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脫貧組合拳 合力攻堅奔小康

三農 合作社 農村 農村改革 貴安發佈 2017-05-19

精準脫貧組合拳 合力攻堅奔小康

貴安新區探索“生態+產業+扶貧”聯動發展,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以前動員群眾搞發展,大家擔心‘放空炮’,通過精準脫貧,大家看到了成效,帶著做什麼他們都支持。”貴安新區湖潮鄉盧貓塘村村支書謝興洪對現在村裡的變化發出這樣的感慨。貴安新區精準施策,通過大力實施一批合作社聯動、一批產業推動、一批龍頭企業帶動、一批園區拉動等“組合拳”,多形式開展脫貧攻堅,成效顯著。2016年開展以來,新區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11326元,其中非兜底貧困對象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達6000元以上。

合作社聯動

如今,湖潮鄉盧貓塘村新移民組已陸續種下200畝脆紅李、100畝晚熟桃,再加上套種的馬鈴薯,這些果蔬產業項目的落地實施,讓農戶們樂上心頭。在全省發起脫貧攻堅春季攻勢以後,貴安新區各鄉鎮脫貧致富的號角也此起彼伏。

在蘆貓塘村,用村裡人的話來說:以前東奔西跑混口飯吃,總覺得日子沒個奔頭。可現在不一樣了,村裡大力發展合作社,村民們帶地入股、收租金、領分紅、到合作社做農活,收入大幅上漲,日子越過越滋潤。

精準脫貧組合拳 合力攻堅奔小康

農民帶地入股發展草莓種植。

農牧場組的王亮明算個致富帶頭人,“看著大家都富起來,心裡高興。”2016年湖潮鄉大力發展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發展農業產業助推脫貧。

有了支持,王亮明冒出了搞合作社的想法,對此,組裡76戶村民,有的抱觀望態度,有的直接不理解不看好,原因就在於2006年組裡面的一個合作社由於經營不善,蔬菜根本賣不出去,全都爛在地裡面,這讓帶地入股或者土地流轉的村民損失不小。

2016年3月,王亮明和兩個村民成立了沐嫄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最初只有26戶自願簽訂土地流轉協議,王亮書是組裡第一批自願簽訂土地流轉協議的,他家4畝地流轉到合作社,他和老伴還在合作社打工,“每人一天干8小時有70多塊錢的工錢,一個月下來就能掙兩千多。”王亮書笑呵呵地說,土地流轉1畝有800多塊,他家4畝就有3200多塊,再加上在合作社打工的錢,一年得有1萬出頭,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參加合作社以前,他家種的就是些玉米和蔬菜,一年的收入只有2千多塊。

讓王亮明沒想到的是,3月份只有26戶加入的合作社,到了當年7月份,就增加到43戶,那些抱觀望態度的村民,在看到入股合作社除了收取流轉費,每月還能拿到工資,開始動心了,那些最開始不看好合作社的,後來也慢慢轉變了想法。王家雲就是其中之一,他家以前一直都在種葡萄,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可是最堅決的“反對派”,不過就在短短几月時間,在看到鄉親們不僅拿到土地流轉費,還能在合作社打工領工資,他把心一橫,“只要能納入合作社,家裡種的葡萄苗全部挖了都行。”到現在,全組76戶都參加了合作社。

“2016年之前我們組還是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農民賺不了什麼錢,現在我們有了合作社,按照科技農業種植方案實施,從經濟增長來講,2015年總的產值是24萬,到2016年7月已經達到93萬,相當於之前的4倍。”王亮明興奮地說。

精準脫貧組合拳 合力攻堅奔小康

貴安葡萄產業成勢,拓寬脫貧路子。張紹勇 攝

為了提高合作社的生產能力,鄉里加強改善盧貓塘村農業基礎條件,目前蘆貓塘村已經完工的項目有45畝蓮藕種植項目,同時對進組道路進行擴建和“白改黑”硬化。通過幫扶,合作社流轉土地100餘畝,覆蓋農戶94戶,2016年前三個季度各類蔬菜收入總計突破100萬元,提前實現“一戶一畝萬元戶”。截止2016年12月,湖潮鄉一般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達到6000元,全鄉低保兜底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達到3336元。

產業推動

在黨武鎮,依託山地發展林下養殖、經果林等經濟產業,在轉變農民思想、團結一心謀發展的基礎上,黨武鎮連續打出組合拳,激活脫貧發展的內生動力,帶領農民脫貧致富。

“以前家裡條件不好,不得不到處去打工。”今年57歲的陳正祥是退伍老兵,由於家裡田土少,一家7口人生活得非常拮据,去年,鎮裡為兩貧困村爭取資金17.79萬元,購買黑毛豬218頭進行養殖,覆蓋122戶貧困戶,通過由合作社出資、貧困戶入股的方式,他入股了兩頭豬,一年下來,可以分到6000多元。

曹家莊村在2013年之前,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4000元,收入3000元以下的貧困戶有95戶、303人。但截止到2016年底,全鎮非兜底122戶收入全部達6000元以上,已率先實現高標準脫貧目標任務。

除了養豬,2016年曹家莊村流轉20畝松林發展林下養雞項目,採用支部引領,合作社帶動的方式,吸納貧困戶積極入股,並就分紅方式充分向貧困戶傾斜,

葵林村10戶貧困戶還得到了食用菌種植機會,每戶農戶發放菌包250袋,這也成為了貧困戶增收新渠道。2個貧困村還實施了30畝特色馬鈴薯產業扶貧項目示範點建設,由鎮政府承擔10000斤的馬鈴薯種子採購費用,引進4個馬鈴薯品打造黨武鎮特色馬鈴薯種植基地,項目涉及2個貧困村30畝土地,目前第一季已收穫,畝產達1500公斤,按每畝4500元產值計算,貧困戶均收入達6750元。

此外,黨武鎮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26萬元,在2個貧困村實施的5000畝優質核桃產業化扶貧項目現已進入管護階段,項目區涉及貧困戶37戶,項目掛果見效後,畝產核桃200公斤以上。“給農民發錢,有些拿去大手大腳就用了,根本達不到扶貧的真正目的。”新區扶貧辦主任黃輝說,通過產業入股的方式,可以給農戶有一個長久的經濟保障。

園區拉動

位於馬場鎮的雲漫湖國際旅遊度假區在開發前,主要以荒地、林地、水域溼地或低產的經濟作物種植區為主,土地利用價值低,產出不高,農民增收能力弱,“以前主要靠種葡萄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但種葡萄很受外界的影響,每年的收入都不算穩定,度假區建起來,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讓我們農村人有了出來見見世面的機會。”馬場鎮濫壩村村民馬明芝,現在是雲漫湖國際旅遊度假區一名清潔員。

“現在每月能拿兩千多塊,家裡的葡萄種植也不耽誤,這當然好。”其實剛出來工作的馬明芝心理上還是有些排斥的,“出來不如在家裡自由”、“出來要受人管制,擔心自己不能適應”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馬明芝,以前自己就是在家做農活,現在每天打卡上班,這讓她心裡打鼓,但隨著工作的逐漸熟悉,雲漫湖國際旅遊度假區這個大家庭相處和睦,漸漸讓馬明芝融入其中。

“種地雖然自由,也不用早起打卡,但我還是喜歡現在的生活。”馬明芝眯著眼睛笑了起來,自己不僅不排斥這個工作,反而很願意來這裡工作,在這裡工作不僅能夠改變自己散漫的性格,還可以擴寬眼界,學習瞭解很多之前接觸不到的東西,收入也更穩定了。

現在,馬明芝已經到雲漫湖國際旅遊度假區工作快半年了。

為拉動更多的村民就業,馬場鎮將繼續推進園區建設帶動脫貧,在去年的瑞士文化風情週期間,馬場鎮的美麗鄉村得到城裡人的青睞,許多農家樂、農家客棧爆棚,當地小吃、美食更是吸引眾多人品嚐。有的村民只是擺個小攤,十多天時間就賺到了一年賺的錢,當地村民收入大大增加。

龍頭企業帶動

在貴安新區貴澳農旅產業示範園內,一幅現代農業產業園嫁接觀光旅遊熱鬧景象呈現在貴安新區高峰鎮狗場村田園山地間,一派農業+旅遊的新氣派場景,在這個昔日屬一類貧困村貧瘠土地上,蛻變成如今灼灼生輝的新景象。

園區旁的狗場村村民王麗芬在園區大棚內,每天熟練地澆水、除雜草。在這裡工作,她不但能照顧家人,收入還更加穩定。她告訴記者,村裡許多人已經到園區內工作,這裡成了解決他們村裡就業的首選地。為讓更多的村民就業,新區加大企業扶持力度,從土地、貸款等多方面給予協調,讓企業在加大發展的同時,帶動更多的困難戶實現增收。

貴澳農旅產業示範園項目啟動後,村民將貴澳園區規劃涉及範圍內耕地、林地、荒地等257畝、以流轉的方式將土地進行入股,實現資源變資產。狗場村以村合作社的名義入股300萬元,每年年終狗場村同貴澳園區以一定比例進行年底分紅,實現資金變股金。

貴澳農旅產業示範園還積極吸收大狗場村村民作為公司培養人才,對本村願意學、勤學、好學、樂學的村民進行定期培訓,並給予相關的技術指導,使得農民成為公司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土地、現金、勞動力及技術等方式進行入股,並每年將30%的利潤進行保底分紅,實行保底分紅機制。

在貴澳農旅產業園,農戶搖身一變,成了有租金、分股金、領佣金的產業工人。(鄭佳佳 湯婷婷 秦聲 範良麗 鄭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