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完的食物別亂扔!上海街頭不設溼垃圾桶,多區垃圾桶已減少一半

上海 交通 關東煮 藝術 新聞 浙江省 光明網 2019-06-27

喜歡在路上吃早餐?

邊走邊吃關東煮、啃玉米棒?

有這樣習慣的市民注意了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7月1日正式實施後

再把吃剩的食物隨意扔進街邊垃圾桶

最高可能被罰款200元

根據規定:

本市道路、地鐵等公共場所設置的垃圾桶,一般情況下將只有幹垃圾和可回收兩種。

如果上班族把吃剩的早飯、玉米棒等溼垃圾隨包裝袋一起扔進這些垃圾桶,將由城管執法部門責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罰款。

吃不完的食物別亂扔!上海街頭不設溼垃圾桶,多區垃圾桶已減少一半

據瞭解,上海的這種做法主要參考了國際經驗:

將溼垃圾和有害垃圾就近投放到社區的集中收集點或專業回收處置渠道,才是更好選擇。

市綠化市容局相關人士解釋稱:

目前上海絕大多數公共場所的垃圾箱都設成“兩桶式”,一些餐飲業態較多的商業區或旅遊景區,會在路邊等公共場所增設溼垃圾桶。

並且作為文明之都

上海也不鼓勵市民在道路上邊走邊吃!

吃不完的食物別亂扔!上海街頭不設溼垃圾桶,多區垃圾桶已減少一半

那麼,吃剩下的食物該怎麼辦呢?

記清楚了

擦過的餐巾紙、裝食物的塑料袋、一次性餐具

扔幹垃圾桶

飲料瓶、廢塑料、廢紙塑鋁複合包裝

扔可回收物箱

(飲料瓶內的剩餘飲料要倒空)

最最要緊的是

早飯或者玉米棒等溼垃圾

要提前準備一個袋子,把它帶回家

吃不完的食物別亂扔!上海街頭不設溼垃圾桶,多區垃圾桶已減少一半

雖然,一開始會不習慣

但慢慢的“帶垃圾回家”

將成為我們的國民習慣

不知道你發現了沒

最近,上海街頭的垃圾桶也越來越少了

南京路步行街

垃圾桶足足少了83個,只剩下46個

長寧區、靜安區的道路、公共廣場

廢物箱從原來的3000多個減少到1000多個

楊浦區相關區域的廢物箱

從原來的2000多個減少到800多個

吃不完的食物別亂扔!上海街頭不設溼垃圾桶,多區垃圾桶已減少一半

一下子少了這麼多垃圾桶

有人心裡就犯嘀咕了:

會不會不方便啊?

亂扔垃圾的人會不會變多呀!

趕緊跟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

走上街頭看一看

扔垃圾不方便?

路人:不存在的!

南京路步行街上,商賈如雲,遊人如織,垃圾量也十分驚人,撤走了六成以上的垃圾桶,豈不會亂套?但當記者6月20日下午走訪時,卻沒有看到明顯的髒亂差。

站在置地廣場門口的垃圾桶旁向兩側張望,路面基本難見暴露垃圾,先不論是否分類,但絕大多數遊客都主動將垃圾丟入了桶中。詢問他們是否覺得垃圾桶少了不方便,得到的答覆都是“沒感覺少”“挺方便的”。

記者沿著步行街,從西藏中路走到河南中路,一路46個垃圾桶邊,總共也就發現了5個暴露垃圾:一團紙巾、一個冷飲袋、三個菸頭。記者在一處垃圾桶前蹲守了15分鐘,扔垃圾的路人不下四五十個,所有人都走近了垃圾桶才扔,只有極個別人沒有“瞄準”投放口,垃圾碰到了垃圾桶壁,彈到了地上。

吃不完的食物別亂扔!上海街頭不設溼垃圾桶,多區垃圾桶已減少一半

這個暴露垃圾是記者走訪南京路步行街時發現的唯一一個“遠離”垃圾桶的

這些未能進桶的垃圾不會在外待太久,很快便被環衛師傅清掃。一名負責打掃路面的環衛師傅告訴記者,他們每人負責一片區域,將地上、長凳上、綠化中的垃圾掃走。她肯定地表示,撤掉多數垃圾桶後,她所負責的區域內隨地丟棄垃圾的情況並未明顯增多。

繁華的商業步行街上人多,敢公然亂扔垃圾的人畢竟少,那一些路人並不那麼多的道路上,撤掉一半的垃圾桶後,會不會有明顯的亂扔現象?記者隨機走訪了楊浦區的平涼路(三星路至寧武路段),沿街的9個廢物箱現在只剩4個,可一路走下來,也沒發現明顯的暴露垃圾。

吃不完的食物別亂扔!上海街頭不設溼垃圾桶,多區垃圾桶已減少一半

撤走大多垃圾桶後,韋師傅可以花更多時間專注於垃圾分類,工作更加辛苦,但從結果來看,更有意義

垃圾桶如何消失得不知不覺?

這裡面可大有門道!

就記者的走訪情況來看,似乎撤桶並沒有造成明顯不好的影響。這其中,既有行人文明素質提升的緣故,也少不了循序漸進、因地制宜的撤桶“藝術”。

上海欣誼環境衛生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南京路步行街的撤桶並不是一口氣從129個減少到46個,其中有一個過渡期,先從129個減到66個,保持近1個月。跟蹤調查公眾的反應後,覺得時機成熟了,再從66個減到46個。“從目前的效果看,大多數市民和遊客並沒有明顯的不適應,我們就決定維持這個數量,繼續觀察。”該負責人表示。

2017年,上海綠化市容部門曾發佈《上海市道路、公共廣場等廢物箱配置導則》,其中明確:

商業文化大街廢物箱的設置間距原則上不低於50米;

主要交通道路設置間距原則上不低於100米;

其他道路設置間距原則上不低於150米;

公交站點應至少設置1只廢物箱,公共廣場等根據實際需要設置。

如遵守該導則,那麼南京路步行街的廢物箱最多隻需設20組(1只可回收物桶+1只幹垃圾桶)。“可實際操作中不能那麼‘一刀切’,垃圾桶的密度要因地制宜。”黃浦區綠化市容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經過實地走訪調研後,人流量大、的確有需求的區域就多設置垃圾桶;反之,垃圾投放量較小的區域,適當減少甚至撤走垃圾桶。

記者注意到,步行街西藏中路至浙江中路段,道路北側設有垃圾桶6組,南側設有3組,而浙江中路至福建中路段的南側世紀廣場周圍,則一個垃圾桶都沒有。正是這種因地制宜的垃圾桶分佈方式,讓“消失”的垃圾桶沒有引起公眾的不適,甚至“消失”得無人察覺。

平涼路的撤桶也是用了類似的方式,區綠化市容部門從排摸到正式撤走垃圾桶足足用了2個月,對沿路商戶進行宣傳解釋和溝通;撤桶後,區裡還加強了商鋪分類上門收集和道路巡迴保潔的頻次,沒有發生撤桶後“失控”的現象。

吃不完的食物別亂扔!上海街頭不設溼垃圾桶,多區垃圾桶已減少一半

一些公共場所的廢物箱雖然減少了,但剩下的變得更“精緻”,已經貼上了比較形象的垃圾圖示,方便投放者“看圖操作”

對於垃圾分類,你有什麼感受?

轉發!呼籲更多的朋友

一起把溼垃圾帶回家

本文綜合自:上觀新聞、勞動報等

相關作者:陳璽撼 胡幸陽 鞏持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