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臉上有7隻眼睛,就能讓別人識別不出你?

你看過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或者起碼看過劇照;你記得裡面那個陰鬱的默然者,你知道這張臉屬於一個男明星:


為什麼臉上有7隻眼睛,就能讓別人識別不出你?


但是你認不出這張臉跟下面是同一個人。


為什麼臉上有7隻眼睛,就能讓別人識別不出你?


不,剎那間我竟然找不出他的臉從哪裡開始……

看臉還得看整體


我們看臉的時候,採用的是抓大放小的整體性加工策略,比如眼睛和鼻子的位置關係,而不是單眼皮或者雙眼皮。整體性加工的效果,就是出現我們熟知的“1+1 > 2”,而且這些整體的信息有助於部分信息的加工和再認。所以鵝仔畫完這個妝之後,第一眼看上去找不到哪對眼睛開始才算“臉”,五官的位置關係也喪失了整體感,標誌性的腮幫子再方也沒用。

因為人看臉看整體,所以衍生出了一種奇怪的“撒切爾效應”:怪誕的、醜陋的臉,反過來放會看起來更美。比如下面的撒切爾夫人,哪個看起來更高興呢?


為什麼臉上有7隻眼睛,就能讓別人識別不出你?


要想知道真相,還得把他們的臉正過來。也就是下面的兩張。


為什麼臉上有7隻眼睛,就能讓別人識別不出你?


但如果不是臉上的鼻子、嘴放反了,而是衣服上的圖案畫反了,我們通常很容易就能發現。

整體性加工節省了我們的認知資源,免除了對於繁瑣的細節的記憶,加快了加工速度,在進化中有著重要的意義。當人類開始群集生活後,認識你熟悉的人,記住新來的人,在陌生的人群中認出你認識的人,這三點變得尤其重要。面孔是我們進行社會交往的重要“憑證”,因此,對於面孔的加工就因為進化的需要而發展出獨立的特異性的功能了。在腦成像的研究中,研究者也發現了梭狀回(fusiform gyrus)的一塊區域專門負責加工面孔,稱為梭狀回面孔區(fusifrom face area, FFA)。


為什麼臉上有7隻眼睛,就能讓別人識別不出你?

粉橙色的區域就是梭狀回丨RobinH/Wki


很多讀者讀到這裡可能還是將信將疑,或者無法體會到底整體性加工是一種什麼樣的加工,下面我們就來看幾個例子,給你切身的感受。

倒過來的世界更和諧


首先,我們看看開頭的“撒切爾效應”。這個效應是 “面孔倒置效應”(face inversion effect)的有趣的應用。1969年,羅伯特•殷(Robert Yin)在實驗中首次發現“倒置效應”,即把所有類型的客體旋轉180度呈倒置後,人們對這種圖像的加工能力比他們正立的時候均有所下降,而面孔加工受到倒置效應的影響程度比其他類型的圖像更加嚴重,因此稱為“面孔倒置效應”。

後來許多研究也都發現,人們對倒置刺激比正立刺激的反應更慢,正確率也更低。在撒切爾效應裡,當面孔倒置後,我們還能認出是撒切爾夫人的臉,但是我們卻發現不了眼睛和嘴都是正立的,這就說明我們加工面孔時首先是快速的整體加工。

再來看這樣一個例子。下面這兩排臉,第一排是隻變化了眼睛和鼻子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整體關係變了,細節不變;第二排是單獨變化了眼睛和鼻子的類型這些細節。正立的時候,我們可以辨認出是不同的人的,兩排的難度基本是一樣的。

為什麼臉上有7隻眼睛,就能讓別人識別不出你?


為什麼臉上有7隻眼睛,就能讓別人識別不出你?


那麼我們把它們倒置過來會怎麼樣呢?

為什麼臉上有7隻眼睛,就能讓別人識別不出你?


為什麼臉上有7隻眼睛,就能讓別人識別不出你?


仔細看看,是不是覺得第一排的面孔之間的區別沒有第二排那麼大呢?這說明我們不善於對倒置的面孔進行整體加工。我們只對正立的面孔有整體性加工,當然因為我們生活中倒置面孔是很少出現的情況,所以也不會對其在進化過程中,能識別出倒置的面孔沒有特別的優勢。

看整體還是看局部?

整體不但大於部分之和,還影響著我們對局部的認知。

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心理系教授吉姆•塔納卡(Jim Tanaka)等人1993年的實驗中,當要再認的面孔特徵(如小明的鼻子)呈現在整個面孔中(如小明的鼻子呈現在小明,哪怕是小強的臉上)都比單獨呈現小明的鼻子更容易辨認,正確率高約10%。但如果不是面部特徵,而是打亂的房間就不會出現這種效果。這就是人類在面孔識別時特有的局部-整體效應(part-whole effect)。

整體雖然有助於辨識局部,但有時也會誤導我們。請看下面這張圖,你看出圖左側的這個人是誰了嗎?美國影星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似乎又不是。


為什麼臉上有7隻眼睛,就能讓別人識別不出你?



其實上半部分臉確實是喬治•克魯尼,下半部分臉是另一個人的。但是一旦把他們拼接起來,你就很難識別出上半部分面孔的身份。這個就是約克大學心理系教授安迪•楊(Andy Young)等人發現的面孔的合成效應(composite effect),即當上下對齊接合(aligned)時,受下半部分面孔的影響,人們很難識別出上半部分面孔的身份;而當上下錯開接合(misaligned)時,下半部分面孔對於上半部分面孔的影響作用則很弱。這說明我們對面孔是整體性加工的,當面孔是以一個整體而出現的時候,我們也有被整體所“誤導”了的危險

在現實生活中影響我們對面孔的識別的不僅僅是整體性加工這一個因素,其他因素的影響更多也更加複雜,以上介紹的都是嚴謹的主流學術界對於面孔識別過程的經典結果,現在仍有廣泛的研究者在努力對面孔中的各種因素進行研究。

作者:VeraTulips

編輯:Luna

參考文獻:

1. Kanwisher, N., McDermott, J., & Chun, M. M. (1997). The fusiform Face area: a module in human extrastriate cortex specialized for face perceptio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7(11), 4302-4311.

2. Kanwisher, N., Tong, F., & Nakayama K. (1998). The effect of face inversion on the human fusiform face area. Cognition, 68(1), B1–B11.

Mondloch, C. J., Le Grand, R., & Maurer, D. (2002). Configural face processing develops more slowly than featural face processing. Perception, 31, 553–566.

3. Tanaka, J. W., & Farah, M. J. (1993). Parts and wholes in face recogni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46A, 225–245.

Thompson, P. (1980). Margaret Thatcher: a new illusion. Perception, 9, 483-484.

4. Yin, R. K. (1969). Looking at upside-down fa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81, 141–145.

5. Young, A. W., Hellawell, D., & Hay, D. C. (1987). Configurational information in face perception. Perception, 16, 747–759.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