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走廈門有無數種方式,對廈門的記憶和體會,也擁有不同的演變。市井、喧鬧、鮮活、海味、人情味、煙火氣。而在我記憶中的廈門卻是那個從早到晚吃不膩也逛不完的充滿古早味的城市。

閩南地區用“古早”形容被懷念的事物,比時代慢了半拍的老城區,用舊時光流傳下來的滋味,記錄著市井民間和本土情誼。海對岸的鼓浪嶼有另一種熱鬧,而眼前的廈門,只有本地人知道。

雖然我不是廈門本地人,不過家就在廈門的附近,所以從小跟著爸爸開車來廈門遊玩,也算是半個廈門人了。而在我看來​一座城市真正的古早味道,總是在於那些街邊的小吃。它們是一座城市的煙火氣息,也在本地人成長與老去的過程中,朝夕相伴。我終於懂得去說,這樣一個古早廈門,太好呷!

接下來我就先來介紹一下,那些吃了就忘不掉的廈門古早味美食。第一家必須是位於思明區的浮嶼面線糊店,在閩南地區各地都有屬於自己風味的面線糊,湯頭裡有什麼料、面線的粗細等,都有區別。而這家浮嶼面線糊,是一對老夫妻經營的,年頭比較久,從舊舊的店面上就能看出來。面線糊是在湯沸騰時將面線放入湯中,但糊而不爛,湯頭也濃郁,是很多人的心頭好。這家更偏古早味,湯頭裡大腸和鴨血都很多,所以整體湯色比較暗沉,而面線依舊是長長的一條,清清爽爽,分分鐘吃掉一整碗。和沙茶麵相似的是,可以添加的輔料也都擺在櫥窗上。外面人來人往,而這裡容納著從小吃到大的廈門味道,一碗,就代表了家鄉。

第二碗自然是屬於位於思明區的賴厝埕扁食店。這家店始於1946年,也是廈門第一批獲得“中華老字號招牌”的小吃店。店裡最最招牌的就是鮮蝦仁扁食,出名的原因就是咬開便能看到一整隻蝦仁。據老闆透露,他家的扁食之所以能吸引那麼多客人,關鍵是扁食的肉餡全部使用當天的新鮮豬腿肉,並加入新鮮扁魚經過晒、烤、炸、捶之後製成的扁魚乾,合在一起打成肉泥,所以比其它扁食店的扁食更具獨特的香味。另外,扁食皮必須用手工製作到又韌又薄,這需要耐心和功夫。肉餡的做法則是母親手把手傳授的,這是獨一無二的製作工藝。所以每天店裡所用的肉餡,都是由他親自調製,店中幫手只負責包扁食。就是一直秉承著這種老廈門人的古早精神,這家扁食店才能在廈門人的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

最後一家還是位於思明區的佘阿姨花生湯,在我兒時記憶中,早餐上必不可少的就是一碗充滿濃郁香氣的花生湯,而佘阿姨的攤子可以稱得上是廈門“幽靈美食”界的元老至今已有36年的歷史。去年佘阿姨盤下了原位置旁邊的店鋪,正式有了自己的店。她家的花生湯綿而不幹,甜而不膩,花生顆粒分明,喝起來一切剛剛好。店裡還兼賣許多古早味的閩南小吃,油條、炸棗、韭菜盒、肉包、甜包、糯米炸、炸蝦餅、海蠣煎等,買一個炸物蘸著花生湯吃,才是最正宗的廈門吃法。

介紹完了廈門古早味的美食,接下來就一起去看看廈門充滿古早味的鼓浪嶼。鼓浪嶼原名“圓仔”島上曾有塊很圓的岩石,在岩石的拍打衝擊下形成了一個空洞,每當漲潮浪擊時,總會發出如鼓鳴的聲響,後來才叫鼓浪嶼,這裡也有“萬國建築博覽”的美稱。一條500米寬的鷺江將鼓浪嶼與廈門相隔,隔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氣質,曾經的鼓浪嶼閒適而安逸,有著漁舟唱晚的樸素浪漫,也有從“萬國建築”透出的洋氣。轉角不期而遇的一棟老別墅,推門而入就是一段傳奇。只要你去到廈門,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當地人都能告訴你鼓浪嶼怎麼走。而傳說日光巖的名字由來是1647年鄭成功到此,覺得這裡的景色勝於日本的日光山,便改其為“日光巖”。站在日光巖上俯視全島,會發現島嶼上的建築幾乎全呈紅色的屋頂,鷺江對岸的廈門島也盡收眼底,若非夏日炎炎,在此吹吹海風,真的不失為一件格外舒坦的事。

而在鼓浪嶼除了欣賞周邊的美景,放鬆心情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事情就是品嚐當地的美食,島上的美食眾多,其中小吃最為出眾。

魚丸一直是福建省的代表小吃,而鼓浪嶼上的林氏魚丸則也是廈門的代表魚丸之一。他家的魚丸由於是手工打製,相當有嚼勁,而且味道十分鮮美,一口咬下去,鮮嫩的魚丸突然碰到膩膩的大肉餡,迸發出香濃的滋味。麻餈也是廈門當地十分有特色的小吃,而鼓浪嶼裡當屬葉氏麻餈遠近聞名了。純手工做的麻餈,在鼓浪嶼歷史悠久,每天都排很長的隊,已經成為鼓浪嶼的一道風景線,據說還是島嶼上唯一可以佔道經營的小攤,麻餈的賣相雖然黑黑的,可卻是相當好吃,甜到正好,不會發膩,豐富的餡料給舌尖以滿足感。

就是這麼一座充滿古早味的城市,讓我們流連忘返。早上睡到自然醒去和熱情好客的廈門人一起品嚐當地才會有的早餐,上午可以去鼓浪嶼走走停停,感受不同建築所帶給你的浪漫,中午可以選擇一家古早味餐廳,感受已經傳承幾代的味道,悠閒的下午時光可以去海邊吹吹海風,去張三瘋奶茶店喝個下午茶,到了晚上可以到日光巖上俯視欣賞整個廈門島的夜景。真是不失為一種美好愜意的古早生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