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除了拼人口,還能拼啥?'

"

山東省地處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陸地總面積15.7萬平方公里,轄16個市、137個縣市區;總人口超過1億人,居全國第二位。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東歷屆省委、省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堅決貫徹中央各項方針政策,帶領全省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繼承和發揚齊魯兒女忠厚正直、豁達淳樸、崇尚禮義、勇敢堅韌、勤勞智慧的優良傳統,奮發務實、頑強拼搏、改革創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齊魯大地發生巨大變化,實現了從貧窮落後向經濟文化大省的歷史性跨越。

"

山東省地處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陸地總面積15.7萬平方公里,轄16個市、137個縣市區;總人口超過1億人,居全國第二位。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東歷屆省委、省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堅決貫徹中央各項方針政策,帶領全省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繼承和發揚齊魯兒女忠厚正直、豁達淳樸、崇尚禮義、勇敢堅韌、勤勞智慧的優良傳統,奮發務實、頑強拼搏、改革創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齊魯大地發生巨大變化,實現了從貧窮落後向經濟文化大省的歷史性跨越。

山東除了拼人口,還能拼啥?

圖為山東海洋牧場平臺 山東省發展改革委/供圖

“山東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既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又是我國東部沿海經濟、農業、海洋大省。”山東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周連華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踐行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大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奮力譜寫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的美好篇章。

經濟發展成績顯著

“經過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十二五’以來的較快發展,山東已經具備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體制機制保障,形成了獨特的發展優勢,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周連華坦言,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產業結構,或者是質量效益,在新中國成立70年之際,山東的經濟在全國已經位居前列、舉足輕重。

經濟實力由弱到強。山東省地區生產總值1952年只有43.8億元,1978年為225.5億元,1988年超過千億元,2002年超過萬億元,2018年達到7.65萬億元,2018年山東省一天創造的財富量等於1952年全年的4.8倍。經濟地位日益凸顯,1952年山東省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只有6.4%,2018年提高到8.5%,穩居各省區市前三位。

產業結構更加優化。“我省三次產業結構由1952年的67.4調整為2018年的6.5先後在1990年實現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2016年實現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兩次歷史性轉變。”據周連華介紹,1949年,山東糧食產量只有174億斤,廣大農民長期處於溫飽不足的貧困境地。1978年之後,全省普遍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農業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2018年,山東省糧食總產達到1063.9億斤,創歷史新高,穩居全國第三位,連續5年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蔬菜、水果、肉類、水產品等產量均居全國第一;農產品出口達到1150.3億元,連續20年領跑全國。“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壯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由1962年的6794家增加到2018年的3.8萬家,工業增加值也由1978年的108.5億元增加到28897億元。棉紡、石化、建材、造紙、家電等產業規模均居全國第一,工業正在從製造業大省向製造業強省邁進。”周連華表示,通過實施服務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8年山東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7877.4億元,佔比由1949年的16%提高至49.5%,提高了33.5個百分點。

質量效益不斷提高。1950年山東地方財政收入只有4.4億元,1978年也只有64.1億元,1989年突破百億元,2005年突破千億元,2018年達到6485.4億元,居全國第四位。山東的人均生產總值也進入了全國前列,1952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僅為90.8元,1978年升至316元(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僅為188美元),1999年首次超過1000美元,2015年首次超過1萬美元,2018年達到11525美元,處於中高收入國家人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並在全國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成為新中國70年來山東經濟的最大亮點。“去年1月3日,國務院正式批覆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省委、省政府把綜試區建設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和重大歷史機遇,確定了‘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的總體部署。”周連華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一年多來,山東緊緊圍繞“四新”促“四化”,大力發展“十強”產業,努力強化“四大支撐”,積極培育“三大動力”,著力完善協調推進體系,凝心聚力,紮實推進,各項工作進展良好。

深化改革勇立潮頭

據周連華介紹,山東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僅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就出臺改革方案、實施意見500多個,承擔國家級改革試點120多項,省級安排各類改革試點134項,均取得重要進展。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目前,山東通過加強有效制度供給,全面推行“一次辦好”改革,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十大行動,已經基本實現新企業開辦不超過3個工作日、不動產登記不超過5個工作日、新項目從立項到投資開工不超過45個工作日的“3545”目標。截至2018年底,山東超額完成省級行政審批事項削減二分之一的目標,全省各類市場主體實有905.6萬戶,註冊資本20.5萬億元,分別是1980年的35.2倍和756.3倍。

持續深化企業改革。20世紀8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山東湧現出“周村試驗”“膠東模式”“諸城模式”等全國典型,2018年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佔比達到50.6%。同時,山東注重健全國企國資改革系統配套的制度設計,持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國企改革走到了全國前列,2018年省屬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707億元、實現利潤總額66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40%。

持續深化農村改革。1983年,山東普遍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通過不斷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探索實踐“高產優質農業”戰略,在全國率先提出農業產業化經營新模式,農業產業化“壽光樣板”全國聞名。截至2018年底,山東基本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確權耕地面積佔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98.1%;“兩權”抵押貸款試點、供銷社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紮實推進,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到40%以上。

持續深化財稅金融改革。2013年山東在全國率先調整財政體制,2014年在全國率先制定關於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意見,又相繼印發了40個專項配套改革辦法,形成“1+40”的財稅改革制度體系。2018年,全省社會融資規模餘額11.28萬億元。農村信用社銀行化改革也已經全面完成,村鎮銀行達到126家,數量居全國首位。首家民營銀行——威海藍海銀行獲批開業,成為全國唯一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改革試點省份。

對外開放碩果累累

山東把擴大開放作為帶動創新、推進改革、促進發展的著力點,不斷提升經貿合作層次,培育發展外貿新業態,加快塑造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

對外貿易發展迅速。1952年,山東全省的進出口總額僅為7357萬美元,1978年也僅為8.7億美元。改革開放之後,全省對外貿易進入快速發展軌道,1995年全省進出口總額超過百億美元,2007年邁上千億美元臺階,2018年實現貨物進出口2924億美元,增速居東部沿海省份前列。

利用外資規模持續擴大。1981年,山東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落戶青島,從此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工作全面展開。截至2018年底,山東外商投資企業從1981年的僅有1戶發展到2.95萬戶,累計吸引212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713個。通過大力實施招大引強、招才引智工程,高水平舉辦央企助力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座談會、青年企業家創新發展國際峰會、外交部山東全球推介、首屆儒商大會、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孔子文化節、首屆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主席高端峰會、香港山東周等系列重大活動,2018年山東新批及增資總投資過億美元項目77個,增長13.2%;重點人才工程引進海內外高端人才245人。

引導優勢產能“走出去”。在創新對外投資方式方面,山東敢於先行先試,成效逐年顯現。比如,2018年全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實際投資127.5億元,增長26.7%。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70年前,山東沒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公路,鐵路僅有津浦、膠濟兩條幹線,水上貨運量僅為0.2萬噸,交通運輸是全省經濟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周連華對此頗有感慨。通過持續加大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領域投入力度,到目前山東基本形成了以鐵路為骨幹,公路、航空、水運和管道運輸全面發展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今非昔比。

鐵路建設取得突破。截至2018年底,山東鐵路營運里程達到6222公里,是1949年的7倍,實現了市市通鐵路;高速鐵路營運里程達到1747公里,居全國第三位;進出省高鐵通道達到4個。

公路建設穩步推進。2018年底,公路通車裡程已經達到27.56萬公里,實現了“村村通”;高速公路達到6058公里,進出省通道達到17個。

水運建設進展順利。山東是全國唯一擁有3個吞吐量過4億噸大港的省份,2018年沿海港口吞吐量達到16.1億噸,居全國第二位;內河航道里程達到1150公里。

機場建設態勢良好。截至2018年底,運輸機場達到9個,通用機場7個,開通航線676條。

能源保障持續加強。2018年,全省原油產量2237.4萬噸,發電量5608.2億千瓦時,油氣管道總里程達到1.2萬公里。山東的能源結構也在不斷優化,目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電力總裝機的比重達22.9%。

“山東將堅持以加密、提速、擴通道為重點,著力構建‘四橫五縱’綜合運輸大通道。”周連華給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描繪了一幅藍圖:到2035年全面形成快捷高效的“1、2、3、12”綜合交通圈,實現覆蓋全省、通達山東周邊主要城市的“1、2、3”小時陸上交通圈,實現本省中心城市與世界主要城市12小時空中通達,進出省高鐵通道由2018年的4個增加到15個。

協調發展風生水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切實加大城鄉、陸海、區域統籌力度,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省域東中西部差距不斷縮小、省外區域合作如火如荼,已經逐步形成優勢互補、融合互動、協同共進的協調發展新格局。

城鄉發展格局不斷優化。“70年來,我省特別注重城鄉協調發展,發展格局得到不斷優化。”周連華坦言,尤其是近年來山東積極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成效顯著。目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總數分別達到20.3萬家和6.37萬家,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3%。山東還堅持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城鄉綜合承載能力和宜居水平不斷增強,全省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3.46%提升至61.18%。

陸海統籌優勢不斷放大。山東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佔全國的1/6,海洋經濟總量約佔全國的1/5。上世紀90年代在全國率先提出“海上山東”戰略,2011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成為全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戰略。進入新時代,山東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更加註重經略海洋”的要求,加快建設新時代海洋強省,深入實施“十大行動”,2018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6萬億元,增長10%;初步建成全國重要的海洋藥物、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功能食品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值得山東驕傲的還有,突破和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海洋牧場多功能平臺填補了國內海洋漁業高端裝備的空白,世界最大、我國首座全潛式大型智能網箱“深藍1號”也已經建成下水。

區域融合協調水平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主動融入國家區域發展大局,牢牢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機遇,爭取聊城、德州、濱州、東營納入《“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著力打造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

尤其是近年來,山東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2018年實現與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5197.6億元,增長7.3%;“一帶一路”參與度指數躍居全國第二位。同時,山東深入貫徹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出臺關於加快推進全省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積極創建青島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國民經濟動員持續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生態文明扮靚齊魯山東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推進“生態山東”建設,不斷取得生態文明新成效。

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初步建立。山東在全國率先實施可預期的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地方汙染物排放標準,建立了具有山東特色的地方環境標準體系。不僅如此,山東還科學編制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和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各功能區協調發展,並著力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激勵機制,加強環保督導考核,切實增強各級各部門推動綠色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重點領域汙染治理成效顯著。“通過嚴格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強度雙控,加強大氣汙染防治,我省環境空氣質量已經連續6年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連續15年持續改善。”周連華用一組數據說明山東深入開展“四減四增”行動、在重點領域汙染治理所取得的成效:淘汰燃煤機組130萬千瓦以上;2018年壓減粗鋼產能355萬噸、生鐵產能60萬噸、煤炭產能495萬噸;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分別改善9.6%和14%,土地、水、農村面源汙染等領域也取得了明顯防治成效。

生態修復工作進展良好。近年來,山東加快推進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等生態系統修復工程,進展良好。目前,山東已建成國家級生態市(區)7個、自然保護區7個、森林公園52處、溼地公園67處,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5%。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山東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擺在突出位置,持續加大投入,完善措施,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大幅提高。

人民生活從貧困邁向全民小康。2018年,山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91元提高到3954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15元提高到16297元;城鄉收入比由3.4:1優化為2.43:1。精準扶貧成效明顯,山東緊盯“黃河灘”,聚焦“沂蒙山”,鎖定“老病殘”,387.6萬省定標準以下貧困人口已經實現脫貧,1.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扶貧搬遷,60萬黃河灘區居民脫貧遷建工作全面鋪開。

民生保障持續優化。通過持續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山東就業狀況逐年改善,2018年全省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6.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35%。據瞭解,山東省政府已經連續5年每年安排不少於10億元的創業帶動就業扶持資金,扶持創業、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00萬。通過統籌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省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截至2018年底山東擁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8.2萬所,資源總量居全國前列。養老事業加快發展,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形成。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全覆蓋,農村辦學條件顯著改善。

文化建設成就顯著。用好齊魯文化資源豐富優勢,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沂蒙精神,堅定扛起文化大省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是山東文化建設的一大亮點。

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我省面向城鄉居民兩大群體,涵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的制度體系已經全面建立,覆蓋範圍和基金規模持續擴大,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周連華自豪地說:“截至2018年底,全省居民養老、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4551.9萬人和7364.9萬人。在此基礎上,我們致力於建立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目前各級財政用於民生領域的支出佔比達已到79%,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和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分別達到2744萬人和9403萬人,率先建立了全省統一的職工大病保險制度,人均預期壽命由建國初期的35歲大幅提高到78.7歲。”

壯麗七十載,奮進新時代。山東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為目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毅篤行、開拓進取,昂首踏上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的新徵程。(作者:王棟 張毅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尹明波)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繫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繫,我們將採取適當措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