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為何只有儒家成為了正統?原因其實很簡單

儒家 國學 中國歷史 中國古代史 文史流浪漢 2017-06-25

清朝編著四庫全書時,將古籍分為經史子集四個部分,其中的子便是先秦諸子的集合,毫無疑問,先秦諸子的思想和流傳下來的作品都是我們民族最寶貴的知識財富,唐詩宋詞在他們面前也顯得遜色。

先秦諸子為何只有儒家成為了正統?原因其實很簡單

我們對先秦諸子最直觀的感受可能是百家爭鳴,的確,這個說法一點也不誇張,在春秋戰國近550年的歷史長河中,先後出現的自成一家的思想學派又何止百家,在我看來,千家萬家也毫不誇張,但最後被史書重點記載和百姓廣為流傳的卻只有儒墨道法四家,最終被中國人接受並引以為圭臬的只有儒家,網上對其原因莫衷一是,但小編認為,其實原因很簡單,儒家思想最容易被接受,也最容易做到。

我們先來看看墨家,墨家在軍事上主張非攻,號召國與國之間不要進行任何形式的戰爭,為了讓這個思想具有實踐性,墨子創建了一套獨特管用的守城術,併成立了準軍事組織,經常幫別國守城,這點說起來也有點可笑,守城不但沒有實現非攻,反而刺激了戰爭,所以非攻思想統治者不接受,老百姓認為自相矛盾,也不接受,不容易做到;

先秦諸子為何只有儒家成為了正統?原因其實很簡單

在文化上主張兼愛,在墨家眼中,愛不分親疏、國界、種族,主張每一個人要同等不差別地對待別人,打個比方,你今天做了一鍋紅繞肉,你給自己的父母盛多少就要給隔壁老王盛多少,這顯然與基本人性相違背,所以老百姓做不到,統治者更做不到;在政治上主張尚同,尚同的意思就是同意上級,服從上級,當下級意見有分歧時,由上級做出決定,下級都要服從,乍一看統治者很認同這個思想,但其實不然,在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的權利不是絕對的,大夫往往分擔了很大一部分國家權利,所以這個思想在統治階級內並不被接受,同樣百姓也不會聽從別人,也不會接受。綜上,墨家思想主張無論統治階級還是老百姓都不接受,都做不到。

先秦諸子為何只有儒家成為了正統?原因其實很簡單

再看看道家,道家思想的核心便是無為而治,關於無為而治,仁者見仁,但小編認為無為而治具有現實意義,是能夠行得通的思想主張,但最後為何沒能成為主流,小編認為是要做到無為而治很難。

先秦諸子為何只有儒家成為了正統?原因其實很簡單

首先是對統治者而言,無為而治,與民休息,不發佈過多的政令干擾百姓生產,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不外加影響到民間,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但統治者不願意,因為統治者上位後普遍活不長,他們的平均在位時間也就二十幾年,他們等不起,歷史上漢初實行過這個主張,但也是經歷了三代皇帝,歷史上50多年才取得成效,所以漢武帝上臺後就等不及了;

先秦諸子為何只有儒家成為了正統?原因其實很簡單

對於老百姓來說無為而治更難以做到,不與世爭,不與人爭,清淡寡慾,大智若愚,只有到了一定歲數,經歷過很多世事的人才會勉強向這個方向靠攏。綜上,道家思想可行,也有一部分人接受,但很難做到。

再看看法家,其實小編認為法家是最有可能挑戰儒家地位的流派,因為至少統治者接受並喜歡。法家人物的實質就是統治者的職業經理人,

先秦諸子為何只有儒家成為了正統?原因其實很簡單

他們提出了依法治國的主張,萬事都以法為唯一準則,因為法是死的,它可以避免一些人為的因素,但這一點恰恰也是法家的致命傷,因為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特別是在春秋戰國那樣的特定歷史條件下,所以統治者在用法家主張時必須以儒家作為外殼方可實施;老百姓的態度正好相反,他們對法家思想深惡痛絕,因為法家只認法不認人,用司馬遷的話說叫“薄情少恩”。綜上,法家思想對於統治者來說很有用,但不能夠用,對老百姓來說沒用,所以要做到有點難。

先秦諸子為何只有儒家成為了正統?原因其實很簡單

再看看儒家思想為何容易被接收,也容易做到。首先,儒家思想有正統性,它是來源於周文化,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這些人創立的,孔子就曾說過“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先秦諸子為何只有儒家成為了正統?原因其實很簡單

其次是儒家思想有人性基礎,儒家強調親親之愛,因為有血緣的親人之間的愛是一切愛的基礎;此外,儒家思想具有階級基礎,自人類社會形成,階級也就隨之形成,君臣、父子、夫婦、長幼,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儒家只不過是將這些關係加以約定和約束;最後是儒家思想具有正導向性,儒家思想基本都是正確地引導人向真善美方向發展,很少傳播負能量,相比之下,縱橫家的花言巧語,陰險狡詐就不合時宜了。其實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儒家基本就是當時社會的主流學派了,至少在孟子時代,孔子是聖人這個觀點在當時是被廣泛接受的。

先秦諸子為何只有儒家成為了正統?原因其實很簡單

所以,儒家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其簡單性和實用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