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愛與墨家兼愛的異同

儒家 墨子 國學 孔子 孟子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2018-12-04
儒家仁愛與墨家兼愛的異同

儒家仁愛與墨家兼愛的異同


儒家仁愛與墨家兼愛儘管都強調一個”愛“字,然而二者之間有一個最本質的區別在於:仁愛是一個由近及遠的等差之愛;兼愛則是無差別的平等之愛。

事實上墨子曾師從於儒者,學習孔子的儒學, 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墨子極力反對儒家的繁文縟節,尤其是墨子對儒家核心的仁愛思想有不同見解——從墨子對儒家的攻訐中可以看出:兩者在愛的問題上似乎沒有什麼截然對立。而且墨子構建兼愛體系使用的術語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慣用的詞彙,如孝、慈、仁、義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認同、認可儒家的價值理念,只是在具體走向上以不同的詮釋構建起自己的理論體系。

墨子兼愛思想和儒家仁愛思想的差異導致墨子最終舍掉了儒學,另立新說,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開始追隨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時期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為“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那麼兼愛和仁愛的區別究竟何在呢?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而儒家的仁愛是一個以自我為圓心向外擴散的體系:一個人首先應該愛的是自己的父母妻兒,然後是兄弟姐妹,再然後是堂兄弟、表兄弟,再然後應該愛自己的家鄉父老,再然後愛自己的祖國同胞,再然後愛外國人,最後儒家這種仁愛甚至還能波及動物——孔子就曾按禮儀規範埋葬自己的狗,但對動物的愛必須排在最後。墨家打破了這種界限,要求每一個人平等地愛天地萬物,所以孟子說墨家的兼愛思想是:”無君無父,乃禽獸也。“因為在墨家子弟眼中本國國君和自家父母都和外國人是一樣平等的。

事實上我們後世的中國人大多繼承了儒家的仁愛思想:我們有同情心,但看到本國的災難和外國的災難心態是不一樣的,自己的親人、熟人遭遇不幸和陌生人遭遇不幸感覺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面對動物時如果我們看見一隻猴子被殺死在自己眼前的刺激遠遠大於踩死一隻螞蟻,因為猴子無論是在體型、體態各方面都比螞蟻更接近人類。那麼墨子的兼愛思想是不是就是錯誤的呢?

這倒也未必——其實墨家所要構建的理想社會和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有許多相似性:都主張打破國家和階級的壁壘,實現全世界人民的平等相處。應該說墨家的理念比儒家更先進,其立足點也更高;儒家的理念則相比墨家更實際,更容易為人接受。事實上直到目前為止人類也沒能打破國家和階級的壁壘,實現全世界人民的平等相處,但我們不能否定這個目標,即使我們目前無法實現,也應該不斷努力從而無限趨近於這個目標。

反過來說儒家的仁愛思想是不是自私理念呢?非要這麼說也不是沒道理:儒家的忠是忠於自己的國家,孝是孝順自己的父母,義是對自己的朋友講信義......但這些理念難道是錯誤的嗎?當然不是——墨子是一個國際主義者,他是站在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希望實現天下大同;孔子是一個家庭主義者,他希望通過人倫血緣親情宗族關係實現克己復禮。兩者的出發點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不同。

儒墨之間的鬥法爭辯早已是過去時了,在我看來:墨家為我們勾畫了未來奮鬥的藍圖,樹立了遠景目標,那就是最終實現人人生而平等;儒家則提供了現實的實現手段:就目前而言我們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拋棄對自身利益的追逐,那就先從愛自己身邊的人做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