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律啟蒙》:這才是好的啟蒙文本該有的樣子

《聲律啟蒙》:這才是好的啟蒙文本該有的樣子

中國傳統的蒙學經典,最有名的當屬所謂《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他諸如《弟子規》、《龍文鞭影》、《幼學瓊林》之類的,不一而足。

這其中有一類是幫助幼童學習聲律、音韻、對句方面知識的,代表作品就是《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要我說,《聲律啟蒙》這樣的書,才是好的啟蒙文本該有的樣子。

《聲律啟蒙》:這才是好的啟蒙文本該有的樣子

“三百千”哪兒不好?

《三》、《百》、《千》那麼有名,有啥不好的呢?

首先,無論是《三字經》,還是《百家姓》,還是《千字文》,從頭到尾都是三字一句或者四字一句。雖然讓文句簡單了,但是看多了難免枯燥。

再有,比如《百家姓》,是生生把幾百個中國人的姓氏按照四字一句排成韻文,目的僅僅是為了朗朗上口,順耳易記,除此之外就完全沒有意義了。這樣一篇“順口溜”背下來,除了認識了幾百個字,也就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了。

《千字文》和《三字經》就進了一步,文字的排列是有意義的。

比如《千字文》,把上千個漢字不重複地排列在一起,組成四字一句的韻文,還要言之有物,屬之成文,這的確不容易,據說周興嗣當年為編輯此文一夜白頭,足見其功力和心血。但是,受制於“不重複”和“四字一句”,《千字文》行文過於簡約,文句過於濃縮,每個字都不一樣(只重複了1個字,按現在的簡化字來看,重複漢字有7個),信息量過大,加之節奏單調,故而《千字文》雖然博大精深,不失為優秀蒙學讀物,但也有它的不足之處。

《三字經》就簡單得多。三字一句,文字雖多有重複,但正因為重複,對於幼童識字而言,反而多有好處。然而《三字經》除了教習幼童讀誦、識字之外,立意在於教育幼童忠孝節義之類的傳統價值觀,這在現代社會並沒有多少現實意義。至於類似的《弟子規》之類,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這時候,就顯出《聲律啟蒙》的優點來了。說它好,好在哪?先看看這本書裡都有些啥。

《聲律啟蒙》:這才是好的啟蒙文本該有的樣子

這是本什麼書?

《聲律啟蒙》是清朝車萬育所做的啟蒙教材。簡單來說,它是教小孩子對對子的啟蒙讀物。

那我們現代生活中平常並不會有對對子的機會啊,學這個幹嘛呢?

可是,誰說對對子就是“你說上句,我對下句”那樣的文字遊戲呢?

這是我們漢語言文字的一種獨特運用,說是“聲律啟蒙”,其實不僅僅啟蒙了聲韻格律,對出來的對句中包羅萬象,各種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概念、實物都有涉及。而且每一條文本,都是從單字對到雙字對,然後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由簡及繁,聲韻協調,琅琅上口。文句長長短短,節奏活潑,這就避免了單調重複,如歌如訴。這就比通篇都是三言、四言的《三》、《百》、《千》之類有韻味多了。

況且,對對子在我們現代生活中雖然並不常用,但是詩詞歌賦是我們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形式,是我們的文脈,即使在今天的現代漢語當中,也到處都是它們的身影。如此說來,聲韻格律這樣的知識,屬於我們應該瞭解的基礎修養。

《聲律啟蒙》:這才是好的啟蒙文本該有的樣子

為什麼要學聲律?

我們現代人學習漢語的聲律知識,是為了作詩嗎?

至少要學會讀詩吧?現代詩姑且不論,我們打小誰還不會背個“床前明月光”?

至少至少,我們也得知道,詩是要押韻的吧?

押韻

該怎麼押韻呢?

現在,我們從小學的都是漢語拼音。這套方案,到現在也就幾十年的歷史。古人寫詩作對,用的是所謂“平水韻”。

這是唐人就在用的一套音韻,到宋金時代,被兩個籍貫山西平水(現在的臨汾)的人給總結、歸納為106/107個韻部(稍有差異)。嚴格規範的格律詩寫作,都是要按“平水韻”,從每一個韻部中挑選適當的文字來作為韻腳的。只有這樣押的韻,才符合寫詩的規矩。

怎麼記憶每一個韻部裡都有哪些字呢?生背嗎?當然不如串成朗朗上口的對句來得方便。

可是“平水韻”有106個韻部,《聲律啟蒙》中卻只有30個部分(分為上下兩卷)。這是為什麼呢?

《聲律啟蒙》:這才是好的啟蒙文本該有的樣子

平仄

對“老外”來說,學習漢語的一大難點,就是聲調。普通話有四個聲調,分別是“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它們各自有自己的名稱,分別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其中,“陰平”、“陽平”,都是平聲,而剩下的“上聲”和“去聲”,發聲“不平”,“不平”就是“仄”。所以,在現代漢語當中,一聲、二聲是平聲,三聲、四聲是仄聲。

但是古漢語並不是這樣。古漢語也有四聲,只是這四聲是“平上去入”。“平”,自然就是平聲,“上去入”就是仄聲。這跟現代漢語最大的差別,就是多出一個“入聲”。現代漢語已經沒有“入聲”的發音了,但是那些曾經的“入聲字”並沒有在漢語中消失。相反,其中的很多字對於我們來說,都是常用漢字。我們一直還在用它們,只是他們的發音發生了改變,被歸併到了前面的三個聲調當中。

這種現象並不是現代才出現的,1000年前的人寫詩的時候,就已經跟古韻不一樣了。正因為如此,才會有韻書的出現。

想要像古人一樣寫詩填詞,必須得按古人的音韻、平仄來寫,這就是我們現代人讀、寫詩詞的障礙。因為格律詩一般都是押平聲韻的,押仄韻的非常少見,所以平聲韻部相對更常用一些,故而我們現在看到的《聲律啟蒙》的最常見的版本,都是隻包含了30個平聲韻部,分為上下兩卷,就是“上平聲”和“下平聲”。

那麼,瞭解了押韻和平仄就會寫詩了嗎?

當然不是。要學會對句啊!

《聲律啟蒙》:這才是好的啟蒙文本該有的樣子

對句的規矩

對句,簡單來說,就是什麼對什麼。這是漢語獨特的魅力之一。

對句的規矩可多了,主要來說有這些:

  1. 字數相等。上下兩句要字數相等,還要斷句一致。除非要達到某種特殊效果,上下句一個字也不能多,一個字也不能少。
  2. 詞性相對。講究“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3. 平仄相拗。上下對句的關鍵位置上的字,平仄要正相反。
  4. 句法相同。上下句內容要相關,意義要能銜接得上,但是又不能重複。

規矩好像很多,但正是這樣嚴格的規矩,造就了漢語言文學的格律之美。

除了以上這些規矩,《聲律啟蒙》裡還能學到點啥呢?

典故

古人詩詞中有大量的用典,比較常用的典故,在《聲律啟蒙》當中都有涉及。每個典故都是著名的故事,在中華文化當中佔有一席之地,對學習它的幼童來說,這同時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歷史、人文等諸多方面的綜合啟蒙。

《聲律啟蒙》:這才是好的啟蒙文本該有的樣子

意境之美

《聲律啟蒙》中用的字詞都是優美的漢語,描寫的意境,都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寫來入詩的場景、意象,其中寄託的是中國古人與天地和諧、與萬物共生的生活理念。多接觸一下這些內容,總比背一堆枯燥的湊字文強吧?

總之,如果現在的孩子準備從幼年時期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的話,我的意見是:不妨從《聲律啟蒙》開始。學習它,既認了字,又聽了聲,順順耳根子,磨磨嘴皮子,不知不覺間就學會了漢語文中的精華,何樂而不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