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縣:按下服務“快進鍵” 項目建設“高速度”

三農 農村 農業 農民 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 2017-06-18

大鵬之動,非一日之輕;騏驥之速,非一日之力,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有序推進,離不開農業綜合開發辦團隊的

齊心共謀,合力共為。請看方山縣農綜辦——

□李乃全

方山縣地處呂梁革命老區,全縣總體地貌“南北一條川、東西兩半山”,全縣轄五鎮兩鄉,169個行政村,總人口14.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6萬人,3.6萬個勞動力,特別是有貧困村118個,貧困人口5.8萬,耕地總面積41萬畝,其中沿川耕地10萬畝是重點產糧區。由於地理位置偏僻,基礎設施落後,生產條件較差,日積月累落下了“窮根”。

為改變多年貧窮落後的面貌,方山縣提出“五位一體”戰略,該縣農綜發辦主動跟進積極作為,“十二五”以來,共投入資金7700餘萬元,先後組織實施26個國家和省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和產業化經營項目。2011——2015年共計完成改造中低產田和建設高標準農田2.34萬畝,共完成總投資3042萬元;完成產業化經營項目14個,共完成總投資 3468.07萬元;完成科技推廣項目1個,完成工程總投資79.6萬元,其中財政資金30萬元,企業自籌資金49.6萬元。

近五年來,該縣農業綜合開發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加強領導,實行綜合投入,採取綜合措施,取得了明顯的綜合效益。

一步到位,高標準改造中低產農田

搭建發展現代農業平臺

近年來,方山縣抓住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良好機遇,以打造特色農業示範園區為目標,大力實施“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工程,以八大產業為主線,將生態資源優勢正在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

針對當地土質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土壤鹽鹼化嚴重,土地經營粗放,生產效率低下,農民增收困難。同時農村承包土地的耕地“插花”分佈,既不利於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又不利於科學規劃農田基礎設施;既不利於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又不利於推進土地流傳,成為破解制約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瓶頸”,尤其與現代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方式非常不匹配,農業綜合開發辦順應時勢潮流,著力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該縣和項目鄉鎮堅持從項目規劃設計開始就嚴格把關,決不因為項目實施有難度而打折扣。同時廣泛徵求鎮、村、社三級意見的基礎上,立足當地實際,通過實地查勘,科學編制規劃,多次比選修改,最終敲定方案。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強督查指導,堅持標準一步到位。2011——2015年完成改造中低產田和建設高標準農田2.34萬畝。其中新增灌溉面積0.8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49萬畝。完成造林0.05萬畝,增加農田網防護面積1.47萬畝,改良土1.72萬畝,砂石硬化田間道路26公里。完成攔河壩工程8處,新打機電井23眼,架設輸變電線路7.62公里。襯砌渠道84.58公里,埋設管道57.43公里,渠系建築物638座,護地1600米。項目區已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從根本上改善了項目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極大地提高了項目區科學種植水平。項目區的群眾高興地說:“農業綜合開發不僅將農民想幹的事辦好了,而且將農民想都不敢想的事變成了現實,如今地好種了,深深感到‘兩增一減’;糧食增產、收入增加,勞動強度減輕。”

一路追趕,緊盯前沿不斷超越

跑好脫貧攻堅的“第一棒”

“他們能吃苦,加班加點,從不抱怨;他們有主意,腦筋一動,計策百出;他們效率高,工作麻利,走路帶風。”這是縣財政局同志們普遍對農綜辦的評價。走進該辦實地採訪領略別樣風采。

迎難而上的拼勁,潛藏在農開辦團隊每一個人身上。“年輕人潛力無限,就應該有闖勁,會創新且實用。”該縣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王軍很重視年輕幹部培養帶教,每當有新成員加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助年輕幹部找準自己研究問題的方向,一點一滴地傳、一件一件地幫、一招一式的帶,引導他們很快進入“角色”“變成”“棟樑”骨幹。

制度追著幹部跑,幹部圍著農發項目建設轉。該辦裡制定了完善《服務保障實施意見》等一整套規範性制度規章,確保農綜開發正規運行,一開局就嚴格規範。用制度管人,按章程辦事,不留“暗門”,不開“天窗”,全辦人心氣順,工作質效自然就高。副主任王三平深有感觸:“我們做的不只是‘給水解渴’更多做些“挖井引源”的事”。

蟬蛻其皮,才能化繭成蝶;鷹換新羽,才能振翅翱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不僅僅是整修了河壩、河道和水渠,更重要的是讓鄉村百姓改變了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與習慣,樹立了現代農業生產觀念,使助力脫貧攻堅的著力點落在“根子上”,既可極大地改變了貧困村落後面貌,又可實現了項目實施與精準脫貧的“雙贏”。

呂梁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