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儒家,無非一個己字'

儒家 宇宙 道德經 莊子 墨子 大學 世知東方書店 2019-08-03
"
"
理解儒家,無非一個己字

儒家理念之千變萬化,總跳不出由此至彼,問題只在於,“此”是什麼?“彼”是什麼?

簡單說,儒家是由己至人,由人至己。說開來,由近至遠,由小至大,由內至外,由表至裡,由易至難,由形式至本質。

也可說,儒家是同與異之對立統一,己與人之對立統一,序與非序之對立統一,止與非止之對立統一。

所謂仁、義、禮、智、聖,無非就是由此至彼,由彼至此。

仁者,通而能感,由人至己者也。

義者,感而能通,能踐行自己認可共鳴之理念於外,由己至人者也。

禮者,由動作規範而至於精神修養,由形式程序而至內在誠意,由外至內,由內至外者也。

智者,由過去推至未來,有近小推至遠大,見微知著者也。

聖(聖)者,耳,信息之輸入也;口,信息之輸出也;王,三橫一豎,溝通天地人者。故聖為由此至彼、由彼至此,信息匯聚整合之結點也。

儒家之理念,知識的累積、人格的修養、人群的相處、國家的治理,都遵循由近至遠、由小至大、由表至裡、由易至難、由己至人再由人返己的路徑。所謂小學、大學,仁義禮智,愛有差等,親親愛人,內諸夏而外夷狄,不外乎此。

儒家是由起點到終點的一條完整路徑,是一個至大無外,至小不破的圓圈。這條路的起點是“己”,終點仍舊是“己”。也可說儒家是由己至己。此是“己”,彼仍舊是“己”。

"
理解儒家,無非一個己字

儒家理念之千變萬化,總跳不出由此至彼,問題只在於,“此”是什麼?“彼”是什麼?

簡單說,儒家是由己至人,由人至己。說開來,由近至遠,由小至大,由內至外,由表至裡,由易至難,由形式至本質。

也可說,儒家是同與異之對立統一,己與人之對立統一,序與非序之對立統一,止與非止之對立統一。

所謂仁、義、禮、智、聖,無非就是由此至彼,由彼至此。

仁者,通而能感,由人至己者也。

義者,感而能通,能踐行自己認可共鳴之理念於外,由己至人者也。

禮者,由動作規範而至於精神修養,由形式程序而至內在誠意,由外至內,由內至外者也。

智者,由過去推至未來,有近小推至遠大,見微知著者也。

聖(聖)者,耳,信息之輸入也;口,信息之輸出也;王,三橫一豎,溝通天地人者。故聖為由此至彼、由彼至此,信息匯聚整合之結點也。

儒家之理念,知識的累積、人格的修養、人群的相處、國家的治理,都遵循由近至遠、由小至大、由表至裡、由易至難、由己至人再由人返己的路徑。所謂小學、大學,仁義禮智,愛有差等,親親愛人,內諸夏而外夷狄,不外乎此。

儒家是由起點到終點的一條完整路徑,是一個至大無外,至小不破的圓圈。這條路的起點是“己”,終點仍舊是“己”。也可說儒家是由己至己。此是“己”,彼仍舊是“己”。

理解儒家,無非一個己字

儒家不信上帝,不信神佛,不信真主,儒家只是一個信己。

“萬物皆備於我”,此為儒家之信仰。儒家之學總括起來,不過要人自愛、自信、自尊、自宏。

儒家是從自己出發,再回到自己,一以貫之的觀念體系。要理解儒家,無非一個己字。

由己、克己、明己、立己、信己、尊己、為己、行己、盡己、推己、成己,總是一個己。此個己,若能一以貫之,自然好,然其難亦在此。

"
理解儒家,無非一個己字

儒家理念之千變萬化,總跳不出由此至彼,問題只在於,“此”是什麼?“彼”是什麼?

簡單說,儒家是由己至人,由人至己。說開來,由近至遠,由小至大,由內至外,由表至裡,由易至難,由形式至本質。

也可說,儒家是同與異之對立統一,己與人之對立統一,序與非序之對立統一,止與非止之對立統一。

所謂仁、義、禮、智、聖,無非就是由此至彼,由彼至此。

仁者,通而能感,由人至己者也。

義者,感而能通,能踐行自己認可共鳴之理念於外,由己至人者也。

禮者,由動作規範而至於精神修養,由形式程序而至內在誠意,由外至內,由內至外者也。

智者,由過去推至未來,有近小推至遠大,見微知著者也。

聖(聖)者,耳,信息之輸入也;口,信息之輸出也;王,三橫一豎,溝通天地人者。故聖為由此至彼、由彼至此,信息匯聚整合之結點也。

儒家之理念,知識的累積、人格的修養、人群的相處、國家的治理,都遵循由近至遠、由小至大、由表至裡、由易至難、由己至人再由人返己的路徑。所謂小學、大學,仁義禮智,愛有差等,親親愛人,內諸夏而外夷狄,不外乎此。

儒家是由起點到終點的一條完整路徑,是一個至大無外,至小不破的圓圈。這條路的起點是“己”,終點仍舊是“己”。也可說儒家是由己至己。此是“己”,彼仍舊是“己”。

理解儒家,無非一個己字

儒家不信上帝,不信神佛,不信真主,儒家只是一個信己。

“萬物皆備於我”,此為儒家之信仰。儒家之學總括起來,不過要人自愛、自信、自尊、自宏。

儒家是從自己出發,再回到自己,一以貫之的觀念體系。要理解儒家,無非一個己字。

由己、克己、明己、立己、信己、尊己、為己、行己、盡己、推己、成己,總是一個己。此個己,若能一以貫之,自然好,然其難亦在此。

理解儒家,無非一個己字

儒家至於極處,亦可言“無己”。無己非真無己也,無一非己也,不固己也。

然無己是極限境界,不可輕談,不可妄談。如墨子兼愛,名目好聽,輕談即成偽。

若果兼愛,則天下日日有人死,日日當如喪考妣,悲痛難抑矣。真如此,則還有生人之樂乎?

要能兼愛,只能如莊子說“大仁不仁”,“至仁無親”,然後就成《道德經》裡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了。

心如宇宙之廣,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達此極限境界,方可言兼愛。但這種境界,只能逼近,無法達到。所以儒家固然一方面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另一方面卻說“愛有差等”,似嫌不徹,實為真徹。

無己和兼愛似。以理而論,“反者,道之動也”。成己之極限,有己即是無己。無己者,宇宙內無一物不是己,無一人不是己。無即是有,有即是無。然此種境界,不可輕談,最好不談,否則易誤導人也。常人還須老老實實。

選自《元亨論:祛除中國人的思想自卑》

杜車別 著,世界知識出版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