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院合作”結出“金果果”

三農 種植業 農民 芒果 攀枝花新聞網 2017-06-20

——攀枝花市政府與中國熱帶科學院合作20年記

□本報記者 晏潔

從1997年的400萬元到2016年的15億元,20年間,攀枝花芒果產業“長大”375倍。

6月19日,雨後,鹽邊縣桐子林鎮金河村的一片山坡上,一株株芒果樹蔥蔥郁郁,一個個套了袋的芒果掛滿枝頭。村民們的“小洋樓”掩映山間、林間,一派美麗動人的田園風光。

種植芒果,讓這個昔日的窮山溝,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億元村”。

1997年3月,中國熱科院與攀枝花“牽手”,開啟了“市院合作”的序幕。

20年來,在雙方悉心“澆灌”下,芒果這一熱帶水果之王,在攀枝花一點點“長大”,攀枝花也成為全國“海拔最高、緯度最北、成熟最晚、品質特優”的芒果產地。

20年來,中國熱科院的專家學者躬身實踐,把“論文”寫在大地上:1997年前,攀枝花全市芒果種植面積不到1萬畝,產量80萬公斤,產值400萬元;2016年,攀枝花晚熟芒果種植面積達51萬畝,掛果面積20餘萬畝,產量15萬噸,產值15億元。

播下合作“種子”

攀枝花,全年日照時數2700小時、無霜期300天以上、年均氣溫20.3攝氏度、晝夜溫差15攝氏度左右,具有“南方的溫度、北方的光照”,被譽為天然的大溫室。在專家眼裡,攀枝花是中國最後一塊待墾“熱區”。

1996年,農業部原部長何康、中科院院士盧良恕、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黃宗道等領導和專家到攀枝花市實地考察後,提出《在攀西地區發展10萬畝一流的優質芒果商品生產基地的建議》,受到中央關注,引起多方重視。

1997年3月,在農業部的支持下,中國熱科院與攀枝花市簽訂了市院合作協議。芒果也成為雙方合作的首個項目。

合作從品種選育開始。1997年,我市從熱科院引進了20個世界主流芒果新品種,共調進9個品種16450株優良芒果苗木和20個品種接穗,市政府將此項目列為“政府工程”,並建設了3個芒果示範園。

通過試種,最終確定了紅芒6號、凱特、海頓等適宜發展的8箇中晚熟優良品種在攀枝花“落戶”。從此,全國晚熟芒果產區初顯端倪,種植面積逐漸擴大。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這是熱科院科技聯姻攀枝花的生動寫照。2009年9月,熱科院與攀枝花市再度簽訂協議,在人才培養和交流、新品種選育和推廣、課題及項目申報等方面深入合作,為攀枝花芒果產業初步搭建起科技支撐體系。

熱科院南亞所先後與攀枝花市銳華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攀枝花市農林科學研究院、仁和區新農校等單位簽署科技合作協議,共同成立科技創新中心,共同推進攀枝花芒果產業技術研究,形成了從專家之“點”到人才之“線”的格局。科研聯合攻關也結出了喜人碩果:“晚熟芒果生產關鍵技術與推廣”榮獲2008年至2010年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

共享科技“紅利”

“要改變傳統的修剪方法,學會拉枝,不形成‘釣魚竿’,才能保證足夠的掛果枝。”孟夏,在攀枝花市仁和區大龍潭鄉新街村凹子組田園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芒果種植基地,熱科院南亞所的芒果種植專家姚全勝正在給社員們上課。

“聽老師話的,效果很明顯。芒果產量能從畝產3000斤提高到近5000斤。去年,合作社400畝芒果收入500萬元,凹子組畝均收入全鄉第一。”合作社理事長吳明武告訴記者。

在攀枝花,像這樣共享科技紅利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南亞所王鬆標同志掛任仁和區科技副區長,環植所範志偉同志掛任米易縣科技副縣長,椰子所陳華同志掛任鹽邊縣科技副縣長……”在中國熱科院黨組書記李尚蘭的案頭擺著一份報告,詳細記錄著20年來熱科院對攀枝花熱作產業人力智力支持的點點滴滴,後面還附著一長串熱科院派駐攀枝花科技幫扶的人員名單。

“給錢給物不如派個好專家”,熱科院與地方的合作模式,在攀枝花市得到了很好的試點,“攀枝花模式”成為了院地合作的成功典範。20年間,熱科院派駐了7批共18人次的技術骨幹,下沉到攀枝花市所轄的各區縣掛職科技副縣長,摸索創建了“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部門+公司(合作社)+基地+示範戶”、“科研院所+新農學校+農民技術員+農戶”、“芒果科技長廊”等農技推廣新模式,通過掛職人員“參謀、助手、橋樑、紐帶、組織、示範、協調、決策”作用,在產業發展規劃、芒果產業基地規劃、鄉土技術人才培訓、示範基地建設、現場技術服務等方面組織協調並親自參與,把農民的難題變為科技攻關問題,報項目、做課題都圍繞著農民的“問題導向”。一任又一任科技副縣長的“火炬接力”,不僅有力促進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也為攀枝花芒果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智力支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