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沙河縣胡氏宗祠

《邢臺老沙河城胡氏家族補遺》之

邢臺沙河縣胡氏宗祠

胡順安(先光) 2013年5月整理


邢臺沙河縣胡氏宗祠

沙河縣胡氏家族自明初奉詔從山西遷徙至此,就開始建先祠、置祭產、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賢,頗有追遠睦族的遺意。

所建胡氏宗祠,最早位於沙河縣西部的綦村,坐北面南。《沙河縣胡氏族譜》附圖顯示,胡氏宗祠分為前後兩重院落,佔地八九畝。主要由正門、儀門、祠堂及內院東西的義學和義倉等構成,其餘是次要的附屬建築。

宗祠設計的主要建築都坐落在中軸線上,體現嚴肅、方正、對稱和井井有條的理性精神。

步入宗祠之前的廣場,首先映入眼簾是兩層木質閣樓結構的大門,也即正門,橫匾上刻有地方要員題寫的鎏金大字“沙河縣胡氏宗祠--敬先堂”,兩側豎額陰刻著“文武世家源流遠;帝裔宗枝翼葉長。 ”兩扇對開大門分別畫有門神圖像。

進入正門約二三十米處,是同樣兩層結構的木質儀門。儀門即禮儀之門,取“有儀可象”的意思,為宗祠的第二道大門。古時拜謁和祭祀先祖之時,凡行至此處,必“整冠彈塵,端莊儀表”,由此行一跪三叩之禮,然後恭恭敬敬地嚴肅前行。

胡氏宗祠中的儀門也呈閣樓(或說是另一種牌坊)狀,東西並排三個門。中間稍高者為主門;左右各一邊門,略小。通過儀門,是一座非常寬大的主體四合院。莊重高大的祠堂,也即正廳,坐落在主院正北部的中間,高約六七米,東西三十多米長,南北二十米寬,大廳中有八根粗壯的石基木柱。廳內的正北部築有一個可拾級而上的寬大木臺,高一米稍多。臺上有四個神龕[kān]。神龕頂部雕刻著精美的圖案等。龕中置一個櫃,內藏祖宗牌位(稱“神主牌”)。四龕神位依次為始祖均祥公和孟(源)、仲(深)、季(浩)等列宗的大名,旁邊小字附寫其各自的生辰等簡況。四龕周圍是諸位列宗重要支脈後嗣世系圖。每龕前各設一矮長桌,用以擺放祭品。祠堂的正廳大門平常不開,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商議大事之時啟用。正廳之外,有儲藏祭器、遺書的小房子等。

主院落東部之正中央,為三層木樓結構的寬敞“義學”。義學,就是指依靠官款和地租設立的免費啟蒙學校,主要延師教讀一些本族的孤寒孩子(以免因貧寒而中斷學業),從學者一般為15歲以下的少年兒童。教育內容主要有識字寫字、讀書作文、學算等,併兼有倫理教化的儒學課業。常用的課本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昔時賢文》等。

在主院落西部和“義學”相對稱的,乃寬大的兩層義倉,又稱義廩,是古代以徵收義租的形式籌措專項物資來奉獻愛心、慈善和公益的倉庫,有一點官督而紳辦的意味。

胡氏宗祠的所有建築均為閣樓結構。前為木質格窗、四周石基磚牆,內有畫像圖案,屋頂椽檁疊置、覆蓋青磚藍瓦,斗拱飛簷。

沙河縣胡氏宗祠是供奉沙河縣胡氏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重要場所,又是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聚會之處。

為了維護祠堂的神聖和莊嚴,保持祠堂的整潔和香火有期,沙河縣胡氏宗祠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制,專設祠堂司事和祠丁來負責祠堂的日常管理和灑掃上香。規定每年按家居住址,每戶出1人,一屆8年選4人,輪流管理祠堂,這些人俗稱“當家頭”。還規定族人不允許犯有損毀祠堂的行為。婦女兒童不得隨意入祠;不得做有損於族訓的行為,如行竊、賭博、吸毒等皆是祠堂嚴厲規定中的禁條。

中華民國之前,全國各地沙河籍的胡氏子嗣,遇有重大節日必回沙河祭祀祖先。甚至本族重要的後人如果新添男丁,也要在柱上貼張紅紙,上書×××長子(或次子等)、取名×××,以示到祖先面前報到。

沙河縣胡氏宗祠在沙河縣的多個地方還有義田數百畝,所得糧食或地租,悉數用於資助族中貧寒後人的學習和生活等公益事業,以確保貧困族人的健康成長與正常生活,彰顯了沙河縣胡氏家族互愛互助、同甘共苦的良好族風。

1945年後,沙河縣胡氏宗祠被分做若干民宅,逐漸改觀,祠堂主體遭到重度損壞,至“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祠堂正廳傾圮,徹底損毀殆盡。

中華民國二十年編纂的《沙河縣胡氏族譜》<家廟規制圖>等資料對沙河縣胡氏宗祠有更為詳細的記述。(沙河縣胡氏第20世胡先光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