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儀表工到專利等身

日本 大學 化學 物理 金昌日報 2017-06-03


從儀表工到專利等身

——記首屆“金昌工匠”獲得者楊秉鬆

本報實習記者 趙超

走進金川鎳鈷研究設計院楊秉鬆創新工作室,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楊秉鬆這些年完成的發明——從高溫氧化還原電位電極到礦漿濃度計,再到有色溼法冶金特種PH/ORP測量控制儀……

1988年,楊秉鬆從技校畢業,進入金川集團公司,成為冶煉車間一名普通的儀表工。也許是緣分使然,楊秉鬆很快就對被譽為自動化“神經中樞”的儀器儀表產生了濃厚興趣。在維修維護儀表時,細心的他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一一列在本子上。

隨著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楊秉鬆意識到,在技校學到的知識太少了。他開始想方設法收集相關書籍,從最基礎的數學、物理、化學知識到深層次自動化技術,一門接一門地學習。“看書讓我進步很快,雖然我的學歷不高,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自學,我敢說自己是金川集團公司儀器儀表方面的專家!”楊秉鬆自信地說。這份自信源於他這些年學習過的上千冊書籍,也正是因為這份刻苦,讓他以工人身份破格進入金川鎳鈷研究設計院。

有一樣發明一直讓楊秉鬆自豪不已,那就是高溫氧化還原電位電極,一個十幾釐米長的感應器。

200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楊秉鬆陪同日本專家在金川集團公司參觀。那個日本專家看到金川集團公司生產一線的情況後,很肯定地說不會有一個感應器能適應這裡的高溫。也正如日本專家所說,即便是工業強國德國、瑞士生產的感應器也只能在80℃的環境中工作,這對金川集團公司生產很不利。

從那時起,楊秉鬆就開始攻關耐高溫感應器。他自費去大學、研究院所請教,但收效甚微。2003年,他把家裡的地下室改造成實驗室,用高壓鍋創造高溫條件進行實驗。不斷嘗試、不斷失敗……就這樣堅持了9年,可以適應高溫的感應器誕生了。這是目前最耐高溫的感應器,可以在140℃以下的環境中工作。

29年間,楊秉鬆獲得專利授權26項,獲得軟件著作權36項,公開發表論文4篇。多種專利技術已實現了產品化,產品銷售到金川集團公司、華友鈷業、恩菲公司,2014年以來創造利潤220萬元;研製的儀器儀表應用於金川集團公司生產一線後,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800多萬元。他的發明專利“有色溼法冶金特種PH/ORP測量控制儀的研製和應用”,獲得第九屆國際發明展覽會“發明創業獎?項目獎”金獎。

從基層進入研究院,楊秉鬆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正是在基層的工作經歷,讓他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問題是生產中亟待解決的;正是由於細緻耐心,讓他能夠在枯燥的科研工作中沉下心來,成為了首屆“金昌工匠”中的一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