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思考—隨筆之《芯片戰爭——亮劍!國運之戰》

芯片戰爭16—北京和上海,新中國兩大產業集群

(黎明之前,1950-1959年)

剛成立的新中國,建設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半導體產業基地,北京和上海,新中國半導體工業的兩大產業集群。為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歷下戰功的南京電照廠(湖南電器製造廠)。新中國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103機,採用了1280只北京電子管廠生產的電子管。

正文:

第二章 黎明之前

第二節:北京和上海,新中國兩大產業集群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為了解決中國人民志願軍迫在眉睫的先進的電子通信問題,新生的共和國專門成立了電信工業管理局,同時在北京酒仙橋成立了相應的配套工廠——北京電子管廠,也就是今天中國京東方集團的前身。

圖:北京電子管廠開工典禮

芯片戰爭-16:北京和上海,新中國兩大產業集群

由民主德國(東德)提供的技術援助的北京電子管廠,該廠總投資達到了1億元人民幣,具備年產1220萬隻電子管的能力,這是當時全亞洲生產規模最大的、技術最先進的電子管廠。

圖:北京電子管廠,以及所生產的各類電子管

芯片戰爭-16:北京和上海,新中國兩大產業集群

北京電子管廠,隸屬於中央軍委總參通信兵部電信工業管理局,又名為“國營774廠”。在“一五”期間,新中國電子工業投資總額為5.5億元人民幣,而北京電子管廠的投資達到了1.0282億元人民幣,差不多佔了當時新中國的電子工業總投資的五分之一,可以說,這是新中國最早的“超級工程”之一。

圖:北京電子管廠

芯片戰爭-16:北京和上海,新中國兩大產業集群

隨後,新中國在北京酒仙橋還陸續建起了規模更加龐大的北京電機總廠、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下轄706、707、718、751、797、798廠)、北京有線電廠(738廠)、華北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研究生產單位。

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這是中國人第一個大型的電子元器件聯合工廠,其創建者為老革命的羅沛霖同志。工廠始建於1952年,為當時的民主德國所援建。

圖: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生產的各類電子元器件

芯片戰爭-16:北京和上海,新中國兩大產業集群

1953年,該廠更名為“718聯合廠”,而“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則為其第二廠名。聯合廠內下屬六個分廠和一個研究所。華北廠不僅製造了揚聲器,生產變壓器、電阻、電容等無線電元器件,還曾成功裝配過5燈收音機成品並上市。

圖: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生產製造的收音機

芯片戰爭-16:北京和上海,新中國兩大產業集群

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在其產品上印有兩個相連圓圈的圖案,俗稱“雙環”。自此,雙環牌電阻、電容和輸出變壓器在上世紀50、60年代為新中國工業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圖: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生產製造的“雙環”牌揚聲器

芯片戰爭-16:北京和上海,新中國兩大產業集群

羅沛霖先生,新中國電子工業的奠基人,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的“紅色科學家”,抗日戰爭時期,就滿懷愛國激情就奔赴革命聖地——延安,並且進入了曾經為中央紅軍長征順利到達陝北並且立下戰功赫赫的中央軍委第三局,並參與創辦了延安第一個通信器材工廠,參與建立了延安廣播電臺。

1947年後,羅老接受黨中央的委派到美國留學,以優異的成績直接攻讀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並且僅僅用了23個月就完成了課程和論文。

回國後,羅老主持建成新中國國第一座大型電子元件工廠—718工廠,創新設計了新中國第一個電子產業集群,指導新中國第一部超遠程雷達和第一代系列計算機啟動研製工作,對雷達檢測理論、計算機運算單元以及電機電器等有創造性發現等等。

圖:羅沛霖先生在柏林斯大林大街,前往東德商討建立“718”工廠

芯片戰爭-16:北京和上海,新中國兩大產業集群

後來,在今天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上世紀90年代,羅老上書黨中央,倡導建立中國工程院。

圖:羅沛霖先生倡導建立中國工程院的建議書

芯片戰爭-16:北京和上海,新中國兩大產業集群

中央軍委第三局,戰功赫赫的軍委第三局是黨中央、中央紅軍的通信指揮機關,局長為王諍將軍,所屬單位包括:三局本部、通信材料廠、軍委通信學校(軍委通校)以及新華廣播電臺等。

1934年10月,軍委通校開始參與長征,代號為“紅星大隊”,共425人。歷經千難萬險,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地區會合。學校跟隨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12月到達瓦窯堡,後與陝北紅軍、紅25軍的無線電訓練班合併,建立“軍委通信學校”,簡稱軍委通校。

軍委通校長征到達陝北後,開始被大家又稱為“延安通校”。第一任校長是吳澤光同志,政委是曾三同志。吳光澤同志是廣東潮陽人,大革命時在汕頭參加了共青團。19歲考入上海無線電學校,畢業後在汕頭與南洋往返的商船上任電臺臺長,英文水平很好。1934年任陝北延長石油礦電臺臺長。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了軍委通校校長。

1942年,因為通校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和規模不斷擴大,中央軍委決定將通校升級為“電訊工程專科學校”,由王諍將軍兼校長,但是,“電訊工專”的名字,一直沒有叫開,大家仍習慣性的稱呼為“延安通校”。

圖:延安軍委通校舊址

芯片戰爭-16:北京和上海,新中國兩大產業集群

新中國成立後,軍委通校遷入陝西省西安市,也就是構成了今天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前身。

圖: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舊址

芯片戰爭-16:北京和上海,新中國兩大產業集群

北京有線電廠,國營738廠,成立於1957年9月,由蘇聯援建。738廠研製和生產了新中國第一臺自動電話交換機、第一臺電傳打字機、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等。

1958年6月,完成第一臺103型電子管計算機的製造;1959年4月,第一臺104型電子管計算機調試成功。

圖:新中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03機,現收藏於山東曲阜師範大學

芯片戰爭-16:北京和上海,新中國兩大產業集群

其中M103機於1958年6月1日由738廠完成並送計算機所調試,同年8月1日做了公開表演,它標誌著我國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M104機繼M103機之後,於1959年4月底調試成功,並立即完成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計算機運算——五一國際勞動節天氣預報。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新中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03機,其中所用的電子管即是用的北京電子管廠生產的,合計共1280只電子管。

華北光電技術研究所,今天的中國電子集團第十一所,成立於1956年,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子元器件和材料研究所,是中國電子工業系統最早成立的幾家研究單位之一。

上世紀70年代後,以激光和紅外技術為科研發展主向,逐步成為我國最早從事光電技術綜合研究、集激光與紅外技術於一體的骨幹科研單位。現已具備材料、器件、整機和系統的研究、設計、生產、製造的綜合實力,並擁有光、機、電、理化分析、專用儀器和設備製造、科技情報、電子計算機應用、標準化等配套技術,是新中國重要的光電技術研究機構。

主要產品:激光晶體、脈衝氙燈與連續氪燈、激光電源、固體激光器、激光測距機、激光加工設備、紅外熱成像設備、紅外測溫儀器等,具有高技術產品研發及規模化生產製造能力。

說起北京電子管廠,就不得不談到南京的熊貓電子(曾經的南京電照廠、南京電子管廠)。在此,隨筆為各位朋友簡要介紹一下曾經為抗日戰爭立下赫赫戰功的。。。

熊貓電子,起源於抗戰前夕成立的湖南電器製造廠,後抗戰勝利後遷回南京,隸屬於當時的中央無線電器材有限公司,其製造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無線電通信設備。

建國後初期,該廠更名為南京電照廠,並且承擔了當時全軍的通訊器材生產,包括後來朝鮮戰場上的志願軍所用的部分通訊設備也是該廠所產。比如,《英雄兒女》裡王成使用的71型電臺就是南京電照廠生產。

1949年,在單宗肅等同志帶領研製下,在南京電照廠,誕生了中國第一隻電子管——866A整流電子管,1950年又在單宗肅的主持下研製了101F、104F放大管,為新中國誕生初期的通訊器材製造提供了最基本的元器件。

1951年初,在單宗肅同志的主持下,南京電照廠研製生產出報話機用電子管——2E22電子管。

圖:南京電照廠生產的2E22電子管

芯片戰爭-16:北京和上海,新中國兩大產業集群

1951年2月27日,南京電照廠,拆分為:南京電子管廠(今南京三樂信息集團)和南京燈泡廠(華東電子管廠前身)。

1955年,南京電子管廠,在單宗肅的主持研製下,開發出新中國第一隻米波雷達發射管——Г-81風冷式高頻雷達發射管。

1957年,在單宗肅的指導下,南京電子管廠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隻脈衝磁控管CKM—26,實現了我國電子管制造從普通電子管向微波電子管的飛躍。

可以看出,在新中國半導體、電子工業發展史上,南京電照廠(熊貓電子的前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單宗肅先生,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電子管技術的先驅者,電真空工業的創建人之一。

他是研製了中國最早系列的收信和放大電子管、第一隻雷達高頻發射管、第一隻脈衝磁控管的主持人和組織者。在中國電子管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在研製新產品、試製新材料、摸索新工藝和培養技術人才等方面,單宗肅同志作出了重要而巨大的貢獻。

圖:中國電子管技術先驅者—單宗肅同志

芯片戰爭-16:北京和上海,新中國兩大產業集群

直到1958年後,上海方面才開始組建了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以及還有上海元件五廠、上海電子管廠、上海無線電十四廠等半導體生產製造企業。

上海元件五廠,屬於機械電子工業部,1958年10月21日開始籌建上海半導體廠,上海無線電技術研究所晶體管研究組及上海晶體廠一起併入。

在1959年初,上海市電訊電器工業公司從上海歐亞電訊器材廠、話筒聯管會、寶光電機廠等單位抽調人員到籌備處,遂正式成立上海半導體廠,廠址在南京西路893號。1959年6月遷至威海衛路696號。

建廠當年,就生產了鍺晶體管33.12萬隻,成為國內最早從事半導體器件研製和生產的專業工廠之一,產品使用晶峰牌商標。1960年,更名為上海元件五廠。

上海電子管廠,隸屬於機械電子工業部,專業生產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集成電路,並輔以生產工業用氫氣、氮氣、氧氣和專用半導體設備製造。該廠前身由華德工廠演變而成。

於1960年,華德工廠更名為上海電子管廠,產品使用上字牌商標。1966年,上海電子管廠分廠建立上海無線電七廠,專業生產半導體器件,並逐步成為從材料、零部件加工、塑料封裝、氣體設備到半導體器件生產的全能型工廠。

建廠第一年,生產400萬隻鍺二極管和三極管。並先後研製了砷化鎵二極管、光激射管、霍爾器件、光敏器件、硫化鉛紅外器件、鍺高頻三極管等。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生產TTL數字電路,硅超高頻小功率和高頻低噪聲大功率晶體管。

上海無線電十四廠,屬於機械電子工業部,主要生產場效應晶體管、CMOS集成電路及組件模塊、整機,產品使用雙嶺牌商標。

該廠成立於1960年7月21日,由一亞電工廠和交直電工廠合併而成。建廠初期,確立了以硅材料半導體為起點,硅器件主要包括整流管、穩壓管、高壓硅柱、可控硅。隨著平面技術的應用,又確立了發展MOS器件的主導方向,生產的場效應管有典型產品23種,其中MOS型、結型、光敏、氫敏場效應管,應用於通信、航天、儀器儀表、自動檢測、廣播電視等領域,使該廠成為國內主要的場效應管生產廠。

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今天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32所,創立於1958年10月,新中國最早建立的計算機研究所之一,是新中國計算機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南方基地。

該所自1958年10月27日創建以來一直從事計算機、軟件、系統集成、電子信息信息服務等方面的科研開發、產品生產和技術服務。目前該所在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數據庫分佈式計算技術、嵌入式軟件開發環境和系統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開發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自此,北京和上海正式成為了新中國半導體、電子工業的南北兩大科研和生產製造基地,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的、規模最大的、配備最齊全的兩大產業集群

直到今天,北京和上海依舊是中國半導體工業兩大重鎮,在上世紀90年代期間的中國人“第一次大投入”和當前的“第二次大投入”的建設中,兩大重鎮強有力的推動著中國半導體工業的跑步前行。

感謝您一直以來、長期持續關注《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思考——隨筆》和《芯片戰爭——亮劍!國運之戰》相關係列報告以及敬請您持續關注後續系列!

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轉發和轉載。謝謝。

注1:本文部分圖表、數據等引用於互聯網、公司公告等;

注2:本文相關專利信息和說明等引用於互聯網以及國家相關專利機構等;

注3:本文相關公司信息、產品等引用於互聯網,外媒、公司公告等;

注4:本文相關行業數據、產業信息等來自國家統計局、工信部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