規模有限,點映後也並無好口碑傳出,已經是不大樂觀的信號,而在宣傳階段也釋放出更多的利空:預告物料不談故事改為側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線,而對“科幻”概念的錯位營銷、“接棒《流浪地球》”等過度營銷更是令觀眾期待值過高。

只是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口碑糟糕到這種地步。面對大規模的差評,電影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質問“這是爛片?”後秒刪,此後導演滕華濤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輿論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終結。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過去幾年,“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並不少見。在IP、流量的加持下,即便是口碑崩塌的“爛片”,也都能夠收穫良好的票房成績。

然而像《上海堡壘》這樣首映當天便口碑崩塌,而後從排片到票房全面崩潰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觀眾已經對演技欠奉的流量明星領銜大片產生嚴重抗拒,另一方也是因為《流浪地球》高完成度對比下的巨大落差,畢竟前者一出,國產科幻片再也不能用“工業體系不完善”、“缺少科幻製作經驗”這樣的藉口了。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上海堡壘》爛在哪裡?

其實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壘》的票房成績相當優秀:首日票房7500萬,僅略遜於《哪吒》。

然而糟糕的口碑擴散開後,《上海堡壘》票房呈現斷崖式下滑。

到8月10日晚10點,《上海堡壘》的上座率只有2.7%,票房佔比遠遠低於排片佔比。

時至今日(12日)第三方票務平臺預測該片總票房僅有1.48億,遠低於電影投資3億的成本,可以說註定血本無歸。

究其根本,從作品本身來看,無論是科幻,還是愛情,《上海堡壘》都離及格線存在不小的距離。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圖片來源:第三方票務平臺)

首先從世界觀架構來看,《上海堡壘》邏輯難以自洽。

與《流浪地球》相似,《上海堡壘》也採取了“新聞聯播交代背景”模式。

在《流浪地球》開頭的新聞播報中,主畫面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就連下方的滾動字幕都與電影細節呼應,比如某條字幕意為“新型車輛駕駛技術的研發成功使更大年齡區間的駕駛員也可以從事駕駛工作”,就與已退休的姥爺還能開重型卡車的信息相呼應。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截至北京時間12日晚7點,首日票房7500多萬的《上海堡壘》票房僅有1.12億,預計將在1.5億以內收官。對於一部製作成本3億的影片來說,這一成績註定賠本。

事實上,《上海堡壘》的口碑崩塌早有蛛絲馬跡。此前電影點映規模有限,點映後也並無好口碑傳出,已經是不大樂觀的信號,而在宣傳階段也釋放出更多的利空:預告物料不談故事改為側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線,而對“科幻”概念的錯位營銷、“接棒《流浪地球》”等過度營銷更是令觀眾期待值過高。

只是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口碑糟糕到這種地步。面對大規模的差評,電影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質問“這是爛片?”後秒刪,此後導演滕華濤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輿論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終結。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過去幾年,“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並不少見。在IP、流量的加持下,即便是口碑崩塌的“爛片”,也都能夠收穫良好的票房成績。

然而像《上海堡壘》這樣首映當天便口碑崩塌,而後從排片到票房全面崩潰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觀眾已經對演技欠奉的流量明星領銜大片產生嚴重抗拒,另一方也是因為《流浪地球》高完成度對比下的巨大落差,畢竟前者一出,國產科幻片再也不能用“工業體系不完善”、“缺少科幻製作經驗”這樣的藉口了。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上海堡壘》爛在哪裡?

其實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壘》的票房成績相當優秀:首日票房7500萬,僅略遜於《哪吒》。

然而糟糕的口碑擴散開後,《上海堡壘》票房呈現斷崖式下滑。

到8月10日晚10點,《上海堡壘》的上座率只有2.7%,票房佔比遠遠低於排片佔比。

時至今日(12日)第三方票務平臺預測該片總票房僅有1.48億,遠低於電影投資3億的成本,可以說註定血本無歸。

究其根本,從作品本身來看,無論是科幻,還是愛情,《上海堡壘》都離及格線存在不小的距離。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圖片來源:第三方票務平臺)

首先從世界觀架構來看,《上海堡壘》邏輯難以自洽。

與《流浪地球》相似,《上海堡壘》也採取了“新聞聯播交代背景”模式。

在《流浪地球》開頭的新聞播報中,主畫面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就連下方的滾動字幕都與電影細節呼應,比如某條字幕意為“新型車輛駕駛技術的研發成功使更大年齡區間的駕駛員也可以從事駕駛工作”,就與已退休的姥爺還能開重型卡車的信息相呼應。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流浪地球》影片開頭截圖)

而《上海堡壘》的開頭花了近3分鐘,介紹了時代背景:人類擁有了超級能源“仙藤”,為此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來攻打地球,地球城市紛紛陷落,只剩下擁有泡防禦系統的上海成為最後的堡壘。

仙藤是什麼能源?它的特性是什麼?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又分別是什麼?“捕食者”的詳細能力是什麼?這些困惑都存在於觀眾的腦海裡,也並沒有得到詳細解答。

作為一部科幻片,如果觀眾未能在第一時間接受並相信作品構建的世界觀,就很難跟得上後續劇情的內在邏輯。如《流浪地球》迅速構建了因太陽老化膨脹地球必須流浪的背景,而《上海堡壘》則給觀眾留下了一串問號。

在世界觀不充分的情況下,《上海堡壘》在故事合理性方面也bug頻出,劇情衝突性更是明顯不足。

很難想象,下圖中的低配“諾基亞”是出現在“若干年後”男女主聯繫的手機。

這樣的不合理在影片中處處可見。如明明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年代,宿舍裡卻存在著很多紙質書;戰爭畫面中,主角們還在用手槍等現代的槍械;男主扮演者鹿晗被詬病的“鐵劉海”造型,也很難與現實軍人形象相聯繫。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截至北京時間12日晚7點,首日票房7500多萬的《上海堡壘》票房僅有1.12億,預計將在1.5億以內收官。對於一部製作成本3億的影片來說,這一成績註定賠本。

事實上,《上海堡壘》的口碑崩塌早有蛛絲馬跡。此前電影點映規模有限,點映後也並無好口碑傳出,已經是不大樂觀的信號,而在宣傳階段也釋放出更多的利空:預告物料不談故事改為側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線,而對“科幻”概念的錯位營銷、“接棒《流浪地球》”等過度營銷更是令觀眾期待值過高。

只是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口碑糟糕到這種地步。面對大規模的差評,電影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質問“這是爛片?”後秒刪,此後導演滕華濤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輿論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終結。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過去幾年,“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並不少見。在IP、流量的加持下,即便是口碑崩塌的“爛片”,也都能夠收穫良好的票房成績。

然而像《上海堡壘》這樣首映當天便口碑崩塌,而後從排片到票房全面崩潰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觀眾已經對演技欠奉的流量明星領銜大片產生嚴重抗拒,另一方也是因為《流浪地球》高完成度對比下的巨大落差,畢竟前者一出,國產科幻片再也不能用“工業體系不完善”、“缺少科幻製作經驗”這樣的藉口了。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上海堡壘》爛在哪裡?

其實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壘》的票房成績相當優秀:首日票房7500萬,僅略遜於《哪吒》。

然而糟糕的口碑擴散開後,《上海堡壘》票房呈現斷崖式下滑。

到8月10日晚10點,《上海堡壘》的上座率只有2.7%,票房佔比遠遠低於排片佔比。

時至今日(12日)第三方票務平臺預測該片總票房僅有1.48億,遠低於電影投資3億的成本,可以說註定血本無歸。

究其根本,從作品本身來看,無論是科幻,還是愛情,《上海堡壘》都離及格線存在不小的距離。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圖片來源:第三方票務平臺)

首先從世界觀架構來看,《上海堡壘》邏輯難以自洽。

與《流浪地球》相似,《上海堡壘》也採取了“新聞聯播交代背景”模式。

在《流浪地球》開頭的新聞播報中,主畫面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就連下方的滾動字幕都與電影細節呼應,比如某條字幕意為“新型車輛駕駛技術的研發成功使更大年齡區間的駕駛員也可以從事駕駛工作”,就與已退休的姥爺還能開重型卡車的信息相呼應。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流浪地球》影片開頭截圖)

而《上海堡壘》的開頭花了近3分鐘,介紹了時代背景:人類擁有了超級能源“仙藤”,為此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來攻打地球,地球城市紛紛陷落,只剩下擁有泡防禦系統的上海成為最後的堡壘。

仙藤是什麼能源?它的特性是什麼?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又分別是什麼?“捕食者”的詳細能力是什麼?這些困惑都存在於觀眾的腦海裡,也並沒有得到詳細解答。

作為一部科幻片,如果觀眾未能在第一時間接受並相信作品構建的世界觀,就很難跟得上後續劇情的內在邏輯。如《流浪地球》迅速構建了因太陽老化膨脹地球必須流浪的背景,而《上海堡壘》則給觀眾留下了一串問號。

在世界觀不充分的情況下,《上海堡壘》在故事合理性方面也bug頻出,劇情衝突性更是明顯不足。

很難想象,下圖中的低配“諾基亞”是出現在“若干年後”男女主聯繫的手機。

這樣的不合理在影片中處處可見。如明明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年代,宿舍裡卻存在著很多紙質書;戰爭畫面中,主角們還在用手槍等現代的槍械;男主扮演者鹿晗被詬病的“鐵劉海”造型,也很難與現實軍人形象相聯繫。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影片中出現的手機)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截至北京時間12日晚7點,首日票房7500多萬的《上海堡壘》票房僅有1.12億,預計將在1.5億以內收官。對於一部製作成本3億的影片來說,這一成績註定賠本。

事實上,《上海堡壘》的口碑崩塌早有蛛絲馬跡。此前電影點映規模有限,點映後也並無好口碑傳出,已經是不大樂觀的信號,而在宣傳階段也釋放出更多的利空:預告物料不談故事改為側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線,而對“科幻”概念的錯位營銷、“接棒《流浪地球》”等過度營銷更是令觀眾期待值過高。

只是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口碑糟糕到這種地步。面對大規模的差評,電影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質問“這是爛片?”後秒刪,此後導演滕華濤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輿論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終結。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過去幾年,“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並不少見。在IP、流量的加持下,即便是口碑崩塌的“爛片”,也都能夠收穫良好的票房成績。

然而像《上海堡壘》這樣首映當天便口碑崩塌,而後從排片到票房全面崩潰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觀眾已經對演技欠奉的流量明星領銜大片產生嚴重抗拒,另一方也是因為《流浪地球》高完成度對比下的巨大落差,畢竟前者一出,國產科幻片再也不能用“工業體系不完善”、“缺少科幻製作經驗”這樣的藉口了。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上海堡壘》爛在哪裡?

其實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壘》的票房成績相當優秀:首日票房7500萬,僅略遜於《哪吒》。

然而糟糕的口碑擴散開後,《上海堡壘》票房呈現斷崖式下滑。

到8月10日晚10點,《上海堡壘》的上座率只有2.7%,票房佔比遠遠低於排片佔比。

時至今日(12日)第三方票務平臺預測該片總票房僅有1.48億,遠低於電影投資3億的成本,可以說註定血本無歸。

究其根本,從作品本身來看,無論是科幻,還是愛情,《上海堡壘》都離及格線存在不小的距離。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圖片來源:第三方票務平臺)

首先從世界觀架構來看,《上海堡壘》邏輯難以自洽。

與《流浪地球》相似,《上海堡壘》也採取了“新聞聯播交代背景”模式。

在《流浪地球》開頭的新聞播報中,主畫面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就連下方的滾動字幕都與電影細節呼應,比如某條字幕意為“新型車輛駕駛技術的研發成功使更大年齡區間的駕駛員也可以從事駕駛工作”,就與已退休的姥爺還能開重型卡車的信息相呼應。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流浪地球》影片開頭截圖)

而《上海堡壘》的開頭花了近3分鐘,介紹了時代背景:人類擁有了超級能源“仙藤”,為此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來攻打地球,地球城市紛紛陷落,只剩下擁有泡防禦系統的上海成為最後的堡壘。

仙藤是什麼能源?它的特性是什麼?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又分別是什麼?“捕食者”的詳細能力是什麼?這些困惑都存在於觀眾的腦海裡,也並沒有得到詳細解答。

作為一部科幻片,如果觀眾未能在第一時間接受並相信作品構建的世界觀,就很難跟得上後續劇情的內在邏輯。如《流浪地球》迅速構建了因太陽老化膨脹地球必須流浪的背景,而《上海堡壘》則給觀眾留下了一串問號。

在世界觀不充分的情況下,《上海堡壘》在故事合理性方面也bug頻出,劇情衝突性更是明顯不足。

很難想象,下圖中的低配“諾基亞”是出現在“若干年後”男女主聯繫的手機。

這樣的不合理在影片中處處可見。如明明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年代,宿舍裡卻存在著很多紙質書;戰爭畫面中,主角們還在用手槍等現代的槍械;男主扮演者鹿晗被詬病的“鐵劉海”造型,也很難與現實軍人形象相聯繫。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影片中出現的手機)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商業片劇本通常會構建戲劇化的衝突。其劇本也基本上按照“衝突產生、解決衝突、衝突結束”這一劇情編排。為了完善衝突,影片需要創造足夠完備的貫穿於劇本始終的前提。該前提是所有角色行為動機的內在邏輯、是衝突產生的根源。

同期上映票房超過35億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正是因為充分鋪設“魔丸”和“靈珠”的故事前提,給哪吒定性為“魔”,最後由哪吒打破“魔”的設定,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到達戲劇衝突點,從而令觀眾共情。

在構建戲劇性衝突上,《上海堡壘》的編劇力有不逮。因為前提的大量缺失,每一次劇情高潮稍顯寡淡,並未達到觀眾期待,出現了一出出“假高潮”。

《上海堡壘》的戲劇高潮在於片尾那條沒能及時收到的五年前的短信。而這一衝突的前提是上海必須陸沉、男女主存在感情關係。

而在“上海陸沉”的前提渲染中,這個作戰計劃中提前規劃好的最悲壯部分本該在最為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誕生。但影片並未向觀眾交代清楚這些前提準備,而在導演認為電影需要進入高潮時,上海陸沉計劃就突然草草登場。

同樣,女主角林瀾的犧牲、男女主角的感情線由於前提準備不足,也帶給觀眾莫名其妙的感覺。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司令決定犧牲、灰鷹小隊的諸多行為動機上。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截至北京時間12日晚7點,首日票房7500多萬的《上海堡壘》票房僅有1.12億,預計將在1.5億以內收官。對於一部製作成本3億的影片來說,這一成績註定賠本。

事實上,《上海堡壘》的口碑崩塌早有蛛絲馬跡。此前電影點映規模有限,點映後也並無好口碑傳出,已經是不大樂觀的信號,而在宣傳階段也釋放出更多的利空:預告物料不談故事改為側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線,而對“科幻”概念的錯位營銷、“接棒《流浪地球》”等過度營銷更是令觀眾期待值過高。

只是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口碑糟糕到這種地步。面對大規模的差評,電影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質問“這是爛片?”後秒刪,此後導演滕華濤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輿論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終結。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過去幾年,“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並不少見。在IP、流量的加持下,即便是口碑崩塌的“爛片”,也都能夠收穫良好的票房成績。

然而像《上海堡壘》這樣首映當天便口碑崩塌,而後從排片到票房全面崩潰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觀眾已經對演技欠奉的流量明星領銜大片產生嚴重抗拒,另一方也是因為《流浪地球》高完成度對比下的巨大落差,畢竟前者一出,國產科幻片再也不能用“工業體系不完善”、“缺少科幻製作經驗”這樣的藉口了。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上海堡壘》爛在哪裡?

其實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壘》的票房成績相當優秀:首日票房7500萬,僅略遜於《哪吒》。

然而糟糕的口碑擴散開後,《上海堡壘》票房呈現斷崖式下滑。

到8月10日晚10點,《上海堡壘》的上座率只有2.7%,票房佔比遠遠低於排片佔比。

時至今日(12日)第三方票務平臺預測該片總票房僅有1.48億,遠低於電影投資3億的成本,可以說註定血本無歸。

究其根本,從作品本身來看,無論是科幻,還是愛情,《上海堡壘》都離及格線存在不小的距離。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圖片來源:第三方票務平臺)

首先從世界觀架構來看,《上海堡壘》邏輯難以自洽。

與《流浪地球》相似,《上海堡壘》也採取了“新聞聯播交代背景”模式。

在《流浪地球》開頭的新聞播報中,主畫面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就連下方的滾動字幕都與電影細節呼應,比如某條字幕意為“新型車輛駕駛技術的研發成功使更大年齡區間的駕駛員也可以從事駕駛工作”,就與已退休的姥爺還能開重型卡車的信息相呼應。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流浪地球》影片開頭截圖)

而《上海堡壘》的開頭花了近3分鐘,介紹了時代背景:人類擁有了超級能源“仙藤”,為此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來攻打地球,地球城市紛紛陷落,只剩下擁有泡防禦系統的上海成為最後的堡壘。

仙藤是什麼能源?它的特性是什麼?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又分別是什麼?“捕食者”的詳細能力是什麼?這些困惑都存在於觀眾的腦海裡,也並沒有得到詳細解答。

作為一部科幻片,如果觀眾未能在第一時間接受並相信作品構建的世界觀,就很難跟得上後續劇情的內在邏輯。如《流浪地球》迅速構建了因太陽老化膨脹地球必須流浪的背景,而《上海堡壘》則給觀眾留下了一串問號。

在世界觀不充分的情況下,《上海堡壘》在故事合理性方面也bug頻出,劇情衝突性更是明顯不足。

很難想象,下圖中的低配“諾基亞”是出現在“若干年後”男女主聯繫的手機。

這樣的不合理在影片中處處可見。如明明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年代,宿舍裡卻存在著很多紙質書;戰爭畫面中,主角們還在用手槍等現代的槍械;男主扮演者鹿晗被詬病的“鐵劉海”造型,也很難與現實軍人形象相聯繫。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影片中出現的手機)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商業片劇本通常會構建戲劇化的衝突。其劇本也基本上按照“衝突產生、解決衝突、衝突結束”這一劇情編排。為了完善衝突,影片需要創造足夠完備的貫穿於劇本始終的前提。該前提是所有角色行為動機的內在邏輯、是衝突產生的根源。

同期上映票房超過35億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正是因為充分鋪設“魔丸”和“靈珠”的故事前提,給哪吒定性為“魔”,最後由哪吒打破“魔”的設定,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到達戲劇衝突點,從而令觀眾共情。

在構建戲劇性衝突上,《上海堡壘》的編劇力有不逮。因為前提的大量缺失,每一次劇情高潮稍顯寡淡,並未達到觀眾期待,出現了一出出“假高潮”。

《上海堡壘》的戲劇高潮在於片尾那條沒能及時收到的五年前的短信。而這一衝突的前提是上海必須陸沉、男女主存在感情關係。

而在“上海陸沉”的前提渲染中,這個作戰計劃中提前規劃好的最悲壯部分本該在最為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誕生。但影片並未向觀眾交代清楚這些前提準備,而在導演認為電影需要進入高潮時,上海陸沉計劃就突然草草登場。

同樣,女主角林瀾的犧牲、男女主角的感情線由於前提準備不足,也帶給觀眾莫名其妙的感覺。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司令決定犧牲、灰鷹小隊的諸多行為動機上。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優秀作品的角色表演和情感都應該足夠鮮活足夠打動人,但這些在《上海堡壘》裡銷聲匿跡。

在一個內在邏輯混亂的劇本下,演員的演技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首當其衝的是臺詞問題,在男女主的片段中幾乎有一半的臺詞出現了配音和演員口型對不上的情況。

在人物塑造上,每個角色的形象都面目模糊:人物性格未知,人物細節未知,人物行為邏輯經不起推敲。林瀾為什麼會讓江洋喜歡?江洋為什麼會被陸依依喜歡?主角們到底有什麼故事?

令觀眾茫然的,本質上是立不住的角色形象和難以支撐角色的故事本身。

此外,反派作為重要角色,生動的反派形象會更好地烘托出影片氛圍,強化合理性。在《上海堡壘》中,反派外星生物以機甲形態出現,缺乏生動感,其行事動機也缺少解釋。

最後,科幻片在特效呈現上是否拉進與歐美好萊塢之間的差距成為評價電影的重要考量標準。導出《流浪地球》郭帆導演正因翻過科幻特效大山才贏得讚譽。

《上海堡壘》中出彩的只有特效。劇組宣稱的15500平方米實景搭建,呈現出來的質感和真實程度確實比好過綠幕拍攝後期特效來呈現的電影,一些評論所說的“五毛特效”過於誇張。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截至北京時間12日晚7點,首日票房7500多萬的《上海堡壘》票房僅有1.12億,預計將在1.5億以內收官。對於一部製作成本3億的影片來說,這一成績註定賠本。

事實上,《上海堡壘》的口碑崩塌早有蛛絲馬跡。此前電影點映規模有限,點映後也並無好口碑傳出,已經是不大樂觀的信號,而在宣傳階段也釋放出更多的利空:預告物料不談故事改為側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線,而對“科幻”概念的錯位營銷、“接棒《流浪地球》”等過度營銷更是令觀眾期待值過高。

只是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口碑糟糕到這種地步。面對大規模的差評,電影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質問“這是爛片?”後秒刪,此後導演滕華濤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輿論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終結。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過去幾年,“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並不少見。在IP、流量的加持下,即便是口碑崩塌的“爛片”,也都能夠收穫良好的票房成績。

然而像《上海堡壘》這樣首映當天便口碑崩塌,而後從排片到票房全面崩潰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觀眾已經對演技欠奉的流量明星領銜大片產生嚴重抗拒,另一方也是因為《流浪地球》高完成度對比下的巨大落差,畢竟前者一出,國產科幻片再也不能用“工業體系不完善”、“缺少科幻製作經驗”這樣的藉口了。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上海堡壘》爛在哪裡?

其實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壘》的票房成績相當優秀:首日票房7500萬,僅略遜於《哪吒》。

然而糟糕的口碑擴散開後,《上海堡壘》票房呈現斷崖式下滑。

到8月10日晚10點,《上海堡壘》的上座率只有2.7%,票房佔比遠遠低於排片佔比。

時至今日(12日)第三方票務平臺預測該片總票房僅有1.48億,遠低於電影投資3億的成本,可以說註定血本無歸。

究其根本,從作品本身來看,無論是科幻,還是愛情,《上海堡壘》都離及格線存在不小的距離。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圖片來源:第三方票務平臺)

首先從世界觀架構來看,《上海堡壘》邏輯難以自洽。

與《流浪地球》相似,《上海堡壘》也採取了“新聞聯播交代背景”模式。

在《流浪地球》開頭的新聞播報中,主畫面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就連下方的滾動字幕都與電影細節呼應,比如某條字幕意為“新型車輛駕駛技術的研發成功使更大年齡區間的駕駛員也可以從事駕駛工作”,就與已退休的姥爺還能開重型卡車的信息相呼應。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流浪地球》影片開頭截圖)

而《上海堡壘》的開頭花了近3分鐘,介紹了時代背景:人類擁有了超級能源“仙藤”,為此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來攻打地球,地球城市紛紛陷落,只剩下擁有泡防禦系統的上海成為最後的堡壘。

仙藤是什麼能源?它的特性是什麼?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又分別是什麼?“捕食者”的詳細能力是什麼?這些困惑都存在於觀眾的腦海裡,也並沒有得到詳細解答。

作為一部科幻片,如果觀眾未能在第一時間接受並相信作品構建的世界觀,就很難跟得上後續劇情的內在邏輯。如《流浪地球》迅速構建了因太陽老化膨脹地球必須流浪的背景,而《上海堡壘》則給觀眾留下了一串問號。

在世界觀不充分的情況下,《上海堡壘》在故事合理性方面也bug頻出,劇情衝突性更是明顯不足。

很難想象,下圖中的低配“諾基亞”是出現在“若干年後”男女主聯繫的手機。

這樣的不合理在影片中處處可見。如明明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年代,宿舍裡卻存在著很多紙質書;戰爭畫面中,主角們還在用手槍等現代的槍械;男主扮演者鹿晗被詬病的“鐵劉海”造型,也很難與現實軍人形象相聯繫。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影片中出現的手機)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商業片劇本通常會構建戲劇化的衝突。其劇本也基本上按照“衝突產生、解決衝突、衝突結束”這一劇情編排。為了完善衝突,影片需要創造足夠完備的貫穿於劇本始終的前提。該前提是所有角色行為動機的內在邏輯、是衝突產生的根源。

同期上映票房超過35億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正是因為充分鋪設“魔丸”和“靈珠”的故事前提,給哪吒定性為“魔”,最後由哪吒打破“魔”的設定,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到達戲劇衝突點,從而令觀眾共情。

在構建戲劇性衝突上,《上海堡壘》的編劇力有不逮。因為前提的大量缺失,每一次劇情高潮稍顯寡淡,並未達到觀眾期待,出現了一出出“假高潮”。

《上海堡壘》的戲劇高潮在於片尾那條沒能及時收到的五年前的短信。而這一衝突的前提是上海必須陸沉、男女主存在感情關係。

而在“上海陸沉”的前提渲染中,這個作戰計劃中提前規劃好的最悲壯部分本該在最為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誕生。但影片並未向觀眾交代清楚這些前提準備,而在導演認為電影需要進入高潮時,上海陸沉計劃就突然草草登場。

同樣,女主角林瀾的犧牲、男女主角的感情線由於前提準備不足,也帶給觀眾莫名其妙的感覺。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司令決定犧牲、灰鷹小隊的諸多行為動機上。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優秀作品的角色表演和情感都應該足夠鮮活足夠打動人,但這些在《上海堡壘》裡銷聲匿跡。

在一個內在邏輯混亂的劇本下,演員的演技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首當其衝的是臺詞問題,在男女主的片段中幾乎有一半的臺詞出現了配音和演員口型對不上的情況。

在人物塑造上,每個角色的形象都面目模糊:人物性格未知,人物細節未知,人物行為邏輯經不起推敲。林瀾為什麼會讓江洋喜歡?江洋為什麼會被陸依依喜歡?主角們到底有什麼故事?

令觀眾茫然的,本質上是立不住的角色形象和難以支撐角色的故事本身。

此外,反派作為重要角色,生動的反派形象會更好地烘托出影片氛圍,強化合理性。在《上海堡壘》中,反派外星生物以機甲形態出現,缺乏生動感,其行事動機也缺少解釋。

最後,科幻片在特效呈現上是否拉進與歐美好萊塢之間的差距成為評價電影的重要考量標準。導出《流浪地球》郭帆導演正因翻過科幻特效大山才贏得讚譽。

《上海堡壘》中出彩的只有特效。劇組宣稱的15500平方米實景搭建,呈現出來的質感和真實程度確實比好過綠幕拍攝後期特效來呈現的電影,一些評論所說的“五毛特效”過於誇張。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按照劇組的宣傳,導演滕華濤率領劇組,耗時三年完成了數千張概念圖,1600多個特效鏡頭。

然而,故事內核的不明確拖了特效團隊的後腿。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截至北京時間12日晚7點,首日票房7500多萬的《上海堡壘》票房僅有1.12億,預計將在1.5億以內收官。對於一部製作成本3億的影片來說,這一成績註定賠本。

事實上,《上海堡壘》的口碑崩塌早有蛛絲馬跡。此前電影點映規模有限,點映後也並無好口碑傳出,已經是不大樂觀的信號,而在宣傳階段也釋放出更多的利空:預告物料不談故事改為側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線,而對“科幻”概念的錯位營銷、“接棒《流浪地球》”等過度營銷更是令觀眾期待值過高。

只是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口碑糟糕到這種地步。面對大規模的差評,電影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質問“這是爛片?”後秒刪,此後導演滕華濤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輿論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終結。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過去幾年,“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並不少見。在IP、流量的加持下,即便是口碑崩塌的“爛片”,也都能夠收穫良好的票房成績。

然而像《上海堡壘》這樣首映當天便口碑崩塌,而後從排片到票房全面崩潰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觀眾已經對演技欠奉的流量明星領銜大片產生嚴重抗拒,另一方也是因為《流浪地球》高完成度對比下的巨大落差,畢竟前者一出,國產科幻片再也不能用“工業體系不完善”、“缺少科幻製作經驗”這樣的藉口了。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上海堡壘》爛在哪裡?

其實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壘》的票房成績相當優秀:首日票房7500萬,僅略遜於《哪吒》。

然而糟糕的口碑擴散開後,《上海堡壘》票房呈現斷崖式下滑。

到8月10日晚10點,《上海堡壘》的上座率只有2.7%,票房佔比遠遠低於排片佔比。

時至今日(12日)第三方票務平臺預測該片總票房僅有1.48億,遠低於電影投資3億的成本,可以說註定血本無歸。

究其根本,從作品本身來看,無論是科幻,還是愛情,《上海堡壘》都離及格線存在不小的距離。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圖片來源:第三方票務平臺)

首先從世界觀架構來看,《上海堡壘》邏輯難以自洽。

與《流浪地球》相似,《上海堡壘》也採取了“新聞聯播交代背景”模式。

在《流浪地球》開頭的新聞播報中,主畫面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就連下方的滾動字幕都與電影細節呼應,比如某條字幕意為“新型車輛駕駛技術的研發成功使更大年齡區間的駕駛員也可以從事駕駛工作”,就與已退休的姥爺還能開重型卡車的信息相呼應。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流浪地球》影片開頭截圖)

而《上海堡壘》的開頭花了近3分鐘,介紹了時代背景:人類擁有了超級能源“仙藤”,為此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來攻打地球,地球城市紛紛陷落,只剩下擁有泡防禦系統的上海成為最後的堡壘。

仙藤是什麼能源?它的特性是什麼?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又分別是什麼?“捕食者”的詳細能力是什麼?這些困惑都存在於觀眾的腦海裡,也並沒有得到詳細解答。

作為一部科幻片,如果觀眾未能在第一時間接受並相信作品構建的世界觀,就很難跟得上後續劇情的內在邏輯。如《流浪地球》迅速構建了因太陽老化膨脹地球必須流浪的背景,而《上海堡壘》則給觀眾留下了一串問號。

在世界觀不充分的情況下,《上海堡壘》在故事合理性方面也bug頻出,劇情衝突性更是明顯不足。

很難想象,下圖中的低配“諾基亞”是出現在“若干年後”男女主聯繫的手機。

這樣的不合理在影片中處處可見。如明明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年代,宿舍裡卻存在著很多紙質書;戰爭畫面中,主角們還在用手槍等現代的槍械;男主扮演者鹿晗被詬病的“鐵劉海”造型,也很難與現實軍人形象相聯繫。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影片中出現的手機)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商業片劇本通常會構建戲劇化的衝突。其劇本也基本上按照“衝突產生、解決衝突、衝突結束”這一劇情編排。為了完善衝突,影片需要創造足夠完備的貫穿於劇本始終的前提。該前提是所有角色行為動機的內在邏輯、是衝突產生的根源。

同期上映票房超過35億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正是因為充分鋪設“魔丸”和“靈珠”的故事前提,給哪吒定性為“魔”,最後由哪吒打破“魔”的設定,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到達戲劇衝突點,從而令觀眾共情。

在構建戲劇性衝突上,《上海堡壘》的編劇力有不逮。因為前提的大量缺失,每一次劇情高潮稍顯寡淡,並未達到觀眾期待,出現了一出出“假高潮”。

《上海堡壘》的戲劇高潮在於片尾那條沒能及時收到的五年前的短信。而這一衝突的前提是上海必須陸沉、男女主存在感情關係。

而在“上海陸沉”的前提渲染中,這個作戰計劃中提前規劃好的最悲壯部分本該在最為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誕生。但影片並未向觀眾交代清楚這些前提準備,而在導演認為電影需要進入高潮時,上海陸沉計劃就突然草草登場。

同樣,女主角林瀾的犧牲、男女主角的感情線由於前提準備不足,也帶給觀眾莫名其妙的感覺。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司令決定犧牲、灰鷹小隊的諸多行為動機上。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優秀作品的角色表演和情感都應該足夠鮮活足夠打動人,但這些在《上海堡壘》裡銷聲匿跡。

在一個內在邏輯混亂的劇本下,演員的演技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首當其衝的是臺詞問題,在男女主的片段中幾乎有一半的臺詞出現了配音和演員口型對不上的情況。

在人物塑造上,每個角色的形象都面目模糊:人物性格未知,人物細節未知,人物行為邏輯經不起推敲。林瀾為什麼會讓江洋喜歡?江洋為什麼會被陸依依喜歡?主角們到底有什麼故事?

令觀眾茫然的,本質上是立不住的角色形象和難以支撐角色的故事本身。

此外,反派作為重要角色,生動的反派形象會更好地烘托出影片氛圍,強化合理性。在《上海堡壘》中,反派外星生物以機甲形態出現,缺乏生動感,其行事動機也缺少解釋。

最後,科幻片在特效呈現上是否拉進與歐美好萊塢之間的差距成為評價電影的重要考量標準。導出《流浪地球》郭帆導演正因翻過科幻特效大山才贏得讚譽。

《上海堡壘》中出彩的只有特效。劇組宣稱的15500平方米實景搭建,呈現出來的質感和真實程度確實比好過綠幕拍攝後期特效來呈現的電影,一些評論所說的“五毛特效”過於誇張。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按照劇組的宣傳,導演滕華濤率領劇組,耗時三年完成了數千張概念圖,1600多個特效鏡頭。

然而,故事內核的不明確拖了特效團隊的後腿。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口碑崩塌非偶然?

2013年開始劇本創作,2014年開始概念設計,2016年美術指導勘景搭景……“六年磨一劍”是《上海堡壘》的宣傳語。

然而1300天的努力卻只用了一天便見證了口碑崩塌。這部電影的口碑崩塌並非偶然,而是有跡可循。

《上海堡壘》於2015年正式立項,彼時電影市場的“流量+IP”定律依舊盛行。導演啟用鹿晗這一頂級流量,在當時看來是穩妥之舉。

儘管導演滕華濤多次在採訪中表示:“我當初就是因為覺得他(鹿晗)像江洋,所以我讓他來。”但從資本角度來看,鹿晗並非是導演說請就能輕易請到的”,片酬付出才是更重要的條件。

時至今日,流量明星的紅利期正在消失,被《盜墓筆記》《西遊降魔篇》等流量電影欺騙的觀眾們已經拒絕為流量買單。鹿晗作為流量明星在片中挑大樑,不僅不能起到幫助宣傳的作用,反而讓更多觀眾認為該片“爛片預定”。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截至北京時間12日晚7點,首日票房7500多萬的《上海堡壘》票房僅有1.12億,預計將在1.5億以內收官。對於一部製作成本3億的影片來說,這一成績註定賠本。

事實上,《上海堡壘》的口碑崩塌早有蛛絲馬跡。此前電影點映規模有限,點映後也並無好口碑傳出,已經是不大樂觀的信號,而在宣傳階段也釋放出更多的利空:預告物料不談故事改為側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線,而對“科幻”概念的錯位營銷、“接棒《流浪地球》”等過度營銷更是令觀眾期待值過高。

只是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口碑糟糕到這種地步。面對大規模的差評,電影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質問“這是爛片?”後秒刪,此後導演滕華濤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輿論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終結。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過去幾年,“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並不少見。在IP、流量的加持下,即便是口碑崩塌的“爛片”,也都能夠收穫良好的票房成績。

然而像《上海堡壘》這樣首映當天便口碑崩塌,而後從排片到票房全面崩潰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觀眾已經對演技欠奉的流量明星領銜大片產生嚴重抗拒,另一方也是因為《流浪地球》高完成度對比下的巨大落差,畢竟前者一出,國產科幻片再也不能用“工業體系不完善”、“缺少科幻製作經驗”這樣的藉口了。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上海堡壘》爛在哪裡?

其實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壘》的票房成績相當優秀:首日票房7500萬,僅略遜於《哪吒》。

然而糟糕的口碑擴散開後,《上海堡壘》票房呈現斷崖式下滑。

到8月10日晚10點,《上海堡壘》的上座率只有2.7%,票房佔比遠遠低於排片佔比。

時至今日(12日)第三方票務平臺預測該片總票房僅有1.48億,遠低於電影投資3億的成本,可以說註定血本無歸。

究其根本,從作品本身來看,無論是科幻,還是愛情,《上海堡壘》都離及格線存在不小的距離。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圖片來源:第三方票務平臺)

首先從世界觀架構來看,《上海堡壘》邏輯難以自洽。

與《流浪地球》相似,《上海堡壘》也採取了“新聞聯播交代背景”模式。

在《流浪地球》開頭的新聞播報中,主畫面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就連下方的滾動字幕都與電影細節呼應,比如某條字幕意為“新型車輛駕駛技術的研發成功使更大年齡區間的駕駛員也可以從事駕駛工作”,就與已退休的姥爺還能開重型卡車的信息相呼應。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流浪地球》影片開頭截圖)

而《上海堡壘》的開頭花了近3分鐘,介紹了時代背景:人類擁有了超級能源“仙藤”,為此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來攻打地球,地球城市紛紛陷落,只剩下擁有泡防禦系統的上海成為最後的堡壘。

仙藤是什麼能源?它的特性是什麼?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又分別是什麼?“捕食者”的詳細能力是什麼?這些困惑都存在於觀眾的腦海裡,也並沒有得到詳細解答。

作為一部科幻片,如果觀眾未能在第一時間接受並相信作品構建的世界觀,就很難跟得上後續劇情的內在邏輯。如《流浪地球》迅速構建了因太陽老化膨脹地球必須流浪的背景,而《上海堡壘》則給觀眾留下了一串問號。

在世界觀不充分的情況下,《上海堡壘》在故事合理性方面也bug頻出,劇情衝突性更是明顯不足。

很難想象,下圖中的低配“諾基亞”是出現在“若干年後”男女主聯繫的手機。

這樣的不合理在影片中處處可見。如明明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年代,宿舍裡卻存在著很多紙質書;戰爭畫面中,主角們還在用手槍等現代的槍械;男主扮演者鹿晗被詬病的“鐵劉海”造型,也很難與現實軍人形象相聯繫。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影片中出現的手機)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商業片劇本通常會構建戲劇化的衝突。其劇本也基本上按照“衝突產生、解決衝突、衝突結束”這一劇情編排。為了完善衝突,影片需要創造足夠完備的貫穿於劇本始終的前提。該前提是所有角色行為動機的內在邏輯、是衝突產生的根源。

同期上映票房超過35億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正是因為充分鋪設“魔丸”和“靈珠”的故事前提,給哪吒定性為“魔”,最後由哪吒打破“魔”的設定,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到達戲劇衝突點,從而令觀眾共情。

在構建戲劇性衝突上,《上海堡壘》的編劇力有不逮。因為前提的大量缺失,每一次劇情高潮稍顯寡淡,並未達到觀眾期待,出現了一出出“假高潮”。

《上海堡壘》的戲劇高潮在於片尾那條沒能及時收到的五年前的短信。而這一衝突的前提是上海必須陸沉、男女主存在感情關係。

而在“上海陸沉”的前提渲染中,這個作戰計劃中提前規劃好的最悲壯部分本該在最為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誕生。但影片並未向觀眾交代清楚這些前提準備,而在導演認為電影需要進入高潮時,上海陸沉計劃就突然草草登場。

同樣,女主角林瀾的犧牲、男女主角的感情線由於前提準備不足,也帶給觀眾莫名其妙的感覺。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司令決定犧牲、灰鷹小隊的諸多行為動機上。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優秀作品的角色表演和情感都應該足夠鮮活足夠打動人,但這些在《上海堡壘》裡銷聲匿跡。

在一個內在邏輯混亂的劇本下,演員的演技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首當其衝的是臺詞問題,在男女主的片段中幾乎有一半的臺詞出現了配音和演員口型對不上的情況。

在人物塑造上,每個角色的形象都面目模糊:人物性格未知,人物細節未知,人物行為邏輯經不起推敲。林瀾為什麼會讓江洋喜歡?江洋為什麼會被陸依依喜歡?主角們到底有什麼故事?

令觀眾茫然的,本質上是立不住的角色形象和難以支撐角色的故事本身。

此外,反派作為重要角色,生動的反派形象會更好地烘托出影片氛圍,強化合理性。在《上海堡壘》中,反派外星生物以機甲形態出現,缺乏生動感,其行事動機也缺少解釋。

最後,科幻片在特效呈現上是否拉進與歐美好萊塢之間的差距成為評價電影的重要考量標準。導出《流浪地球》郭帆導演正因翻過科幻特效大山才贏得讚譽。

《上海堡壘》中出彩的只有特效。劇組宣稱的15500平方米實景搭建,呈現出來的質感和真實程度確實比好過綠幕拍攝後期特效來呈現的電影,一些評論所說的“五毛特效”過於誇張。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按照劇組的宣傳,導演滕華濤率領劇組,耗時三年完成了數千張概念圖,1600多個特效鏡頭。

然而,故事內核的不明確拖了特效團隊的後腿。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口碑崩塌非偶然?

2013年開始劇本創作,2014年開始概念設計,2016年美術指導勘景搭景……“六年磨一劍”是《上海堡壘》的宣傳語。

然而1300天的努力卻只用了一天便見證了口碑崩塌。這部電影的口碑崩塌並非偶然,而是有跡可循。

《上海堡壘》於2015年正式立項,彼時電影市場的“流量+IP”定律依舊盛行。導演啟用鹿晗這一頂級流量,在當時看來是穩妥之舉。

儘管導演滕華濤多次在採訪中表示:“我當初就是因為覺得他(鹿晗)像江洋,所以我讓他來。”但從資本角度來看,鹿晗並非是導演說請就能輕易請到的”,片酬付出才是更重要的條件。

時至今日,流量明星的紅利期正在消失,被《盜墓筆記》《西遊降魔篇》等流量電影欺騙的觀眾們已經拒絕為流量買單。鹿晗作為流量明星在片中挑大樑,不僅不能起到幫助宣傳的作用,反而讓更多觀眾認為該片“爛片預定”。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在宣傳策略上,影片的捉襟見肘也可見一斑。

在口碑營銷方面,《上海堡壘》未見大規模點映,映前甚至可以說悄無聲息。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上映前路演場的“千元電影票風波”。再加上此前的“鹿晗1.2億的片酬”消息,雖然對於這兩則消息,導演和製片方都做了迴應和否認,但是這些負面消息進一步強化了外界的看衰預期。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截至北京時間12日晚7點,首日票房7500多萬的《上海堡壘》票房僅有1.12億,預計將在1.5億以內收官。對於一部製作成本3億的影片來說,這一成績註定賠本。

事實上,《上海堡壘》的口碑崩塌早有蛛絲馬跡。此前電影點映規模有限,點映後也並無好口碑傳出,已經是不大樂觀的信號,而在宣傳階段也釋放出更多的利空:預告物料不談故事改為側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線,而對“科幻”概念的錯位營銷、“接棒《流浪地球》”等過度營銷更是令觀眾期待值過高。

只是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口碑糟糕到這種地步。面對大規模的差評,電影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質問“這是爛片?”後秒刪,此後導演滕華濤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輿論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終結。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過去幾年,“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並不少見。在IP、流量的加持下,即便是口碑崩塌的“爛片”,也都能夠收穫良好的票房成績。

然而像《上海堡壘》這樣首映當天便口碑崩塌,而後從排片到票房全面崩潰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觀眾已經對演技欠奉的流量明星領銜大片產生嚴重抗拒,另一方也是因為《流浪地球》高完成度對比下的巨大落差,畢竟前者一出,國產科幻片再也不能用“工業體系不完善”、“缺少科幻製作經驗”這樣的藉口了。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上海堡壘》爛在哪裡?

其實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壘》的票房成績相當優秀:首日票房7500萬,僅略遜於《哪吒》。

然而糟糕的口碑擴散開後,《上海堡壘》票房呈現斷崖式下滑。

到8月10日晚10點,《上海堡壘》的上座率只有2.7%,票房佔比遠遠低於排片佔比。

時至今日(12日)第三方票務平臺預測該片總票房僅有1.48億,遠低於電影投資3億的成本,可以說註定血本無歸。

究其根本,從作品本身來看,無論是科幻,還是愛情,《上海堡壘》都離及格線存在不小的距離。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圖片來源:第三方票務平臺)

首先從世界觀架構來看,《上海堡壘》邏輯難以自洽。

與《流浪地球》相似,《上海堡壘》也採取了“新聞聯播交代背景”模式。

在《流浪地球》開頭的新聞播報中,主畫面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就連下方的滾動字幕都與電影細節呼應,比如某條字幕意為“新型車輛駕駛技術的研發成功使更大年齡區間的駕駛員也可以從事駕駛工作”,就與已退休的姥爺還能開重型卡車的信息相呼應。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流浪地球》影片開頭截圖)

而《上海堡壘》的開頭花了近3分鐘,介紹了時代背景:人類擁有了超級能源“仙藤”,為此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來攻打地球,地球城市紛紛陷落,只剩下擁有泡防禦系統的上海成為最後的堡壘。

仙藤是什麼能源?它的特性是什麼?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又分別是什麼?“捕食者”的詳細能力是什麼?這些困惑都存在於觀眾的腦海裡,也並沒有得到詳細解答。

作為一部科幻片,如果觀眾未能在第一時間接受並相信作品構建的世界觀,就很難跟得上後續劇情的內在邏輯。如《流浪地球》迅速構建了因太陽老化膨脹地球必須流浪的背景,而《上海堡壘》則給觀眾留下了一串問號。

在世界觀不充分的情況下,《上海堡壘》在故事合理性方面也bug頻出,劇情衝突性更是明顯不足。

很難想象,下圖中的低配“諾基亞”是出現在“若干年後”男女主聯繫的手機。

這樣的不合理在影片中處處可見。如明明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年代,宿舍裡卻存在著很多紙質書;戰爭畫面中,主角們還在用手槍等現代的槍械;男主扮演者鹿晗被詬病的“鐵劉海”造型,也很難與現實軍人形象相聯繫。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影片中出現的手機)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商業片劇本通常會構建戲劇化的衝突。其劇本也基本上按照“衝突產生、解決衝突、衝突結束”這一劇情編排。為了完善衝突,影片需要創造足夠完備的貫穿於劇本始終的前提。該前提是所有角色行為動機的內在邏輯、是衝突產生的根源。

同期上映票房超過35億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正是因為充分鋪設“魔丸”和“靈珠”的故事前提,給哪吒定性為“魔”,最後由哪吒打破“魔”的設定,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到達戲劇衝突點,從而令觀眾共情。

在構建戲劇性衝突上,《上海堡壘》的編劇力有不逮。因為前提的大量缺失,每一次劇情高潮稍顯寡淡,並未達到觀眾期待,出現了一出出“假高潮”。

《上海堡壘》的戲劇高潮在於片尾那條沒能及時收到的五年前的短信。而這一衝突的前提是上海必須陸沉、男女主存在感情關係。

而在“上海陸沉”的前提渲染中,這個作戰計劃中提前規劃好的最悲壯部分本該在最為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誕生。但影片並未向觀眾交代清楚這些前提準備,而在導演認為電影需要進入高潮時,上海陸沉計劃就突然草草登場。

同樣,女主角林瀾的犧牲、男女主角的感情線由於前提準備不足,也帶給觀眾莫名其妙的感覺。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司令決定犧牲、灰鷹小隊的諸多行為動機上。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優秀作品的角色表演和情感都應該足夠鮮活足夠打動人,但這些在《上海堡壘》裡銷聲匿跡。

在一個內在邏輯混亂的劇本下,演員的演技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首當其衝的是臺詞問題,在男女主的片段中幾乎有一半的臺詞出現了配音和演員口型對不上的情況。

在人物塑造上,每個角色的形象都面目模糊:人物性格未知,人物細節未知,人物行為邏輯經不起推敲。林瀾為什麼會讓江洋喜歡?江洋為什麼會被陸依依喜歡?主角們到底有什麼故事?

令觀眾茫然的,本質上是立不住的角色形象和難以支撐角色的故事本身。

此外,反派作為重要角色,生動的反派形象會更好地烘托出影片氛圍,強化合理性。在《上海堡壘》中,反派外星生物以機甲形態出現,缺乏生動感,其行事動機也缺少解釋。

最後,科幻片在特效呈現上是否拉進與歐美好萊塢之間的差距成為評價電影的重要考量標準。導出《流浪地球》郭帆導演正因翻過科幻特效大山才贏得讚譽。

《上海堡壘》中出彩的只有特效。劇組宣稱的15500平方米實景搭建,呈現出來的質感和真實程度確實比好過綠幕拍攝後期特效來呈現的電影,一些評論所說的“五毛特效”過於誇張。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按照劇組的宣傳,導演滕華濤率領劇組,耗時三年完成了數千張概念圖,1600多個特效鏡頭。

然而,故事內核的不明確拖了特效團隊的後腿。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口碑崩塌非偶然?

2013年開始劇本創作,2014年開始概念設計,2016年美術指導勘景搭景……“六年磨一劍”是《上海堡壘》的宣傳語。

然而1300天的努力卻只用了一天便見證了口碑崩塌。這部電影的口碑崩塌並非偶然,而是有跡可循。

《上海堡壘》於2015年正式立項,彼時電影市場的“流量+IP”定律依舊盛行。導演啟用鹿晗這一頂級流量,在當時看來是穩妥之舉。

儘管導演滕華濤多次在採訪中表示:“我當初就是因為覺得他(鹿晗)像江洋,所以我讓他來。”但從資本角度來看,鹿晗並非是導演說請就能輕易請到的”,片酬付出才是更重要的條件。

時至今日,流量明星的紅利期正在消失,被《盜墓筆記》《西遊降魔篇》等流量電影欺騙的觀眾們已經拒絕為流量買單。鹿晗作為流量明星在片中挑大樑,不僅不能起到幫助宣傳的作用,反而讓更多觀眾認為該片“爛片預定”。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在宣傳策略上,影片的捉襟見肘也可見一斑。

在口碑營銷方面,《上海堡壘》未見大規模點映,映前甚至可以說悄無聲息。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上映前路演場的“千元電影票風波”。再加上此前的“鹿晗1.2億的片酬”消息,雖然對於這兩則消息,導演和製片方都做了迴應和否認,但是這些負面消息進一步強化了外界的看衰預期。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或許是為了發動鹿晗粉絲的行動力,宣傳全程明顯強化鹿晗。早在上影節期間,舒淇就表示接演原因是“因為有鹿晗”。而後,在上海的首映禮上,舒淇也誇獎鹿晗的敬業精神,稱合作的感受為“小鹿亂撞”。

從通稿可以看出,宣傳重點也有意強化“國產科幻”和“接棒《流浪地球》”等標籤,拉高觀眾期待,讓影片還沒上映就自戴鐐銬。

然而首批觀影觀眾的反饋,使得本身質量不過關的影片在“科幻”指標上猛摔跟頭,進一步加速了口碑的崩塌。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截至北京時間12日晚7點,首日票房7500多萬的《上海堡壘》票房僅有1.12億,預計將在1.5億以內收官。對於一部製作成本3億的影片來說,這一成績註定賠本。

事實上,《上海堡壘》的口碑崩塌早有蛛絲馬跡。此前電影點映規模有限,點映後也並無好口碑傳出,已經是不大樂觀的信號,而在宣傳階段也釋放出更多的利空:預告物料不談故事改為側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線,而對“科幻”概念的錯位營銷、“接棒《流浪地球》”等過度營銷更是令觀眾期待值過高。

只是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口碑糟糕到這種地步。面對大規模的差評,電影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質問“這是爛片?”後秒刪,此後導演滕華濤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輿論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終結。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過去幾年,“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並不少見。在IP、流量的加持下,即便是口碑崩塌的“爛片”,也都能夠收穫良好的票房成績。

然而像《上海堡壘》這樣首映當天便口碑崩塌,而後從排片到票房全面崩潰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觀眾已經對演技欠奉的流量明星領銜大片產生嚴重抗拒,另一方也是因為《流浪地球》高完成度對比下的巨大落差,畢竟前者一出,國產科幻片再也不能用“工業體系不完善”、“缺少科幻製作經驗”這樣的藉口了。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上海堡壘》爛在哪裡?

其實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壘》的票房成績相當優秀:首日票房7500萬,僅略遜於《哪吒》。

然而糟糕的口碑擴散開後,《上海堡壘》票房呈現斷崖式下滑。

到8月10日晚10點,《上海堡壘》的上座率只有2.7%,票房佔比遠遠低於排片佔比。

時至今日(12日)第三方票務平臺預測該片總票房僅有1.48億,遠低於電影投資3億的成本,可以說註定血本無歸。

究其根本,從作品本身來看,無論是科幻,還是愛情,《上海堡壘》都離及格線存在不小的距離。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圖片來源:第三方票務平臺)

首先從世界觀架構來看,《上海堡壘》邏輯難以自洽。

與《流浪地球》相似,《上海堡壘》也採取了“新聞聯播交代背景”模式。

在《流浪地球》開頭的新聞播報中,主畫面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就連下方的滾動字幕都與電影細節呼應,比如某條字幕意為“新型車輛駕駛技術的研發成功使更大年齡區間的駕駛員也可以從事駕駛工作”,就與已退休的姥爺還能開重型卡車的信息相呼應。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流浪地球》影片開頭截圖)

而《上海堡壘》的開頭花了近3分鐘,介紹了時代背景:人類擁有了超級能源“仙藤”,為此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來攻打地球,地球城市紛紛陷落,只剩下擁有泡防禦系統的上海成為最後的堡壘。

仙藤是什麼能源?它的特性是什麼?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又分別是什麼?“捕食者”的詳細能力是什麼?這些困惑都存在於觀眾的腦海裡,也並沒有得到詳細解答。

作為一部科幻片,如果觀眾未能在第一時間接受並相信作品構建的世界觀,就很難跟得上後續劇情的內在邏輯。如《流浪地球》迅速構建了因太陽老化膨脹地球必須流浪的背景,而《上海堡壘》則給觀眾留下了一串問號。

在世界觀不充分的情況下,《上海堡壘》在故事合理性方面也bug頻出,劇情衝突性更是明顯不足。

很難想象,下圖中的低配“諾基亞”是出現在“若干年後”男女主聯繫的手機。

這樣的不合理在影片中處處可見。如明明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年代,宿舍裡卻存在著很多紙質書;戰爭畫面中,主角們還在用手槍等現代的槍械;男主扮演者鹿晗被詬病的“鐵劉海”造型,也很難與現實軍人形象相聯繫。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影片中出現的手機)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商業片劇本通常會構建戲劇化的衝突。其劇本也基本上按照“衝突產生、解決衝突、衝突結束”這一劇情編排。為了完善衝突,影片需要創造足夠完備的貫穿於劇本始終的前提。該前提是所有角色行為動機的內在邏輯、是衝突產生的根源。

同期上映票房超過35億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正是因為充分鋪設“魔丸”和“靈珠”的故事前提,給哪吒定性為“魔”,最後由哪吒打破“魔”的設定,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到達戲劇衝突點,從而令觀眾共情。

在構建戲劇性衝突上,《上海堡壘》的編劇力有不逮。因為前提的大量缺失,每一次劇情高潮稍顯寡淡,並未達到觀眾期待,出現了一出出“假高潮”。

《上海堡壘》的戲劇高潮在於片尾那條沒能及時收到的五年前的短信。而這一衝突的前提是上海必須陸沉、男女主存在感情關係。

而在“上海陸沉”的前提渲染中,這個作戰計劃中提前規劃好的最悲壯部分本該在最為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誕生。但影片並未向觀眾交代清楚這些前提準備,而在導演認為電影需要進入高潮時,上海陸沉計劃就突然草草登場。

同樣,女主角林瀾的犧牲、男女主角的感情線由於前提準備不足,也帶給觀眾莫名其妙的感覺。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司令決定犧牲、灰鷹小隊的諸多行為動機上。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優秀作品的角色表演和情感都應該足夠鮮活足夠打動人,但這些在《上海堡壘》裡銷聲匿跡。

在一個內在邏輯混亂的劇本下,演員的演技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首當其衝的是臺詞問題,在男女主的片段中幾乎有一半的臺詞出現了配音和演員口型對不上的情況。

在人物塑造上,每個角色的形象都面目模糊:人物性格未知,人物細節未知,人物行為邏輯經不起推敲。林瀾為什麼會讓江洋喜歡?江洋為什麼會被陸依依喜歡?主角們到底有什麼故事?

令觀眾茫然的,本質上是立不住的角色形象和難以支撐角色的故事本身。

此外,反派作為重要角色,生動的反派形象會更好地烘托出影片氛圍,強化合理性。在《上海堡壘》中,反派外星生物以機甲形態出現,缺乏生動感,其行事動機也缺少解釋。

最後,科幻片在特效呈現上是否拉進與歐美好萊塢之間的差距成為評價電影的重要考量標準。導出《流浪地球》郭帆導演正因翻過科幻特效大山才贏得讚譽。

《上海堡壘》中出彩的只有特效。劇組宣稱的15500平方米實景搭建,呈現出來的質感和真實程度確實比好過綠幕拍攝後期特效來呈現的電影,一些評論所說的“五毛特效”過於誇張。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按照劇組的宣傳,導演滕華濤率領劇組,耗時三年完成了數千張概念圖,1600多個特效鏡頭。

然而,故事內核的不明確拖了特效團隊的後腿。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口碑崩塌非偶然?

2013年開始劇本創作,2014年開始概念設計,2016年美術指導勘景搭景……“六年磨一劍”是《上海堡壘》的宣傳語。

然而1300天的努力卻只用了一天便見證了口碑崩塌。這部電影的口碑崩塌並非偶然,而是有跡可循。

《上海堡壘》於2015年正式立項,彼時電影市場的“流量+IP”定律依舊盛行。導演啟用鹿晗這一頂級流量,在當時看來是穩妥之舉。

儘管導演滕華濤多次在採訪中表示:“我當初就是因為覺得他(鹿晗)像江洋,所以我讓他來。”但從資本角度來看,鹿晗並非是導演說請就能輕易請到的”,片酬付出才是更重要的條件。

時至今日,流量明星的紅利期正在消失,被《盜墓筆記》《西遊降魔篇》等流量電影欺騙的觀眾們已經拒絕為流量買單。鹿晗作為流量明星在片中挑大樑,不僅不能起到幫助宣傳的作用,反而讓更多觀眾認為該片“爛片預定”。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在宣傳策略上,影片的捉襟見肘也可見一斑。

在口碑營銷方面,《上海堡壘》未見大規模點映,映前甚至可以說悄無聲息。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上映前路演場的“千元電影票風波”。再加上此前的“鹿晗1.2億的片酬”消息,雖然對於這兩則消息,導演和製片方都做了迴應和否認,但是這些負面消息進一步強化了外界的看衰預期。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或許是為了發動鹿晗粉絲的行動力,宣傳全程明顯強化鹿晗。早在上影節期間,舒淇就表示接演原因是“因為有鹿晗”。而後,在上海的首映禮上,舒淇也誇獎鹿晗的敬業精神,稱合作的感受為“小鹿亂撞”。

從通稿可以看出,宣傳重點也有意強化“國產科幻”和“接棒《流浪地球》”等標籤,拉高觀眾期待,讓影片還沒上映就自戴鐐銬。

然而首批觀影觀眾的反饋,使得本身質量不過關的影片在“科幻”指標上猛摔跟頭,進一步加速了口碑的崩塌。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上海堡壘》的媒體通稿)

於是,多重擠壓下,《上海堡壘》的口碑徹底崩潰,並迅速反映到票房上。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截至北京時間12日晚7點,首日票房7500多萬的《上海堡壘》票房僅有1.12億,預計將在1.5億以內收官。對於一部製作成本3億的影片來說,這一成績註定賠本。

事實上,《上海堡壘》的口碑崩塌早有蛛絲馬跡。此前電影點映規模有限,點映後也並無好口碑傳出,已經是不大樂觀的信號,而在宣傳階段也釋放出更多的利空:預告物料不談故事改為側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線,而對“科幻”概念的錯位營銷、“接棒《流浪地球》”等過度營銷更是令觀眾期待值過高。

只是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口碑糟糕到這種地步。面對大規模的差評,電影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質問“這是爛片?”後秒刪,此後導演滕華濤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輿論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終結。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過去幾年,“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並不少見。在IP、流量的加持下,即便是口碑崩塌的“爛片”,也都能夠收穫良好的票房成績。

然而像《上海堡壘》這樣首映當天便口碑崩塌,而後從排片到票房全面崩潰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觀眾已經對演技欠奉的流量明星領銜大片產生嚴重抗拒,另一方也是因為《流浪地球》高完成度對比下的巨大落差,畢竟前者一出,國產科幻片再也不能用“工業體系不完善”、“缺少科幻製作經驗”這樣的藉口了。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上海堡壘》爛在哪裡?

其實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壘》的票房成績相當優秀:首日票房7500萬,僅略遜於《哪吒》。

然而糟糕的口碑擴散開後,《上海堡壘》票房呈現斷崖式下滑。

到8月10日晚10點,《上海堡壘》的上座率只有2.7%,票房佔比遠遠低於排片佔比。

時至今日(12日)第三方票務平臺預測該片總票房僅有1.48億,遠低於電影投資3億的成本,可以說註定血本無歸。

究其根本,從作品本身來看,無論是科幻,還是愛情,《上海堡壘》都離及格線存在不小的距離。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圖片來源:第三方票務平臺)

首先從世界觀架構來看,《上海堡壘》邏輯難以自洽。

與《流浪地球》相似,《上海堡壘》也採取了“新聞聯播交代背景”模式。

在《流浪地球》開頭的新聞播報中,主畫面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就連下方的滾動字幕都與電影細節呼應,比如某條字幕意為“新型車輛駕駛技術的研發成功使更大年齡區間的駕駛員也可以從事駕駛工作”,就與已退休的姥爺還能開重型卡車的信息相呼應。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流浪地球》影片開頭截圖)

而《上海堡壘》的開頭花了近3分鐘,介紹了時代背景:人類擁有了超級能源“仙藤”,為此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來攻打地球,地球城市紛紛陷落,只剩下擁有泡防禦系統的上海成為最後的堡壘。

仙藤是什麼能源?它的特性是什麼?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又分別是什麼?“捕食者”的詳細能力是什麼?這些困惑都存在於觀眾的腦海裡,也並沒有得到詳細解答。

作為一部科幻片,如果觀眾未能在第一時間接受並相信作品構建的世界觀,就很難跟得上後續劇情的內在邏輯。如《流浪地球》迅速構建了因太陽老化膨脹地球必須流浪的背景,而《上海堡壘》則給觀眾留下了一串問號。

在世界觀不充分的情況下,《上海堡壘》在故事合理性方面也bug頻出,劇情衝突性更是明顯不足。

很難想象,下圖中的低配“諾基亞”是出現在“若干年後”男女主聯繫的手機。

這樣的不合理在影片中處處可見。如明明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年代,宿舍裡卻存在著很多紙質書;戰爭畫面中,主角們還在用手槍等現代的槍械;男主扮演者鹿晗被詬病的“鐵劉海”造型,也很難與現實軍人形象相聯繫。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影片中出現的手機)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商業片劇本通常會構建戲劇化的衝突。其劇本也基本上按照“衝突產生、解決衝突、衝突結束”這一劇情編排。為了完善衝突,影片需要創造足夠完備的貫穿於劇本始終的前提。該前提是所有角色行為動機的內在邏輯、是衝突產生的根源。

同期上映票房超過35億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正是因為充分鋪設“魔丸”和“靈珠”的故事前提,給哪吒定性為“魔”,最後由哪吒打破“魔”的設定,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到達戲劇衝突點,從而令觀眾共情。

在構建戲劇性衝突上,《上海堡壘》的編劇力有不逮。因為前提的大量缺失,每一次劇情高潮稍顯寡淡,並未達到觀眾期待,出現了一出出“假高潮”。

《上海堡壘》的戲劇高潮在於片尾那條沒能及時收到的五年前的短信。而這一衝突的前提是上海必須陸沉、男女主存在感情關係。

而在“上海陸沉”的前提渲染中,這個作戰計劃中提前規劃好的最悲壯部分本該在最為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誕生。但影片並未向觀眾交代清楚這些前提準備,而在導演認為電影需要進入高潮時,上海陸沉計劃就突然草草登場。

同樣,女主角林瀾的犧牲、男女主角的感情線由於前提準備不足,也帶給觀眾莫名其妙的感覺。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司令決定犧牲、灰鷹小隊的諸多行為動機上。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優秀作品的角色表演和情感都應該足夠鮮活足夠打動人,但這些在《上海堡壘》裡銷聲匿跡。

在一個內在邏輯混亂的劇本下,演員的演技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首當其衝的是臺詞問題,在男女主的片段中幾乎有一半的臺詞出現了配音和演員口型對不上的情況。

在人物塑造上,每個角色的形象都面目模糊:人物性格未知,人物細節未知,人物行為邏輯經不起推敲。林瀾為什麼會讓江洋喜歡?江洋為什麼會被陸依依喜歡?主角們到底有什麼故事?

令觀眾茫然的,本質上是立不住的角色形象和難以支撐角色的故事本身。

此外,反派作為重要角色,生動的反派形象會更好地烘托出影片氛圍,強化合理性。在《上海堡壘》中,反派外星生物以機甲形態出現,缺乏生動感,其行事動機也缺少解釋。

最後,科幻片在特效呈現上是否拉進與歐美好萊塢之間的差距成為評價電影的重要考量標準。導出《流浪地球》郭帆導演正因翻過科幻特效大山才贏得讚譽。

《上海堡壘》中出彩的只有特效。劇組宣稱的15500平方米實景搭建,呈現出來的質感和真實程度確實比好過綠幕拍攝後期特效來呈現的電影,一些評論所說的“五毛特效”過於誇張。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按照劇組的宣傳,導演滕華濤率領劇組,耗時三年完成了數千張概念圖,1600多個特效鏡頭。

然而,故事內核的不明確拖了特效團隊的後腿。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口碑崩塌非偶然?

2013年開始劇本創作,2014年開始概念設計,2016年美術指導勘景搭景……“六年磨一劍”是《上海堡壘》的宣傳語。

然而1300天的努力卻只用了一天便見證了口碑崩塌。這部電影的口碑崩塌並非偶然,而是有跡可循。

《上海堡壘》於2015年正式立項,彼時電影市場的“流量+IP”定律依舊盛行。導演啟用鹿晗這一頂級流量,在當時看來是穩妥之舉。

儘管導演滕華濤多次在採訪中表示:“我當初就是因為覺得他(鹿晗)像江洋,所以我讓他來。”但從資本角度來看,鹿晗並非是導演說請就能輕易請到的”,片酬付出才是更重要的條件。

時至今日,流量明星的紅利期正在消失,被《盜墓筆記》《西遊降魔篇》等流量電影欺騙的觀眾們已經拒絕為流量買單。鹿晗作為流量明星在片中挑大樑,不僅不能起到幫助宣傳的作用,反而讓更多觀眾認為該片“爛片預定”。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在宣傳策略上,影片的捉襟見肘也可見一斑。

在口碑營銷方面,《上海堡壘》未見大規模點映,映前甚至可以說悄無聲息。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上映前路演場的“千元電影票風波”。再加上此前的“鹿晗1.2億的片酬”消息,雖然對於這兩則消息,導演和製片方都做了迴應和否認,但是這些負面消息進一步強化了外界的看衰預期。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或許是為了發動鹿晗粉絲的行動力,宣傳全程明顯強化鹿晗。早在上影節期間,舒淇就表示接演原因是“因為有鹿晗”。而後,在上海的首映禮上,舒淇也誇獎鹿晗的敬業精神,稱合作的感受為“小鹿亂撞”。

從通稿可以看出,宣傳重點也有意強化“國產科幻”和“接棒《流浪地球》”等標籤,拉高觀眾期待,讓影片還沒上映就自戴鐐銬。

然而首批觀影觀眾的反饋,使得本身質量不過關的影片在“科幻”指標上猛摔跟頭,進一步加速了口碑的崩塌。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上海堡壘》的媒體通稿)

於是,多重擠壓下,《上海堡壘》的口碑徹底崩潰,並迅速反映到票房上。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三天前,號稱“國產電影將科幻與戰爭類型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的《上海堡壘》上映了。

科幻戰爭題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檔大製作,六年籌備……這些關鍵詞似乎都蓄力將《上海堡壘》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然而公映後,影片在世界觀營造、故事合理性、戲劇衝突性、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讓觀眾大跌眼鏡,唯一表現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沒在觀眾對故事內核的討伐狂潮中。

其中,傳播度最廣的吐槽莫過於“《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上海堡壘》又改了回去”。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截至北京時間12日晚7點,首日票房7500多萬的《上海堡壘》票房僅有1.12億,預計將在1.5億以內收官。對於一部製作成本3億的影片來說,這一成績註定賠本。

事實上,《上海堡壘》的口碑崩塌早有蛛絲馬跡。此前電影點映規模有限,點映後也並無好口碑傳出,已經是不大樂觀的信號,而在宣傳階段也釋放出更多的利空:預告物料不談故事改為側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線,而對“科幻”概念的錯位營銷、“接棒《流浪地球》”等過度營銷更是令觀眾期待值過高。

只是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口碑糟糕到這種地步。面對大規模的差評,電影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質問“這是爛片?”後秒刪,此後導演滕華濤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輿論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終結。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過去幾年,“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並不少見。在IP、流量的加持下,即便是口碑崩塌的“爛片”,也都能夠收穫良好的票房成績。

然而像《上海堡壘》這樣首映當天便口碑崩塌,而後從排片到票房全面崩潰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觀眾已經對演技欠奉的流量明星領銜大片產生嚴重抗拒,另一方也是因為《流浪地球》高完成度對比下的巨大落差,畢竟前者一出,國產科幻片再也不能用“工業體系不完善”、“缺少科幻製作經驗”這樣的藉口了。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上海堡壘》爛在哪裡?

其實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壘》的票房成績相當優秀:首日票房7500萬,僅略遜於《哪吒》。

然而糟糕的口碑擴散開後,《上海堡壘》票房呈現斷崖式下滑。

到8月10日晚10點,《上海堡壘》的上座率只有2.7%,票房佔比遠遠低於排片佔比。

時至今日(12日)第三方票務平臺預測該片總票房僅有1.48億,遠低於電影投資3億的成本,可以說註定血本無歸。

究其根本,從作品本身來看,無論是科幻,還是愛情,《上海堡壘》都離及格線存在不小的距離。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圖片來源:第三方票務平臺)

首先從世界觀架構來看,《上海堡壘》邏輯難以自洽。

與《流浪地球》相似,《上海堡壘》也採取了“新聞聯播交代背景”模式。

在《流浪地球》開頭的新聞播報中,主畫面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就連下方的滾動字幕都與電影細節呼應,比如某條字幕意為“新型車輛駕駛技術的研發成功使更大年齡區間的駕駛員也可以從事駕駛工作”,就與已退休的姥爺還能開重型卡車的信息相呼應。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流浪地球》影片開頭截圖)

而《上海堡壘》的開頭花了近3分鐘,介紹了時代背景:人類擁有了超級能源“仙藤”,為此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來攻打地球,地球城市紛紛陷落,只剩下擁有泡防禦系統的上海成為最後的堡壘。

仙藤是什麼能源?它的特性是什麼?外星人的母艦和捕食者又分別是什麼?“捕食者”的詳細能力是什麼?這些困惑都存在於觀眾的腦海裡,也並沒有得到詳細解答。

作為一部科幻片,如果觀眾未能在第一時間接受並相信作品構建的世界觀,就很難跟得上後續劇情的內在邏輯。如《流浪地球》迅速構建了因太陽老化膨脹地球必須流浪的背景,而《上海堡壘》則給觀眾留下了一串問號。

在世界觀不充分的情況下,《上海堡壘》在故事合理性方面也bug頻出,劇情衝突性更是明顯不足。

很難想象,下圖中的低配“諾基亞”是出現在“若干年後”男女主聯繫的手機。

這樣的不合理在影片中處處可見。如明明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年代,宿舍裡卻存在著很多紙質書;戰爭畫面中,主角們還在用手槍等現代的槍械;男主扮演者鹿晗被詬病的“鐵劉海”造型,也很難與現實軍人形象相聯繫。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影片中出現的手機)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商業片劇本通常會構建戲劇化的衝突。其劇本也基本上按照“衝突產生、解決衝突、衝突結束”這一劇情編排。為了完善衝突,影片需要創造足夠完備的貫穿於劇本始終的前提。該前提是所有角色行為動機的內在邏輯、是衝突產生的根源。

同期上映票房超過35億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正是因為充分鋪設“魔丸”和“靈珠”的故事前提,給哪吒定性為“魔”,最後由哪吒打破“魔”的設定,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到達戲劇衝突點,從而令觀眾共情。

在構建戲劇性衝突上,《上海堡壘》的編劇力有不逮。因為前提的大量缺失,每一次劇情高潮稍顯寡淡,並未達到觀眾期待,出現了一出出“假高潮”。

《上海堡壘》的戲劇高潮在於片尾那條沒能及時收到的五年前的短信。而這一衝突的前提是上海必須陸沉、男女主存在感情關係。

而在“上海陸沉”的前提渲染中,這個作戰計劃中提前規劃好的最悲壯部分本該在最為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誕生。但影片並未向觀眾交代清楚這些前提準備,而在導演認為電影需要進入高潮時,上海陸沉計劃就突然草草登場。

同樣,女主角林瀾的犧牲、男女主角的感情線由於前提準備不足,也帶給觀眾莫名其妙的感覺。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司令決定犧牲、灰鷹小隊的諸多行為動機上。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優秀作品的角色表演和情感都應該足夠鮮活足夠打動人,但這些在《上海堡壘》裡銷聲匿跡。

在一個內在邏輯混亂的劇本下,演員的演技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首當其衝的是臺詞問題,在男女主的片段中幾乎有一半的臺詞出現了配音和演員口型對不上的情況。

在人物塑造上,每個角色的形象都面目模糊:人物性格未知,人物細節未知,人物行為邏輯經不起推敲。林瀾為什麼會讓江洋喜歡?江洋為什麼會被陸依依喜歡?主角們到底有什麼故事?

令觀眾茫然的,本質上是立不住的角色形象和難以支撐角色的故事本身。

此外,反派作為重要角色,生動的反派形象會更好地烘托出影片氛圍,強化合理性。在《上海堡壘》中,反派外星生物以機甲形態出現,缺乏生動感,其行事動機也缺少解釋。

最後,科幻片在特效呈現上是否拉進與歐美好萊塢之間的差距成為評價電影的重要考量標準。導出《流浪地球》郭帆導演正因翻過科幻特效大山才贏得讚譽。

《上海堡壘》中出彩的只有特效。劇組宣稱的15500平方米實景搭建,呈現出來的質感和真實程度確實比好過綠幕拍攝後期特效來呈現的電影,一些評論所說的“五毛特效”過於誇張。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按照劇組的宣傳,導演滕華濤率領劇組,耗時三年完成了數千張概念圖,1600多個特效鏡頭。

然而,故事內核的不明確拖了特效團隊的後腿。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口碑崩塌非偶然?

2013年開始劇本創作,2014年開始概念設計,2016年美術指導勘景搭景……“六年磨一劍”是《上海堡壘》的宣傳語。

然而1300天的努力卻只用了一天便見證了口碑崩塌。這部電影的口碑崩塌並非偶然,而是有跡可循。

《上海堡壘》於2015年正式立項,彼時電影市場的“流量+IP”定律依舊盛行。導演啟用鹿晗這一頂級流量,在當時看來是穩妥之舉。

儘管導演滕華濤多次在採訪中表示:“我當初就是因為覺得他(鹿晗)像江洋,所以我讓他來。”但從資本角度來看,鹿晗並非是導演說請就能輕易請到的”,片酬付出才是更重要的條件。

時至今日,流量明星的紅利期正在消失,被《盜墓筆記》《西遊降魔篇》等流量電影欺騙的觀眾們已經拒絕為流量買單。鹿晗作為流量明星在片中挑大樑,不僅不能起到幫助宣傳的作用,反而讓更多觀眾認為該片“爛片預定”。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在宣傳策略上,影片的捉襟見肘也可見一斑。

在口碑營銷方面,《上海堡壘》未見大規模點映,映前甚至可以說悄無聲息。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上映前路演場的“千元電影票風波”。再加上此前的“鹿晗1.2億的片酬”消息,雖然對於這兩則消息,導演和製片方都做了迴應和否認,但是這些負面消息進一步強化了外界的看衰預期。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或許是為了發動鹿晗粉絲的行動力,宣傳全程明顯強化鹿晗。早在上影節期間,舒淇就表示接演原因是“因為有鹿晗”。而後,在上海的首映禮上,舒淇也誇獎鹿晗的敬業精神,稱合作的感受為“小鹿亂撞”。

從通稿可以看出,宣傳重點也有意強化“國產科幻”和“接棒《流浪地球》”等標籤,拉高觀眾期待,讓影片還沒上映就自戴鐐銬。

然而首批觀影觀眾的反饋,使得本身質量不過關的影片在“科幻”指標上猛摔跟頭,進一步加速了口碑的崩塌。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上海堡壘》的媒體通稿)

於是,多重擠壓下,《上海堡壘》的口碑徹底崩潰,並迅速反映到票房上。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壘》,但這會是最後一部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