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

八月盛夏

杏林,光明路

臺商吳進忠帶我們從路邊走過,

路兩旁的盆架子向陽而生,

長得鬱鬱蔥蔥,

陽光穿過密密枝葉灑下一路的碎影。

這條路,

吳進忠已經走了30年。

兩旁的盆架子是他當年出資栽下的,

他看著樹木從小苗長到繁盛,

樹木也看著他,

從最初的一家工廠開到了現在5家,

一步步成為中國太陽鏡行業的佼佼者。

"

八月盛夏

杏林,光明路

臺商吳進忠帶我們從路邊走過,

路兩旁的盆架子向陽而生,

長得鬱鬱蔥蔥,

陽光穿過密密枝葉灑下一路的碎影。

這條路,

吳進忠已經走了30年。

兩旁的盆架子是他當年出資栽下的,

他看著樹木從小苗長到繁盛,

樹木也看著他,

從最初的一家工廠開到了現在5家,

一步步成為中國太陽鏡行業的佼佼者。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

"

八月盛夏

杏林,光明路

臺商吳進忠帶我們從路邊走過,

路兩旁的盆架子向陽而生,

長得鬱鬱蔥蔥,

陽光穿過密密枝葉灑下一路的碎影。

這條路,

吳進忠已經走了30年。

兩旁的盆架子是他當年出資栽下的,

他看著樹木從小苗長到繁盛,

樹木也看著他,

從最初的一家工廠開到了現在5家,

一步步成為中國太陽鏡行業的佼佼者。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林火榮)

如果說杏林工業區的成立

為這片土地帶來第一次的飛躍

那麼杏林臺商投資區的成立

則為這片熱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

一撥撥臺商在這裡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全球

也為這片土地的騰飛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杏林與臺商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

今天一起走進

來明工業的杏林奮鬥史

1

一週七天都供電讓臺商相中這裡

杏林,光明路6號,吳進忠在廈門投資的第一家企業便在這裡——來明工業。彼時,他在臺灣從事眼鏡製造業已有20年,在臺商試探性進入大陸投資的潮流中,吳進忠也躍躍欲試。對臺灣企業家而言,他們急需尋找更廣闊的空間。

"

八月盛夏

杏林,光明路

臺商吳進忠帶我們從路邊走過,

路兩旁的盆架子向陽而生,

長得鬱鬱蔥蔥,

陽光穿過密密枝葉灑下一路的碎影。

這條路,

吳進忠已經走了30年。

兩旁的盆架子是他當年出資栽下的,

他看著樹木從小苗長到繁盛,

樹木也看著他,

從最初的一家工廠開到了現在5家,

一步步成為中國太陽鏡行業的佼佼者。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林火榮)

如果說杏林工業區的成立

為這片土地帶來第一次的飛躍

那麼杏林臺商投資區的成立

則為這片熱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

一撥撥臺商在這裡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全球

也為這片土地的騰飛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杏林與臺商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

今天一起走進

來明工業的杏林奮鬥史

1

一週七天都供電讓臺商相中這裡

杏林,光明路6號,吳進忠在廈門投資的第一家企業便在這裡——來明工業。彼時,他在臺灣從事眼鏡製造業已有20年,在臺商試探性進入大陸投資的潮流中,吳進忠也躍躍欲試。對臺灣企業家而言,他們急需尋找更廣闊的空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1989年來明工業大門

1988年,吳進忠到大陸考察,去了北京、上海、廣州、青島,廈門是最後一站。後來,不少媒體解讀說,吳總因為廈門與臺灣同樣的鄉音民俗選擇了這裡。事實上,在廈門仔仔細細考察過一番的吳進忠,看中的還有這裡的投資環境。

“當時,大陸很多城市都沒有整週供電,多是‘開5停2’,甚至‘開4停3’,我到杏林工業區一看,一週七天全開電,還能集中供氣供熱。”吳進忠說,辦企業,水電是最基礎的保障,停電停工一天,都是損失。

"

八月盛夏

杏林,光明路

臺商吳進忠帶我們從路邊走過,

路兩旁的盆架子向陽而生,

長得鬱鬱蔥蔥,

陽光穿過密密枝葉灑下一路的碎影。

這條路,

吳進忠已經走了30年。

兩旁的盆架子是他當年出資栽下的,

他看著樹木從小苗長到繁盛,

樹木也看著他,

從最初的一家工廠開到了現在5家,

一步步成為中國太陽鏡行業的佼佼者。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林火榮)

如果說杏林工業區的成立

為這片土地帶來第一次的飛躍

那麼杏林臺商投資區的成立

則為這片熱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

一撥撥臺商在這裡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全球

也為這片土地的騰飛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杏林與臺商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

今天一起走進

來明工業的杏林奮鬥史

1

一週七天都供電讓臺商相中這裡

杏林,光明路6號,吳進忠在廈門投資的第一家企業便在這裡——來明工業。彼時,他在臺灣從事眼鏡製造業已有20年,在臺商試探性進入大陸投資的潮流中,吳進忠也躍躍欲試。對臺灣企業家而言,他們急需尋找更廣闊的空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1989年來明工業大門

1988年,吳進忠到大陸考察,去了北京、上海、廣州、青島,廈門是最後一站。後來,不少媒體解讀說,吳總因為廈門與臺灣同樣的鄉音民俗選擇了這裡。事實上,在廈門仔仔細細考察過一番的吳進忠,看中的還有這裡的投資環境。

“當時,大陸很多城市都沒有整週供電,多是‘開5停2’,甚至‘開4停3’,我到杏林工業區一看,一週七天全開電,還能集中供氣供熱。”吳進忠說,辦企業,水電是最基礎的保障,停電停工一天,都是損失。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發軔於1958年的杏林工業區,儘管前三十年的發展起起伏伏、停停走走,但客觀說,已為現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擁有電廠、水廠等基礎設施。加上地理位置特殊,擁有公路、鐵路,距離機場、港口都很近,一大批投資者和吳進忠一樣,開始關注這片即將騰飛的熱土。

彼時,臺灣當局對大陸政策有所鬆動, 杏林及時抓住機遇,通過香港客商引入臺資辦廠。那幾年,將近20家臺資企業先後前來投資辦廠。

"

八月盛夏

杏林,光明路

臺商吳進忠帶我們從路邊走過,

路兩旁的盆架子向陽而生,

長得鬱鬱蔥蔥,

陽光穿過密密枝葉灑下一路的碎影。

這條路,

吳進忠已經走了30年。

兩旁的盆架子是他當年出資栽下的,

他看著樹木從小苗長到繁盛,

樹木也看著他,

從最初的一家工廠開到了現在5家,

一步步成為中國太陽鏡行業的佼佼者。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林火榮)

如果說杏林工業區的成立

為這片土地帶來第一次的飛躍

那麼杏林臺商投資區的成立

則為這片熱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

一撥撥臺商在這裡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全球

也為這片土地的騰飛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杏林與臺商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

今天一起走進

來明工業的杏林奮鬥史

1

一週七天都供電讓臺商相中這裡

杏林,光明路6號,吳進忠在廈門投資的第一家企業便在這裡——來明工業。彼時,他在臺灣從事眼鏡製造業已有20年,在臺商試探性進入大陸投資的潮流中,吳進忠也躍躍欲試。對臺灣企業家而言,他們急需尋找更廣闊的空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1989年來明工業大門

1988年,吳進忠到大陸考察,去了北京、上海、廣州、青島,廈門是最後一站。後來,不少媒體解讀說,吳總因為廈門與臺灣同樣的鄉音民俗選擇了這裡。事實上,在廈門仔仔細細考察過一番的吳進忠,看中的還有這裡的投資環境。

“當時,大陸很多城市都沒有整週供電,多是‘開5停2’,甚至‘開4停3’,我到杏林工業區一看,一週七天全開電,還能集中供氣供熱。”吳進忠說,辦企業,水電是最基礎的保障,停電停工一天,都是損失。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發軔於1958年的杏林工業區,儘管前三十年的發展起起伏伏、停停走走,但客觀說,已為現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擁有電廠、水廠等基礎設施。加上地理位置特殊,擁有公路、鐵路,距離機場、港口都很近,一大批投資者和吳進忠一樣,開始關注這片即將騰飛的熱土。

彼時,臺灣當局對大陸政策有所鬆動, 杏林及時抓住機遇,通過香港客商引入臺資辦廠。那幾年,將近20家臺資企業先後前來投資辦廠。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2

周圍村民和臺商成了自家人

在吳進忠的信條裡,企業的永續發展並不僅僅是生意的越做越大。回憶過去30年,他提起一個詞“敦親睦鄰”。來明工業最初的員工,大多數都是工廠周邊的村民,有的一家子都進了廠,丈夫、太太、兒子、兒媳。

“我交代人事部門,要優先招收這附近的村民,讓他們有事做,幫他們提高收入。我小時候也是農家子弟,幫父母種過田,深知他們的不容易。”

"

八月盛夏

杏林,光明路

臺商吳進忠帶我們從路邊走過,

路兩旁的盆架子向陽而生,

長得鬱鬱蔥蔥,

陽光穿過密密枝葉灑下一路的碎影。

這條路,

吳進忠已經走了30年。

兩旁的盆架子是他當年出資栽下的,

他看著樹木從小苗長到繁盛,

樹木也看著他,

從最初的一家工廠開到了現在5家,

一步步成為中國太陽鏡行業的佼佼者。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林火榮)

如果說杏林工業區的成立

為這片土地帶來第一次的飛躍

那麼杏林臺商投資區的成立

則為這片熱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

一撥撥臺商在這裡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全球

也為這片土地的騰飛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杏林與臺商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

今天一起走進

來明工業的杏林奮鬥史

1

一週七天都供電讓臺商相中這裡

杏林,光明路6號,吳進忠在廈門投資的第一家企業便在這裡——來明工業。彼時,他在臺灣從事眼鏡製造業已有20年,在臺商試探性進入大陸投資的潮流中,吳進忠也躍躍欲試。對臺灣企業家而言,他們急需尋找更廣闊的空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1989年來明工業大門

1988年,吳進忠到大陸考察,去了北京、上海、廣州、青島,廈門是最後一站。後來,不少媒體解讀說,吳總因為廈門與臺灣同樣的鄉音民俗選擇了這裡。事實上,在廈門仔仔細細考察過一番的吳進忠,看中的還有這裡的投資環境。

“當時,大陸很多城市都沒有整週供電,多是‘開5停2’,甚至‘開4停3’,我到杏林工業區一看,一週七天全開電,還能集中供氣供熱。”吳進忠說,辦企業,水電是最基礎的保障,停電停工一天,都是損失。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發軔於1958年的杏林工業區,儘管前三十年的發展起起伏伏、停停走走,但客觀說,已為現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擁有電廠、水廠等基礎設施。加上地理位置特殊,擁有公路、鐵路,距離機場、港口都很近,一大批投資者和吳進忠一樣,開始關注這片即將騰飛的熱土。

彼時,臺灣當局對大陸政策有所鬆動, 杏林及時抓住機遇,通過香港客商引入臺資辦廠。那幾年,將近20家臺資企業先後前來投資辦廠。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2

周圍村民和臺商成了自家人

在吳進忠的信條裡,企業的永續發展並不僅僅是生意的越做越大。回憶過去30年,他提起一個詞“敦親睦鄰”。來明工業最初的員工,大多數都是工廠周邊的村民,有的一家子都進了廠,丈夫、太太、兒子、兒媳。

“我交代人事部門,要優先招收這附近的村民,讓他們有事做,幫他們提高收入。我小時候也是農家子弟,幫父母種過田,深知他們的不容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那時,員工們常會邀請每天住在工廠宿舍的吳進忠到村裡做客。“每次去,他們都會特意去買魚蝦螃蟹,很豐盛。我說你們不要買這些大魚大肉,來點地瓜粥就好。我捨不得他們花錢,我說你們現在要先積累財富,沒必要花的錢不要花,存起來,等以後錢多了再請我吃這些。”

吳進忠把員工、村民當自家人,在一起時都說閩南話,聊家長裡短、社區建設。有員工習慣把菸蒂扔地上,吳進忠看到,不吭聲,自己把菸蒂撿起來扔垃圾桶。員工們看在眼裡,也都不好意思再扔了。

"

八月盛夏

杏林,光明路

臺商吳進忠帶我們從路邊走過,

路兩旁的盆架子向陽而生,

長得鬱鬱蔥蔥,

陽光穿過密密枝葉灑下一路的碎影。

這條路,

吳進忠已經走了30年。

兩旁的盆架子是他當年出資栽下的,

他看著樹木從小苗長到繁盛,

樹木也看著他,

從最初的一家工廠開到了現在5家,

一步步成為中國太陽鏡行業的佼佼者。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林火榮)

如果說杏林工業區的成立

為這片土地帶來第一次的飛躍

那麼杏林臺商投資區的成立

則為這片熱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

一撥撥臺商在這裡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全球

也為這片土地的騰飛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杏林與臺商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

今天一起走進

來明工業的杏林奮鬥史

1

一週七天都供電讓臺商相中這裡

杏林,光明路6號,吳進忠在廈門投資的第一家企業便在這裡——來明工業。彼時,他在臺灣從事眼鏡製造業已有20年,在臺商試探性進入大陸投資的潮流中,吳進忠也躍躍欲試。對臺灣企業家而言,他們急需尋找更廣闊的空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1989年來明工業大門

1988年,吳進忠到大陸考察,去了北京、上海、廣州、青島,廈門是最後一站。後來,不少媒體解讀說,吳總因為廈門與臺灣同樣的鄉音民俗選擇了這裡。事實上,在廈門仔仔細細考察過一番的吳進忠,看中的還有這裡的投資環境。

“當時,大陸很多城市都沒有整週供電,多是‘開5停2’,甚至‘開4停3’,我到杏林工業區一看,一週七天全開電,還能集中供氣供熱。”吳進忠說,辦企業,水電是最基礎的保障,停電停工一天,都是損失。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發軔於1958年的杏林工業區,儘管前三十年的發展起起伏伏、停停走走,但客觀說,已為現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擁有電廠、水廠等基礎設施。加上地理位置特殊,擁有公路、鐵路,距離機場、港口都很近,一大批投資者和吳進忠一樣,開始關注這片即將騰飛的熱土。

彼時,臺灣當局對大陸政策有所鬆動, 杏林及時抓住機遇,通過香港客商引入臺資辦廠。那幾年,將近20家臺資企業先後前來投資辦廠。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2

周圍村民和臺商成了自家人

在吳進忠的信條裡,企業的永續發展並不僅僅是生意的越做越大。回憶過去30年,他提起一個詞“敦親睦鄰”。來明工業最初的員工,大多數都是工廠周邊的村民,有的一家子都進了廠,丈夫、太太、兒子、兒媳。

“我交代人事部門,要優先招收這附近的村民,讓他們有事做,幫他們提高收入。我小時候也是農家子弟,幫父母種過田,深知他們的不容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那時,員工們常會邀請每天住在工廠宿舍的吳進忠到村裡做客。“每次去,他們都會特意去買魚蝦螃蟹,很豐盛。我說你們不要買這些大魚大肉,來點地瓜粥就好。我捨不得他們花錢,我說你們現在要先積累財富,沒必要花的錢不要花,存起來,等以後錢多了再請我吃這些。”

吳進忠把員工、村民當自家人,在一起時都說閩南話,聊家長裡短、社區建設。有員工習慣把菸蒂扔地上,吳進忠看到,不吭聲,自己把菸蒂撿起來扔垃圾桶。員工們看在眼裡,也都不好意思再扔了。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從農民變成居民,從村莊變成社區,從一片荒涼變成繁華之地,吳進忠不僅看著自己的企業壯大,也見證了這片土地的城鎮化進程,見證了居民素質的不斷提高、生活品質的不斷改善。很多村民有錢了,翻新家裡的舊房子出租給周邊工廠的工人,有了租金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

八月盛夏

杏林,光明路

臺商吳進忠帶我們從路邊走過,

路兩旁的盆架子向陽而生,

長得鬱鬱蔥蔥,

陽光穿過密密枝葉灑下一路的碎影。

這條路,

吳進忠已經走了30年。

兩旁的盆架子是他當年出資栽下的,

他看著樹木從小苗長到繁盛,

樹木也看著他,

從最初的一家工廠開到了現在5家,

一步步成為中國太陽鏡行業的佼佼者。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林火榮)

如果說杏林工業區的成立

為這片土地帶來第一次的飛躍

那麼杏林臺商投資區的成立

則為這片熱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

一撥撥臺商在這裡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全球

也為這片土地的騰飛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杏林與臺商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

今天一起走進

來明工業的杏林奮鬥史

1

一週七天都供電讓臺商相中這裡

杏林,光明路6號,吳進忠在廈門投資的第一家企業便在這裡——來明工業。彼時,他在臺灣從事眼鏡製造業已有20年,在臺商試探性進入大陸投資的潮流中,吳進忠也躍躍欲試。對臺灣企業家而言,他們急需尋找更廣闊的空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1989年來明工業大門

1988年,吳進忠到大陸考察,去了北京、上海、廣州、青島,廈門是最後一站。後來,不少媒體解讀說,吳總因為廈門與臺灣同樣的鄉音民俗選擇了這裡。事實上,在廈門仔仔細細考察過一番的吳進忠,看中的還有這裡的投資環境。

“當時,大陸很多城市都沒有整週供電,多是‘開5停2’,甚至‘開4停3’,我到杏林工業區一看,一週七天全開電,還能集中供氣供熱。”吳進忠說,辦企業,水電是最基礎的保障,停電停工一天,都是損失。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發軔於1958年的杏林工業區,儘管前三十年的發展起起伏伏、停停走走,但客觀說,已為現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擁有電廠、水廠等基礎設施。加上地理位置特殊,擁有公路、鐵路,距離機場、港口都很近,一大批投資者和吳進忠一樣,開始關注這片即將騰飛的熱土。

彼時,臺灣當局對大陸政策有所鬆動, 杏林及時抓住機遇,通過香港客商引入臺資辦廠。那幾年,將近20家臺資企業先後前來投資辦廠。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2

周圍村民和臺商成了自家人

在吳進忠的信條裡,企業的永續發展並不僅僅是生意的越做越大。回憶過去30年,他提起一個詞“敦親睦鄰”。來明工業最初的員工,大多數都是工廠周邊的村民,有的一家子都進了廠,丈夫、太太、兒子、兒媳。

“我交代人事部門,要優先招收這附近的村民,讓他們有事做,幫他們提高收入。我小時候也是農家子弟,幫父母種過田,深知他們的不容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那時,員工們常會邀請每天住在工廠宿舍的吳進忠到村裡做客。“每次去,他們都會特意去買魚蝦螃蟹,很豐盛。我說你們不要買這些大魚大肉,來點地瓜粥就好。我捨不得他們花錢,我說你們現在要先積累財富,沒必要花的錢不要花,存起來,等以後錢多了再請我吃這些。”

吳進忠把員工、村民當自家人,在一起時都說閩南話,聊家長裡短、社區建設。有員工習慣把菸蒂扔地上,吳進忠看到,不吭聲,自己把菸蒂撿起來扔垃圾桶。員工們看在眼裡,也都不好意思再扔了。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從農民變成居民,從村莊變成社區,從一片荒涼變成繁華之地,吳進忠不僅看著自己的企業壯大,也見證了這片土地的城鎮化進程,見證了居民素質的不斷提高、生活品質的不斷改善。很多村民有錢了,翻新家裡的舊房子出租給周邊工廠的工人,有了租金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來明工業生產的產品(圖/林小芬)

3

一撥撥臺商在這裡紮下根

1989年5月20日,國務院批准杏林為大陸第一批臺商投資區,享受經濟特區的政策待遇。這塊土地,迎來大開發、大建設的新機遇。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當時的臺灣媒體,用這樣的標題,讚美杏林是臺商們青睞的理想投資天地。杏林臺商投資區成立僅3年,便引進、簽約三資企業105家,總投資額5.53億美元。這個投資額,相當於新中國成立以來,廈門市30年基礎建設投資的總和。

"

八月盛夏

杏林,光明路

臺商吳進忠帶我們從路邊走過,

路兩旁的盆架子向陽而生,

長得鬱鬱蔥蔥,

陽光穿過密密枝葉灑下一路的碎影。

這條路,

吳進忠已經走了30年。

兩旁的盆架子是他當年出資栽下的,

他看著樹木從小苗長到繁盛,

樹木也看著他,

從最初的一家工廠開到了現在5家,

一步步成為中國太陽鏡行業的佼佼者。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林火榮)

如果說杏林工業區的成立

為這片土地帶來第一次的飛躍

那麼杏林臺商投資區的成立

則為這片熱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

一撥撥臺商在這裡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全球

也為這片土地的騰飛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杏林與臺商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

今天一起走進

來明工業的杏林奮鬥史

1

一週七天都供電讓臺商相中這裡

杏林,光明路6號,吳進忠在廈門投資的第一家企業便在這裡——來明工業。彼時,他在臺灣從事眼鏡製造業已有20年,在臺商試探性進入大陸投資的潮流中,吳進忠也躍躍欲試。對臺灣企業家而言,他們急需尋找更廣闊的空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1989年來明工業大門

1988年,吳進忠到大陸考察,去了北京、上海、廣州、青島,廈門是最後一站。後來,不少媒體解讀說,吳總因為廈門與臺灣同樣的鄉音民俗選擇了這裡。事實上,在廈門仔仔細細考察過一番的吳進忠,看中的還有這裡的投資環境。

“當時,大陸很多城市都沒有整週供電,多是‘開5停2’,甚至‘開4停3’,我到杏林工業區一看,一週七天全開電,還能集中供氣供熱。”吳進忠說,辦企業,水電是最基礎的保障,停電停工一天,都是損失。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發軔於1958年的杏林工業區,儘管前三十年的發展起起伏伏、停停走走,但客觀說,已為現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擁有電廠、水廠等基礎設施。加上地理位置特殊,擁有公路、鐵路,距離機場、港口都很近,一大批投資者和吳進忠一樣,開始關注這片即將騰飛的熱土。

彼時,臺灣當局對大陸政策有所鬆動, 杏林及時抓住機遇,通過香港客商引入臺資辦廠。那幾年,將近20家臺資企業先後前來投資辦廠。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2

周圍村民和臺商成了自家人

在吳進忠的信條裡,企業的永續發展並不僅僅是生意的越做越大。回憶過去30年,他提起一個詞“敦親睦鄰”。來明工業最初的員工,大多數都是工廠周邊的村民,有的一家子都進了廠,丈夫、太太、兒子、兒媳。

“我交代人事部門,要優先招收這附近的村民,讓他們有事做,幫他們提高收入。我小時候也是農家子弟,幫父母種過田,深知他們的不容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那時,員工們常會邀請每天住在工廠宿舍的吳進忠到村裡做客。“每次去,他們都會特意去買魚蝦螃蟹,很豐盛。我說你們不要買這些大魚大肉,來點地瓜粥就好。我捨不得他們花錢,我說你們現在要先積累財富,沒必要花的錢不要花,存起來,等以後錢多了再請我吃這些。”

吳進忠把員工、村民當自家人,在一起時都說閩南話,聊家長裡短、社區建設。有員工習慣把菸蒂扔地上,吳進忠看到,不吭聲,自己把菸蒂撿起來扔垃圾桶。員工們看在眼裡,也都不好意思再扔了。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從農民變成居民,從村莊變成社區,從一片荒涼變成繁華之地,吳進忠不僅看著自己的企業壯大,也見證了這片土地的城鎮化進程,見證了居民素質的不斷提高、生活品質的不斷改善。很多村民有錢了,翻新家裡的舊房子出租給周邊工廠的工人,有了租金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來明工業生產的產品(圖/林小芬)

3

一撥撥臺商在這裡紮下根

1989年5月20日,國務院批准杏林為大陸第一批臺商投資區,享受經濟特區的政策待遇。這塊土地,迎來大開發、大建設的新機遇。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當時的臺灣媒體,用這樣的標題,讚美杏林是臺商們青睞的理想投資天地。杏林臺商投資區成立僅3年,便引進、簽約三資企業105家,總投資額5.53億美元。這個投資額,相當於新中國成立以來,廈門市30年基礎建設投資的總和。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集美區檔案局)

就在杏林成立臺商投資區的那年7月,吳進忠和當時的杏林區政府簽下合約,在一片二層樓高的小丘陵上開荒拓土、修建廠房。當時他就決定,要紮下根來,在這裡永續發展。

為打破國外壟斷,吳進忠創辦來奇科技自主研發的偏光眼鏡、3D眼鏡,不僅填補了產業空白,帶動下游深加工產業發展,還促進了廈門成為全球高端太陽眼鏡生產基地。如今,來奇生產的TAC偏光薄膜在全球眼鏡行業佔有率極高,此外,來奇還參與制定了國內3D眼鏡的行業標準。

"

八月盛夏

杏林,光明路

臺商吳進忠帶我們從路邊走過,

路兩旁的盆架子向陽而生,

長得鬱鬱蔥蔥,

陽光穿過密密枝葉灑下一路的碎影。

這條路,

吳進忠已經走了30年。

兩旁的盆架子是他當年出資栽下的,

他看著樹木從小苗長到繁盛,

樹木也看著他,

從最初的一家工廠開到了現在5家,

一步步成為中國太陽鏡行業的佼佼者。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林火榮)

如果說杏林工業區的成立

為這片土地帶來第一次的飛躍

那麼杏林臺商投資區的成立

則為這片熱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

一撥撥臺商在這裡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全球

也為這片土地的騰飛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杏林與臺商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

今天一起走進

來明工業的杏林奮鬥史

1

一週七天都供電讓臺商相中這裡

杏林,光明路6號,吳進忠在廈門投資的第一家企業便在這裡——來明工業。彼時,他在臺灣從事眼鏡製造業已有20年,在臺商試探性進入大陸投資的潮流中,吳進忠也躍躍欲試。對臺灣企業家而言,他們急需尋找更廣闊的空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1989年來明工業大門

1988年,吳進忠到大陸考察,去了北京、上海、廣州、青島,廈門是最後一站。後來,不少媒體解讀說,吳總因為廈門與臺灣同樣的鄉音民俗選擇了這裡。事實上,在廈門仔仔細細考察過一番的吳進忠,看中的還有這裡的投資環境。

“當時,大陸很多城市都沒有整週供電,多是‘開5停2’,甚至‘開4停3’,我到杏林工業區一看,一週七天全開電,還能集中供氣供熱。”吳進忠說,辦企業,水電是最基礎的保障,停電停工一天,都是損失。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發軔於1958年的杏林工業區,儘管前三十年的發展起起伏伏、停停走走,但客觀說,已為現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擁有電廠、水廠等基礎設施。加上地理位置特殊,擁有公路、鐵路,距離機場、港口都很近,一大批投資者和吳進忠一樣,開始關注這片即將騰飛的熱土。

彼時,臺灣當局對大陸政策有所鬆動, 杏林及時抓住機遇,通過香港客商引入臺資辦廠。那幾年,將近20家臺資企業先後前來投資辦廠。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2

周圍村民和臺商成了自家人

在吳進忠的信條裡,企業的永續發展並不僅僅是生意的越做越大。回憶過去30年,他提起一個詞“敦親睦鄰”。來明工業最初的員工,大多數都是工廠周邊的村民,有的一家子都進了廠,丈夫、太太、兒子、兒媳。

“我交代人事部門,要優先招收這附近的村民,讓他們有事做,幫他們提高收入。我小時候也是農家子弟,幫父母種過田,深知他們的不容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那時,員工們常會邀請每天住在工廠宿舍的吳進忠到村裡做客。“每次去,他們都會特意去買魚蝦螃蟹,很豐盛。我說你們不要買這些大魚大肉,來點地瓜粥就好。我捨不得他們花錢,我說你們現在要先積累財富,沒必要花的錢不要花,存起來,等以後錢多了再請我吃這些。”

吳進忠把員工、村民當自家人,在一起時都說閩南話,聊家長裡短、社區建設。有員工習慣把菸蒂扔地上,吳進忠看到,不吭聲,自己把菸蒂撿起來扔垃圾桶。員工們看在眼裡,也都不好意思再扔了。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從農民變成居民,從村莊變成社區,從一片荒涼變成繁華之地,吳進忠不僅看著自己的企業壯大,也見證了這片土地的城鎮化進程,見證了居民素質的不斷提高、生活品質的不斷改善。很多村民有錢了,翻新家裡的舊房子出租給周邊工廠的工人,有了租金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來明工業生產的產品(圖/林小芬)

3

一撥撥臺商在這裡紮下根

1989年5月20日,國務院批准杏林為大陸第一批臺商投資區,享受經濟特區的政策待遇。這塊土地,迎來大開發、大建設的新機遇。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當時的臺灣媒體,用這樣的標題,讚美杏林是臺商們青睞的理想投資天地。杏林臺商投資區成立僅3年,便引進、簽約三資企業105家,總投資額5.53億美元。這個投資額,相當於新中國成立以來,廈門市30年基礎建設投資的總和。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集美區檔案局)

就在杏林成立臺商投資區的那年7月,吳進忠和當時的杏林區政府簽下合約,在一片二層樓高的小丘陵上開荒拓土、修建廠房。當時他就決定,要紮下根來,在這裡永續發展。

為打破國外壟斷,吳進忠創辦來奇科技自主研發的偏光眼鏡、3D眼鏡,不僅填補了產業空白,帶動下游深加工產業發展,還促進了廈門成為全球高端太陽眼鏡生產基地。如今,來奇生產的TAC偏光薄膜在全球眼鏡行業佔有率極高,此外,來奇還參與制定了國內3D眼鏡的行業標準。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吳進忠向記者介紹產線(圖/黃曉珍)

和吳進忠同一批來的很多臺商,陳秀雄和正新輪胎、吳材攀和路達工業、廖萬隆和春保鎢鋼……都在這座城市紮根下來,廠房不斷擴建,產業不斷壯大,成為世界知名企業。

如今的杏林臺商投資區形成了機械裝備產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與旅遊業、現代物流業、新材料產業、都市現代農業六大重點發展的產業鏈群。

聲音:

廈門和臺灣都是家

"

八月盛夏

杏林,光明路

臺商吳進忠帶我們從路邊走過,

路兩旁的盆架子向陽而生,

長得鬱鬱蔥蔥,

陽光穿過密密枝葉灑下一路的碎影。

這條路,

吳進忠已經走了30年。

兩旁的盆架子是他當年出資栽下的,

他看著樹木從小苗長到繁盛,

樹木也看著他,

從最初的一家工廠開到了現在5家,

一步步成為中國太陽鏡行業的佼佼者。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林火榮)

如果說杏林工業區的成立

為這片土地帶來第一次的飛躍

那麼杏林臺商投資區的成立

則為這片熱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

一撥撥臺商在這裡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全球

也為這片土地的騰飛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杏林與臺商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

今天一起走進

來明工業的杏林奮鬥史

1

一週七天都供電讓臺商相中這裡

杏林,光明路6號,吳進忠在廈門投資的第一家企業便在這裡——來明工業。彼時,他在臺灣從事眼鏡製造業已有20年,在臺商試探性進入大陸投資的潮流中,吳進忠也躍躍欲試。對臺灣企業家而言,他們急需尋找更廣闊的空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1989年來明工業大門

1988年,吳進忠到大陸考察,去了北京、上海、廣州、青島,廈門是最後一站。後來,不少媒體解讀說,吳總因為廈門與臺灣同樣的鄉音民俗選擇了這裡。事實上,在廈門仔仔細細考察過一番的吳進忠,看中的還有這裡的投資環境。

“當時,大陸很多城市都沒有整週供電,多是‘開5停2’,甚至‘開4停3’,我到杏林工業區一看,一週七天全開電,還能集中供氣供熱。”吳進忠說,辦企業,水電是最基礎的保障,停電停工一天,都是損失。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發軔於1958年的杏林工業區,儘管前三十年的發展起起伏伏、停停走走,但客觀說,已為現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擁有電廠、水廠等基礎設施。加上地理位置特殊,擁有公路、鐵路,距離機場、港口都很近,一大批投資者和吳進忠一樣,開始關注這片即將騰飛的熱土。

彼時,臺灣當局對大陸政策有所鬆動, 杏林及時抓住機遇,通過香港客商引入臺資辦廠。那幾年,將近20家臺資企業先後前來投資辦廠。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2

周圍村民和臺商成了自家人

在吳進忠的信條裡,企業的永續發展並不僅僅是生意的越做越大。回憶過去30年,他提起一個詞“敦親睦鄰”。來明工業最初的員工,大多數都是工廠周邊的村民,有的一家子都進了廠,丈夫、太太、兒子、兒媳。

“我交代人事部門,要優先招收這附近的村民,讓他們有事做,幫他們提高收入。我小時候也是農家子弟,幫父母種過田,深知他們的不容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那時,員工們常會邀請每天住在工廠宿舍的吳進忠到村裡做客。“每次去,他們都會特意去買魚蝦螃蟹,很豐盛。我說你們不要買這些大魚大肉,來點地瓜粥就好。我捨不得他們花錢,我說你們現在要先積累財富,沒必要花的錢不要花,存起來,等以後錢多了再請我吃這些。”

吳進忠把員工、村民當自家人,在一起時都說閩南話,聊家長裡短、社區建設。有員工習慣把菸蒂扔地上,吳進忠看到,不吭聲,自己把菸蒂撿起來扔垃圾桶。員工們看在眼裡,也都不好意思再扔了。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從農民變成居民,從村莊變成社區,從一片荒涼變成繁華之地,吳進忠不僅看著自己的企業壯大,也見證了這片土地的城鎮化進程,見證了居民素質的不斷提高、生活品質的不斷改善。很多村民有錢了,翻新家裡的舊房子出租給周邊工廠的工人,有了租金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來明工業生產的產品(圖/林小芬)

3

一撥撥臺商在這裡紮下根

1989年5月20日,國務院批准杏林為大陸第一批臺商投資區,享受經濟特區的政策待遇。這塊土地,迎來大開發、大建設的新機遇。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當時的臺灣媒體,用這樣的標題,讚美杏林是臺商們青睞的理想投資天地。杏林臺商投資區成立僅3年,便引進、簽約三資企業105家,總投資額5.53億美元。這個投資額,相當於新中國成立以來,廈門市30年基礎建設投資的總和。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集美區檔案局)

就在杏林成立臺商投資區的那年7月,吳進忠和當時的杏林區政府簽下合約,在一片二層樓高的小丘陵上開荒拓土、修建廠房。當時他就決定,要紮下根來,在這裡永續發展。

為打破國外壟斷,吳進忠創辦來奇科技自主研發的偏光眼鏡、3D眼鏡,不僅填補了產業空白,帶動下游深加工產業發展,還促進了廈門成為全球高端太陽眼鏡生產基地。如今,來奇生產的TAC偏光薄膜在全球眼鏡行業佔有率極高,此外,來奇還參與制定了國內3D眼鏡的行業標準。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吳進忠向記者介紹產線(圖/黃曉珍)

和吳進忠同一批來的很多臺商,陳秀雄和正新輪胎、吳材攀和路達工業、廖萬隆和春保鎢鋼……都在這座城市紮根下來,廠房不斷擴建,產業不斷壯大,成為世界知名企業。

如今的杏林臺商投資區形成了機械裝備產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與旅遊業、現代物流業、新材料產業、都市現代農業六大重點發展的產業鏈群。

聲音:

廈門和臺灣都是家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林小芬)

來明工業(廈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進忠:

30年前,剛來廈門投資的時候,通信不暢,交通不便,回趟臺灣非常麻煩,得去香港澳門中轉。現在方便多了,有了廈金航線小三通,四個小時就到家了,曾經有次搭乘廈門臺南首航飛機,一小時二十分鐘就到了。來廈門30年,對我來說,兩邊都是家。追根溯源,我的祖籍就在泉州晉江,我的很多員工也來自閩南,這對於企業經營有很大的幫助。我把員工當自家人,他們也把我當自家人,廠裡有很多入廠二三十年的老員工,大家一起做事奮鬥,這種感情太難得,也很寶貴。

杏林工業區

"

八月盛夏

杏林,光明路

臺商吳進忠帶我們從路邊走過,

路兩旁的盆架子向陽而生,

長得鬱鬱蔥蔥,

陽光穿過密密枝葉灑下一路的碎影。

這條路,

吳進忠已經走了30年。

兩旁的盆架子是他當年出資栽下的,

他看著樹木從小苗長到繁盛,

樹木也看著他,

從最初的一家工廠開到了現在5家,

一步步成為中國太陽鏡行業的佼佼者。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林火榮)

如果說杏林工業區的成立

為這片土地帶來第一次的飛躍

那麼杏林臺商投資區的成立

則為這片熱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

一撥撥臺商在這裡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全球

也為這片土地的騰飛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杏林與臺商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

今天一起走進

來明工業的杏林奮鬥史

1

一週七天都供電讓臺商相中這裡

杏林,光明路6號,吳進忠在廈門投資的第一家企業便在這裡——來明工業。彼時,他在臺灣從事眼鏡製造業已有20年,在臺商試探性進入大陸投資的潮流中,吳進忠也躍躍欲試。對臺灣企業家而言,他們急需尋找更廣闊的空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1989年來明工業大門

1988年,吳進忠到大陸考察,去了北京、上海、廣州、青島,廈門是最後一站。後來,不少媒體解讀說,吳總因為廈門與臺灣同樣的鄉音民俗選擇了這裡。事實上,在廈門仔仔細細考察過一番的吳進忠,看中的還有這裡的投資環境。

“當時,大陸很多城市都沒有整週供電,多是‘開5停2’,甚至‘開4停3’,我到杏林工業區一看,一週七天全開電,還能集中供氣供熱。”吳進忠說,辦企業,水電是最基礎的保障,停電停工一天,都是損失。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發軔於1958年的杏林工業區,儘管前三十年的發展起起伏伏、停停走走,但客觀說,已為現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擁有電廠、水廠等基礎設施。加上地理位置特殊,擁有公路、鐵路,距離機場、港口都很近,一大批投資者和吳進忠一樣,開始關注這片即將騰飛的熱土。

彼時,臺灣當局對大陸政策有所鬆動, 杏林及時抓住機遇,通過香港客商引入臺資辦廠。那幾年,將近20家臺資企業先後前來投資辦廠。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2

周圍村民和臺商成了自家人

在吳進忠的信條裡,企業的永續發展並不僅僅是生意的越做越大。回憶過去30年,他提起一個詞“敦親睦鄰”。來明工業最初的員工,大多數都是工廠周邊的村民,有的一家子都進了廠,丈夫、太太、兒子、兒媳。

“我交代人事部門,要優先招收這附近的村民,讓他們有事做,幫他們提高收入。我小時候也是農家子弟,幫父母種過田,深知他們的不容易。”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那時,員工們常會邀請每天住在工廠宿舍的吳進忠到村裡做客。“每次去,他們都會特意去買魚蝦螃蟹,很豐盛。我說你們不要買這些大魚大肉,來點地瓜粥就好。我捨不得他們花錢,我說你們現在要先積累財富,沒必要花的錢不要花,存起來,等以後錢多了再請我吃這些。”

吳進忠把員工、村民當自家人,在一起時都說閩南話,聊家長裡短、社區建設。有員工習慣把菸蒂扔地上,吳進忠看到,不吭聲,自己把菸蒂撿起來扔垃圾桶。員工們看在眼裡,也都不好意思再扔了。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2000年,來明工業生產線

從農民變成居民,從村莊變成社區,從一片荒涼變成繁華之地,吳進忠不僅看著自己的企業壯大,也見證了這片土地的城鎮化進程,見證了居民素質的不斷提高、生活品質的不斷改善。很多村民有錢了,翻新家裡的舊房子出租給周邊工廠的工人,有了租金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來明工業生產的產品(圖/林小芬)

3

一撥撥臺商在這裡紮下根

1989年5月20日,國務院批准杏林為大陸第一批臺商投資區,享受經濟特區的政策待遇。這塊土地,迎來大開發、大建設的新機遇。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當時的臺灣媒體,用這樣的標題,讚美杏林是臺商們青睞的理想投資天地。杏林臺商投資區成立僅3年,便引進、簽約三資企業105家,總投資額5.53億美元。這個投資額,相當於新中國成立以來,廈門市30年基礎建設投資的總和。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集美區檔案局)

就在杏林成立臺商投資區的那年7月,吳進忠和當時的杏林區政府簽下合約,在一片二層樓高的小丘陵上開荒拓土、修建廠房。當時他就決定,要紮下根來,在這裡永續發展。

為打破國外壟斷,吳進忠創辦來奇科技自主研發的偏光眼鏡、3D眼鏡,不僅填補了產業空白,帶動下游深加工產業發展,還促進了廈門成為全球高端太陽眼鏡生產基地。如今,來奇生產的TAC偏光薄膜在全球眼鏡行業佔有率極高,此外,來奇還參與制定了國內3D眼鏡的行業標準。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吳進忠向記者介紹產線(圖/黃曉珍)

和吳進忠同一批來的很多臺商,陳秀雄和正新輪胎、吳材攀和路達工業、廖萬隆和春保鎢鋼……都在這座城市紮根下來,廠房不斷擴建,產業不斷壯大,成為世界知名企業。

如今的杏林臺商投資區形成了機械裝備產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與旅遊業、現代物流業、新材料產業、都市現代農業六大重點發展的產業鏈群。

聲音:

廈門和臺灣都是家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林小芬)

來明工業(廈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進忠:

30年前,剛來廈門投資的時候,通信不暢,交通不便,回趟臺灣非常麻煩,得去香港澳門中轉。現在方便多了,有了廈金航線小三通,四個小時就到家了,曾經有次搭乘廈門臺南首航飛機,一小時二十分鐘就到了。來廈門30年,對我來說,兩邊都是家。追根溯源,我的祖籍就在泉州晉江,我的很多員工也來自閩南,這對於企業經營有很大的幫助。我把員工當自家人,他們也把我當自家人,廠裡有很多入廠二三十年的老員工,大家一起做事奮鬥,這種感情太難得,也很寶貴。

杏林工業區

杏林這條路,藏著廈門現代工業記憶

(圖/林志傑)

這裡曾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小漁村。1958年初,省委批准在這裡設立杏林工業區,與此同時,一大批立足廈門實際,與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項目紛紛上馬,廈門紡織廠、廈門糖廠、廈門電廠、廈門綜合玻璃廠、廈門化肥廠等相繼建成,這裡迅速成為廈門現代工業的重要基地。

1978年,杏林行政區成立,更好地保障了這一新興工業區健康有序發展。1989年,國務院批准成立杏林臺商投資區,杏林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實現了大發展、大跨越。

杏林的故事,未完待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