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貧困群眾“搬”來樂業好日子

三農 畜牧業 農業 投資 人民網 人民網 2017-09-17

□本報記者徐莉莎

9月13日,達州渠縣巖峰鎮回龍村貧困戶周茂國在新房裡東瞧瞧西看看。回家幾天了,他仍沉浸在住進新家的喜悅中。

在周茂國外出務工的日子裡,一家人從“晴天漏光、雨天漏雨”的土坯房搬到山下的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現在,家裡水電氣寬帶都通了,聚居點有休閒場所,到村委會辦事也方便。

“十三五”期間,達州易地扶貧搬遷規模達13萬餘人,如何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一場群策群力、著眼長遠的攻堅戰正在進行。

群眾參與監督 蓋出好房子

在施工方負責人曹小林眼裡,77歲的程代仁“不好惹”。這位世代居住在達川區木子鄉水口村山溝裡的老人,是易地扶貧搬遷建房委員會的一員。從去年動工開始,他就在和施工隊打交道,工程進度、建材質量、分房程序,都是監督要點。“哪天拉來的磚不好,也要遭程老一頓批。”

達州市以工代賑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每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建設中,都有村民代表、貧困戶組成的建房委員會。在確保施工質量、施工安全的同時,堅守住房面積底線。

在涉及建設用地的關鍵問題上,達川區還鼓勵優先實行村組內群眾自行調劑解決,大多數鄉鎮實現用地“零地價”。

程代仁的工作也包括負責其代表的5組內的土地置換。原有宅基地拆舊復墾,和自家土地一起打包,在組域內與新居建設用地進行置換;再將置換方案提請村民大會決議。

達川區以工代賑辦主任張澤興分析,若是徵用土地,不好拿指標不說,貧困戶和村上都出不起錢;若是租用,則給基層財政和貧困戶雪上加霜,後期還可能出現產權糾紛,“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戰役的‘當頭炮’,不能在最初就給群眾留下後顧之憂。”

發展扶貧產業 過上好日子

8月20日,水口村的陳朝嶺領到了人生第一筆分紅。藉助5萬元的免息扶貧小額信貸投資當地的天王牧業養殖場,他一年內可以得到兩次分紅,每次2000元。在村裡,同他一樣的股東還有21戶。

目前,達州正探索推進搬遷農戶原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打包開發、股權量化,讓資源變資本、資產變股金、村民變股民。

今年6月1日,回龍村的搬遷戶迎來喬遷之喜。但45戶138人的生計怎麼落實?第一書記劉俊伸早有計劃:喪失勞動力、符合條件的25戶44人低保兜底,其餘人蔘與到聚居點附近的特色產業發展中。在村兩委協調下,共有16戶貧困戶申請產業週轉金及小額貸款共41.85萬元,入股到產業中,年收益5萬餘元;25戶貧困戶就近在小龍蝦養殖基地和蠶桑基地務工。

旅遊業也是搬遷戶的一大“靠山”。在萬源市太平鎮牛卯村的首批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每家都多出了一間房。“這可不是超標。”太平鎮黨委書記羅暾解釋說,這是投資該村的業主出資,統一修建、裝修、管理和經營的旅遊接待房,幫助貧困戶融入當地農旅結合產業,未來收益按照“農戶70% 村集體經濟組織20% 公司10%”的比例進行分配。

訂立村規民約 形成好風氣

今年4月,水口村村支書黃前國到成都參加培訓,不料短短几天,村裡吵成了“一鍋粥”。他急忙瞭解情況,原來是界判問題,幾戶新鄰居在爭門前的“微田園”。在黃前國的調解下,大家形成了滴水為界的約定,“微田園”、道路、廣場及附屬設施都屬於公共部分。

經歷了這一茬,黃前國開始思考,村民集中到一起形成小社區,公共治理應當提上日程。不久,村裡設立公益性崗位,聘請了一位貧困戶作為公共區域的保潔員。經過村民大會決議形成的村規民約,被貼在聚居點的入口,不亂扔垃圾、不破壞公物等行為規範在村民間逐漸養成。“現在誰家老人患了疾病,各家各戶都會主動搭把手。”

瞭解到水口村的現狀,木子鄉黨委書記陳順奇有了新打算,他正著手申請將水口村變更為“水口社區”,今後將按照農村社區的管理模式治理。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工作的深入推進,達州市正鼓勵各地以村黨支部為核心,制定村民公約,開展感恩教育和文明提升活動,引導群眾參與自治,構建起農村新型社區自我管理新模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