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文壇大師用這本書為你解釋大眾的心理怪圈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文壇大師用這本書為你解釋大眾的心理怪圈

/ Part 01

「 愛情是站的遠,才能看得清 」

此前在豆瓣上看過一句笑談,說這個世界上分兩種人,知道王小波的,不知道王小波的。

其實日本也有這麼一位作家,把中國讀者分成兩種,知道三島由紀夫的,不知道三島由紀夫的。

為什麼拿這麼一個作家作為分水嶺呢?

因為被嫌棄的三島的一生,實在和他寫的書一樣精彩。

從六七十年代走過來的讀書人,都知道三島的書在某個時期其實是禁書,想看要偷偷摸摸的看。

倒不是他寫的內容,主要是他這個人,有問題。

軍國主義的信奉者?

武士道精神的推崇者?

三島由紀夫生前把這些事弄得沸沸揚揚,甚至組建私人武裝“盾會”,以剖腹殉道。

後來有人分析他的行為,對於這位表演慾望極為濃厚的作家而言,這種舉世聞名的死法或許是他最得意的事,什麼軍國主義倒是其次。

畢竟直到今天,我還看到有人在討論他的死:當時介錯人砍下他的頭,到底是砍了三刀還是四刀?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文壇大師用這本書為你解釋大眾的心理怪圈

而身為作家的三島,也從來沒消停過。

他被譽為“日本的海明威”,和川端康成是亦師亦友的關係,論天賦,我個人總覺得三島要略勝一籌,但奈何三次提名諾獎,次次落空,最後叫川端康成摘得日本文學史上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聽八卦說,三島得知這個消息臉色鐵青,一言不發的開著自己的跑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這種既不能酸,也不能不酸的心情,文豪也不能倖免。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文壇大師用這本書為你解釋大眾的心理怪圈

|三島由紀夫與川端康成

這些事,過了很多年仍舊是書迷之間津津樂道的小八卦,也是瞭解三島由紀夫其人的一把鑰匙,就著這把鑰匙,我們將打開他的文學之門,與大家分享我最愛的《春雪》。

坦白說,這幾近是我個人看過對愛情博弈論剖析的最為透徹的一本書,講述一對出身貴族的年輕男女松枝清顯和綾倉聰子明明互相愛慕,卻視表露情感為暴露弱點,活生生將男女感情變成了一種角力,最終兩敗俱傷。

今時今日有一個很特別的概念——“性單戀”,指的是那些享受曖昧的人,倘若對方真的愛上了自己,反而會引發反感,甚至落荒而逃。

愛無能,早已成了當代年輕人的普遍問題,因而很多人也從《春雪》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有意思的是,寫出這本書的三島由紀夫,幾乎已被大家默認出櫃。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文壇大師用這本書為你解釋大眾的心理怪圈

|三島由紀夫

古往今來,寫男女愛情的書多不勝數,可有時候就是這樣,我們捉摸不透的問題,不是愛情過於玄奧,或許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罷了,唯有三島由紀夫跳出了這個男女之愛的框子,反過來再看,一片明晰。

/ Part 02

「 如何愛人,取決於你如何被愛。 」

三島由紀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13歲的我,有個60歲的戀人。”

乍一聽,聳人聽聞,實際上這個六十歲的戀人,指的是三島那控制慾極強的祖母。

再說回《春雪》裡的男主松枝清顯,他生於明治時期結束後的武士家庭,往通俗來講,就是當時日本暴發戶人家的兒子,父母為了能躋身上流,將松枝清顯自小寄養在綾倉伯爵家,接受著與原生父母截然不同的“貴族教育”,過了多年寄人籬下的生活。

無獨有偶,三島由紀夫也是在出生後僅僅四十九天,便被貴族武士出身的強勢祖母帶到身邊撫養,無論是松枝清顯還是三島由紀夫,他們的童年生活都寫滿了孤獨與剋制,沒有自由,也沒有親密的同齡好友。

而當寄養結束回到原生父母家中,清顯也好,三島也罷,他們與自己的親人既熟悉, 也陌生,往往被夾在中間,無所適從。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文壇大師用這本書為你解釋大眾的心理怪圈

|電影《春之雪》劇照

小說當中有這樣一個細節,說清顯少年時期回到家裡後,便開始活在父母偽裝的幸福假象裡,這對武士夫妻效仿貴族,人前不曾有過吵架拌嘴,有的只是相敬如賓的恩愛,但每當晚飯結束,父親常常會不容清顯拒絕,帶他打上幾局檯球做幌子,隨後找藉口到情人那過夜,算是給妻子留足了面子,卻全然忽略這將給孩子造成怎樣的陰影。

幾乎每個人都要經歷承成人、戀愛、乃至步入婚姻殿堂,我們總會聽到父母的千叮嚀萬囑咐,不單要看對方的人,更要看對方的家庭,物質條件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對方父母如何相處,如何對待孩子——我想原因也正在此。

十五歲的松枝清顯,在父母的貌合神離互相欺瞞中,早已懂得患得患失的滋味,視幸福為假象,就像他自己對自己的剖析那般,他只為感情而活著,而真正的感情又是什麼呢?

你看他對聰子的態度就能知道,他根本不懂得如何愛人,才會有這樣的心情出現:

“聰子的確妙麗如花,但清顯硬是閉眼不承認。因為他非常明白:聰子愛他。”

有時我刷微博,真的不得不感慨網友的概括能力,被動式戀愛、放養式戀愛、降級式戀愛......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文壇大師用這本書為你解釋大眾的心理怪圈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文壇大師用這本書為你解釋大眾的心理怪圈

五花八門的戀愛種類,唯獨沒有好好珍惜,好好經營的那一種。

社會在不斷地進化,優勝劣汰,生存競爭壓力這麼大,連愛情都開始有輸贏之分,人人都害怕吃虧,怕在愛情裡無謂的付出,比起愛別人,還是取悅自己更為重要吧?

就像松枝清顯那樣——坦誠是罪,這是我們從小就學到的東西,也將代代相傳。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文壇大師用這本書為你解釋大眾的心理怪圈

|電影《春之雪》劇照

可能就在不遠的未來,連戀愛本身,也會消亡。

/ Part 03

我不想要寫在書裡的愛情

和朋友聊起感情問題,有一個話題是永遠繞不開的:

“你想要什麼樣的愛情?”

我見過那種開玩笑說如果她不喜歡,千萬富翁也不嫁,如果她喜歡,億萬富翁也嫁的女孩,最後選擇和男友白手起家,柴米油鹽的過日子;

我也見過那種說普普通通愛情就好,談起男友卻不是玩搖滾的就是拍電影的女孩。

那,松枝清顯想要什麼樣的愛情?

這位擁有優渥家境,完美樣貌,生在終點的少年,別人畢生對名利的追求,他不屑一顧,平平淡淡的生活,他唾手可得,他的全部精力,都在和聰子的糾纏上,他的愛情,其實就是三島由紀夫美學的精髓。

毀滅、破壞、暴烈......一成不變的東西怎麼能稱之為美呢?

穩定帶來的只有對情感的消磨,只有不斷地觸碰禁忌,超越常人,才是真正的美。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文壇大師用這本書為你解釋大眾的心理怪圈

|電影《春之雪》劇照

所以你看松枝清顯做的那些事,當他以為聰子不愛他,就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直到知曉聰子為了他推掉婚約,立馬精神抖擻寫了封長信告訴她——咱倆沒可能;

信寄出去了,清顯又後悔了,上趕著阻止聰子打開,兩個人關係才算緩和,又是賞雪又是接吻,可這倆人還有年齡差,清顯是戀愛,聰子想的是結婚,這麼一鬧,清顯立刻開始對聰子進行“懲罰”,不接電話不接信不見面,直接把聰子推向了與皇室的聯姻.......

而全文最高潮的一刻,也就是當清顯得知聰子婚事之際他所想的那一句話,“我愛著聰子”,這是他第一次的坦誠,也是他第一次明白自己想要的愛情到底是怎樣的形態。

他要的是轉瞬即逝的美麗,是那種在心尖劃下高雅的痕跡後的消亡,然後人在反覆的思索中,在無法得到的渴求中,達到愛慾的終極。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文壇大師用這本書為你解釋大眾的心理怪圈

是了,他永遠得不到聰子了,他們的肉身距離被高牆宮闈攔隔,可已經籌備婚嫁的聰子卻仍舊愛著他,這是一種犯禁,而且是觸犯至高無上的禁忌,在這一瞬間,清顯明白了慾望,他才真正的想得到聰子,他才能吐露出愛的字眼,去坦誠他愛上了聰子。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文壇大師用這本書為你解釋大眾的心理怪圈

|電影《春之雪》劇照

可一切都晚了,就像覆水難收,松枝清顯最後的結局,是鬱鬱而終,死在了二十歲。

跳脫出三島由紀夫蠱惑的文字,誰不想痛罵松枝清顯一句“作精”,而這種心態真實嗎?

也足夠真實,要不然怎麼會說得不到的總是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三島只是放大了這種人之常情,因為在愛情裡,沒有人是不“作”的。

回到我們最開始的問題,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愛情?

或者說,我們為什麼需要愛情?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文壇大師用這本書為你解釋大眾的心理怪圈

我想起我一個朋友,互聯網996工作的那種,整天灰頭土臉,上班都是隨手抓件衣服就走,下了班就馬不停蹄的回家癱著點外賣,權當是回血。

這種重複,填滿了她每一天的生活,但突然有一天她出現在我們面前,笑臉盈盈,舉手投足煥發著截然不同的生氣,一問才知,戀愛了。

我想我得收回前面我說的那句“戀愛本身都會消亡”,其實不會的,人類越是孤獨,越是自私,越是無趣,越是絕望,愛情才越是那救世良方,因為它會喚醒我們對生活的激情,幫助我們找到生活的意義。

它可以是柴米油鹽的,是平淡的,也可以是松枝清顯這樣充滿毀滅和禁忌的,正因形態萬千,不分好壞......

萬千世界,唯有愛情面前,人人平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