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日本」百年老店倒閉真的是因為經濟不行嗎?'

"

【“近觀日本”是旅日作家、中歐商學院客座講師陳藥師在界面新聞開設的專欄,講述日本的商業和文化】。

“100年裡,如果沒有出現一家公司將一個行業徹底打散、顛覆,那麼是否意味著這個國家創新力的喪失呢?”

坐在我對面的是一位中國創業者,他成功地開發過一款移動互聯網應用產品,然後高價賣了出去。

財務自由之後,他開始遊蕩世界。

在日本京都,一個有些落寞、燈光昏暗的咖啡廳裡,我們談到了這個話題。話題的來源是這家咖啡廳的歷史超過了100年,隔壁的居酒屋的歷史超過了200年,對面的鰻魚飯餐廳的歷史超過了300年……

在日本最不缺少的就是百年老店。很多去日本探訪的企業家都不禁讚歎日本企業傳承過程的完美,這位創業者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人性總是驚人的相似啊。1895年,亞洲最強大的國家清朝敗給了剛剛崛起的日本。此後,清朝的有為之士掀起了向日本學習的浪潮,無論是東京還是京都隨處可見為中國年輕人開設的學校。

他們如飢似渴,希望能找到一條“速成”的救國之路。

今天的中國企業家也有類似的心境。他們常常十分熱心的詢問一家百年老店的繼承者——你們究竟如何讓自己的企業基業長青的。

另一方面,他們又表現出某種駕輕就熟的傲慢——畢竟中國發展了,GDP超過你們了。當他們得知一家百年老店的銷量只是自己公司銷售額零頭的時候,也會發出輕蔑的微笑——而他的企業才創辦了不到20年。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不斷被“參考”的日本正在被中國人再審視。日本,不再是一種實現強大的方法,而是一種意象,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

我的看法是,從商業角度來說,我們應該儘量還原一個真實的日本,不帶偏見,不帶傲慢。

真實的日本商業世界就像一個人一樣,有時候成長,有時候挫敗,有時候掙扎。

最近關於日本的熱點新聞,大概就是日本百年老店的掙扎。

這個世界上,企業壽命超過100年的公司數量,日本排第一,美國第二,美國也值得讚歎,這個國家建國才200多年,長壽企業遙遙領先於歷史悠久的歐洲國家。企業壽命超過200年的公司數量,日本還是排在第一。

此外,壽命超過300年曆史的日本企業數量接近了4000家。也就是說,從17世紀的德川幕府到現在,有4000多家大小不一的公司存活了下來。

歷史上最長壽的公司也是日本公司——金剛組,壽命超越了1000年。

人們總是熱衷於討論日本企業為何能延綿不絕,此前也有文章闡釋,不再贅述。核心的問題是,到現在,日本的長壽企業也在接連死去。

2018年,日本,有465家百年老店相繼倒閉。這個數字開創了20年來的新高。這是因為日本經濟不行了嗎?或者是消費力下降了嗎?都不是。其根本原因在於,日本老齡化的趨勢不斷加強,後繼乏人;另一層面,即使家族後繼有人,隨著時代之開放,越來越多的家族傳人想放飛自我,不願意去繼承家業。

日本中小企業廳的調查告訴我們一組嚴峻的數字,到2025年,超過70歲的中小企業主將達到245萬人左右,其中半數還沒有確定接班人。

馬雲曾經慨嘆,老年人常常控制著企業命脈,不給年輕人創新的機會。

而年輕人到底在哪呢?

至少在日本,年輕人人口開始減少,或者他們越來越遠離家族企業。

證據是,走向倒閉的大部分家族企業並非因為經營不善,而是後繼無人。就以2018年倒閉的企業來看,有80%的公司依然保持著盈利,可見,經營沒有問題,能讓經營理念持續下的人是否存在才是問題。

很多家族企業的繼承人開始喪失了責任感。優衣庫的創始人柳井正其實並非白手起家,他的父親就是位成功的西裝店鋪締造者,只不過,柳井正發現,休閒服裝更能激發他的創業熱情。

橋本隆志的祖上世代經營大米,到他的手上,家族企業經營不善,橋本為了延續家族經營的脈搏不得不絞盡腦汁、勵精圖治,生產、遴選更優質的大米,用大米烹飪更優質的米飯來吸引眾生。

這些家族企業繼承者都沒有選擇,他們要麼接受家族企業坍塌的厄運,要麼就想盡辦法重整河山待後生。

只不過,今日的日本年輕人漸漸地喪失了這種責任感。也或者他們更加追求自我。這未必就是壞事。

當年,索尼的創始人盛田昭夫的家裡擁有一家清酒廠,他父親力勸盛田昭夫繼承家業,不要搞什麼電子產業。但盛田昭夫一意孤行,甚至不惜與父親決裂,才締造了索尼公司。

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百年老店多如牛毛就一定是好事嗎?拜託,對於成年人來說,用好壞來衡量一個國度是不是太幼稚了?重要的是,他就是那樣,我們應該用多個角度去剖析他、審視他才是窺見有趣的靈魂。

我大膽的提出一個角度,但是也不成熟。日本是一個很善於學習的國家,他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但努力向世界的中心學習。從唐代之後,他們就是如此做的。

如果說,百年老店的不斷坍塌真的是某種厄運的啟示,那麼,我希望日本如同千年之前一樣自我檢點,自我修補,自我更新,繼續前進。

這是因為,如果你觀察到日本歷史的連續性與複雜性,以及在這樣一個國家建立現代政治制度、自由文化之艱難,多少會對他的命運有些唏噓和敬意。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