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條山西路上的老房子裡隱藏著什麼祕密?

從外灘始發,由東向西有七條南北方向的城市幹道,它們以我國省的名稱命名,依此是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西路、福建路、浙江路、西藏路。它們跨越蘇州河,於是有了相應的四川路橋、河南路橋、山西路橋、福建路橋、浙江路橋和西藏路橋。

一條蘇州河成為這幾條幹道的分界線,例如,蘇州河以北稱為四川北路、江西北路、河南北路、山西北路、福建北路、浙江北路和西藏北路;蘇州河以南,則有四川中路和四川南路,江西中路和江西南路,河南中路和河南南路……

可是,山西路卻沒有山西中路,只有山西南路,然而,無論是山西北路還是山西南路,卻為我們今天留下了許多上海民居的活化石,它們的存在是我們莫大的榮幸,從中可以獲得大量的歷史信息和密碼,為研究和探討上海民居的歷史演進,提供有力的實證。

在福廕裡找上海石庫門的前身

山西北路是清末的一條“老街”,位於上海市閘北區,北起天目東路南至北蘇州河路。

自從寧波路上建造了第一條石庫門弄堂“興仁裡”以後,中外房地產商如沙遜洋行、業廣地產、哈同洋行等等,紛紛開始在上海租界建造和開發大量的石庫門弄堂,而後,幾位洋務重臣也投入其中,李鴻章開發了“老街”東側的地塊,建造了五開間的早期石庫門。盛宣懷開發了“老街”西側的地塊,於1910年建造了均益裡等101幢中式石庫門,於是,山西北路被稱為“早期石庫門群誕生地”。

上海這條山西路上的老房子裡隱藏著什麼祕密?

山西北路469弄福廕裡12號

偶然走過山西北路469弄的“福廕裡”,發現弄堂口大門緊鎖,記得弄內12號是一棟建有中西合璧風格的磚雕儀門,門頭題額刻有著名書法家高邕“備致嘉祥”的“石庫門”,屬於不可移動文物,難道要拆遷了嗎?趕緊打開電腦在天地圖網頁上查看1948年的歷史影像航拍圖,再和《老上海百業指南》中該地塊的行號路圖作對比,發現了許多值得關注的信息。

上海這條山西路上的老房子裡隱藏著什麼祕密?上海這條山西路上的老房子裡隱藏著什麼祕密?

山西北路海寧路地塊的絞圈房

原來,山西北路不僅是早期石庫門群的誕生地,還是一個上海絞圈房的聚集地,圖中紅色框範圍所示即是1948年時留存的絞圈房,從中我們可以獲得兩個結論:

其一,該地塊曾經有一個較大的絞圈房聚落,曾經在山西北路和海寧路道路拓寬時遭到了拆遷,許多絞圈房就此消失得無影無蹤,目前僅留存了海寧路780弄22-24號錢家宅雙絞圈房和山西北路469弄12號絞圈房(白色框範圍所示)。

上海這條山西路上的老房子裡隱藏著什麼祕密?上海這條山西路上的老房子裡隱藏著什麼祕密?

山西北路469弄福廕裡12號航拍圖和行號路圖

其二,解開了山西北路469弄福廕12號究竟是石庫門還是絞圈房之謎。這是一棟神祕的“石庫門”,大門常年緊閉,由於中外合璧的石庫門門楣特別漂亮,一直以來,吸引了大量的石庫門粉絲前來拍攝,為它留下了靚影。功夫不負有心人,著名的畫家和老房子研究攝影師樂建成先生拍攝到該石庫門背後的影像,原來在西式巴洛克風格的石庫門大門背後還建有一個漂亮的中式儀門頭,由此,令許多人開始懷疑它是否是石庫門的前身——二層三合院絞圈房,但苦於沒有相關的書證資料予以查詢。所幸,現在有了再版的《老上海百業指南》,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當年的測繪員心知肚明,心細如髮,採用了不同於和它右側聯排的石庫門建築(福廕裡4號、6號、8號、10號)的圖例符號來繪製12號的絞圈房,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重要信息,即山西北路469弄福廕裡12號是絞圈房而不是石庫門,它是一棟標準的二層三合院絞圈房,是上海石庫門前身珍貴的活化石,因為它和石庫門“長得”十分相似,所以,一直被誤認為“石庫門”,以致長期以來對它的真實身份少有關注,希望有關部門一定要儘量把它保留下來,為石庫門的前世今生留下佐證。

該地區集中了清末上海的一些特色建築——絞圈房和早期石庫門,彌足珍貴。

一棟普通的二層西式樓房隱藏著什麼祕密?

上海這條山西路上的老房子裡隱藏著什麼祕密?

寧波路316號-334號

上海這條山西路上的老房子裡隱藏著什麼祕密?上海這條山西路上的老房子裡隱藏著什麼祕密?

寧波路316號-334號航拍圖和行號路圖

當我們走到山西南路寧波路口時,一棟二層西式的樓房映入眼簾,表面上看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非常普通。

我們偶然在衛星地圖的航拍鏡頭下看到過它,卻有與眾不同之處,它竟然是上海市區罕見的四棟橫向聯排的江南民居。這棟建築的外部完全是西式裝飾,內部卻是二層木結構的四合院佈局。查閱資料後發現,寧波路口的316號(山西南路口)曾經是存德錢莊,1876年開業,320號是五豐錢莊,1925年開業。這使我聯想到上海寧波路上的一個早期石庫門弄堂——興仁裡,大部分租戶都是開錢莊的,不過,那是一種聯排的四合院石庫門弄堂。據說把錢莊開在四合院這種樣式的建築裡,防盜功能好,更有安全感。

當下上海民居的形制分明、分佈地域有跡可循,江南民居、上海絞圈房和上海石庫門三種住宅形式,在上海相互共存了上百年的歷史,它們汲取了中華民族漢民居的精髓,根據所在地域的地理地貌、氣候和民俗民風等特點,既一脈相承,又揚長避短,循序漸進,不斷改進。

上海的江南民居主要分佈在上海西部與江蘇、浙江接壤的地域,並且和春秋吳越的姑蘇和杭州灣北部地域共存了千年以上,民居的形制完全相同,比如落戧屋和天井式院落民居。

上海絞圈房則分佈在上海的中部和東部地域,形制上屬於江南民居的一個分支,由於所處的地理地貌,氣候等條件不同,從江南民居中脫穎而出,形成了本地的特色民居,而上海石庫門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在租界地域範圍內產生的一種更加適應城市高密度生活環境的特色民居,它脫胎於上海絞圈房,由於它是一種受上海市民喜聞樂見的民居形式,後來從租界發展到了華界。

上海市區地屬整個上海的中部地區,從1948年的航拍圖和上海行號路圖中可以看出,當時上海市區的民居形制主要是上海絞圈房和上海石庫門兩種,江南民居則比較少見。

現在,我們發現這棟普通的西式二層樓房裡居然隱藏著上海市區極為少見的四棟橫向聯排的江南民居,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祕密,實屬難得。希望居住在內的居民們要珍惜和愛護這些市區稀缺的江南民居,不要隨意搭建,更不要隨意改變房屋的格局,儘量保持其原有的風貌。

瑞蚨祥申莊在石庫門裡經營嗎?

沿著山西南路繼續向南走就到了天津路,街口南側可見一個不起眼的弄堂——惟慶裡,據傳建於1911年。弄堂裡有二層磚木結構住宅5棟,其中,6號和8號是前後毗鄰的兩棟大宅子,其中,8號是大名鼎鼎的瑞蚨祥申莊。

一代大儒商孟洛川在北京創辦瑞蚨祥商號,有“南有胡雪巖,北有孟洛川”的美譽,瑞蚨祥名頭大,經營綢緞、洋貨、皮貨、百貨,梅蘭芳、宋氏姐妹皆是其主顧。孟洛川治商嚴,“至誠至上,貨真價實,言不二價,童叟無欺”的宗旨延續百年。

民國初年,瑞蚨祥第三代掌門人孟昭鑾總管上海申莊的採購站,負責全國商號的配貨,管理模式十分先進。

上海這條山西路上的老房子裡隱藏著什麼祕密?

惟慶裡8號瑞蚨祥申莊

衛星地圖下的惟慶裡6號和8號是兩個獨立的三合院,引發我們思考幾個問題。其一,它們的體量十分龐大,周邊的石庫門住宅是與之無法相比的,那麼,這兩個三合院究竟是不是石庫門住宅呢?其二,民國期間,上海灘商用辦公大樓林立,瑞蚨祥為何將負責全國商號配貨的申莊設在石庫門內呢?其三,惟慶裡到底是不是石庫門弄堂?

上海這條山西路上的老房子裡隱藏著什麼祕密?

惟慶裡8號的超大天井

惟慶裡8號的烏漆雙開大門緊閉,並且不是設在一正兩廂的天井中軸線上,有點另類,我們穿過了一個很長的通道得以入內,一個面寬12米的超大天井出現在眼前,是五開間的早期石庫門嗎?時值1911年,應該已經進入了晚期石庫門的時代,很少再建五開間的石庫門了。

上海這條山西路上的老房子裡隱藏著什麼祕密?

惟慶裡6號-8號外立面

再從外立面看,惟慶裡8號的建築風格類似石庫門,外牆被塗上了刺眼的紅色塗料,並用白色塗料勾畫磚縫,模擬了石庫門清水紅磚牆的外牆面,於是,轉到側牆看一下,原本的牆面只是簡樸的水泥抹面而已。再繼續看,那扇石庫門大門的巴洛克風格門楣,十分新鮮,明顯是外牆裝修時新加上去的,糟糕的是忘了給山牆和窗楣也加上一點巴洛克風格的裝飾構件,顯得很不協調,露出了馬腳,內行人一看便知是假石庫門。

由此,我們懷疑惟慶裡8號並不是房產開發商建造於1911年的石庫門,而是建造於更早年代的上海二層三合院絞圈房,惟慶裡並非是一個單純的石庫門弄堂,這條弄堂裡混雜著絞圈房和石庫門兩種民居類型。

曾經有資料顯示,瑞蚨祥早年購買了這個惟慶裡8號,也就是說,這棟宅子並非瑞蚨祥自建的。一般來說,當時的石庫門開發商是隻租不賣的,那麼,瑞蚨祥為何能買下這棟“石庫門”呢。另外,我還發現惟慶裡8號和隔壁的7號,在建造規模和風格上大相徑庭,完全不同。

上海這條山西路上的老房子裡隱藏著什麼祕密?

瑞蚨祥申莊 行號路圖的圖例符號

帶著上述幾個疑問,我們藉助於《老上海百業指南》的行號路圖尋找答案,看看當時繪製的圖例符號是怎樣的。當翻閱到“上冊一”第七圖時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圖中惟慶裡4號、5號、6號、8號與7號的圖例符號是絕然不同的,唯獨7號畫的是一個標準的一正兩廂帶天井的石庫門民居的圖例符號,其他都是絞圈房的圖例符號。再看衛星航拍圖中的6號和8號,都是三面雙坡絞接屋頂的三合院,這樣,可以判斷瑞蚨祥的申莊不是在石庫門裡經營,而是在體量更為龐大的絞圈房裡經營的。

此前,瑞蚨祥申莊曾經租住在漢口路兆福裡的一棟石庫門獨院內經營,後來為了業務擴展的需要,才購置了惟慶裡這棟大宅子,瑞蚨祥申莊對上海弄堂情有獨鍾,並且不喜歡在辦公大樓裡辦公,也許是更接近一點北京胡同靜謐的氛圍吧。

上海的未來將營造“建築可以閱讀,街區適合漫步,城市始終有溫度”的氛圍,對此,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教授認為,“對建築進行閱讀,就是去回味它的歷史和文化,重溫它歷史的每一個節點。”作為上海的普通市民,我們願意不斷地向這個願景努力,為上海打造人文之城盡綿薄之力。

欄目主編:王海燕 文字編輯:王海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