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排隊下去,我不會一年都逛不上Costco吧?'

"
"
再排隊下去,我不會一年都逛不上Costco吧?

從Costco在大陸的第一家店(上海閔行店)27號開業,人多到天天爆滿,已經連續5天給我發消息了,長此以往,也許一年過去,我辦的首年199元會員卡都沒有用武之地。

"
再排隊下去,我不會一年都逛不上Costco吧?

從Costco在大陸的第一家店(上海閔行店)27號開業,人多到天天爆滿,已經連續5天給我發消息了,長此以往,也許一年過去,我辦的首年199元會員卡都沒有用武之地。

再排隊下去,我不會一年都逛不上Costco吧?

這事告訴美國的朋友,都會讓人覺得搞笑。逛一個超市,至於這麼瘋搶嗎?

先說Costco,不得不承認,它是個性價比很高、你可以無腦購物的超市。

我在美國上學的時候,第一次去Costco是剛到美國安頓下來,準備自己開火做飯。

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做飯呢?因為學校的食堂沒有很合口味的飯菜,周圍附近只有一家中餐,雖然對得起中國胃,但也太貴了,不可能天天吃。

想吃得落胃舒服,還是得自己做。

剛住下的時候,徒有一間大公寓,一隻大冰箱,但裡面空空如也。

“一窮二白”之際,是Costco帶給我“物質上極大富足”的第一縷溫暖。

第一次購物是個週末,我跟著鄰居一家的車奔赴了三家大型超市。鄰居是在學校的醫學院讀書的中國人,在美國已經生活兩年了,經驗豐富。

首先是韓國超市H-mart,在韓國超市幾乎可以買到中國人喜歡吃的所有食物,包括餃子、湯圓之類的中國麵食。我準備大買特買的時候,被鄰居的女主人攔住了,她說韓國超市你就買些蔬菜和豆製品就好啦,糧油、肉奶蛋、水果都要去美國超市買。

於是下一站我們殺到了Costco。Costco是會員制的超市,我被買了會員卡的鄰居帶進去,一進門就是奢侈品包包、服裝鞋襪之類的,我直奔食物的區域。

現在已經記不得當時的價格了。但當時的我有和剛剛韓國超市的對比,覺得什麼都比韓國超市便宜,而且優質。

只有一個缺點,就是一次要買一大包。比如N支裝的日化,6袋裝的雞腿,10袋裝的紫菜等等。

那趟我買了三四百美元的東西。比如,按箱買的雞蛋和牛奶,貴的水果按箱買,平均下來也便宜,車釐子、藍莓、牛油果完全“自由”,食用油兩桶,大米好像是10公斤裝的一袋,等等。性價比之王應該是各種牛肉,魚蝦蟹貝,烤雞和披薩等熟食。

還有我後來每次必買的Bagel,一袋好像也是10個,特別是有個口味是“Everything”,上面有黑白芝麻和茴香,面香濃郁、口感筋道,真的是早餐必備。

還有紅酒,加州納帕谷的赤霞珠,盲買都不會出錯。

後來經常光顧Costco,覺得它的品類包攬了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

它不像沃爾瑪有4萬種商品,它只有350到4000種,每個細小的種類只有一到兩款可選,於是我看到其他會員對Costco的商品已經熟稔於心,相當清楚它選擇的商品符合自己的心裡的性價比預期,於是拿了就走。

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冷凍區域,堆滿了一個個大袋的新鮮蔬菜、乳製品、雞蛋,那個房間的溫度凍的人牙齒直打顫,只能瞄準想買的東西,以矯捷的身手迅速衝進去抱出來。

種類少,質優價廉,大包裝,使得會員逛的時候,想都不用想,儘管推著巨大的購物車買買買,以極高的效率一路滑到收銀臺,滿載而歸,最後塞滿冰箱。

還有一些有美國特色的生活方式,它也幫你實現。

由於水管工之類的家政服務貴,美國的中產階級自學會動手,自己修理各種故障,而它有各種工具賣。

聖誕節賣一棵棵大聖誕樹,冬天有客廳壁爐烤火用的木頭。

大房子的自家後院想辦個燒烤野餐會? 它有全套的室外用的燒烤設備。

度假喜歡親近大自然? 它有全套的露營所需,大帳篷、手電筒、保溫壺等等。

這個商業模式,在居住空間大、購物地點偏遠而分散、出行必須靠開車、人工費用高的美國,簡直不能更划算。

而今,它在大陸的第一家店開在了上海,開業當天才營業了5個小時,由於客流量爆棚,被迫暫停營業了,後續每天都限流2000人在場內。

它為什麼選擇第一家開在上海?我後來領悟到,上海是國內最崇洋的城市,海外品牌無需科普,連上海的老阿姨和老爺叔們都門兒清。什麼好吃、什麼合算,他們輕車熟路。

比如近幾年,陸續開到大陸的海外品牌,Lady M的千層蛋糕,ShakeShack的漢堡和奶昔,都是首選登陸上海,一開業就爆滿,價格比美國還貴點。但是人滿為患,我總是等了兩三個月後才吃到。

我吃的時候就感嘆,它們美國的店裡都很清靜,根本不用排長隊,體驗挺好的,怎麼開到上海引起這麼多人排隊呀。

那些餐飲開在上海市區內火爆也就罷了,這次Costco開到了閔行,離市區15公里以上,依然擋不住購物的熱情。

因為上海市區裡的物價真的貴。比如,一個在寫字樓上班的白領的工作餐午飯,68元左右。如果想出去隨便聚個餐,不是Fine Dining那種高端餐廳,輕輕鬆鬆人均兩三百。

我本來習以為常,覺得物價本來就這麼貴的,直到去了其他城市才覺得不是二三線城市物價低,而是上海物價高。

比如在成都,隨便搜一個大眾點評上的“黑珍珠餐廳”,我一看人均價格就樂了,人均100多元就是黑珍珠了,而在上海,人均沒有七八百元似乎上不了榜單。

但實話實說,人家成都的黑珍珠,人均一兩百真的非常好吃,菜品和賣相絲毫不輸於上海的川菜。

所以,當上海阿姨和爺叔們看到諸如37元一隻的烤雞、26元30枚草雞蛋的時候就很瘋狂,搶得好像不要付錢一樣。

於是在國內物價最高的城市,性價比高的店成為稀缺的贏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