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欲組建“護航聯盟”日本緣何“說不”'

"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美國欲拉攏盟友在波斯灣組建“護航聯盟”——

日本緣何“說不”

7月23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日本不會考慮派自衛隊參與美國提議的海灣地區“護航”行動。就在前一天,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訪問日本,與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防衛大臣巖屋毅和國家安全保障局長谷內正太郎舉行會談。據日本媒體報道,會談議題極大可能涉及“護航聯盟”計劃。此前,美國也在華盛頓召集會議,向包括日本在內的多國駐美外交使團說明該計劃,即在霍爾木茲海峽與曼德海峽等水域執行巡航行動,為行經該地區的盟國商船提供“護航”。

日方此次一反常態,拒絕美方的積極邀約,不免有些出人意料。畢竟,霍爾木茲海峽是日本能源供給的大動脈,其8成以上的原油均通過該線路進口。而且,今年6月日本海運公司所屬油輪也在該海峽附近水域遭受攻擊。外界普遍認為,日本會對美國的提議做出積極迴應。

其實,美方提出“護航聯盟”計劃後,日本政府、在野黨、新聞媒體圍繞該提議曾展開激烈討論。不過,最終謹慎態度趨向主流,佔據上風。日本防衛大臣巖屋毅日前也已明確表態,現階段日本不考慮派遣自衛隊參加“護航”。日本“說不”的背後,主要是基於以下考量:

首先,參與美國牽頭的“護航聯盟”將增加日本面臨的安全風險。目前,美國對伊朗執行極限施壓政策,對伊朗進行最大限度的軍事威懾和圍堵,並逐步向戰爭邊緣化政策升級。從霍爾木茲海峽到曼德海峽的水域極為敏感,“護航聯盟”在該地區展開軍事活動將加劇該地區的緊張程度,可能誘發“擦槍走火”。而且,根據美國關於“護航聯盟”的設想,美軍只負責指揮、警戒監視和情報蒐集等工作,巡邏和護航任務將由各盟國海軍承擔,這增加了後者和伊朗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針對當前局勢,日本防衛大臣巖屋毅指出,6月日本海運公司油輪遇襲後再未發生過同類事件,“眼下暫時平穩”。通過損益計算可見,現階段派海上自衛隊參與“護航”行動並不符合日本的安全利益。

其次,參與“護航”行動有悖於日本的對伊外交政策。經濟上,由於對海灣地區石油資源的嚴重依賴,奉行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日本一直與中東各國保持著友好關係,伊朗一度是日本在中東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政治上,日本與伊朗保持著傳統友誼,在伊朗問題上沒有其他西方國家揹負的宗教和政治包袱,所以長期扮演著西方陣營與伊朗之間溝通橋樑的角色。6月12日,以“國際政治家”自居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伊朗,對美伊矛盾加以斡旋。安倍日前表示,日本與伊朗有著悠久的友誼傳統,在做出任何決定之前,日本希望盡一切外交努力緩和伊朗與美國之間的緊張關係。

最後,參與“護航”行動受到日本國內法律的制約。根據《自衛隊法》,在為了保護生命和財產、維持治安“有特別需要的情況”下,可實施“海上警備行動”護衛本國船隻,但日本油輪遇襲事件已經平息,難以解釋為“有特別需要”。根據2009年7月實施的《應對海盜法》,自衛隊可不問船籍保護所有船隻,但其適用對象為“海盜行為”。根據2016年3月實施的新安保法,若美國等關係密切國家受到攻擊,認定為威脅日本安全的“存亡危機事態”,日本才可行使“集體自衛權”加以反擊,但是美國和伊朗目前並未進入戰爭狀態。正如日本立憲民主黨代表枝野幸男所言,“軍事行動即便在安倍政權通過的違憲的安保法下,也是不能實現的”。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一直就“護航”問題與美國保持著密切溝通。未來,日本就具體細節與美國討論後,可能會決定以何種形式迴應美國的要求。如通過制定新法案突破現行法律的限制,提供經濟和情報支援,以第二批或第三批成員身份參與“護航”行動等。(付紅紅 袁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