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 五嶽獨尊泰山的所在地,幾千年來積澱了無比深沉的文化內涵,今天,讓我們跟隨歷史,從地名來源的角度,重新登上這片美麗的土地,去看看,那些已經被我們遺忘的身邊的故事。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濟南:山東省會城市,秦朝時,如今的濟南地區屬於濟北郡。漢初,設立濟南郡,其含義為“濟水之南”,是結合濟南的地理方位進行命名的。濟水俗稱大清河,發源於現河南省的濟源市,流域相當於現在的黃河山東段。後來因為黃河改道被奪取了河床,成為了黃河下游的幹流河道。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臨沂:臨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臨沂市因駐地臨沂市而得名,臨沂市原名啟陽,秦朝置啟陽縣。後來漢為避景帝劉啟諱,改稱開陽縣。後於今城北部置臨沂縣,以城臨沂水而得名。沂河,又名沂水,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較大的河流,位於山東省南部與江蘇省北部,是古淮河支流泗水的支流。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濰坊:聞名中外的風箏之都,1948年初,濰縣解放前夕,中共中央華東局鑑於濰縣重要戰略位置,決定成立特別市,取濰縣、坊子首字命名為濰坊特別市。1948年4月27日,濰縣解放。4月29日,濰坊特別市政府奉省政府命令正式成立。從此,這座城市正式以“濰坊”為名納入國家版圖。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煙臺:蓬萊仙境,全中國最讓人嚮往的城市之一。煙臺名稱,源於煙臺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於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臺,也稱“烽火臺”。發現敵情後,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臺。煙臺山由此得名。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菏澤:"菏澤"原系天然古澤,為濟水所匯,年久湮塞,遺址在菏澤市東南15公里處。以水名稱縣,始於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為府,設附郭縣,賜名菏澤。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濟寧:《濟寧縣誌》記載,濟寧由於未在在老運河指南,越河以北,地勢較高,積水氾濫時經常可以免於水患,坐擁濟水之安寧,顧成為濟寧。也有研究稱是因為濟寧地處多河交匯處,因此稱濟,而每當汛期,水勢凶猛,流入湖後卻十分安寧,故因此成為濟寧。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青島:簡稱青,別稱膠,山東省最大也是最開放富有的城市。青島市的專名“青島”本指城區前海一海灣內的一座小島,因島上綠樹成蔭,終年鬱鬱蔥蔥而得名“青島”,青島所在的海灣因島得名青島灣,由此入海的一條小河也被稱為青島河。青島河口於明萬曆年間建港,稱青島口;河兩岸的兩個村落分別得名上青島村和下青島村;河源頭的一座山於1923年也被定名為青島山。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德州:中國十大地級活力城市,魅力十足。秦王朝統一全國後將黃河更名為德水,漢初因德水而在今陵縣設置安德縣,北魏改為安德郡,隋文帝開皇九年又在安德郡基礎上設置德州。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聊城:“聊城”名字的由來,大體有三說。一曰因“河、水”得名,二曰“因國”得名,三曰因“城邑”得名。其中,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最為人們接受。古時聊城因位於古聊河西岸,並且在聊河一帶有聊國,齊滅聊國後,稱該城為聊城。秦置聊城縣,據《水經注》:“聊城縣東北有攝城,《左傳》所謂聊攝以東是也。”據《史記正義》:“聊城,春秋時齊高西界。聊,攝也。戰國時,亦為齊地。”以古地名名縣。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泰安:幾千年來,泰山隨著歷史成為了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隨著帝王封禪,泰山被神化,佛道兩家、文人名士紛至沓來,給泰山與泰安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蹟。泰安也因泰山而得名,從古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中來,寓意“國泰民安”。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淄博:淄博作為地域名稱,是隨著淄川、博山煤田的開發於20世紀20年代初形成的,系對淄川、博山兩地的簡稱。1945年8月,成立淄博特區,至此,淄博才正式成為政區名稱。 1955年3月9日設立淄博市。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威海:相信愛讀歷史的人都會知道威海這個對近代中國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地方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加強海防,抵禦外來侵擾,明朝政府設立威海衛,取“威震東海”之義,威海名稱由此而來。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日照: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置日照鎮,日照地名始此,因其地瀕海“與扶桑相掩映”故名。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日照鎮,金始置日照縣。1985年與石臼港辦事處合併,改設日照市,駐石臼所。該市東臨大海,日光先照,故名日照。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棗莊:棗莊是山東省早期的省轄市之一。棗莊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棗莊市市名由來 棗莊唐宋時期形成村落,因多棗樹而得名。明代屬嶧縣,1960年撤銷嶧縣設立縣級棗莊市,轄原嶧城縣行政區域,1961年升格為省轄市。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萊蕪: 萊蕪名稱的由來有六說。

一為荒蕪說。按字意解釋,萊俗稱灰菜,蕪是田野荒蕪,意即荒涼的地方,所以叫萊蕪。

二為來無石說。萊城勝利路南端原有一太湖石,再是在萊城西南有一鐵石(一說是隕石)。百姓見兩石形狀怪異,不知從何而來,認為是空中落下來的。按老子的“有生於無”的觀點解釋,此石來於“無”,因此名“來無石”,藉以名縣為萊蕪。

三為山名說。《左傳》曰,與之無山及萊柞是也。應邵雲,泰山萊蕪魯之萊柞邑,按此則萊蕪之名合兩山而言,舊志引萊民播流此谷者誤。

四為萊民播流此谷說。《水經注•淄水》:“引舊說雲,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蕪,故日萊蕪。”此谷是指萊蕪谷。

五為舞熬說。《炎黃氏族文化考略》,“釋來牟,小麥之種,相傳自天而來,故呼曰來。是最早種植小麥的部族,自稱萊族。大麥之種,其呼曰牟者,以原為牟族所播植,因以祖名大麥為麩。此兩族後混處山左各地,今之萊蕪,即來牟兩族合名。”

六為牟蕪音轉說。《山東古國考》載:“萊蕪是因萊族與牟族雜居得名,古讀牟為重脣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蕪。”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濱州:元朝前沒有濱州,但是元朝實行三縣聯合稱作一個州,這樣就沾化,蒲城,渤海,三縣合稱濱州,因為三縣都靠海所以取“濱”命名,州治[就是州政府]在渤海縣城。濱州最早是這三縣的統稱,當時沒有實際地點,約在明朝濱州在渤海縣境內建設了一個寬大新城區,因此州治遷此,就象今天我們也建設了個西城新區一樣,這個城已濱州命名,從此渤海縣消失。今天的濱州是六縣一區的統稱。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東營:秦始皇東征膠東半島時,曾在現在的東營駐紮修整,東大營所在地為現在的東營村,西大營所在地為現在的西營村。後勝利油田在此地會戰並建市,用了東營村的名字,起名為東營市。

山東17地市命名大解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