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以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發展

三農 農業 農村改革 農村 雲南省農業廳 2017-06-24

本報記者 張瀟予

核心閱讀

4月14日,2016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昆明召開。會議強調,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產業創新發展為主攻方向,以改革為動力,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其根本出路在科技。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對農業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6月5日,省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聯合九三學社雲南省委,在昆明召開“雲南省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情況”專題協商會,邀請部分省政協委員和省直有關部門同志,就我省農業科技發展情況及存在問題、如何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效率、加大基層農科人才培養力度等內容開展深入協商討論。

推進科技創新

政府和市場

“兩隻手”協同發力

為籌備好“雲南省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情況”專題協商會,今年4月初,省政協副主席羅黎輝率省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和九三學社雲南省委聯合調研組,歷時兩個月,前往天津、河南和我省的玉溪、楚雄、曲靖、騰衝等地開展實地調研,學習先進經驗,摸清全省實情。代表調研組發言的省政協常委李學林指出,在雲南正處於現代化建設和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抓住推進現代農業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機遇,全面貫徹支農惠農政策,增強科技創新驅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著力構建開放型現代農業產業新體系,加快形成新的農業發展方式、新的動力和動能,尤為重要和迫切。

交流中,“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需要政府和市場‘兩隻手’協同發力”的觀點,成為與會者一致的共識。許多委員提出,要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生態環境”,關鍵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李樹潔委員結合調研情況指出,目前我省在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相關制度規章方面依然很不完善,程序繁瑣、手續複雜,大批科研人員被束縛於大量的材料撰寫中解放不出來。建議“政府遵循市場供求、價值、競爭的規律,深入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賦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的科研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營造更有利於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的生態環境。”

針對“我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只佔全省比重的13%,大規模、高品質、深加工的企業較少”的情況,省政協常委王雲月說,近年來,各地紛紛加強科技創新支持力度,但同時也帶來“是否可持續”的隱憂。“政府通過各種優惠、補貼和資金投入,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是必要的,但長遠來看,必須依靠市場需求和自身實力形成可持續的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

姜雪梅委員認為,“互聯網+”背景下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政府就要做體制機制改革的推動者,與企業和科研機構一起推動產業的新發展。

加強成果轉化

不斷完善政策

消除制度性障礙

雲南是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在全國處於落後水平,而最為“拖後腿”的短板正是“科研投入”和“政策落實”,這兩項都是政府應當承擔的服務職能。會上,不少委員呼籲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消除制度性障礙。

李學林認為,要通過調整現有的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通過建立政府購買成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放寬成果轉化利益分配等措施,改善科技成果轉化動力活力不足的現狀。他說:“以技術收益分配為例,目前只注重對科研人員的獎勵,忽視了對成果轉化者、管理者、中介者的激勵,尤其當前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改革在制度設計和政策制定上存在不少弊端,客觀上造成成果轉化和技術收益分配製度缺失,新一輪‘大鍋飯’現象突出,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草根’們的熱情。”

王雲月則以種子政策為例指出,當前我國容易忽視地域差異性而出現“一刀切”政策,缺乏對種子企業和小農戶的有效支持。“在包容性發展的思路下,中國農業及其現代化應存在多條路徑,也更需要一個具有包容性的種業政策作為支撐系統。”她建議,要針對不同地域資源稟賦和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因地制宜制定相關種子保護與利用政策,對雲南而言,特別需要政府著重支持農戶和研究部門開展傳統品種的保護利用和特色品種的開發。

針對創新科研投入機制,委員們建議,政府要把資金重點投向基礎性、公益性和長期性的農業科研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以及農業高新技術、綜合技術、關鍵技術的研究和開發領域。同時建立主次分明、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廣泛吸納社會資金,鼓勵農業科技創新各主體之間相互聯姻,共同研發、共享成果。

補齊產業短板

加強科技創新人才

培養和使用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人、核心在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核心是解決好人的問題,要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省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其中生產經營型5萬人、專業技術型0.8萬人、專業服務型1.2萬人,職業菸農3萬人。

“適應新形勢下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培育至關重要。”雲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校長邱家榮認為,新型職業農民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導力量,各級政府應加大培養、培訓力度。他建議,要通過開展職稱評定,加強對農民專業技術能力的肯定和認定;要探索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扶持政策體系,在承擔農業生產發展項目、農業補貼項目、土地流轉、基礎投入、金融信貸、稅費減免、信息服務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

“應加強創新型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團隊建設,每年從農業事業單位、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相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農業產業化企業組織和選派萬名農業專家。”李樹潔建議,要以農業園區、鄉村為平臺載體,以服務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集成推廣一批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轉化一批農業科技成果,破解一批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培訓一大批農村實用人才,並在實踐中培養一批農業科技、農業產業化領軍人才、骨幹人才。

面對我省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分散、農業推廣應用體系不健全、成果“碎片化”現象嚴重、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等突出問題,與會者建議,要組建全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立起全省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大兵團”協同“攻堅”創新的體制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科研人員“單打獨鬥”的局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