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駐村調研:精準識別 不讓一戶貧困戶掉隊

三農 徐波 農業 牡丹 西部網 2017-06-23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今日點擊》記者 崔曉羽 賀亞洲)今年五月初,省委宣傳部決定從省級新聞單位選派100名編輯記者,分期分批深入我省部分貧困村,開展精準扶貧駐村調研採訪活動,為此,《今日點擊》欄目派出了三名記者,分赴綏德、澄城、永壽三縣,他們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些地方脫貧攻堅中的人和事,今天,我們就先跟隨記者崔曉羽到榆林市綏德縣實地感受脫貧工作的具體情況。

牡丹示範園工作人員白永利:“你看,葉子有點發黑,發黑的情況就不算缺水。”

劉永年:“幼蟲和成蟲用藥肯定不一樣吧……”

62歲的劉永年是綏德縣石家灣鎮小坬則村人,在村裡,老劉是有名的種地好手。去年,鎮上建起了牡丹示範園,老劉栽植了三畝牡丹,但伺弄牡丹畢竟不如種莊稼得心應手,老劉有些玩不轉,需要技術員手把手地教。

劉永年:“現在你說是拉豬糞豬尿,可不可以追肥?”

牡丹示範園工作人員白永利:“今年你最好不要,咱們這裡天旱,水跟不上,水跟不上,肥大了怕燒死呢……”

小坬則村栽植的是油用牡丹,這種牡丹五年時間到盛產期後,牡丹籽畝產可達300公斤,每畝綜合效益可達萬元。老劉患有冠心病,妻子有肺結核,老兩口都不能幹重體力活,栽種牡丹很適合他們。2016年初,老劉家就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他用四千塊錢產業扶持款種了十畝黃芪,老劉說,有了黃芪和牡丹兩個產業墊底,他家的好日子不會太遠。

劉永年:“我想現在政府國家能幫一把,我暫時吃點苦,但是到五年以後,我的生活肯定有改善。”

就在老劉向技術員請教牡丹栽植技術的同時,石家灣鎮花家灣村第一書記徐波和鎮上的包村幹部將村裡貧困人口數據複核結果張貼在了村委會門口。

花家灣村第一書記徐波:“上面沒有名字的,原來是貧困戶的現在還是貧困戶……”

花家灣村是綏德縣石家灣鎮的一個行政村,全村有四個小組,分別是前灣組,中灣組,後灣組和樑家河組,766戶共2146人居住在三條溝裡。讓徐波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精準識別名單剛一貼出,就有村民舉報名單中的馬旺喜有問題。

徐波:“現在去這家。”

記者:“馬旺喜。”

徐波:“因為村裡面反映他有工資。”

記者:“領工資?是貧困戶嗎?”

徐波:“是貧困戶。”

馬旺喜今年82歲,和老伴住在中灣組的一個土窯洞裡,子女在外地打工,老伴患有腦梗,常年臥床不起,平時全靠老馬一個人照料。

村民馬旺喜:“孩子們指望不上,他們有他們的生活。”

上世紀七十年代,老馬在寶雞當過建築工人,後來回到了村裡。一些村民反映,老馬有退休金,不屬於貧困對象。

鎮包村幹部賈雲:“把你的存摺拿出來看一下?渭濱區支行,公園路分理處,這應該是寶雞的。”

根據存摺上的信息,徐波他們與寶雞市的陝建二公司取得了聯繫。工作人員說,馬旺喜屬於他們公司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清退人員,公司發給老馬的不是工資,而是最低生活費,平均每月329元。據瞭解,按照以前貧困戶識別和核實標準,老馬的年收入超出了幾百元。

駐村幹部張營:“我覺得如果按標準的話,已經三千一百多超出去了,超出去就不應該納入貧困戶了。”

村幹部馬振國:“問題是老漢那麼大歲數了,兒女生活可一般了,我認為超一點問題不大……”

老馬的情況駐村幹部和村幹部都有些拿不準,問題推到了鎮黨委書記馮克南面前。馮書記說,省上對貧困戶精準識別的核實標準,從一開始的“九條紅線”逐漸變成“九條參考”,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也是一種參考,而不是一刀切,這樣做,就能充分保障真正貧困的群眾。

綏德縣石家灣鎮黨委書記馮克南:“我們黨委會慎重考慮這個事,又要考慮政策的紅線和標準,同時也要結合農戶的實際情況。”

綜合老馬目前的生活現狀,石家灣鎮黨委政府經過再三權衡,還是將馬旺喜和老伴納入了貧困戶範圍。在綏德縣石家灣鎮和駐村工作隊、包村幹部一起生活工作中,記者見證了他們的辛勤工作,為了不讓一戶貧困戶落下,他們常常是走訪、討論多次。對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在政策的不斷細化下紮實而穩步地進行,雖然可能會走一些彎路,但是最終的目的就是為脫貧攻堅打好基礎,為後續的精準幫扶措施做好保障。

在駐村調研採訪”活動中,駐村記者既是做好採訪報道的新聞工作者,又是幫助村民解決實際困難的扶貧工作者,記者崔曉羽在花家灣村樑家河組駐村時發現,村裡手機信號至今是盲區,這個難題能解決麼?

記者崔曉羽:“你很難想象,離縣城,離307國道那麼近,只有幾公里十幾公里的地方,居然完全沒有通訊信號,他們的通訊真的是基本靠吼,當時我把手機拿出來,一看,手機信號全是×,移動電信聯通,沒有一家有信號的。”

由於沒有通訊信號,樑家河小組的192戶527口人通訊基本與外界隔絕,村幹部組織開會都要挨家挨戶上門通知。為給村上解決實際困難,記者與中國移動榆林市公司多次進行聯繫,當天下午,綏德縣移動公司派人來到樑家河現場勘察,之後很快向市公司遞交了相關申請。瞭解到樑家河是貧困村,而脫貧攻堅工作又是各行各業在抓的頭等大事之一,運營商也特事特辦。就在記者駐村的最後一天,移動公司開始為樑家河建設光纖直放站。

綏德縣移動公司網路部工作人員李偉:“這個是掛設備,掛天線。”

記者:“掛設備掛天線,這個杆子栽好之後,覆蓋的範圍有多大?”

李偉:“這個覆蓋就是方圓一公里。”

記者:“基本上能滿足樑家河。”

李偉:“樑家河這個村子沒問題,就全覆蓋了。”

讓記者沒想到的是,雖然自己覺得沒有做多少工作,但在臨行前,樑家河組的群眾還給記者送來了錦旗和感謝信表示感謝。而就在節目播出前,樑家河組的村民打來電話,說直放站建好了,村裡已經有了手機信號,大家打電話再也不用爬到山頂去了。

【駐村感言】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綏德縣石家灣鎮一個月的駐村調研採訪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不僅僅是政府的事,而是要動員各方力量,並提高貧困群眾的參與度,激發其脫貧的內生動力與活力,只有這樣,脫貧致富才不是遙不可及的願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