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

提起日本,你一定不會陌生,它有著先進的製造業與一流的國民素質,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

然而,這些印象主要來自於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於它過去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當然,你可能對日本的古代文化略有了解,知道日本人的建築風格效仿我們唐朝,日本的茶道、和服乃至赫赫有名的武士刀,皆起源於中國。據說很多人去日本京都旅遊,就是為了體驗消逝已久的盛唐風采。

今天我們主要介紹明治維新之前兩百年的日本,歷史上將其稱作德川幕府或江戶時期。以往教科書對這段歷史的評價,無外乎閉關鎖國,貧窮落後等貶義詞,總之是日本前進的絆腳石。

那麼,幕府時代的日本是否真如後世所認為的那麼糟糕呢?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人甚至如此評價:沒有德川幕府,就沒有明治維新。

"

提起日本,你一定不會陌生,它有著先進的製造業與一流的國民素質,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

然而,這些印象主要來自於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於它過去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當然,你可能對日本的古代文化略有了解,知道日本人的建築風格效仿我們唐朝,日本的茶道、和服乃至赫赫有名的武士刀,皆起源於中國。據說很多人去日本京都旅遊,就是為了體驗消逝已久的盛唐風采。

今天我們主要介紹明治維新之前兩百年的日本,歷史上將其稱作德川幕府或江戶時期。以往教科書對這段歷史的評價,無外乎閉關鎖國,貧窮落後等貶義詞,總之是日本前進的絆腳石。

那麼,幕府時代的日本是否真如後世所認為的那麼糟糕呢?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人甚至如此評價:沒有德川幕府,就沒有明治維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1/5 德川幕府締造和平

日本曾經歷過長年的戰亂,直到16世紀中葉,一個名叫織田信長的大名重新開啟了統一步伐。所謂大名,就是日本古代的封建領主,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一旦實力壯大便開始四處擴張。

織田信長以殘暴聞名,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繼承並完善了他的政治遺產。豐臣秀吉死後,手下將領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最終由德川家康贏得了這場勝利。1603年,德川家康被日本天皇封為徵夷大將軍,確立了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德川幕府時代就此開始。

"

提起日本,你一定不會陌生,它有著先進的製造業與一流的國民素質,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

然而,這些印象主要來自於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於它過去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當然,你可能對日本的古代文化略有了解,知道日本人的建築風格效仿我們唐朝,日本的茶道、和服乃至赫赫有名的武士刀,皆起源於中國。據說很多人去日本京都旅遊,就是為了體驗消逝已久的盛唐風采。

今天我們主要介紹明治維新之前兩百年的日本,歷史上將其稱作德川幕府或江戶時期。以往教科書對這段歷史的評價,無外乎閉關鎖國,貧窮落後等貶義詞,總之是日本前進的絆腳石。

那麼,幕府時代的日本是否真如後世所認為的那麼糟糕呢?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人甚至如此評價:沒有德川幕府,就沒有明治維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1/5 德川幕府締造和平

日本曾經歷過長年的戰亂,直到16世紀中葉,一個名叫織田信長的大名重新開啟了統一步伐。所謂大名,就是日本古代的封建領主,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一旦實力壯大便開始四處擴張。

織田信長以殘暴聞名,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繼承並完善了他的政治遺產。豐臣秀吉死後,手下將領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最終由德川家康贏得了這場勝利。1603年,德川家康被日本天皇封為徵夷大將軍,確立了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德川幕府時代就此開始。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康

德川家族統治時期,締造了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和平與穩定。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幕府規定,所有的大名只能擁有一座城堡,這些城堡又被稱為“天守閣”,今天很多日本城市,仍完整地保留了這些城堡。

"

提起日本,你一定不會陌生,它有著先進的製造業與一流的國民素質,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

然而,這些印象主要來自於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於它過去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當然,你可能對日本的古代文化略有了解,知道日本人的建築風格效仿我們唐朝,日本的茶道、和服乃至赫赫有名的武士刀,皆起源於中國。據說很多人去日本京都旅遊,就是為了體驗消逝已久的盛唐風采。

今天我們主要介紹明治維新之前兩百年的日本,歷史上將其稱作德川幕府或江戶時期。以往教科書對這段歷史的評價,無外乎閉關鎖國,貧窮落後等貶義詞,總之是日本前進的絆腳石。

那麼,幕府時代的日本是否真如後世所認為的那麼糟糕呢?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人甚至如此評價:沒有德川幕府,就沒有明治維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1/5 德川幕府締造和平

日本曾經歷過長年的戰亂,直到16世紀中葉,一個名叫織田信長的大名重新開啟了統一步伐。所謂大名,就是日本古代的封建領主,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一旦實力壯大便開始四處擴張。

織田信長以殘暴聞名,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繼承並完善了他的政治遺產。豐臣秀吉死後,手下將領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最終由德川家康贏得了這場勝利。1603年,德川家康被日本天皇封為徵夷大將軍,確立了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德川幕府時代就此開始。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康

德川家族統治時期,締造了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和平與穩定。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幕府規定,所有的大名只能擁有一座城堡,這些城堡又被稱為“天守閣”,今天很多日本城市,仍完整地保留了這些城堡。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幕府時代,除了幕府自己的直轄領地,日本地方上有200多個半獨立的藩國,各地大名必須向德川家族宣誓效忠,他們平時不得相互結盟,就連通婚也必須徵得幕府的同意。除此之外,幕府還壟斷了金銀礦山的開採,嚴禁私人鑄造貨幣,還將各大城市的工商稅收牢牢控制在手中。

有了穩定的財源,德川家康仍不放心,他經常以贊助市政建設的名義向諸侯們伸手要錢,這等於是變相的徵稅。到了他孫子德川家光,幕府才有了沒收大名土地的權力,以這種方式,德川家族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效仿中國,德川幕府將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其中,武士的地位最高,商人最低,此舉無疑是為了加強社會的等級差異。

"

提起日本,你一定不會陌生,它有著先進的製造業與一流的國民素質,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

然而,這些印象主要來自於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於它過去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當然,你可能對日本的古代文化略有了解,知道日本人的建築風格效仿我們唐朝,日本的茶道、和服乃至赫赫有名的武士刀,皆起源於中國。據說很多人去日本京都旅遊,就是為了體驗消逝已久的盛唐風采。

今天我們主要介紹明治維新之前兩百年的日本,歷史上將其稱作德川幕府或江戶時期。以往教科書對這段歷史的評價,無外乎閉關鎖國,貧窮落後等貶義詞,總之是日本前進的絆腳石。

那麼,幕府時代的日本是否真如後世所認為的那麼糟糕呢?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人甚至如此評價:沒有德川幕府,就沒有明治維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1/5 德川幕府締造和平

日本曾經歷過長年的戰亂,直到16世紀中葉,一個名叫織田信長的大名重新開啟了統一步伐。所謂大名,就是日本古代的封建領主,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一旦實力壯大便開始四處擴張。

織田信長以殘暴聞名,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繼承並完善了他的政治遺產。豐臣秀吉死後,手下將領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最終由德川家康贏得了這場勝利。1603年,德川家康被日本天皇封為徵夷大將軍,確立了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德川幕府時代就此開始。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康

德川家族統治時期,締造了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和平與穩定。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幕府規定,所有的大名只能擁有一座城堡,這些城堡又被稱為“天守閣”,今天很多日本城市,仍完整地保留了這些城堡。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幕府時代,除了幕府自己的直轄領地,日本地方上有200多個半獨立的藩國,各地大名必須向德川家族宣誓效忠,他們平時不得相互結盟,就連通婚也必須徵得幕府的同意。除此之外,幕府還壟斷了金銀礦山的開採,嚴禁私人鑄造貨幣,還將各大城市的工商稅收牢牢控制在手中。

有了穩定的財源,德川家康仍不放心,他經常以贊助市政建設的名義向諸侯們伸手要錢,這等於是變相的徵稅。到了他孫子德川家光,幕府才有了沒收大名土地的權力,以這種方式,德川家族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效仿中國,德川幕府將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其中,武士的地位最高,商人最低,此舉無疑是為了加強社會的等級差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然而,日本卻沒有發展出類似於中國的科舉制,雖然一度實行過,卻最終給廢除了。究其原因,日本不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而科舉的推廣,需要以統一的官僚體系為基礎。但此時的日本,從嚴格意義上只是個諸侯聯盟,各地大名雖然政治上服從幕府統治,在財政上依然享有很大的自主權,想要造反,那也是分分鐘鐘的事。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幕府時代是奉行鎖國政策的,但實際上,至少在幕府前期,日本仍頻繁地開展海外貿易。

幕府最初不讓外國人踏上日本的土地,是為了阻止他們傳教。但與中國,朝鮮、荷蘭等國的貿易往來不曾間斷。1633年,政府規定任何人只有持官方許可證才能進行海外貿易,兩年後乾脆禁止日本人出海,這麼做的根本目的,其實是為了壟斷幕府的貿易收入,防止諸侯們通過海外貿易做大做強。

2/5 參覲交代制

即便有那麼多預防措施,德川家族知道,要想真正讓諸侯老實聽話,最好的辦法還是直接把他們置於眼皮子底下。於是,幕府對一套制度進行了完善,以方便對大名的監控,這套制度史稱“參覲交代制”。

何謂參覲交代制?就是政府規定,所有大名必須定期來首都參拜,還得上供禮品。這種關係,很像中華帝國與周邊屬國的關係。參覲交代制在日本古已有之,但是幕府把它變成了控制諸侯的政治工具。

"

提起日本,你一定不會陌生,它有著先進的製造業與一流的國民素質,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

然而,這些印象主要來自於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於它過去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當然,你可能對日本的古代文化略有了解,知道日本人的建築風格效仿我們唐朝,日本的茶道、和服乃至赫赫有名的武士刀,皆起源於中國。據說很多人去日本京都旅遊,就是為了體驗消逝已久的盛唐風采。

今天我們主要介紹明治維新之前兩百年的日本,歷史上將其稱作德川幕府或江戶時期。以往教科書對這段歷史的評價,無外乎閉關鎖國,貧窮落後等貶義詞,總之是日本前進的絆腳石。

那麼,幕府時代的日本是否真如後世所認為的那麼糟糕呢?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人甚至如此評價:沒有德川幕府,就沒有明治維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1/5 德川幕府締造和平

日本曾經歷過長年的戰亂,直到16世紀中葉,一個名叫織田信長的大名重新開啟了統一步伐。所謂大名,就是日本古代的封建領主,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一旦實力壯大便開始四處擴張。

織田信長以殘暴聞名,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繼承並完善了他的政治遺產。豐臣秀吉死後,手下將領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最終由德川家康贏得了這場勝利。1603年,德川家康被日本天皇封為徵夷大將軍,確立了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德川幕府時代就此開始。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康

德川家族統治時期,締造了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和平與穩定。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幕府規定,所有的大名只能擁有一座城堡,這些城堡又被稱為“天守閣”,今天很多日本城市,仍完整地保留了這些城堡。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幕府時代,除了幕府自己的直轄領地,日本地方上有200多個半獨立的藩國,各地大名必須向德川家族宣誓效忠,他們平時不得相互結盟,就連通婚也必須徵得幕府的同意。除此之外,幕府還壟斷了金銀礦山的開採,嚴禁私人鑄造貨幣,還將各大城市的工商稅收牢牢控制在手中。

有了穩定的財源,德川家康仍不放心,他經常以贊助市政建設的名義向諸侯們伸手要錢,這等於是變相的徵稅。到了他孫子德川家光,幕府才有了沒收大名土地的權力,以這種方式,德川家族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效仿中國,德川幕府將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其中,武士的地位最高,商人最低,此舉無疑是為了加強社會的等級差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然而,日本卻沒有發展出類似於中國的科舉制,雖然一度實行過,卻最終給廢除了。究其原因,日本不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而科舉的推廣,需要以統一的官僚體系為基礎。但此時的日本,從嚴格意義上只是個諸侯聯盟,各地大名雖然政治上服從幕府統治,在財政上依然享有很大的自主權,想要造反,那也是分分鐘鐘的事。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幕府時代是奉行鎖國政策的,但實際上,至少在幕府前期,日本仍頻繁地開展海外貿易。

幕府最初不讓外國人踏上日本的土地,是為了阻止他們傳教。但與中國,朝鮮、荷蘭等國的貿易往來不曾間斷。1633年,政府規定任何人只有持官方許可證才能進行海外貿易,兩年後乾脆禁止日本人出海,這麼做的根本目的,其實是為了壟斷幕府的貿易收入,防止諸侯們通過海外貿易做大做強。

2/5 參覲交代制

即便有那麼多預防措施,德川家族知道,要想真正讓諸侯老實聽話,最好的辦法還是直接把他們置於眼皮子底下。於是,幕府對一套制度進行了完善,以方便對大名的監控,這套制度史稱“參覲交代制”。

何謂參覲交代制?就是政府規定,所有大名必須定期來首都參拜,還得上供禮品。這種關係,很像中華帝國與周邊屬國的關係。參覲交代制在日本古已有之,但是幕府把它變成了控制諸侯的政治工具。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族要求大名在江戶(今天的東京)和自己的屬地分別設立居所,不僅如此,他們必須在兩地輪流居住,在首都住滿一年,次年返回老家,第三年再住回來,如此循環往復。當大名回到自己的屬地時,他們的家屬則留下來作人質,一旦諸侯有非分之想,他們的妻兒就性命不保。

德川幕府如此折騰地方諸侯,一是為了監視他們,二是為了削弱大名的財政實力。大名們離開自己的屬地住進大城市,需要很大的開銷,別的不說,你總該有豪華的別墅,宏大的排場,養一群幕僚,出門還得帶一支儀仗隊。凡是有錢的大名,在江戶都有好幾套宅子。為啥呢?為了攀比嘛,好歹是地方豪強,如果住所太小家子氣,人家又怎麼會看得起你?結果,這些大名在城市的生活開支,竟佔據了他們年收入的2/3。

不過,參覲交代製作為政治手段,卻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促進了日本的城市化。

隨著地方諸侯紛紛湧入大城市,他們也逐漸成為城市居民,並將所在地的金錢、資源與人脈一起帶進來。其手下的武士們,由於無仗可打,很多人轉型去做生意,因此,城市工商業開始枝繁葉茂。以江戶和大阪為中心,兩座城市通過大名把各地財富聚集在一起,成為了世界級的大都市。

"

提起日本,你一定不會陌生,它有著先進的製造業與一流的國民素質,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

然而,這些印象主要來自於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於它過去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當然,你可能對日本的古代文化略有了解,知道日本人的建築風格效仿我們唐朝,日本的茶道、和服乃至赫赫有名的武士刀,皆起源於中國。據說很多人去日本京都旅遊,就是為了體驗消逝已久的盛唐風采。

今天我們主要介紹明治維新之前兩百年的日本,歷史上將其稱作德川幕府或江戶時期。以往教科書對這段歷史的評價,無外乎閉關鎖國,貧窮落後等貶義詞,總之是日本前進的絆腳石。

那麼,幕府時代的日本是否真如後世所認為的那麼糟糕呢?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人甚至如此評價:沒有德川幕府,就沒有明治維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1/5 德川幕府締造和平

日本曾經歷過長年的戰亂,直到16世紀中葉,一個名叫織田信長的大名重新開啟了統一步伐。所謂大名,就是日本古代的封建領主,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一旦實力壯大便開始四處擴張。

織田信長以殘暴聞名,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繼承並完善了他的政治遺產。豐臣秀吉死後,手下將領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最終由德川家康贏得了這場勝利。1603年,德川家康被日本天皇封為徵夷大將軍,確立了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德川幕府時代就此開始。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康

德川家族統治時期,締造了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和平與穩定。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幕府規定,所有的大名只能擁有一座城堡,這些城堡又被稱為“天守閣”,今天很多日本城市,仍完整地保留了這些城堡。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幕府時代,除了幕府自己的直轄領地,日本地方上有200多個半獨立的藩國,各地大名必須向德川家族宣誓效忠,他們平時不得相互結盟,就連通婚也必須徵得幕府的同意。除此之外,幕府還壟斷了金銀礦山的開採,嚴禁私人鑄造貨幣,還將各大城市的工商稅收牢牢控制在手中。

有了穩定的財源,德川家康仍不放心,他經常以贊助市政建設的名義向諸侯們伸手要錢,這等於是變相的徵稅。到了他孫子德川家光,幕府才有了沒收大名土地的權力,以這種方式,德川家族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效仿中國,德川幕府將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其中,武士的地位最高,商人最低,此舉無疑是為了加強社會的等級差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然而,日本卻沒有發展出類似於中國的科舉制,雖然一度實行過,卻最終給廢除了。究其原因,日本不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而科舉的推廣,需要以統一的官僚體系為基礎。但此時的日本,從嚴格意義上只是個諸侯聯盟,各地大名雖然政治上服從幕府統治,在財政上依然享有很大的自主權,想要造反,那也是分分鐘鐘的事。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幕府時代是奉行鎖國政策的,但實際上,至少在幕府前期,日本仍頻繁地開展海外貿易。

幕府最初不讓外國人踏上日本的土地,是為了阻止他們傳教。但與中國,朝鮮、荷蘭等國的貿易往來不曾間斷。1633年,政府規定任何人只有持官方許可證才能進行海外貿易,兩年後乾脆禁止日本人出海,這麼做的根本目的,其實是為了壟斷幕府的貿易收入,防止諸侯們通過海外貿易做大做強。

2/5 參覲交代制

即便有那麼多預防措施,德川家族知道,要想真正讓諸侯老實聽話,最好的辦法還是直接把他們置於眼皮子底下。於是,幕府對一套制度進行了完善,以方便對大名的監控,這套制度史稱“參覲交代制”。

何謂參覲交代制?就是政府規定,所有大名必須定期來首都參拜,還得上供禮品。這種關係,很像中華帝國與周邊屬國的關係。參覲交代制在日本古已有之,但是幕府把它變成了控制諸侯的政治工具。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族要求大名在江戶(今天的東京)和自己的屬地分別設立居所,不僅如此,他們必須在兩地輪流居住,在首都住滿一年,次年返回老家,第三年再住回來,如此循環往復。當大名回到自己的屬地時,他們的家屬則留下來作人質,一旦諸侯有非分之想,他們的妻兒就性命不保。

德川幕府如此折騰地方諸侯,一是為了監視他們,二是為了削弱大名的財政實力。大名們離開自己的屬地住進大城市,需要很大的開銷,別的不說,你總該有豪華的別墅,宏大的排場,養一群幕僚,出門還得帶一支儀仗隊。凡是有錢的大名,在江戶都有好幾套宅子。為啥呢?為了攀比嘛,好歹是地方豪強,如果住所太小家子氣,人家又怎麼會看得起你?結果,這些大名在城市的生活開支,竟佔據了他們年收入的2/3。

不過,參覲交代製作為政治手段,卻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促進了日本的城市化。

隨著地方諸侯紛紛湧入大城市,他們也逐漸成為城市居民,並將所在地的金錢、資源與人脈一起帶進來。其手下的武士們,由於無仗可打,很多人轉型去做生意,因此,城市工商業開始枝繁葉茂。以江戶和大阪為中心,兩座城市通過大名把各地財富聚集在一起,成為了世界級的大都市。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大名在城市與屬地之間的定期往返,又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在過去,日本各地都是獨立的小藩國,僅僅依靠周邊的農村提供給養,平時很少往來。但自從有了參覲交待制,各地區以大城市為樞紐,取得了較為緊密的聯繫,經濟上的粘合度提高了。

江戶是當時日本最大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1720年,江戶的人口達100萬,人口密度世界第一。在18世紀初,日本有大約1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化水平是歐洲的兩倍。

城市化能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加強行業交流,促進社會分工。最終,幕府時代所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派繁華富庶的盛世景象。

3/5 近世日本生活

那麼,幕府時代日本人的生活水平究竟如何呢?如果你去過大阪或京都,你也許能從那些優美的古建築與寧靜的街巷中一窺究竟。而今天日本人精緻的生活品味,很大程度上源於那個時代的傳承。

後來,美國曆史學家蘇珊·韓利出版了一本書,名叫《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對幕府時期日本的市井生活作了全面的介紹。作者首先著眼於城市建築,這是考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誌。

進入17世紀,日本的房屋大多采用了石頭作為基礎。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民宅的地基普遍以木樁為主,木樁能夠有效的應付地震,但很容易腐爛,所以房屋的壽命都不長。石頭基礎的普及,意味著建築技術與居民收入的提高,而在過去,它只能在貴族的城堡中才能見到。

"

提起日本,你一定不會陌生,它有著先進的製造業與一流的國民素質,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

然而,這些印象主要來自於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於它過去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當然,你可能對日本的古代文化略有了解,知道日本人的建築風格效仿我們唐朝,日本的茶道、和服乃至赫赫有名的武士刀,皆起源於中國。據說很多人去日本京都旅遊,就是為了體驗消逝已久的盛唐風采。

今天我們主要介紹明治維新之前兩百年的日本,歷史上將其稱作德川幕府或江戶時期。以往教科書對這段歷史的評價,無外乎閉關鎖國,貧窮落後等貶義詞,總之是日本前進的絆腳石。

那麼,幕府時代的日本是否真如後世所認為的那麼糟糕呢?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人甚至如此評價:沒有德川幕府,就沒有明治維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1/5 德川幕府締造和平

日本曾經歷過長年的戰亂,直到16世紀中葉,一個名叫織田信長的大名重新開啟了統一步伐。所謂大名,就是日本古代的封建領主,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一旦實力壯大便開始四處擴張。

織田信長以殘暴聞名,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繼承並完善了他的政治遺產。豐臣秀吉死後,手下將領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最終由德川家康贏得了這場勝利。1603年,德川家康被日本天皇封為徵夷大將軍,確立了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德川幕府時代就此開始。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康

德川家族統治時期,締造了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和平與穩定。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幕府規定,所有的大名只能擁有一座城堡,這些城堡又被稱為“天守閣”,今天很多日本城市,仍完整地保留了這些城堡。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幕府時代,除了幕府自己的直轄領地,日本地方上有200多個半獨立的藩國,各地大名必須向德川家族宣誓效忠,他們平時不得相互結盟,就連通婚也必須徵得幕府的同意。除此之外,幕府還壟斷了金銀礦山的開採,嚴禁私人鑄造貨幣,還將各大城市的工商稅收牢牢控制在手中。

有了穩定的財源,德川家康仍不放心,他經常以贊助市政建設的名義向諸侯們伸手要錢,這等於是變相的徵稅。到了他孫子德川家光,幕府才有了沒收大名土地的權力,以這種方式,德川家族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效仿中國,德川幕府將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其中,武士的地位最高,商人最低,此舉無疑是為了加強社會的等級差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然而,日本卻沒有發展出類似於中國的科舉制,雖然一度實行過,卻最終給廢除了。究其原因,日本不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而科舉的推廣,需要以統一的官僚體系為基礎。但此時的日本,從嚴格意義上只是個諸侯聯盟,各地大名雖然政治上服從幕府統治,在財政上依然享有很大的自主權,想要造反,那也是分分鐘鐘的事。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幕府時代是奉行鎖國政策的,但實際上,至少在幕府前期,日本仍頻繁地開展海外貿易。

幕府最初不讓外國人踏上日本的土地,是為了阻止他們傳教。但與中國,朝鮮、荷蘭等國的貿易往來不曾間斷。1633年,政府規定任何人只有持官方許可證才能進行海外貿易,兩年後乾脆禁止日本人出海,這麼做的根本目的,其實是為了壟斷幕府的貿易收入,防止諸侯們通過海外貿易做大做強。

2/5 參覲交代制

即便有那麼多預防措施,德川家族知道,要想真正讓諸侯老實聽話,最好的辦法還是直接把他們置於眼皮子底下。於是,幕府對一套制度進行了完善,以方便對大名的監控,這套制度史稱“參覲交代制”。

何謂參覲交代制?就是政府規定,所有大名必須定期來首都參拜,還得上供禮品。這種關係,很像中華帝國與周邊屬國的關係。參覲交代制在日本古已有之,但是幕府把它變成了控制諸侯的政治工具。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族要求大名在江戶(今天的東京)和自己的屬地分別設立居所,不僅如此,他們必須在兩地輪流居住,在首都住滿一年,次年返回老家,第三年再住回來,如此循環往復。當大名回到自己的屬地時,他們的家屬則留下來作人質,一旦諸侯有非分之想,他們的妻兒就性命不保。

德川幕府如此折騰地方諸侯,一是為了監視他們,二是為了削弱大名的財政實力。大名們離開自己的屬地住進大城市,需要很大的開銷,別的不說,你總該有豪華的別墅,宏大的排場,養一群幕僚,出門還得帶一支儀仗隊。凡是有錢的大名,在江戶都有好幾套宅子。為啥呢?為了攀比嘛,好歹是地方豪強,如果住所太小家子氣,人家又怎麼會看得起你?結果,這些大名在城市的生活開支,竟佔據了他們年收入的2/3。

不過,參覲交代製作為政治手段,卻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促進了日本的城市化。

隨著地方諸侯紛紛湧入大城市,他們也逐漸成為城市居民,並將所在地的金錢、資源與人脈一起帶進來。其手下的武士們,由於無仗可打,很多人轉型去做生意,因此,城市工商業開始枝繁葉茂。以江戶和大阪為中心,兩座城市通過大名把各地財富聚集在一起,成為了世界級的大都市。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大名在城市與屬地之間的定期往返,又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在過去,日本各地都是獨立的小藩國,僅僅依靠周邊的農村提供給養,平時很少往來。但自從有了參覲交待制,各地區以大城市為樞紐,取得了較為緊密的聯繫,經濟上的粘合度提高了。

江戶是當時日本最大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1720年,江戶的人口達100萬,人口密度世界第一。在18世紀初,日本有大約1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化水平是歐洲的兩倍。

城市化能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加強行業交流,促進社會分工。最終,幕府時代所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派繁華富庶的盛世景象。

3/5 近世日本生活

那麼,幕府時代日本人的生活水平究竟如何呢?如果你去過大阪或京都,你也許能從那些優美的古建築與寧靜的街巷中一窺究竟。而今天日本人精緻的生活品味,很大程度上源於那個時代的傳承。

後來,美國曆史學家蘇珊·韓利出版了一本書,名叫《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對幕府時期日本的市井生活作了全面的介紹。作者首先著眼於城市建築,這是考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誌。

進入17世紀,日本的房屋大多采用了石頭作為基礎。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民宅的地基普遍以木樁為主,木樁能夠有效的應付地震,但很容易腐爛,所以房屋的壽命都不長。石頭基礎的普及,意味著建築技術與居民收入的提高,而在過去,它只能在貴族的城堡中才能見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除了這些基礎設施,日本平民的家裝也越來越考究,比如房屋面積的擴大,榻榻米的大量鋪設,以及各種儲物櫃的廣泛使用,都證明他們的生活條件在不斷改善。

韓利還考察了這一時期日本人的膳食結構,當時日本老百姓的主食是米飯,還有味增湯和泡菜,日本人喜歡吃魚,豐富的海產品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蛋白質。擺在當時的歐洲,這已經算不錯的水平,要知道直到19世紀中葉,英國的工人階級還難得吃上一頓肉。

"

提起日本,你一定不會陌生,它有著先進的製造業與一流的國民素質,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

然而,這些印象主要來自於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於它過去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當然,你可能對日本的古代文化略有了解,知道日本人的建築風格效仿我們唐朝,日本的茶道、和服乃至赫赫有名的武士刀,皆起源於中國。據說很多人去日本京都旅遊,就是為了體驗消逝已久的盛唐風采。

今天我們主要介紹明治維新之前兩百年的日本,歷史上將其稱作德川幕府或江戶時期。以往教科書對這段歷史的評價,無外乎閉關鎖國,貧窮落後等貶義詞,總之是日本前進的絆腳石。

那麼,幕府時代的日本是否真如後世所認為的那麼糟糕呢?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人甚至如此評價:沒有德川幕府,就沒有明治維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1/5 德川幕府締造和平

日本曾經歷過長年的戰亂,直到16世紀中葉,一個名叫織田信長的大名重新開啟了統一步伐。所謂大名,就是日本古代的封建領主,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一旦實力壯大便開始四處擴張。

織田信長以殘暴聞名,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繼承並完善了他的政治遺產。豐臣秀吉死後,手下將領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最終由德川家康贏得了這場勝利。1603年,德川家康被日本天皇封為徵夷大將軍,確立了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德川幕府時代就此開始。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康

德川家族統治時期,締造了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和平與穩定。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幕府規定,所有的大名只能擁有一座城堡,這些城堡又被稱為“天守閣”,今天很多日本城市,仍完整地保留了這些城堡。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幕府時代,除了幕府自己的直轄領地,日本地方上有200多個半獨立的藩國,各地大名必須向德川家族宣誓效忠,他們平時不得相互結盟,就連通婚也必須徵得幕府的同意。除此之外,幕府還壟斷了金銀礦山的開採,嚴禁私人鑄造貨幣,還將各大城市的工商稅收牢牢控制在手中。

有了穩定的財源,德川家康仍不放心,他經常以贊助市政建設的名義向諸侯們伸手要錢,這等於是變相的徵稅。到了他孫子德川家光,幕府才有了沒收大名土地的權力,以這種方式,德川家族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效仿中國,德川幕府將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其中,武士的地位最高,商人最低,此舉無疑是為了加強社會的等級差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然而,日本卻沒有發展出類似於中國的科舉制,雖然一度實行過,卻最終給廢除了。究其原因,日本不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而科舉的推廣,需要以統一的官僚體系為基礎。但此時的日本,從嚴格意義上只是個諸侯聯盟,各地大名雖然政治上服從幕府統治,在財政上依然享有很大的自主權,想要造反,那也是分分鐘鐘的事。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幕府時代是奉行鎖國政策的,但實際上,至少在幕府前期,日本仍頻繁地開展海外貿易。

幕府最初不讓外國人踏上日本的土地,是為了阻止他們傳教。但與中國,朝鮮、荷蘭等國的貿易往來不曾間斷。1633年,政府規定任何人只有持官方許可證才能進行海外貿易,兩年後乾脆禁止日本人出海,這麼做的根本目的,其實是為了壟斷幕府的貿易收入,防止諸侯們通過海外貿易做大做強。

2/5 參覲交代制

即便有那麼多預防措施,德川家族知道,要想真正讓諸侯老實聽話,最好的辦法還是直接把他們置於眼皮子底下。於是,幕府對一套制度進行了完善,以方便對大名的監控,這套制度史稱“參覲交代制”。

何謂參覲交代制?就是政府規定,所有大名必須定期來首都參拜,還得上供禮品。這種關係,很像中華帝國與周邊屬國的關係。參覲交代制在日本古已有之,但是幕府把它變成了控制諸侯的政治工具。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族要求大名在江戶(今天的東京)和自己的屬地分別設立居所,不僅如此,他們必須在兩地輪流居住,在首都住滿一年,次年返回老家,第三年再住回來,如此循環往復。當大名回到自己的屬地時,他們的家屬則留下來作人質,一旦諸侯有非分之想,他們的妻兒就性命不保。

德川幕府如此折騰地方諸侯,一是為了監視他們,二是為了削弱大名的財政實力。大名們離開自己的屬地住進大城市,需要很大的開銷,別的不說,你總該有豪華的別墅,宏大的排場,養一群幕僚,出門還得帶一支儀仗隊。凡是有錢的大名,在江戶都有好幾套宅子。為啥呢?為了攀比嘛,好歹是地方豪強,如果住所太小家子氣,人家又怎麼會看得起你?結果,這些大名在城市的生活開支,竟佔據了他們年收入的2/3。

不過,參覲交代製作為政治手段,卻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促進了日本的城市化。

隨著地方諸侯紛紛湧入大城市,他們也逐漸成為城市居民,並將所在地的金錢、資源與人脈一起帶進來。其手下的武士們,由於無仗可打,很多人轉型去做生意,因此,城市工商業開始枝繁葉茂。以江戶和大阪為中心,兩座城市通過大名把各地財富聚集在一起,成為了世界級的大都市。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大名在城市與屬地之間的定期往返,又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在過去,日本各地都是獨立的小藩國,僅僅依靠周邊的農村提供給養,平時很少往來。但自從有了參覲交待制,各地區以大城市為樞紐,取得了較為緊密的聯繫,經濟上的粘合度提高了。

江戶是當時日本最大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1720年,江戶的人口達100萬,人口密度世界第一。在18世紀初,日本有大約1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化水平是歐洲的兩倍。

城市化能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加強行業交流,促進社會分工。最終,幕府時代所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派繁華富庶的盛世景象。

3/5 近世日本生活

那麼,幕府時代日本人的生活水平究竟如何呢?如果你去過大阪或京都,你也許能從那些優美的古建築與寧靜的街巷中一窺究竟。而今天日本人精緻的生活品味,很大程度上源於那個時代的傳承。

後來,美國曆史學家蘇珊·韓利出版了一本書,名叫《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對幕府時期日本的市井生活作了全面的介紹。作者首先著眼於城市建築,這是考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誌。

進入17世紀,日本的房屋大多采用了石頭作為基礎。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民宅的地基普遍以木樁為主,木樁能夠有效的應付地震,但很容易腐爛,所以房屋的壽命都不長。石頭基礎的普及,意味著建築技術與居民收入的提高,而在過去,它只能在貴族的城堡中才能見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除了這些基礎設施,日本平民的家裝也越來越考究,比如房屋面積的擴大,榻榻米的大量鋪設,以及各種儲物櫃的廣泛使用,都證明他們的生活條件在不斷改善。

韓利還考察了這一時期日本人的膳食結構,當時日本老百姓的主食是米飯,還有味增湯和泡菜,日本人喜歡吃魚,豐富的海產品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蛋白質。擺在當時的歐洲,這已經算不錯的水平,要知道直到19世紀中葉,英國的工人階級還難得吃上一頓肉。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當然,你可能覺得這沒啥稀奇的,這樣的生活水平放在幾百年前還湊合,和今天還是不能比啊!那麼接下去要說的,恐怕就讓你對那個時代刮目相看了。

日本在17世紀經歷了大規模城市化,城市作為人口的聚集地,良好的衛生條件是繁榮的基礎,城市衛生,不僅關乎居民的生活質量,更有助於減少傳染病的發生。

以江戶為例,這座城市從很早開始就實現了24小時供水,為此,幕府建立了大規模的排水系統,並嚴禁普通居民從水管中取水,任何市民要想用水,都必須首先從水井中提取。

另外,困擾城市的另一大汙染問題——糞便,也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我曾在列維特的《魔鬼經濟學》裡讀到,糞便給歐洲城市造成的汙染,不亞於今天的汽車尾氣。

"

提起日本,你一定不會陌生,它有著先進的製造業與一流的國民素質,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

然而,這些印象主要來自於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於它過去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當然,你可能對日本的古代文化略有了解,知道日本人的建築風格效仿我們唐朝,日本的茶道、和服乃至赫赫有名的武士刀,皆起源於中國。據說很多人去日本京都旅遊,就是為了體驗消逝已久的盛唐風采。

今天我們主要介紹明治維新之前兩百年的日本,歷史上將其稱作德川幕府或江戶時期。以往教科書對這段歷史的評價,無外乎閉關鎖國,貧窮落後等貶義詞,總之是日本前進的絆腳石。

那麼,幕府時代的日本是否真如後世所認為的那麼糟糕呢?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人甚至如此評價:沒有德川幕府,就沒有明治維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1/5 德川幕府締造和平

日本曾經歷過長年的戰亂,直到16世紀中葉,一個名叫織田信長的大名重新開啟了統一步伐。所謂大名,就是日本古代的封建領主,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一旦實力壯大便開始四處擴張。

織田信長以殘暴聞名,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繼承並完善了他的政治遺產。豐臣秀吉死後,手下將領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最終由德川家康贏得了這場勝利。1603年,德川家康被日本天皇封為徵夷大將軍,確立了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德川幕府時代就此開始。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康

德川家族統治時期,締造了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和平與穩定。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幕府規定,所有的大名只能擁有一座城堡,這些城堡又被稱為“天守閣”,今天很多日本城市,仍完整地保留了這些城堡。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幕府時代,除了幕府自己的直轄領地,日本地方上有200多個半獨立的藩國,各地大名必須向德川家族宣誓效忠,他們平時不得相互結盟,就連通婚也必須徵得幕府的同意。除此之外,幕府還壟斷了金銀礦山的開採,嚴禁私人鑄造貨幣,還將各大城市的工商稅收牢牢控制在手中。

有了穩定的財源,德川家康仍不放心,他經常以贊助市政建設的名義向諸侯們伸手要錢,這等於是變相的徵稅。到了他孫子德川家光,幕府才有了沒收大名土地的權力,以這種方式,德川家族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效仿中國,德川幕府將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其中,武士的地位最高,商人最低,此舉無疑是為了加強社會的等級差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然而,日本卻沒有發展出類似於中國的科舉制,雖然一度實行過,卻最終給廢除了。究其原因,日本不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而科舉的推廣,需要以統一的官僚體系為基礎。但此時的日本,從嚴格意義上只是個諸侯聯盟,各地大名雖然政治上服從幕府統治,在財政上依然享有很大的自主權,想要造反,那也是分分鐘鐘的事。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幕府時代是奉行鎖國政策的,但實際上,至少在幕府前期,日本仍頻繁地開展海外貿易。

幕府最初不讓外國人踏上日本的土地,是為了阻止他們傳教。但與中國,朝鮮、荷蘭等國的貿易往來不曾間斷。1633年,政府規定任何人只有持官方許可證才能進行海外貿易,兩年後乾脆禁止日本人出海,這麼做的根本目的,其實是為了壟斷幕府的貿易收入,防止諸侯們通過海外貿易做大做強。

2/5 參覲交代制

即便有那麼多預防措施,德川家族知道,要想真正讓諸侯老實聽話,最好的辦法還是直接把他們置於眼皮子底下。於是,幕府對一套制度進行了完善,以方便對大名的監控,這套制度史稱“參覲交代制”。

何謂參覲交代制?就是政府規定,所有大名必須定期來首都參拜,還得上供禮品。這種關係,很像中華帝國與周邊屬國的關係。參覲交代制在日本古已有之,但是幕府把它變成了控制諸侯的政治工具。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族要求大名在江戶(今天的東京)和自己的屬地分別設立居所,不僅如此,他們必須在兩地輪流居住,在首都住滿一年,次年返回老家,第三年再住回來,如此循環往復。當大名回到自己的屬地時,他們的家屬則留下來作人質,一旦諸侯有非分之想,他們的妻兒就性命不保。

德川幕府如此折騰地方諸侯,一是為了監視他們,二是為了削弱大名的財政實力。大名們離開自己的屬地住進大城市,需要很大的開銷,別的不說,你總該有豪華的別墅,宏大的排場,養一群幕僚,出門還得帶一支儀仗隊。凡是有錢的大名,在江戶都有好幾套宅子。為啥呢?為了攀比嘛,好歹是地方豪強,如果住所太小家子氣,人家又怎麼會看得起你?結果,這些大名在城市的生活開支,竟佔據了他們年收入的2/3。

不過,參覲交代製作為政治手段,卻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促進了日本的城市化。

隨著地方諸侯紛紛湧入大城市,他們也逐漸成為城市居民,並將所在地的金錢、資源與人脈一起帶進來。其手下的武士們,由於無仗可打,很多人轉型去做生意,因此,城市工商業開始枝繁葉茂。以江戶和大阪為中心,兩座城市通過大名把各地財富聚集在一起,成為了世界級的大都市。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大名在城市與屬地之間的定期往返,又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在過去,日本各地都是獨立的小藩國,僅僅依靠周邊的農村提供給養,平時很少往來。但自從有了參覲交待制,各地區以大城市為樞紐,取得了較為緊密的聯繫,經濟上的粘合度提高了。

江戶是當時日本最大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1720年,江戶的人口達100萬,人口密度世界第一。在18世紀初,日本有大約1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化水平是歐洲的兩倍。

城市化能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加強行業交流,促進社會分工。最終,幕府時代所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派繁華富庶的盛世景象。

3/5 近世日本生活

那麼,幕府時代日本人的生活水平究竟如何呢?如果你去過大阪或京都,你也許能從那些優美的古建築與寧靜的街巷中一窺究竟。而今天日本人精緻的生活品味,很大程度上源於那個時代的傳承。

後來,美國曆史學家蘇珊·韓利出版了一本書,名叫《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對幕府時期日本的市井生活作了全面的介紹。作者首先著眼於城市建築,這是考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誌。

進入17世紀,日本的房屋大多采用了石頭作為基礎。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民宅的地基普遍以木樁為主,木樁能夠有效的應付地震,但很容易腐爛,所以房屋的壽命都不長。石頭基礎的普及,意味著建築技術與居民收入的提高,而在過去,它只能在貴族的城堡中才能見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除了這些基礎設施,日本平民的家裝也越來越考究,比如房屋面積的擴大,榻榻米的大量鋪設,以及各種儲物櫃的廣泛使用,都證明他們的生活條件在不斷改善。

韓利還考察了這一時期日本人的膳食結構,當時日本老百姓的主食是米飯,還有味增湯和泡菜,日本人喜歡吃魚,豐富的海產品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蛋白質。擺在當時的歐洲,這已經算不錯的水平,要知道直到19世紀中葉,英國的工人階級還難得吃上一頓肉。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當然,你可能覺得這沒啥稀奇的,這樣的生活水平放在幾百年前還湊合,和今天還是不能比啊!那麼接下去要說的,恐怕就讓你對那個時代刮目相看了。

日本在17世紀經歷了大規模城市化,城市作為人口的聚集地,良好的衛生條件是繁榮的基礎,城市衛生,不僅關乎居民的生活質量,更有助於減少傳染病的發生。

以江戶為例,這座城市從很早開始就實現了24小時供水,為此,幕府建立了大規模的排水系統,並嚴禁普通居民從水管中取水,任何市民要想用水,都必須首先從水井中提取。

另外,困擾城市的另一大汙染問題——糞便,也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我曾在列維特的《魔鬼經濟學》裡讀到,糞便給歐洲城市造成的汙染,不亞於今天的汽車尾氣。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但是日本的大城市卻很少有糞便汙染,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會將糞便作為農業肥料,大量的糞便最後被收集起來供給周邊農村,成為了一門不錯的生意,為此,市政府甚至出臺法律規定每家每戶糞便的歸屬,以便商人進行採集。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城市從那個時代起就有了垃圾分類的細則,並在市郊設置了垃圾處理場。當然,日本人之所以進行垃圾分類,首先是為了節省資源。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和財富水平及生活品質的提升密不可分。否則的話,幕府當局根本沒能力進行如此精細化的管理。

4/5 城市經濟的衰落

我們大致瞭解了幕府時期日本市民的日常生活,如果你讀過韓利的《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你將有更多的發現。但你可能會納悶,我們說了那麼多關於日本城市的話題,這一時期的日本農村日子過得如何呢?

德川幕府對國內的統治,僅限於城市,它的權力尚未滲透到鄉村。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各地的大名領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失。從18世紀20年代開始,日本人口開始停止增長。至18世紀後期,更是爆發了大饑荒,越來越多的饑民從農村逃往城市,殺嬰現象也層出不窮。

但你不要以為日本的農村就此沒落了,恰恰相反,幕府時期的農村經濟欣欣向榮,甚至對城市的工商業產生了擠壓。

諸如清酒、調味料、漆器、陶瓷、紙張等產業,在農村遍地開花,它們以小作坊的形式漸成規模,催生出龐大的產業集群,農村的製造商紛紛崛起,繼而威脅到城裡的作坊和工匠們。據說,一些城裡的店家因為進不了貨,只能派夥計去農村尋找貨源,農村的商人也比城市商人更加富有。

農村之所以成為新興的產業聚集地,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農村更靠近原材料供應地,人力成本和運輸成本都比較低。另外,農村是熟人社會,大家的配合更加默契,信任度也比較高。最後,農村受政府的管制較少,不像城市商人做什麼都束手束腳,從而激發了更大的商業活力。

"

提起日本,你一定不會陌生,它有著先進的製造業與一流的國民素質,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

然而,這些印象主要來自於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於它過去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當然,你可能對日本的古代文化略有了解,知道日本人的建築風格效仿我們唐朝,日本的茶道、和服乃至赫赫有名的武士刀,皆起源於中國。據說很多人去日本京都旅遊,就是為了體驗消逝已久的盛唐風采。

今天我們主要介紹明治維新之前兩百年的日本,歷史上將其稱作德川幕府或江戶時期。以往教科書對這段歷史的評價,無外乎閉關鎖國,貧窮落後等貶義詞,總之是日本前進的絆腳石。

那麼,幕府時代的日本是否真如後世所認為的那麼糟糕呢?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人甚至如此評價:沒有德川幕府,就沒有明治維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1/5 德川幕府締造和平

日本曾經歷過長年的戰亂,直到16世紀中葉,一個名叫織田信長的大名重新開啟了統一步伐。所謂大名,就是日本古代的封建領主,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一旦實力壯大便開始四處擴張。

織田信長以殘暴聞名,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繼承並完善了他的政治遺產。豐臣秀吉死後,手下將領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最終由德川家康贏得了這場勝利。1603年,德川家康被日本天皇封為徵夷大將軍,確立了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德川幕府時代就此開始。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康

德川家族統治時期,締造了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和平與穩定。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幕府規定,所有的大名只能擁有一座城堡,這些城堡又被稱為“天守閣”,今天很多日本城市,仍完整地保留了這些城堡。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幕府時代,除了幕府自己的直轄領地,日本地方上有200多個半獨立的藩國,各地大名必須向德川家族宣誓效忠,他們平時不得相互結盟,就連通婚也必須徵得幕府的同意。除此之外,幕府還壟斷了金銀礦山的開採,嚴禁私人鑄造貨幣,還將各大城市的工商稅收牢牢控制在手中。

有了穩定的財源,德川家康仍不放心,他經常以贊助市政建設的名義向諸侯們伸手要錢,這等於是變相的徵稅。到了他孫子德川家光,幕府才有了沒收大名土地的權力,以這種方式,德川家族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效仿中國,德川幕府將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其中,武士的地位最高,商人最低,此舉無疑是為了加強社會的等級差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然而,日本卻沒有發展出類似於中國的科舉制,雖然一度實行過,卻最終給廢除了。究其原因,日本不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而科舉的推廣,需要以統一的官僚體系為基礎。但此時的日本,從嚴格意義上只是個諸侯聯盟,各地大名雖然政治上服從幕府統治,在財政上依然享有很大的自主權,想要造反,那也是分分鐘鐘的事。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幕府時代是奉行鎖國政策的,但實際上,至少在幕府前期,日本仍頻繁地開展海外貿易。

幕府最初不讓外國人踏上日本的土地,是為了阻止他們傳教。但與中國,朝鮮、荷蘭等國的貿易往來不曾間斷。1633年,政府規定任何人只有持官方許可證才能進行海外貿易,兩年後乾脆禁止日本人出海,這麼做的根本目的,其實是為了壟斷幕府的貿易收入,防止諸侯們通過海外貿易做大做強。

2/5 參覲交代制

即便有那麼多預防措施,德川家族知道,要想真正讓諸侯老實聽話,最好的辦法還是直接把他們置於眼皮子底下。於是,幕府對一套制度進行了完善,以方便對大名的監控,這套制度史稱“參覲交代制”。

何謂參覲交代制?就是政府規定,所有大名必須定期來首都參拜,還得上供禮品。這種關係,很像中華帝國與周邊屬國的關係。參覲交代制在日本古已有之,但是幕府把它變成了控制諸侯的政治工具。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族要求大名在江戶(今天的東京)和自己的屬地分別設立居所,不僅如此,他們必須在兩地輪流居住,在首都住滿一年,次年返回老家,第三年再住回來,如此循環往復。當大名回到自己的屬地時,他們的家屬則留下來作人質,一旦諸侯有非分之想,他們的妻兒就性命不保。

德川幕府如此折騰地方諸侯,一是為了監視他們,二是為了削弱大名的財政實力。大名們離開自己的屬地住進大城市,需要很大的開銷,別的不說,你總該有豪華的別墅,宏大的排場,養一群幕僚,出門還得帶一支儀仗隊。凡是有錢的大名,在江戶都有好幾套宅子。為啥呢?為了攀比嘛,好歹是地方豪強,如果住所太小家子氣,人家又怎麼會看得起你?結果,這些大名在城市的生活開支,竟佔據了他們年收入的2/3。

不過,參覲交代製作為政治手段,卻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促進了日本的城市化。

隨著地方諸侯紛紛湧入大城市,他們也逐漸成為城市居民,並將所在地的金錢、資源與人脈一起帶進來。其手下的武士們,由於無仗可打,很多人轉型去做生意,因此,城市工商業開始枝繁葉茂。以江戶和大阪為中心,兩座城市通過大名把各地財富聚集在一起,成為了世界級的大都市。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大名在城市與屬地之間的定期往返,又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在過去,日本各地都是獨立的小藩國,僅僅依靠周邊的農村提供給養,平時很少往來。但自從有了參覲交待制,各地區以大城市為樞紐,取得了較為緊密的聯繫,經濟上的粘合度提高了。

江戶是當時日本最大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1720年,江戶的人口達100萬,人口密度世界第一。在18世紀初,日本有大約1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化水平是歐洲的兩倍。

城市化能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加強行業交流,促進社會分工。最終,幕府時代所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派繁華富庶的盛世景象。

3/5 近世日本生活

那麼,幕府時代日本人的生活水平究竟如何呢?如果你去過大阪或京都,你也許能從那些優美的古建築與寧靜的街巷中一窺究竟。而今天日本人精緻的生活品味,很大程度上源於那個時代的傳承。

後來,美國曆史學家蘇珊·韓利出版了一本書,名叫《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對幕府時期日本的市井生活作了全面的介紹。作者首先著眼於城市建築,這是考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誌。

進入17世紀,日本的房屋大多采用了石頭作為基礎。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民宅的地基普遍以木樁為主,木樁能夠有效的應付地震,但很容易腐爛,所以房屋的壽命都不長。石頭基礎的普及,意味著建築技術與居民收入的提高,而在過去,它只能在貴族的城堡中才能見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除了這些基礎設施,日本平民的家裝也越來越考究,比如房屋面積的擴大,榻榻米的大量鋪設,以及各種儲物櫃的廣泛使用,都證明他們的生活條件在不斷改善。

韓利還考察了這一時期日本人的膳食結構,當時日本老百姓的主食是米飯,還有味增湯和泡菜,日本人喜歡吃魚,豐富的海產品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蛋白質。擺在當時的歐洲,這已經算不錯的水平,要知道直到19世紀中葉,英國的工人階級還難得吃上一頓肉。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當然,你可能覺得這沒啥稀奇的,這樣的生活水平放在幾百年前還湊合,和今天還是不能比啊!那麼接下去要說的,恐怕就讓你對那個時代刮目相看了。

日本在17世紀經歷了大規模城市化,城市作為人口的聚集地,良好的衛生條件是繁榮的基礎,城市衛生,不僅關乎居民的生活質量,更有助於減少傳染病的發生。

以江戶為例,這座城市從很早開始就實現了24小時供水,為此,幕府建立了大規模的排水系統,並嚴禁普通居民從水管中取水,任何市民要想用水,都必須首先從水井中提取。

另外,困擾城市的另一大汙染問題——糞便,也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我曾在列維特的《魔鬼經濟學》裡讀到,糞便給歐洲城市造成的汙染,不亞於今天的汽車尾氣。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但是日本的大城市卻很少有糞便汙染,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會將糞便作為農業肥料,大量的糞便最後被收集起來供給周邊農村,成為了一門不錯的生意,為此,市政府甚至出臺法律規定每家每戶糞便的歸屬,以便商人進行採集。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城市從那個時代起就有了垃圾分類的細則,並在市郊設置了垃圾處理場。當然,日本人之所以進行垃圾分類,首先是為了節省資源。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和財富水平及生活品質的提升密不可分。否則的話,幕府當局根本沒能力進行如此精細化的管理。

4/5 城市經濟的衰落

我們大致瞭解了幕府時期日本市民的日常生活,如果你讀過韓利的《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你將有更多的發現。但你可能會納悶,我們說了那麼多關於日本城市的話題,這一時期的日本農村日子過得如何呢?

德川幕府對國內的統治,僅限於城市,它的權力尚未滲透到鄉村。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各地的大名領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失。從18世紀20年代開始,日本人口開始停止增長。至18世紀後期,更是爆發了大饑荒,越來越多的饑民從農村逃往城市,殺嬰現象也層出不窮。

但你不要以為日本的農村就此沒落了,恰恰相反,幕府時期的農村經濟欣欣向榮,甚至對城市的工商業產生了擠壓。

諸如清酒、調味料、漆器、陶瓷、紙張等產業,在農村遍地開花,它們以小作坊的形式漸成規模,催生出龐大的產業集群,農村的製造商紛紛崛起,繼而威脅到城裡的作坊和工匠們。據說,一些城裡的店家因為進不了貨,只能派夥計去農村尋找貨源,農村的商人也比城市商人更加富有。

農村之所以成為新興的產業聚集地,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農村更靠近原材料供應地,人力成本和運輸成本都比較低。另外,農村是熟人社會,大家的配合更加默契,信任度也比較高。最後,農村受政府的管制較少,不像城市商人做什麼都束手束腳,從而激發了更大的商業活力。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城市商人除了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他們還被迫接受大名們的壓榨。諸侯們在城市呆的越久,生活就越奢侈,而他們的日常花費基本上由商人提供。不少大名向商人借款,但是有借無還,最終倒黴的還是商人們。

你可能會問,難道大名們不能向自己的所轄地徵稅嗎?畢竟各藩的財政歸他們管啊,話是這麼說,但自從參覲交代制推行後,大名在地方上的政治影響力越來越低,能收到多少的稅都是未知數。更何況,徵稅也沒有直接舉債來錢更快,大名們自然將更願意走捷徑了。

"

提起日本,你一定不會陌生,它有著先進的製造業與一流的國民素質,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

然而,這些印象主要來自於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於它過去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當然,你可能對日本的古代文化略有了解,知道日本人的建築風格效仿我們唐朝,日本的茶道、和服乃至赫赫有名的武士刀,皆起源於中國。據說很多人去日本京都旅遊,就是為了體驗消逝已久的盛唐風采。

今天我們主要介紹明治維新之前兩百年的日本,歷史上將其稱作德川幕府或江戶時期。以往教科書對這段歷史的評價,無外乎閉關鎖國,貧窮落後等貶義詞,總之是日本前進的絆腳石。

那麼,幕府時代的日本是否真如後世所認為的那麼糟糕呢?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人甚至如此評價:沒有德川幕府,就沒有明治維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1/5 德川幕府締造和平

日本曾經歷過長年的戰亂,直到16世紀中葉,一個名叫織田信長的大名重新開啟了統一步伐。所謂大名,就是日本古代的封建領主,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一旦實力壯大便開始四處擴張。

織田信長以殘暴聞名,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繼承並完善了他的政治遺產。豐臣秀吉死後,手下將領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最終由德川家康贏得了這場勝利。1603年,德川家康被日本天皇封為徵夷大將軍,確立了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德川幕府時代就此開始。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康

德川家族統治時期,締造了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和平與穩定。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幕府規定,所有的大名只能擁有一座城堡,這些城堡又被稱為“天守閣”,今天很多日本城市,仍完整地保留了這些城堡。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幕府時代,除了幕府自己的直轄領地,日本地方上有200多個半獨立的藩國,各地大名必須向德川家族宣誓效忠,他們平時不得相互結盟,就連通婚也必須徵得幕府的同意。除此之外,幕府還壟斷了金銀礦山的開採,嚴禁私人鑄造貨幣,還將各大城市的工商稅收牢牢控制在手中。

有了穩定的財源,德川家康仍不放心,他經常以贊助市政建設的名義向諸侯們伸手要錢,這等於是變相的徵稅。到了他孫子德川家光,幕府才有了沒收大名土地的權力,以這種方式,德川家族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效仿中國,德川幕府將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其中,武士的地位最高,商人最低,此舉無疑是為了加強社會的等級差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然而,日本卻沒有發展出類似於中國的科舉制,雖然一度實行過,卻最終給廢除了。究其原因,日本不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而科舉的推廣,需要以統一的官僚體系為基礎。但此時的日本,從嚴格意義上只是個諸侯聯盟,各地大名雖然政治上服從幕府統治,在財政上依然享有很大的自主權,想要造反,那也是分分鐘鐘的事。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幕府時代是奉行鎖國政策的,但實際上,至少在幕府前期,日本仍頻繁地開展海外貿易。

幕府最初不讓外國人踏上日本的土地,是為了阻止他們傳教。但與中國,朝鮮、荷蘭等國的貿易往來不曾間斷。1633年,政府規定任何人只有持官方許可證才能進行海外貿易,兩年後乾脆禁止日本人出海,這麼做的根本目的,其實是為了壟斷幕府的貿易收入,防止諸侯們通過海外貿易做大做強。

2/5 參覲交代制

即便有那麼多預防措施,德川家族知道,要想真正讓諸侯老實聽話,最好的辦法還是直接把他們置於眼皮子底下。於是,幕府對一套制度進行了完善,以方便對大名的監控,這套制度史稱“參覲交代制”。

何謂參覲交代制?就是政府規定,所有大名必須定期來首都參拜,還得上供禮品。這種關係,很像中華帝國與周邊屬國的關係。參覲交代制在日本古已有之,但是幕府把它變成了控制諸侯的政治工具。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族要求大名在江戶(今天的東京)和自己的屬地分別設立居所,不僅如此,他們必須在兩地輪流居住,在首都住滿一年,次年返回老家,第三年再住回來,如此循環往復。當大名回到自己的屬地時,他們的家屬則留下來作人質,一旦諸侯有非分之想,他們的妻兒就性命不保。

德川幕府如此折騰地方諸侯,一是為了監視他們,二是為了削弱大名的財政實力。大名們離開自己的屬地住進大城市,需要很大的開銷,別的不說,你總該有豪華的別墅,宏大的排場,養一群幕僚,出門還得帶一支儀仗隊。凡是有錢的大名,在江戶都有好幾套宅子。為啥呢?為了攀比嘛,好歹是地方豪強,如果住所太小家子氣,人家又怎麼會看得起你?結果,這些大名在城市的生活開支,竟佔據了他們年收入的2/3。

不過,參覲交代製作為政治手段,卻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促進了日本的城市化。

隨著地方諸侯紛紛湧入大城市,他們也逐漸成為城市居民,並將所在地的金錢、資源與人脈一起帶進來。其手下的武士們,由於無仗可打,很多人轉型去做生意,因此,城市工商業開始枝繁葉茂。以江戶和大阪為中心,兩座城市通過大名把各地財富聚集在一起,成為了世界級的大都市。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大名在城市與屬地之間的定期往返,又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在過去,日本各地都是獨立的小藩國,僅僅依靠周邊的農村提供給養,平時很少往來。但自從有了參覲交待制,各地區以大城市為樞紐,取得了較為緊密的聯繫,經濟上的粘合度提高了。

江戶是當時日本最大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1720年,江戶的人口達100萬,人口密度世界第一。在18世紀初,日本有大約1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化水平是歐洲的兩倍。

城市化能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加強行業交流,促進社會分工。最終,幕府時代所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派繁華富庶的盛世景象。

3/5 近世日本生活

那麼,幕府時代日本人的生活水平究竟如何呢?如果你去過大阪或京都,你也許能從那些優美的古建築與寧靜的街巷中一窺究竟。而今天日本人精緻的生活品味,很大程度上源於那個時代的傳承。

後來,美國曆史學家蘇珊·韓利出版了一本書,名叫《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對幕府時期日本的市井生活作了全面的介紹。作者首先著眼於城市建築,這是考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誌。

進入17世紀,日本的房屋大多采用了石頭作為基礎。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民宅的地基普遍以木樁為主,木樁能夠有效的應付地震,但很容易腐爛,所以房屋的壽命都不長。石頭基礎的普及,意味著建築技術與居民收入的提高,而在過去,它只能在貴族的城堡中才能見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除了這些基礎設施,日本平民的家裝也越來越考究,比如房屋面積的擴大,榻榻米的大量鋪設,以及各種儲物櫃的廣泛使用,都證明他們的生活條件在不斷改善。

韓利還考察了這一時期日本人的膳食結構,當時日本老百姓的主食是米飯,還有味增湯和泡菜,日本人喜歡吃魚,豐富的海產品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蛋白質。擺在當時的歐洲,這已經算不錯的水平,要知道直到19世紀中葉,英國的工人階級還難得吃上一頓肉。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當然,你可能覺得這沒啥稀奇的,這樣的生活水平放在幾百年前還湊合,和今天還是不能比啊!那麼接下去要說的,恐怕就讓你對那個時代刮目相看了。

日本在17世紀經歷了大規模城市化,城市作為人口的聚集地,良好的衛生條件是繁榮的基礎,城市衛生,不僅關乎居民的生活質量,更有助於減少傳染病的發生。

以江戶為例,這座城市從很早開始就實現了24小時供水,為此,幕府建立了大規模的排水系統,並嚴禁普通居民從水管中取水,任何市民要想用水,都必須首先從水井中提取。

另外,困擾城市的另一大汙染問題——糞便,也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我曾在列維特的《魔鬼經濟學》裡讀到,糞便給歐洲城市造成的汙染,不亞於今天的汽車尾氣。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但是日本的大城市卻很少有糞便汙染,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會將糞便作為農業肥料,大量的糞便最後被收集起來供給周邊農村,成為了一門不錯的生意,為此,市政府甚至出臺法律規定每家每戶糞便的歸屬,以便商人進行採集。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城市從那個時代起就有了垃圾分類的細則,並在市郊設置了垃圾處理場。當然,日本人之所以進行垃圾分類,首先是為了節省資源。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和財富水平及生活品質的提升密不可分。否則的話,幕府當局根本沒能力進行如此精細化的管理。

4/5 城市經濟的衰落

我們大致瞭解了幕府時期日本市民的日常生活,如果你讀過韓利的《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你將有更多的發現。但你可能會納悶,我們說了那麼多關於日本城市的話題,這一時期的日本農村日子過得如何呢?

德川幕府對國內的統治,僅限於城市,它的權力尚未滲透到鄉村。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各地的大名領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失。從18世紀20年代開始,日本人口開始停止增長。至18世紀後期,更是爆發了大饑荒,越來越多的饑民從農村逃往城市,殺嬰現象也層出不窮。

但你不要以為日本的農村就此沒落了,恰恰相反,幕府時期的農村經濟欣欣向榮,甚至對城市的工商業產生了擠壓。

諸如清酒、調味料、漆器、陶瓷、紙張等產業,在農村遍地開花,它們以小作坊的形式漸成規模,催生出龐大的產業集群,農村的製造商紛紛崛起,繼而威脅到城裡的作坊和工匠們。據說,一些城裡的店家因為進不了貨,只能派夥計去農村尋找貨源,農村的商人也比城市商人更加富有。

農村之所以成為新興的產業聚集地,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農村更靠近原材料供應地,人力成本和運輸成本都比較低。另外,農村是熟人社會,大家的配合更加默契,信任度也比較高。最後,農村受政府的管制較少,不像城市商人做什麼都束手束腳,從而激發了更大的商業活力。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城市商人除了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他們還被迫接受大名們的壓榨。諸侯們在城市呆的越久,生活就越奢侈,而他們的日常花費基本上由商人提供。不少大名向商人借款,但是有借無還,最終倒黴的還是商人們。

你可能會問,難道大名們不能向自己的所轄地徵稅嗎?畢竟各藩的財政歸他們管啊,話是這麼說,但自從參覲交代制推行後,大名在地方上的政治影響力越來越低,能收到多少的稅都是未知數。更何況,徵稅也沒有直接舉債來錢更快,大名們自然將更願意走捷徑了。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所以在幕府時期,真正沒落的是大名和武士階層,他們曾經是地方豪強,能夠左右政局,可一旦成為城市居民,過上了養尊處優的寄生生活,政治地位就開始不斷下降。而城市的商人階層,則因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倍受打擊,工商業的衰落,直接導致了城市萎縮,經濟停滯,直到19世紀中葉,日本城市依然沒能改變頹勢。

5/5 日本的國家轉型

以上便是德川幕府時期日本社會的概貌,由此可見,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並非大家想象地那麼貧窮落後。數百年的和平為日本締造了繁榮,尤以城市化與工商業的發展為顯著標志。

若不是1853年美國船長佩裡造訪日本,德川幕府還能維持一段長時間的統治,但此時的日本正面臨著一個深刻的矛盾,那就是城鄉經濟的對立

"

提起日本,你一定不會陌生,它有著先進的製造業與一流的國民素質,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

然而,這些印象主要來自於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於它過去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當然,你可能對日本的古代文化略有了解,知道日本人的建築風格效仿我們唐朝,日本的茶道、和服乃至赫赫有名的武士刀,皆起源於中國。據說很多人去日本京都旅遊,就是為了體驗消逝已久的盛唐風采。

今天我們主要介紹明治維新之前兩百年的日本,歷史上將其稱作德川幕府或江戶時期。以往教科書對這段歷史的評價,無外乎閉關鎖國,貧窮落後等貶義詞,總之是日本前進的絆腳石。

那麼,幕府時代的日本是否真如後世所認為的那麼糟糕呢?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人甚至如此評價:沒有德川幕府,就沒有明治維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1/5 德川幕府締造和平

日本曾經歷過長年的戰亂,直到16世紀中葉,一個名叫織田信長的大名重新開啟了統一步伐。所謂大名,就是日本古代的封建領主,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一旦實力壯大便開始四處擴張。

織田信長以殘暴聞名,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繼承並完善了他的政治遺產。豐臣秀吉死後,手下將領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最終由德川家康贏得了這場勝利。1603年,德川家康被日本天皇封為徵夷大將軍,確立了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德川幕府時代就此開始。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康

德川家族統治時期,締造了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和平與穩定。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幕府規定,所有的大名只能擁有一座城堡,這些城堡又被稱為“天守閣”,今天很多日本城市,仍完整地保留了這些城堡。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幕府時代,除了幕府自己的直轄領地,日本地方上有200多個半獨立的藩國,各地大名必須向德川家族宣誓效忠,他們平時不得相互結盟,就連通婚也必須徵得幕府的同意。除此之外,幕府還壟斷了金銀礦山的開採,嚴禁私人鑄造貨幣,還將各大城市的工商稅收牢牢控制在手中。

有了穩定的財源,德川家康仍不放心,他經常以贊助市政建設的名義向諸侯們伸手要錢,這等於是變相的徵稅。到了他孫子德川家光,幕府才有了沒收大名土地的權力,以這種方式,德川家族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效仿中國,德川幕府將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其中,武士的地位最高,商人最低,此舉無疑是為了加強社會的等級差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然而,日本卻沒有發展出類似於中國的科舉制,雖然一度實行過,卻最終給廢除了。究其原因,日本不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而科舉的推廣,需要以統一的官僚體系為基礎。但此時的日本,從嚴格意義上只是個諸侯聯盟,各地大名雖然政治上服從幕府統治,在財政上依然享有很大的自主權,想要造反,那也是分分鐘鐘的事。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幕府時代是奉行鎖國政策的,但實際上,至少在幕府前期,日本仍頻繁地開展海外貿易。

幕府最初不讓外國人踏上日本的土地,是為了阻止他們傳教。但與中國,朝鮮、荷蘭等國的貿易往來不曾間斷。1633年,政府規定任何人只有持官方許可證才能進行海外貿易,兩年後乾脆禁止日本人出海,這麼做的根本目的,其實是為了壟斷幕府的貿易收入,防止諸侯們通過海外貿易做大做強。

2/5 參覲交代制

即便有那麼多預防措施,德川家族知道,要想真正讓諸侯老實聽話,最好的辦法還是直接把他們置於眼皮子底下。於是,幕府對一套制度進行了完善,以方便對大名的監控,這套制度史稱“參覲交代制”。

何謂參覲交代制?就是政府規定,所有大名必須定期來首都參拜,還得上供禮品。這種關係,很像中華帝國與周邊屬國的關係。參覲交代制在日本古已有之,但是幕府把它變成了控制諸侯的政治工具。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族要求大名在江戶(今天的東京)和自己的屬地分別設立居所,不僅如此,他們必須在兩地輪流居住,在首都住滿一年,次年返回老家,第三年再住回來,如此循環往復。當大名回到自己的屬地時,他們的家屬則留下來作人質,一旦諸侯有非分之想,他們的妻兒就性命不保。

德川幕府如此折騰地方諸侯,一是為了監視他們,二是為了削弱大名的財政實力。大名們離開自己的屬地住進大城市,需要很大的開銷,別的不說,你總該有豪華的別墅,宏大的排場,養一群幕僚,出門還得帶一支儀仗隊。凡是有錢的大名,在江戶都有好幾套宅子。為啥呢?為了攀比嘛,好歹是地方豪強,如果住所太小家子氣,人家又怎麼會看得起你?結果,這些大名在城市的生活開支,竟佔據了他們年收入的2/3。

不過,參覲交代製作為政治手段,卻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促進了日本的城市化。

隨著地方諸侯紛紛湧入大城市,他們也逐漸成為城市居民,並將所在地的金錢、資源與人脈一起帶進來。其手下的武士們,由於無仗可打,很多人轉型去做生意,因此,城市工商業開始枝繁葉茂。以江戶和大阪為中心,兩座城市通過大名把各地財富聚集在一起,成為了世界級的大都市。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大名在城市與屬地之間的定期往返,又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在過去,日本各地都是獨立的小藩國,僅僅依靠周邊的農村提供給養,平時很少往來。但自從有了參覲交待制,各地區以大城市為樞紐,取得了較為緊密的聯繫,經濟上的粘合度提高了。

江戶是當時日本最大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1720年,江戶的人口達100萬,人口密度世界第一。在18世紀初,日本有大約1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化水平是歐洲的兩倍。

城市化能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加強行業交流,促進社會分工。最終,幕府時代所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派繁華富庶的盛世景象。

3/5 近世日本生活

那麼,幕府時代日本人的生活水平究竟如何呢?如果你去過大阪或京都,你也許能從那些優美的古建築與寧靜的街巷中一窺究竟。而今天日本人精緻的生活品味,很大程度上源於那個時代的傳承。

後來,美國曆史學家蘇珊·韓利出版了一本書,名叫《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對幕府時期日本的市井生活作了全面的介紹。作者首先著眼於城市建築,這是考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誌。

進入17世紀,日本的房屋大多采用了石頭作為基礎。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民宅的地基普遍以木樁為主,木樁能夠有效的應付地震,但很容易腐爛,所以房屋的壽命都不長。石頭基礎的普及,意味著建築技術與居民收入的提高,而在過去,它只能在貴族的城堡中才能見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除了這些基礎設施,日本平民的家裝也越來越考究,比如房屋面積的擴大,榻榻米的大量鋪設,以及各種儲物櫃的廣泛使用,都證明他們的生活條件在不斷改善。

韓利還考察了這一時期日本人的膳食結構,當時日本老百姓的主食是米飯,還有味增湯和泡菜,日本人喜歡吃魚,豐富的海產品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蛋白質。擺在當時的歐洲,這已經算不錯的水平,要知道直到19世紀中葉,英國的工人階級還難得吃上一頓肉。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當然,你可能覺得這沒啥稀奇的,這樣的生活水平放在幾百年前還湊合,和今天還是不能比啊!那麼接下去要說的,恐怕就讓你對那個時代刮目相看了。

日本在17世紀經歷了大規模城市化,城市作為人口的聚集地,良好的衛生條件是繁榮的基礎,城市衛生,不僅關乎居民的生活質量,更有助於減少傳染病的發生。

以江戶為例,這座城市從很早開始就實現了24小時供水,為此,幕府建立了大規模的排水系統,並嚴禁普通居民從水管中取水,任何市民要想用水,都必須首先從水井中提取。

另外,困擾城市的另一大汙染問題——糞便,也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我曾在列維特的《魔鬼經濟學》裡讀到,糞便給歐洲城市造成的汙染,不亞於今天的汽車尾氣。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但是日本的大城市卻很少有糞便汙染,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會將糞便作為農業肥料,大量的糞便最後被收集起來供給周邊農村,成為了一門不錯的生意,為此,市政府甚至出臺法律規定每家每戶糞便的歸屬,以便商人進行採集。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城市從那個時代起就有了垃圾分類的細則,並在市郊設置了垃圾處理場。當然,日本人之所以進行垃圾分類,首先是為了節省資源。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和財富水平及生活品質的提升密不可分。否則的話,幕府當局根本沒能力進行如此精細化的管理。

4/5 城市經濟的衰落

我們大致瞭解了幕府時期日本市民的日常生活,如果你讀過韓利的《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你將有更多的發現。但你可能會納悶,我們說了那麼多關於日本城市的話題,這一時期的日本農村日子過得如何呢?

德川幕府對國內的統治,僅限於城市,它的權力尚未滲透到鄉村。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各地的大名領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失。從18世紀20年代開始,日本人口開始停止增長。至18世紀後期,更是爆發了大饑荒,越來越多的饑民從農村逃往城市,殺嬰現象也層出不窮。

但你不要以為日本的農村就此沒落了,恰恰相反,幕府時期的農村經濟欣欣向榮,甚至對城市的工商業產生了擠壓。

諸如清酒、調味料、漆器、陶瓷、紙張等產業,在農村遍地開花,它們以小作坊的形式漸成規模,催生出龐大的產業集群,農村的製造商紛紛崛起,繼而威脅到城裡的作坊和工匠們。據說,一些城裡的店家因為進不了貨,只能派夥計去農村尋找貨源,農村的商人也比城市商人更加富有。

農村之所以成為新興的產業聚集地,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農村更靠近原材料供應地,人力成本和運輸成本都比較低。另外,農村是熟人社會,大家的配合更加默契,信任度也比較高。最後,農村受政府的管制較少,不像城市商人做什麼都束手束腳,從而激發了更大的商業活力。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城市商人除了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他們還被迫接受大名們的壓榨。諸侯們在城市呆的越久,生活就越奢侈,而他們的日常花費基本上由商人提供。不少大名向商人借款,但是有借無還,最終倒黴的還是商人們。

你可能會問,難道大名們不能向自己的所轄地徵稅嗎?畢竟各藩的財政歸他們管啊,話是這麼說,但自從參覲交代制推行後,大名在地方上的政治影響力越來越低,能收到多少的稅都是未知數。更何況,徵稅也沒有直接舉債來錢更快,大名們自然將更願意走捷徑了。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所以在幕府時期,真正沒落的是大名和武士階層,他們曾經是地方豪強,能夠左右政局,可一旦成為城市居民,過上了養尊處優的寄生生活,政治地位就開始不斷下降。而城市的商人階層,則因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倍受打擊,工商業的衰落,直接導致了城市萎縮,經濟停滯,直到19世紀中葉,日本城市依然沒能改變頹勢。

5/5 日本的國家轉型

以上便是德川幕府時期日本社會的概貌,由此可見,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並非大家想象地那麼貧窮落後。數百年的和平為日本締造了繁榮,尤以城市化與工商業的發展為顯著標志。

若不是1853年美國船長佩裡造訪日本,德川幕府還能維持一段長時間的統治,但此時的日本正面臨著一個深刻的矛盾,那就是城鄉經濟的對立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

城市與農村的活力,在幕府時代的前後期經歷了一場耐人尋味的互換,在前期,城市飛速發展,各地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而到了後期,城市財富又開始轉移至鄉鎮,農村取得了工商業的部分優勢。

這種城鄉間的競爭關係,引發了諸多矛盾,比如收入分配嚴重不均,階層之間,地區之間貧富差距的拉大,農村商人不滿於城市商人的特權,廣大貧苦的農民則不滿於地主與富農們的盤削。

而這些矛盾,本質上是由於社會發展所積蓄的能量與摩擦造成的,或者說,現有的生存空間已經無法實現城鄉經濟的共同壯大,日本必須找到一種新的模式,來突破這一瓶頸。

就在此時,西方人來了,他們帶著全新的文明打開了日本國門。

後世評價日本的明治維新,通常將其理解為一場救亡圖存的改革運動。但從深層次看,西方人的到來,卻讓日本看到了國家轉型的可能,那就是通過開拓海外市場,主動融入世界的貿易體系,以更廣闊的空間,來化解城鄉經濟日趨嚴重的二元對立,將被島國狹小領土所限制的經濟潛能,徹底釋放出來。

"

提起日本,你一定不會陌生,它有著先進的製造業與一流的國民素質,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

然而,這些印象主要來自於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於它過去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當然,你可能對日本的古代文化略有了解,知道日本人的建築風格效仿我們唐朝,日本的茶道、和服乃至赫赫有名的武士刀,皆起源於中國。據說很多人去日本京都旅遊,就是為了體驗消逝已久的盛唐風采。

今天我們主要介紹明治維新之前兩百年的日本,歷史上將其稱作德川幕府或江戶時期。以往教科書對這段歷史的評價,無外乎閉關鎖國,貧窮落後等貶義詞,總之是日本前進的絆腳石。

那麼,幕府時代的日本是否真如後世所認為的那麼糟糕呢?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人甚至如此評價:沒有德川幕府,就沒有明治維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1/5 德川幕府締造和平

日本曾經歷過長年的戰亂,直到16世紀中葉,一個名叫織田信長的大名重新開啟了統一步伐。所謂大名,就是日本古代的封建領主,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一旦實力壯大便開始四處擴張。

織田信長以殘暴聞名,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繼承並完善了他的政治遺產。豐臣秀吉死後,手下將領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最終由德川家康贏得了這場勝利。1603年,德川家康被日本天皇封為徵夷大將軍,確立了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德川幕府時代就此開始。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康

德川家族統治時期,締造了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和平與穩定。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幕府規定,所有的大名只能擁有一座城堡,這些城堡又被稱為“天守閣”,今天很多日本城市,仍完整地保留了這些城堡。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幕府時代,除了幕府自己的直轄領地,日本地方上有200多個半獨立的藩國,各地大名必須向德川家族宣誓效忠,他們平時不得相互結盟,就連通婚也必須徵得幕府的同意。除此之外,幕府還壟斷了金銀礦山的開採,嚴禁私人鑄造貨幣,還將各大城市的工商稅收牢牢控制在手中。

有了穩定的財源,德川家康仍不放心,他經常以贊助市政建設的名義向諸侯們伸手要錢,這等於是變相的徵稅。到了他孫子德川家光,幕府才有了沒收大名土地的權力,以這種方式,德川家族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效仿中國,德川幕府將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其中,武士的地位最高,商人最低,此舉無疑是為了加強社會的等級差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然而,日本卻沒有發展出類似於中國的科舉制,雖然一度實行過,卻最終給廢除了。究其原因,日本不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而科舉的推廣,需要以統一的官僚體系為基礎。但此時的日本,從嚴格意義上只是個諸侯聯盟,各地大名雖然政治上服從幕府統治,在財政上依然享有很大的自主權,想要造反,那也是分分鐘鐘的事。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幕府時代是奉行鎖國政策的,但實際上,至少在幕府前期,日本仍頻繁地開展海外貿易。

幕府最初不讓外國人踏上日本的土地,是為了阻止他們傳教。但與中國,朝鮮、荷蘭等國的貿易往來不曾間斷。1633年,政府規定任何人只有持官方許可證才能進行海外貿易,兩年後乾脆禁止日本人出海,這麼做的根本目的,其實是為了壟斷幕府的貿易收入,防止諸侯們通過海外貿易做大做強。

2/5 參覲交代制

即便有那麼多預防措施,德川家族知道,要想真正讓諸侯老實聽話,最好的辦法還是直接把他們置於眼皮子底下。於是,幕府對一套制度進行了完善,以方便對大名的監控,這套制度史稱“參覲交代制”。

何謂參覲交代制?就是政府規定,所有大名必須定期來首都參拜,還得上供禮品。這種關係,很像中華帝國與周邊屬國的關係。參覲交代制在日本古已有之,但是幕府把它變成了控制諸侯的政治工具。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德川家族要求大名在江戶(今天的東京)和自己的屬地分別設立居所,不僅如此,他們必須在兩地輪流居住,在首都住滿一年,次年返回老家,第三年再住回來,如此循環往復。當大名回到自己的屬地時,他們的家屬則留下來作人質,一旦諸侯有非分之想,他們的妻兒就性命不保。

德川幕府如此折騰地方諸侯,一是為了監視他們,二是為了削弱大名的財政實力。大名們離開自己的屬地住進大城市,需要很大的開銷,別的不說,你總該有豪華的別墅,宏大的排場,養一群幕僚,出門還得帶一支儀仗隊。凡是有錢的大名,在江戶都有好幾套宅子。為啥呢?為了攀比嘛,好歹是地方豪強,如果住所太小家子氣,人家又怎麼會看得起你?結果,這些大名在城市的生活開支,竟佔據了他們年收入的2/3。

不過,參覲交代製作為政治手段,卻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促進了日本的城市化。

隨著地方諸侯紛紛湧入大城市,他們也逐漸成為城市居民,並將所在地的金錢、資源與人脈一起帶進來。其手下的武士們,由於無仗可打,很多人轉型去做生意,因此,城市工商業開始枝繁葉茂。以江戶和大阪為中心,兩座城市通過大名把各地財富聚集在一起,成為了世界級的大都市。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大名在城市與屬地之間的定期往返,又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在過去,日本各地都是獨立的小藩國,僅僅依靠周邊的農村提供給養,平時很少往來。但自從有了參覲交待制,各地區以大城市為樞紐,取得了較為緊密的聯繫,經濟上的粘合度提高了。

江戶是當時日本最大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1720年,江戶的人口達100萬,人口密度世界第一。在18世紀初,日本有大約1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化水平是歐洲的兩倍。

城市化能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加強行業交流,促進社會分工。最終,幕府時代所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派繁華富庶的盛世景象。

3/5 近世日本生活

那麼,幕府時代日本人的生活水平究竟如何呢?如果你去過大阪或京都,你也許能從那些優美的古建築與寧靜的街巷中一窺究竟。而今天日本人精緻的生活品味,很大程度上源於那個時代的傳承。

後來,美國曆史學家蘇珊·韓利出版了一本書,名叫《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對幕府時期日本的市井生活作了全面的介紹。作者首先著眼於城市建築,這是考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誌。

進入17世紀,日本的房屋大多采用了石頭作為基礎。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民宅的地基普遍以木樁為主,木樁能夠有效的應付地震,但很容易腐爛,所以房屋的壽命都不長。石頭基礎的普及,意味著建築技術與居民收入的提高,而在過去,它只能在貴族的城堡中才能見到。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除了這些基礎設施,日本平民的家裝也越來越考究,比如房屋面積的擴大,榻榻米的大量鋪設,以及各種儲物櫃的廣泛使用,都證明他們的生活條件在不斷改善。

韓利還考察了這一時期日本人的膳食結構,當時日本老百姓的主食是米飯,還有味增湯和泡菜,日本人喜歡吃魚,豐富的海產品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蛋白質。擺在當時的歐洲,這已經算不錯的水平,要知道直到19世紀中葉,英國的工人階級還難得吃上一頓肉。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當然,你可能覺得這沒啥稀奇的,這樣的生活水平放在幾百年前還湊合,和今天還是不能比啊!那麼接下去要說的,恐怕就讓你對那個時代刮目相看了。

日本在17世紀經歷了大規模城市化,城市作為人口的聚集地,良好的衛生條件是繁榮的基礎,城市衛生,不僅關乎居民的生活質量,更有助於減少傳染病的發生。

以江戶為例,這座城市從很早開始就實現了24小時供水,為此,幕府建立了大規模的排水系統,並嚴禁普通居民從水管中取水,任何市民要想用水,都必須首先從水井中提取。

另外,困擾城市的另一大汙染問題——糞便,也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我曾在列維特的《魔鬼經濟學》裡讀到,糞便給歐洲城市造成的汙染,不亞於今天的汽車尾氣。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但是日本的大城市卻很少有糞便汙染,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會將糞便作為農業肥料,大量的糞便最後被收集起來供給周邊農村,成為了一門不錯的生意,為此,市政府甚至出臺法律規定每家每戶糞便的歸屬,以便商人進行採集。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城市從那個時代起就有了垃圾分類的細則,並在市郊設置了垃圾處理場。當然,日本人之所以進行垃圾分類,首先是為了節省資源。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和財富水平及生活品質的提升密不可分。否則的話,幕府當局根本沒能力進行如此精細化的管理。

4/5 城市經濟的衰落

我們大致瞭解了幕府時期日本市民的日常生活,如果你讀過韓利的《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你將有更多的發現。但你可能會納悶,我們說了那麼多關於日本城市的話題,這一時期的日本農村日子過得如何呢?

德川幕府對國內的統治,僅限於城市,它的權力尚未滲透到鄉村。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各地的大名領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失。從18世紀20年代開始,日本人口開始停止增長。至18世紀後期,更是爆發了大饑荒,越來越多的饑民從農村逃往城市,殺嬰現象也層出不窮。

但你不要以為日本的農村就此沒落了,恰恰相反,幕府時期的農村經濟欣欣向榮,甚至對城市的工商業產生了擠壓。

諸如清酒、調味料、漆器、陶瓷、紙張等產業,在農村遍地開花,它們以小作坊的形式漸成規模,催生出龐大的產業集群,農村的製造商紛紛崛起,繼而威脅到城裡的作坊和工匠們。據說,一些城裡的店家因為進不了貨,只能派夥計去農村尋找貨源,農村的商人也比城市商人更加富有。

農村之所以成為新興的產業聚集地,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農村更靠近原材料供應地,人力成本和運輸成本都比較低。另外,農村是熟人社會,大家的配合更加默契,信任度也比較高。最後,農村受政府的管制較少,不像城市商人做什麼都束手束腳,從而激發了更大的商業活力。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城市商人除了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他們還被迫接受大名們的壓榨。諸侯們在城市呆的越久,生活就越奢侈,而他們的日常花費基本上由商人提供。不少大名向商人借款,但是有借無還,最終倒黴的還是商人們。

你可能會問,難道大名們不能向自己的所轄地徵稅嗎?畢竟各藩的財政歸他們管啊,話是這麼說,但自從參覲交代制推行後,大名在地方上的政治影響力越來越低,能收到多少的稅都是未知數。更何況,徵稅也沒有直接舉債來錢更快,大名們自然將更願意走捷徑了。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所以在幕府時期,真正沒落的是大名和武士階層,他們曾經是地方豪強,能夠左右政局,可一旦成為城市居民,過上了養尊處優的寄生生活,政治地位就開始不斷下降。而城市的商人階層,則因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倍受打擊,工商業的衰落,直接導致了城市萎縮,經濟停滯,直到19世紀中葉,日本城市依然沒能改變頹勢。

5/5 日本的國家轉型

以上便是德川幕府時期日本社會的概貌,由此可見,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並非大家想象地那麼貧窮落後。數百年的和平為日本締造了繁榮,尤以城市化與工商業的發展為顯著標志。

若不是1853年美國船長佩裡造訪日本,德川幕府還能維持一段長時間的統治,但此時的日本正面臨著一個深刻的矛盾,那就是城鄉經濟的對立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

城市與農村的活力,在幕府時代的前後期經歷了一場耐人尋味的互換,在前期,城市飛速發展,各地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而到了後期,城市財富又開始轉移至鄉鎮,農村取得了工商業的部分優勢。

這種城鄉間的競爭關係,引發了諸多矛盾,比如收入分配嚴重不均,階層之間,地區之間貧富差距的拉大,農村商人不滿於城市商人的特權,廣大貧苦的農民則不滿於地主與富農們的盤削。

而這些矛盾,本質上是由於社會發展所積蓄的能量與摩擦造成的,或者說,現有的生存空間已經無法實現城鄉經濟的共同壯大,日本必須找到一種新的模式,來突破這一瓶頸。

就在此時,西方人來了,他們帶著全新的文明打開了日本國門。

後世評價日本的明治維新,通常將其理解為一場救亡圖存的改革運動。但從深層次看,西方人的到來,卻讓日本看到了國家轉型的可能,那就是通過開拓海外市場,主動融入世界的貿易體系,以更廣闊的空間,來化解城鄉經濟日趨嚴重的二元對立,將被島國狹小領土所限制的經濟潛能,徹底釋放出來。

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換個角度看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當然,這需要一個前提,就是讓整個產業完成工業化改造,同時大幅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把日本變成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國家。

所以,明治維新與其是日本被迫採取的救亡之舉,不如說是順應了日本社會內在邏輯的成功轉型,這是它與大清洋務運動最本質的區別。

洋務運動從根本上是為了鞏固帝國的封建統治,它的壓力來自於外部,核心訴求是通過工業化升級國家機器,以抵禦外族的侵略,洋務運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基本思維是防守型的,大清的官員們充當了主角。

但明治維新卻不同,西方人的堅船利炮,對日本人既是重大挑戰,也是一次奇妙的機緣,日本人從西方文明那裡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並決定一以貫之。所以在明治維新期間,工商業走在改革的最前列,因為明治維新是民心所向,它激發了日本全社會的活力,也獲得了商人的高度認同。

由此可見,一次成功的社會轉型,往往是內在訴求與外在壓力共同作用下的結果,而前者永遠比後者更為重要。明治維新,不是對幕府時代的簡單否定,從某種程度上,它是在日本原有體格基礎上的一次再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