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知行合一王陽明》一書有感

儒家 王陽明 中國歷史 國學 知行 2017-04-01

讀《知行合一王陽明》一書有感

陽明心學知行合一

今年暑假,草草讀了《知行合一王陽明》一書,對王陽明的生平與其提出的“心學”有了粗略的瞭解。在王陽明看來,一個人能找到並遵循內心的良知,複雜的外部世界就將變得格外清晰,致勝決斷,瞭然於心。縱觀王陽明的一生,可用一個“奇”字概括。那麼,他到底“奇”在哪裡?在我看來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興趣廣泛,求學悟道,一波三折。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秀才,後來又高中狀元,爺爺王天敘也是酷愛讀書之人,因而王陽明便名副其實的書香門第。他生性活潑,天資聰穎,四歲時便可將爺爺朗誦的書籍內容全部爛熟在胸,按常理,他後來肯定會在儒學研究上造詣非凡,但好景不長,很快他喜歡上了象棋,迷戀上了軍事遊戲,之後又對道教的養生術產生了興趣,幾經周折,又開始研究起了佛學。對於儒學,他一開始便以為“人生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此話一出,氣壞了父親,惹惱了老師,在他們看來,王陽明出言不遜,華而不實;對於象棋、軍事遊戲的熱愛,更是讓家人大傷腦筋,認為他是不學無術、胡作非為;對於道家與佛家的痴迷與研究,曾使他新婚之夜離家出走,兩次親上九華山,耗費了大把的青春,可後來都因自己的探索研究而全部推翻,也就是說:他想成為大儒,但理想與現實相差太遠;他喜歡軍事,但太平年間無用武之地;他看好道家,卻不能讓他長生不老;他寄希望於佛家,卻不能修成正果,甚至隨便幾句話,便讓寺院裡的百歲得道高僧潸然淚下,棄道回家。

讀《知行合一王陽明》一書有感

陽明心學讀後感

如此以來,他又回到了原點,又開始站到了理學大山面前,又開始從“格物””“致知”做起,整整三天,聚精會神,企圖從自己的內心世界格清楚竹子,結果一無所獲,又一次讓他陷入彷徨,最終,在他經歷了人生種種磨難之後,獨創“心學”,自成一家,為萬世景仰。

二、大起大落,大落大起,經歷別樣人生

15世紀的最後一年,公元1499年,27歲的王陽明終於通過會試,正式步入仕途,在其他人看來,這是個光明的起點,可誰知命運之神又和他開起了玩笑,不久,宮廷內掀起了劉瑾風暴,許多上書言事的大臣受到打擊,王陽明抱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決心向皇帝朱厚照上書,要求嚴懲宦官劉瑾,本是一身輕鬆,信心百倍,可等待他的卻是當眾廷杖四十,下錦衣衛獄。這裡還有一段小插曲,蹲在牢房裡,王陽明還認真的研究了《周易》,是不是算卦讓他時來運轉也未可知,總之,很快他結束了牢獄生活,不過,舊的厄運結束標誌著新的不幸到來,他被貶到貴州龍場驛站擔任站長,就這鳥不拉屎的地方,一路還有殺手不依不饒,換做常人,也許早已是哭天搶地,但王陽明卻是“雖不毛之地,吾往矣!”。幾年龍場悟道,“心學”橫空出世,王陽明名聲大振,己經挫折,再次被啟用,先是邊疆剿匪,後是評定寧王叛亂,最終建立不世功勳,縱觀整個明代,文臣受封“伯爵”的共有三人,他位列其一,受封“侯爵”的僅他一人。

讀《知行合一王陽明》一書有感

陽明文化

三、一介書生,運籌帷幄,用兵如神

有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但王陽明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這是一道純粹的假命題。

1517年正月,王陽明正式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這一年,王陽明來到江西剿匪,在去的路上,他只帶了幾個隨從,便與一群水盜不期而遇,王陽明指揮若定,讓商人們把各自的商船插上官旗,敲鑼打鼓,一字排開向前進發,並親自站在船頭向水盜喊話,亮明身份,講清政策,說來也怪,一向無惡不做的水盜卻乖乖就範,依話放行,雖說只是小試牛刀,足見其功力非凡。後來剿滅的土匪個個來頭不小,有大名鼎鼎的詹師富;有極會收買人心的謝志山;有足智多謀的藍天鳳;有不可一世的金龍霸王池仲容,雖說剿滅他們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完全相同,無一漏網。

後來碰上寧王起兵叛亂,面對蓄謀已久的叛亂,兵力懸殊,難度可想而知,但王陽明就敢拿他的雞蛋去碰石頭,而且是雞蛋完好無損,石頭卻灰飛煙滅。王陽明用臨時拉起的一小股人馬硬是打敗了寧王經營多年的虎狼之師,真是讓人心服口服。 四、身處逆境,不改初衷,專心講學。

因為上書言事,遭到宦官劉瑾忌恨,下獄未死,被貶龍場,換做他人不是悲天憫人便是牢騷滿腹,或是上吊自殺都有可能,可王陽明就是王陽明,硬是嚥下了這口氣,用曾國藩的話說就是“打脫牙,和血吞”,甚至要比曾國藩的心胸寬廣多了。他不僅去了,而且能很快適應環境,想方設法改變環境,專心講授“心學”,教化一方子民。面對悽苦的環境,語言的障礙,不幸的遭遇,殺手的追殺,他依然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慌,真是奇人。

讀《知行合一王陽明》一書有感

陽明心學文化

總之,讀了這本書之後,有幾點粗略的認識,和大家一起分享: 1、也許在辯證唯物主義者看來,王陽明的“心學”多少有些偏激,可保持內心平靜,內心強大,仍然不失為一種值得提倡的處世之道。有資料研究表明,有70%以上的癌症病人不是死於癌細胞,而是死於恐懼心理。

2、保持好奇心,培養興趣,多做研究與嘗試,也許才會發現自己的優勢所在,堅信是金子總會發光;是百合花,總會迎來屬於他的春天。康熙年間有個叫姚啟聖的人,十年間,做官從巡撫一直降到七里河馬場的廠長,但收復臺灣還非他莫屬,後來終於有得到重用。 3、說到做到真英雄,光說不練假把式,困難大、原因多都不是失敗的根源,而且這種習慣一旦形成,還會不斷的持續下去,最終會成為失敗者的座右銘。真英雄如魏書生,不論帶怎樣的班、怎樣的學生,都能管好教好。

4、遠離政治,多做實事,歷史上得寵專權、紙醉金迷的人大有人在,可唯有實心用事,幹出業績的人才能萬世流芳,青史留名。例如司馬遷,身受宮刑,忍辱負重,寫成史記,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5、經歷是人生一筆寶貴的財富,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四處碰壁,幾經崩潰,可只要堅持到底,不改初衷,肯定會有長風破浪,柳暗花明之時。曾國藩初辦團練很不得意,幾次想自殺了事,後來終於成為“中興名臣”。

最後,因本人學識悟性有限,讀得很粗略,談得也很膚淺,望大家見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