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更嚴峻的,是中國啃老族群體人數的增加


比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更嚴峻的,是中國啃老族群體人數的增加

山川網:人口和老齡化問題,早已成為中國經濟界和社會界高度關注的未來十到二十年,對中國發展影響最大的關鍵性權重。

回顧過去半年我們的推文,我想大家也能夠發現,我們對於中國的人口流動和老齡化問題的關注度同樣極高,推送的頻率也明顯高於諸多區域經濟子類板塊。

老齡化社會對於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將是深層次、多維度的,並不僅僅只是年輕人變少的這一種孤立結果。而今天我們想要探討的一個話題就是,老齡化與啃老族這兩個名字中都帶有“老”字的詞組,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性。


“啃老族”定義本身


比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更嚴峻的,是中國啃老族群體人數的增加


啃老族,又稱“吃老族”或“傍老族”,或者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臺灣的譯音,NEET的全稱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於英國,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

在英國,尼特族指的是16~18歲年輕族群;在日本,則指的是15~34歲年輕族群。在中國,目前還沒有對於啃老族非常深入和系統的官方性研究成果。

一種觀點認為:“啃老族”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閒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銷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齡都在23-40歲之間,並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的年輕人。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

據相關媒體調查,“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幾類人:

一是大學畢業生,因就業挑剔而找不到滿意的工作;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緊張、不適應為由,自動離崗離職的,他們覺得在家裡很舒服。

三是“創業幻想型”青年,他們有強烈的創業願望,卻沒有目標,缺乏真才實學,總是不成功,而又不願“寄人籬下”當個打工者。佔20%;

四是頻繁跳槽,最後找不到工作,靠父母養活著;

五是下崗的年輕人,他們習慣於用過去輕鬆的工作與如今緊張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乾脆就離職,約佔10%。


比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更嚴峻的,是中國啃老族群體人數的增加


對於離鄉背井,在大城市裡辛苦打拼的年輕人而言。對於啃老族這一群體的瞭解,更多還停留在和深圳三和大神一樣的水平上。如果你還不知道三和大神是什麼,建議可以自行百度檢索。

前不久的時候,因為微博上的一次熱議,帶火了一個百度貼吧——啃老族吧。甚至於直到現在你進入該貼吧,也能在靠前的帖子中,發現數量不少通過微博“慕名而來”參觀的網友們。

曾幾何時,該貼吧曾是為數不少啃老族們的聚集地。但是雖然同為啃老族,大家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有一部分啃老族的確存在某些客觀因素(身體、學歷、技能),導致階段性成為了啃老族。從他們的言行當中,你能夠明顯發覺他們對於自身處境的憂慮和擔憂,他們渴望得到幫助和方法,擺脫當下的困境。

但也有一定數量的啃老族,他們是在價值觀、人生觀的維度上,高度認同啃老這件事,甚至還會通過刻意發表極端言論,與網絡上那些批判他們啃老的網友進行對罵。這一群體的核心思維,就是父母生了他們就必須負責到底,不啃到沒得啃決不罷休。

雖然從數量上看,第二類啃老族明顯較少,但是由於其言論的極端性和爭議性,導致了他們佔據了輿論的更大關注。加之一些自媒體的刻意炒作,導致不明真相的網友對於“啃老族”的形象直接與“罪大惡極”對應了起來。

而事實上,啃老族群體正在形成一種社會現象,而絕非停留在少數個體的維度。想要充分了解啃老族群體的現狀和未來發展,必須要了解的基礎就是老齡化進程。


看日本:為什麼老齡化必然帶動啃老族


比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更嚴峻的,是中國啃老族群體人數的增加


當我們提到老齡化的時候,我們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隔壁的鄰居日本。

老齡化社會是指老年人口占總人口達到或超過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結構模型。按照聯合國的傳統標準是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新標準是65歲老人佔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

《當世界又老又窮》一書中,介紹了美國、日本、中國、西班牙等地的老齡化現狀,雖然每個國家都會有細微的差別,但趨勢不可避免。

日本的百歲老人口數量說明了一些問題:1963 年日本百歲人口,153 人;2007 年,3.23 萬;預計 2050 年,100 萬人;日本 65 歲以上預計在 2050 年將達到 40%;2008 年到 2050 年,日本勞動力衰退幅度將達到三分之一,從 6650 萬人減少到 4200 萬;預計 2050 年,日本人口將減少 4100 萬人。中國 2009 年 60 歲以上老年人口,1.67 億;2050 年,預計 4.38 億。

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事實上整體社會上需求的工作總數量是有限固定的。之所以中國的年輕人,特別是在大城市的年輕人,感覺到在過去的十年間工作似乎十分好找,公司和機會幾乎到處都是的“錯覺”,很大程度上原因還是在於中國過去十幾年間中國經濟的全面崛起和迅速增長。同時,過去十幾年也是中國(年輕)人口紅利最後的尾聲。

而繼中國(年輕人口)紅利尾聲之後,中國大城市的城鎮化紅利首先已經接近尾聲了,國內城鎮化率超過80%的城市,數量持續增長,一線城市之後諸多新一線城市也紛紛加入了這一陣營。而在超大、特大型城市的城鎮化紅利趨於結束後,緊接著就是中等規模城市的城鎮化紅利也會隨之減弱直至結束。

一方面是整體社會崗位需求的持續減少(此輪創業熱潮結束後,中國的中小企業數量增長會全面放緩),另一方面是人口和城鎮化紅利的趨於結束。兩相結合後,自然就會發生像日本已經發生的情況,在崗的工作者退休年齡越來越晚。從50歲+到60歲+再到70歲+,這是一種必然。

而當社會上主要的工作崗位都被中老年人佔據,且長期不會被釋放後,年輕人的就業機會就會受到相應的擠壓。職場不僅僅會變得趨向於“一潭死水”,同時許多年輕人對於這樣的“死水”還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得。

從現階段的中國啃老族的存在情況來看,啃老族本身年齡主要還集中在20歲+,30歲+已經可以算是年紀較大的啃老族了。而“被啃”的父母們,年齡主要集中在50歲+到60歲+的區間。這個年紀,我們還可以稱之為是“初老”,也就是從中年向老年過渡的區間。

反觀日本社會,情況顯然相較中國嚴峻得多。哪怕你沒有親自到過日本,通過各類社會報道和紀錄片,也能夠了解到日本的啃老族到底有多“老”。30歲+的啃老族已經是稀鬆平常的年輕人,40歲+、50歲+的啃老族在日本也屢見不鮮。

在日均壽命全球領先的日本,“啃老族”的範圍已經遠遠不是當下中國存在的年輕人“啃”老年人,而是中年人“啃”老年人和老年人“啃”老年人。

而除了日本這種因為整個國家社會經濟水平已經發展到較高水平,幾乎是經濟發展必然規律導致的就業環境形勢嚴峻,啃老族數量節節攀升外。事實上,中國同樣還面臨另外一種可能性——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是經濟學中十分平常的一種經濟狀況,大家不必談“危機”必色變。世界上許多發生過經濟危機的國家,危機結束後又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

比如從2015年至2016年,巴西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就業市場遭受重創。該國雖然2017年重回經濟增長軌道,但正規就業崗位數繼續呈現負增長,失業人口創近5年新高。國際勞工組織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底,近30%的巴西青年沒有工作,這一比例相當於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近27年來的最高值。

根據巴西地理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巴西15歲到29歲年齡段的青年共有4850萬,其中既沒有工作也沒有在校學習或參加技術、職業培訓的“雙無”群體有1120萬,約佔該年齡段青年總數的23%。

這個龐大的群體,他們雖然沒有工作,但是同樣需要生存。排除他們走上犯罪這樣的小眾道路外,其餘的多數,除了成為啃老族,我們幾乎想象不到還有其他什麼路徑。


中國傳統式家庭教育觀與新經濟時代的矛盾


比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更嚴峻的,是中國啃老族群體人數的增加


從網絡環境看,大眾對於啃老族的態度以口誅筆伐、大肆嘲諷為主流。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評論者中多數都並非啃老族,對於啃老族所在的家庭實際情況也缺乏相應的瞭解。

在非啃老族眼中,啃老族必然是理應受到社會各界批判的。而在啃老這件事上的最大受害者,顯然就是啃老族的父母們。那麼作為一名啃老族的父母,他們對待自己子女的態度,是否的確如網友們預判的這樣呢?

界面新聞的一篇相關報道中,曾列舉了三個實際的啃老族父母案例,他們的觀點事實上非常具有代表性——

案例一:小龐(91年)

“他高中畢業,又沒什麼能力,我們也託不上朋友,什麼單位能要他呢?我自己是初中畢業,可以說是吃了沒文化的虧,也知道現在的社會對學歷要求都很高,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就不太指望他了。

前陣子有人問他要不要去工地上幹活,沒有學歷要求。但你說一個城裡小孩,在家最多就做點家務,那種苦力他能幹得了?

所以我也看開了,只要我們有口吃的,他也就餓不著。如果找到工作那當然更好,實在找不到也就這樣了。”

案例二:小文(91年)

“我也不是養不起她,她一輩子吃喝玩樂不是不行,但我一直覺得女孩子也該有自己的事業,應該經濟獨立,不去靠任何人。所以她如果真的就這樣啃老,我會對她很失望。

有幾次我都“威脅”她不會再給她錢了,下個月就必須讓她花自己的工資,但是有什麼用呢?她出國前我給她辦了一張我的信用卡的副卡,每個月她消費,我來還。到現在都六年了,這張卡我說了好多次要停也沒停。能怎麼辦,難道真讓她餓著嗎?我做不到。”

案例三:靈靈(97年)

“再說了,靈靈是我的女兒,如果我有能力給她更好的,為什麼不呢,為什麼要讓她在任何方面委屈自己?

現在我們一家人健健康康、和和睦睦的,我真的非常滿足。要是可以讓這種狀態持續下去,花點錢又算什麼。”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以上的三個實際“啃老族”案例,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我的直接感受是:相比網友們對於啃老族的“深惡痛絕”,被啃老的人,其態度和我們的理解完全不同。他們中的多數人雖然也清楚孩子啃老終非長久之計,但是並不會採取真正足夠強勢的手段,徹底斷絕孩子的啃老行為。

還有少數人,他們對於孩子啃老這件事兒,非但沒有持反面否定態度,反而持有的是正面的肯定態度。他們認為如果孩子不啃老就要吃苦的話,那麼他們情願自己的孩子啃老,只要他們過得高興就行。而對於未來的事情,他們也不願意去想。

回過頭來我們看,為什麼網友們和啃老族父母們兩者之間,會在對待啃老族這一群體時態度截然不同。當然,我們首先要排除父母對於子女本能的感情成分,談一談更深層次的原因。

批判啃老族的網友們,事實上佔的位面是改革開放幾十年後,當下中國的新時代背景下來發表意見的。當下中國經濟時代的背景是什麼呢?是體制的、穩定的、長期不變的市場環境完全改變,即使是一個非常努力的年輕人,也同樣面臨隨時著被職場、被時代淘汰的可能。更何況,是依靠父母啃老過生活的人。

對於很多成年人而言,到底要不要做一件事的最根本判斷法則並不是光彩與否,而是是否有利可圖,特別是長期有利可圖。而啃老這件事,除了本身必然的不光彩之外,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決然無法長期,是典型的的通過自暴自棄,主動放棄自己人生未來長期收益的做法,自然非萬不得已絕不會為之。

而啃老族父母們普遍站立的位面,事實上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觀的一面。中國傳統的文化教育觀本質是什麼?是源自儒家文化三綱五常中的“父為子綱”。要求為子必須絕對服從於父親,同時父親也必須為子女做出表率。

大家可以清楚發現,中國傳統教育觀中對於孩子自強、獨立、自我實現的這方面是比較淡化的,但對於孩子要聽父母話的這件事情上,卻是非常強化的。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特別聽父母的話,然後一路到了離開學校,出現性格和心態都不適應社會,或者說通過幾次嘗試進入社會後都以失敗告終之後。

那麼作為父母,按照傳統中國文化的觀點,父母就需要為子女“兜底”。這也和部分啃老族自身時常強調的一個觀點相匹配:我從出生到現在一直都是聽父母的,所以現在我混成這個樣子父母一定要對我負責。

而比中國傳統教育觀更為影響深遠的,事實上還是中國的傳統家庭觀。過度強調和諧、美滿、團圓的中國傳統家庭觀,在舊的經濟時代下,或許還有其較強的應用性。但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變化,如果本身缺乏足夠實力與資源的家庭還秉承著傳統的家庭觀留住女子在自己身邊,最終很容易造成的結果就是啃老族的誕生。

因為從城鎮化的進程來看,只有少數的家庭本身即在有足夠發展前景的大城市紮根定居,其餘的多數普通家庭都在小城市和縣城鄉村中。環境決定思維,思維又影響行為,行為最終成就命運。

大學的意義,特別是到異地讀大學的意義,事實上在學識和技能的增長之外,最大的價值不正是幫助年輕人真正能夠離開家庭,獨立生活和生存嗎?這個過渡,如果做得不好,那麼在離開學校後,年輕人無方向可走的情況下,的確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到“舊巢”,繼續扮演“幼鳥”的定位。


中國經濟奇蹟的硬幣反面


比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更嚴峻的,是中國啃老族群體人數的增加


對於中國年輕人啃老的情況,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早前在接受騰訊新聞採訪時,曾表示一部分中國年輕人之所以啃老,有其深刻的社會與時代原因。

他表示說:“我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基本上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沒多少年,走過了西方一百多年的道路。一方面來說是個偉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怎麼說呢?就是你這麼幾十年,把幾百年的機會都搶光了。

從九十年代開始,中國不斷出現暴富,一個社會暴富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把人家的機會給搶來了。

所以基本上我的判斷,40後、50後,還有一部分60後,基本上把未來兩三代人的機會都搶完了,年輕人不啃老啃誰去呢?”

過去百年的中國歷史,是屈辱史,也是血淚史。中國人民用極其慘痛的代價,深刻意識到了“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的沉重。所在黑暗中幾經磨難的國人,在發現改革開放這條可以改變中國(人)命運的光明之路後,幾乎是用盡渾身解數,全力發展經濟。

正確的方向加上全力的拼搏,才形成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的世界奇蹟,這是毋庸置疑的。為什麼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經濟奇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個字——快。小國經濟狂奔易,大國經濟崛起難。大國和小國取得同樣的經濟增速時,大國需要付出的代價往往要比小國多得多。

眾所周知,辯證唯物論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執政治國思想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唯物我們暫且不談,只說辯證思維。辯證思維是指以變化發展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通常被認為是與邏輯思維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

對於普通人而言,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在看到陽光下的光明的同時,就要想到陽光照射不到的陰影;在看到硬幣的正面時,也要想到硬幣的反面。以上,反之亦然。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正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綜合國力、國際地位、經濟總量、科技水平、收入水平、社會民生各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所以在談及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績時,我們時常用“西方几百年才做到的事情,中國幾十年就做到了”來形容。

在社會經濟處於持續上升期過程中,勢必會帶來各行各行的諸多機會,從而使得諸多國民可以從中受益,改變命運。所以世界各國無論大小強弱,普遍都希望本國的經濟永遠處於持續的增長狀態。

從經濟理論來說,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越快,由此產生的各類機會就會越多,但也越集中。改革開放四十年間,比較為大眾普遍所知道的機會,包括市場經濟開放初期的下海(貿易),城鎮化快速增長期的樓市(房產),中國股票市場的大牛市期(金融),中國網絡紅利的從零到億(互聯網)。

當然,還有其他諸如煤老闆、倒爺之類的機會,由於相對小眾化一些,這裡我也姑且不論。單從上述中國經濟騰飛過程中的四大機會來看,高度集中在了過去四十年間。與之對應的就是,我們發現在各類的富豪排行榜上,40後到70後,特別是50後和60後佔比極高。原因無他,正是因為他們的人生黃金期與改革開放機遇期完美結合到了一起。

等到80後、90後這代人離開校門,走進社會時,要麼已經是各類機會的尾聲,要麼乾脆是正好錯過。整個社會經濟增速首先全面放緩,其次各行各業的草莽發展期結束,各類監管與規範制度從嚴。與之同時出現的,正是之前中國社會累計的各類社會矛盾的集中凸顯。

對於這樣複雜而高壓的社會(就業)環境,一些心理素質較弱或不擅交際的年輕人,本能就會產生消極與避世的思想。不想出門工作,只想宅在家中,沒有經濟來源,進而只能啃老。而中國千百年來形成的獨特“家文化”,更加劇了父母在支援與寬容子女這件事上的底線意識的失守。

社會底層百姓階層的上升,事實上存在很強大“接棒效應”。這個名詞是我臨時想到的,大致的意思就說窮人想要改變命運(階層),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下單純憑藉一代人的奮鬥已經並不足夠,需要連續多代人的持續不懈拼搏。而且,不能在中間任何一代出現鬆弛,否則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而從中國當下的社會實際情況下,在小城市,在普通家庭誕生啃老族的人數和佔比,都明顯領先於大城市和中產以上家庭。如何避免在未來因無能為力而成為啃老族,是值得當下所有年輕人深思的一個問題。

參考資料:

《養兒“啃老”:90後子女“歸巢”實錄》·界面新聞(蔣旖旎)

《“啃老族”也有理,“佛系青年”的機會究竟被誰“偷走”?》·騰訊新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