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明明打不過美國,卻為何還要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凌晨,183架日本戰機自航母騰空而起,劃破寂靜的天空,如同獵鷹一樣撲向了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

日本人明明打不過美國,卻為何還要偷襲珍珠港?

伴隨著“噼裡啪啦”的爆炸聲,以及美國士兵撕心裂肺的求救聲,日本正式跟美國撕破了臉,太平洋戰爭至此正式打響。

而在打響這場戰爭之前,從綜合國力的理論數據來說,日本對美國可謂是一點勝算都沒有。戰爭開打初期日本工業產值為 90 億美元,而美國有2000 多億美元,差距足足有20餘倍。

再說具體點,作為近代戰爭的軍工基礎材料鋼鐵,美國在沒有開啟戰爭狀態之時,就已經達到了年產3300多萬噸,相對的日本僅僅只有580萬噸,是美國的五分之一。

工業產值、鋼鐵產量在當時的資本世界裡並非機密,大致數據都是處於完全公開狀態,因而日本在摸美國的屁股之前。雖然不能拿到最精準的數據,但是大致是清楚自己跟美國差距的。至於為什麼明知差距大,還要去做打美國這件事,小袁大致把他歸納為“賭徒心理”和“局勢所逼”。

日本人明明打不過美國,卻為何還要偷襲珍珠港?

1894年7月25日為了將朝鮮半島併入版圖,依靠“明治維新”而國力大增的日本,向曾經的東亞霸主中國發起了“甲午戰爭”。

由於當時中國通過“洋務運動”,組裝起了一支噸位上名列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因而戰爭初期絕大多數歐美國家都認為中國會贏。

但結果是日本大勝,迫使中國簽訂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此後依靠中國的賠款,日本進一步完成了自己的工業化改造,這是近代日本的第一次用國運賭成長。

1904年為了奪取中國東北的控制權,日本向俄羅斯帝國發起了挑戰。俄羅斯是在歐洲都有一席強國地位的大國,因而這場戰爭一度被形容為雞蛋碰石頭。

但結果出乎所有人意料,日本這顆雞蛋真的把俄羅斯這塊石頭碰出了一個缺角,在戰爭中俄羅斯帝國在亞洲軍隊慘敗,致使其被迫將在東北的權益移交日本。至此日本成為能跟歐美相提並論的大國,這是日本近代第二次用國運賭成長。

也正是因為有2次以弱打強且打贏的經歷,以及打贏後讓日本國力飛躍發展的切身體會。面對美國的強大之時,很多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認為可以再賭一把。

日本人明明打不過美國,卻為何還要偷襲珍珠港?

與此同時除了“賭徒心理”促使日本下定決心打美國,當時的二戰局勢也讓日本“不得不打”。1940年希特勒開始進攻英國,作為其盟國的日本被要求同時在亞洲對英國作戰。

也正因日本是德國同盟的身份,英法美在亞洲也對日本形成了夾擊之勢。作為日本主要貿易國的美國,凍結了對日本的所有軍工資源貿易。

日本是個資源欠缺的“小國”,當美國的凍結到來之時,作為戰爭血液的石油立馬告急,日本國內儲備僅夠半年使用。若不及時解決,日本絕大多數軍艦、坦克、汽車都將“癱瘓”,陷入不戰而敗的絕境。

如何擺脫絕境?當時擺在日本面前的只有2條路,要不聽美國的話、當美國的小弟,爭取美國在貿易上的解凍。要不就跟美國撕破臉皮,美國既然不賣,那日本自己去“搶”。

而在“賭徒心理”的加持下,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們選擇了“搶”,然後就有了文章開頭的“偷襲珍珠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