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

金韻梅,浙江寧波人。

她的父親金定元(譯音)是寧波耶穌教長老會的牧師,與1844年來華的美國北長老會傳教醫師麥加梯博士交情甚篤。

金的童年很不幸,三歲時,父母因傳染病去世,從此她失去雙親成為孤兒。

麥加梯博士和夫人見金韻梅孤苦無依,便收她為養女。

彼時2歲的金韻梅並不知道,從此她的人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大半個中國女子還被裹腳布束縛不前時,她將走上一條她們從未設想過的人生道路

"

金韻梅,浙江寧波人。

她的父親金定元(譯音)是寧波耶穌教長老會的牧師,與1844年來華的美國北長老會傳教醫師麥加梯博士交情甚篤。

金的童年很不幸,三歲時,父母因傳染病去世,從此她失去雙親成為孤兒。

麥加梯博士和夫人見金韻梅孤苦無依,便收她為養女。

彼時2歲的金韻梅並不知道,從此她的人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大半個中國女子還被裹腳布束縛不前時,她將走上一條她們從未設想過的人生道路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寧波作為開放的通商口岸,吸引了許多美國來的傳教士,金韻梅的養父母麥嘉締夫婦便是其中之一。

麥嘉締夫婦一直沒有孩子,他們收養了十多個孩子,金家兄妹就在其中。

儘管從小稱呼麥嘉締夫婦為“麥先生、麥師母”,但年紀尚小的金韻梅和兩人最為親密,一直在他們身邊長大成人。

1869年3月,返回美國休假的麥嘉締夫婦帶上了金韻梅和她的哥哥。

那時的金韻梅年紀尚小,麥嘉締夫人總是將5歲的她帶在身邊,並教授她英語。

8歲那年,養父麥嘉締因工作關係,被中國政府委派前往中國駐日使館,一家人便隨遷來到了日本東京。

在首都生活時,在金韻梅身邊圍繞著各個國家的使節、教授,各種聚會、討論會紛繁,現場同時有英語、法語、德語等語言。

這些海外經歷,極大地豐富了金韻梅的知識和閱歷。

雖然身在異鄉,但在金韻梅的成長過程中,麥嘉締夫婦終始尊重她的中國傳統。

"

金韻梅,浙江寧波人。

她的父親金定元(譯音)是寧波耶穌教長老會的牧師,與1844年來華的美國北長老會傳教醫師麥加梯博士交情甚篤。

金的童年很不幸,三歲時,父母因傳染病去世,從此她失去雙親成為孤兒。

麥加梯博士和夫人見金韻梅孤苦無依,便收她為養女。

彼時2歲的金韻梅並不知道,從此她的人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大半個中國女子還被裹腳布束縛不前時,她將走上一條她們從未設想過的人生道路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寧波作為開放的通商口岸,吸引了許多美國來的傳教士,金韻梅的養父母麥嘉締夫婦便是其中之一。

麥嘉締夫婦一直沒有孩子,他們收養了十多個孩子,金家兄妹就在其中。

儘管從小稱呼麥嘉締夫婦為“麥先生、麥師母”,但年紀尚小的金韻梅和兩人最為親密,一直在他們身邊長大成人。

1869年3月,返回美國休假的麥嘉締夫婦帶上了金韻梅和她的哥哥。

那時的金韻梅年紀尚小,麥嘉締夫人總是將5歲的她帶在身邊,並教授她英語。

8歲那年,養父麥嘉締因工作關係,被中國政府委派前往中國駐日使館,一家人便隨遷來到了日本東京。

在首都生活時,在金韻梅身邊圍繞著各個國家的使節、教授,各種聚會、討論會紛繁,現場同時有英語、法語、德語等語言。

這些海外經歷,極大地豐富了金韻梅的知識和閱歷。

雖然身在異鄉,但在金韻梅的成長過程中,麥嘉締夫婦終始尊重她的中國傳統。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她沒有必要為使用刀和叉而放棄她的筷子。

她可以在自己的頭頂上帶一塊油布飾品、梳著明亮的辮子,穿著中國女孩古色古香的刺繡短褲跑來跑去。”

在東京,金韻梅效仿養父,和同齡的幾個好友組成了“亞洲文化協會”,每兩週在一個朋友家聚會:玩遊戲、讀自己寫的文章,

年少的她曾向好朋友表示:自己長成後要做一名老師、要到歐洲去完成自己的學業,在18歲以後要自己照顧自己。

1880年,為了金韻梅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麥嘉締先生辭去了中國駐日使館的工作回到美國。

留學美國的第一位中國學生

此時的美國,已經開始著手限制華工入境,沒有護照的金韻梅以麥嘉締夫婦養女的身份,才得以獲准入關。

當生活安定下來後,和現在大多數高中生一樣,選擇學校和專業成為了頭等大事。

每每這時,金韻梅就會回憶起童年時期,養父在寧波開診所治病救人的畫面。

並且,麥嘉締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讓她對科學和醫學產生了興趣。

經過幾次深入的交流,父女兩人都認為如果未來可以學成回國,治病救人、幫助同胞,那對金韻梅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1882年秋天,金韻梅如願以償進入了紐約女子婦幼醫院。

也是同一年,美國政府頒佈《排華法案》,求學路上的金韻梅由此遭受了不少歧視,但她在學業上非常刻苦,成績名列前茅。

"

金韻梅,浙江寧波人。

她的父親金定元(譯音)是寧波耶穌教長老會的牧師,與1844年來華的美國北長老會傳教醫師麥加梯博士交情甚篤。

金的童年很不幸,三歲時,父母因傳染病去世,從此她失去雙親成為孤兒。

麥加梯博士和夫人見金韻梅孤苦無依,便收她為養女。

彼時2歲的金韻梅並不知道,從此她的人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大半個中國女子還被裹腳布束縛不前時,她將走上一條她們從未設想過的人生道路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寧波作為開放的通商口岸,吸引了許多美國來的傳教士,金韻梅的養父母麥嘉締夫婦便是其中之一。

麥嘉締夫婦一直沒有孩子,他們收養了十多個孩子,金家兄妹就在其中。

儘管從小稱呼麥嘉締夫婦為“麥先生、麥師母”,但年紀尚小的金韻梅和兩人最為親密,一直在他們身邊長大成人。

1869年3月,返回美國休假的麥嘉締夫婦帶上了金韻梅和她的哥哥。

那時的金韻梅年紀尚小,麥嘉締夫人總是將5歲的她帶在身邊,並教授她英語。

8歲那年,養父麥嘉締因工作關係,被中國政府委派前往中國駐日使館,一家人便隨遷來到了日本東京。

在首都生活時,在金韻梅身邊圍繞著各個國家的使節、教授,各種聚會、討論會紛繁,現場同時有英語、法語、德語等語言。

這些海外經歷,極大地豐富了金韻梅的知識和閱歷。

雖然身在異鄉,但在金韻梅的成長過程中,麥嘉締夫婦終始尊重她的中國傳統。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她沒有必要為使用刀和叉而放棄她的筷子。

她可以在自己的頭頂上帶一塊油布飾品、梳著明亮的辮子,穿著中國女孩古色古香的刺繡短褲跑來跑去。”

在東京,金韻梅效仿養父,和同齡的幾個好友組成了“亞洲文化協會”,每兩週在一個朋友家聚會:玩遊戲、讀自己寫的文章,

年少的她曾向好朋友表示:自己長成後要做一名老師、要到歐洲去完成自己的學業,在18歲以後要自己照顧自己。

1880年,為了金韻梅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麥嘉締先生辭去了中國駐日使館的工作回到美國。

留學美國的第一位中國學生

此時的美國,已經開始著手限制華工入境,沒有護照的金韻梅以麥嘉締夫婦養女的身份,才得以獲准入關。

當生活安定下來後,和現在大多數高中生一樣,選擇學校和專業成為了頭等大事。

每每這時,金韻梅就會回憶起童年時期,養父在寧波開診所治病救人的畫面。

並且,麥嘉締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讓她對科學和醫學產生了興趣。

經過幾次深入的交流,父女兩人都認為如果未來可以學成回國,治病救人、幫助同胞,那對金韻梅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1882年秋天,金韻梅如願以償進入了紐約女子婦幼醫院。

也是同一年,美國政府頒佈《排華法案》,求學路上的金韻梅由此遭受了不少歧視,但她在學業上非常刻苦,成績名列前茅。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她積極在美國醫學雜誌上發表文章,從《顯微鏡照相功能的研究》到《論照相顯微術對有機體組織的作用》,

這些頗見功力的學術論文了就是對種族主義者擲地有聲的反擊。

1885年5月29日,金韻梅以一等榮譽學位從紐約女子婦幼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學位。

這一屆畢業生共12名,金韻梅成為了中國以及該校第一位中國女大學畢業生。

中國駐美國大使、日本駐美大使都為此出席了畢業典禮,

中國大使還向她贈送象牙雕刻表示祝賀,美國多家報紙也對這件事進行了報道

畢業後,金韻梅在紐約婦幼醫院擔任了3個月住院醫師。

當中國人對醫學的理解,還停留在中醫的“望聞問切”,金韻梅已經成為紐約醫學界小有名氣的女醫生。

拋下優優渥環境回國當女醫生

在美國的金韻梅雖然對故鄉的記憶已經沒有那麼深刻,

但她常常會回憶起故鄉因傳染病被奪取性命的父母以及大洋彼岸因醫療落後而為生死掙扎的同胞。

1887年6月,23歲的金韻梅得到了這個機會,她被美國復興會任命為赴中國的醫學傳教士,

她隨即拋下美國優渥的生活環境,和麥嘉締夫婦一同乘船回中國。

"

金韻梅,浙江寧波人。

她的父親金定元(譯音)是寧波耶穌教長老會的牧師,與1844年來華的美國北長老會傳教醫師麥加梯博士交情甚篤。

金的童年很不幸,三歲時,父母因傳染病去世,從此她失去雙親成為孤兒。

麥加梯博士和夫人見金韻梅孤苦無依,便收她為養女。

彼時2歲的金韻梅並不知道,從此她的人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大半個中國女子還被裹腳布束縛不前時,她將走上一條她們從未設想過的人生道路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寧波作為開放的通商口岸,吸引了許多美國來的傳教士,金韻梅的養父母麥嘉締夫婦便是其中之一。

麥嘉締夫婦一直沒有孩子,他們收養了十多個孩子,金家兄妹就在其中。

儘管從小稱呼麥嘉締夫婦為“麥先生、麥師母”,但年紀尚小的金韻梅和兩人最為親密,一直在他們身邊長大成人。

1869年3月,返回美國休假的麥嘉締夫婦帶上了金韻梅和她的哥哥。

那時的金韻梅年紀尚小,麥嘉締夫人總是將5歲的她帶在身邊,並教授她英語。

8歲那年,養父麥嘉締因工作關係,被中國政府委派前往中國駐日使館,一家人便隨遷來到了日本東京。

在首都生活時,在金韻梅身邊圍繞著各個國家的使節、教授,各種聚會、討論會紛繁,現場同時有英語、法語、德語等語言。

這些海外經歷,極大地豐富了金韻梅的知識和閱歷。

雖然身在異鄉,但在金韻梅的成長過程中,麥嘉締夫婦終始尊重她的中國傳統。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她沒有必要為使用刀和叉而放棄她的筷子。

她可以在自己的頭頂上帶一塊油布飾品、梳著明亮的辮子,穿著中國女孩古色古香的刺繡短褲跑來跑去。”

在東京,金韻梅效仿養父,和同齡的幾個好友組成了“亞洲文化協會”,每兩週在一個朋友家聚會:玩遊戲、讀自己寫的文章,

年少的她曾向好朋友表示:自己長成後要做一名老師、要到歐洲去完成自己的學業,在18歲以後要自己照顧自己。

1880年,為了金韻梅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麥嘉締先生辭去了中國駐日使館的工作回到美國。

留學美國的第一位中國學生

此時的美國,已經開始著手限制華工入境,沒有護照的金韻梅以麥嘉締夫婦養女的身份,才得以獲准入關。

當生活安定下來後,和現在大多數高中生一樣,選擇學校和專業成為了頭等大事。

每每這時,金韻梅就會回憶起童年時期,養父在寧波開診所治病救人的畫面。

並且,麥嘉締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讓她對科學和醫學產生了興趣。

經過幾次深入的交流,父女兩人都認為如果未來可以學成回國,治病救人、幫助同胞,那對金韻梅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1882年秋天,金韻梅如願以償進入了紐約女子婦幼醫院。

也是同一年,美國政府頒佈《排華法案》,求學路上的金韻梅由此遭受了不少歧視,但她在學業上非常刻苦,成績名列前茅。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她積極在美國醫學雜誌上發表文章,從《顯微鏡照相功能的研究》到《論照相顯微術對有機體組織的作用》,

這些頗見功力的學術論文了就是對種族主義者擲地有聲的反擊。

1885年5月29日,金韻梅以一等榮譽學位從紐約女子婦幼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學位。

這一屆畢業生共12名,金韻梅成為了中國以及該校第一位中國女大學畢業生。

中國駐美國大使、日本駐美大使都為此出席了畢業典禮,

中國大使還向她贈送象牙雕刻表示祝賀,美國多家報紙也對這件事進行了報道

畢業後,金韻梅在紐約婦幼醫院擔任了3個月住院醫師。

當中國人對醫學的理解,還停留在中醫的“望聞問切”,金韻梅已經成為紐約醫學界小有名氣的女醫生。

拋下優優渥環境回國當女醫生

在美國的金韻梅雖然對故鄉的記憶已經沒有那麼深刻,

但她常常會回憶起故鄉因傳染病被奪取性命的父母以及大洋彼岸因醫療落後而為生死掙扎的同胞。

1887年6月,23歲的金韻梅得到了這個機會,她被美國復興會任命為赴中國的醫學傳教士,

她隨即拋下美國優渥的生活環境,和麥嘉締夫婦一同乘船回中國。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10月底抵達廈門後,當地的傳教士並不支持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子治病救人,面對輿論的阻礙和社會的不理解,金韻梅決心自己創立醫院

然而就在第二年,金韻梅和麥嘉締夫婦不幸染上瘧疾,三人不得在1889年3月一同前往日本神戶治病休養。

抵達日本後,金韻梅並沒有停止她醫生的職責,她繼續著先前的計劃,踐行著自己的使命。

在神戶,金韻梅創辦了婦幼診所,又在自己住宅開設醫療室,和人們談之色變的霍亂、傷寒、赤痢等傳染病打交道。

工作之餘,她還幫助監理會女子學校的工作,向本地醫生髮表演講,教授本地接生婆現代醫學知識和技術。

在神戶的五年間,金韻梅在公眾中獲得了極高的榮譽,日本媒體稱她為“現代中國第一位女留學生,是她所在時代的傳奇。”

這也是為什麼金韻梅的事蹟,在中國並不多,反而在美國與日本留下了更多的資料。

讓天津婦女率先告別“接生婆”時代

"

金韻梅,浙江寧波人。

她的父親金定元(譯音)是寧波耶穌教長老會的牧師,與1844年來華的美國北長老會傳教醫師麥加梯博士交情甚篤。

金的童年很不幸,三歲時,父母因傳染病去世,從此她失去雙親成為孤兒。

麥加梯博士和夫人見金韻梅孤苦無依,便收她為養女。

彼時2歲的金韻梅並不知道,從此她的人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大半個中國女子還被裹腳布束縛不前時,她將走上一條她們從未設想過的人生道路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寧波作為開放的通商口岸,吸引了許多美國來的傳教士,金韻梅的養父母麥嘉締夫婦便是其中之一。

麥嘉締夫婦一直沒有孩子,他們收養了十多個孩子,金家兄妹就在其中。

儘管從小稱呼麥嘉締夫婦為“麥先生、麥師母”,但年紀尚小的金韻梅和兩人最為親密,一直在他們身邊長大成人。

1869年3月,返回美國休假的麥嘉締夫婦帶上了金韻梅和她的哥哥。

那時的金韻梅年紀尚小,麥嘉締夫人總是將5歲的她帶在身邊,並教授她英語。

8歲那年,養父麥嘉締因工作關係,被中國政府委派前往中國駐日使館,一家人便隨遷來到了日本東京。

在首都生活時,在金韻梅身邊圍繞著各個國家的使節、教授,各種聚會、討論會紛繁,現場同時有英語、法語、德語等語言。

這些海外經歷,極大地豐富了金韻梅的知識和閱歷。

雖然身在異鄉,但在金韻梅的成長過程中,麥嘉締夫婦終始尊重她的中國傳統。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她沒有必要為使用刀和叉而放棄她的筷子。

她可以在自己的頭頂上帶一塊油布飾品、梳著明亮的辮子,穿著中國女孩古色古香的刺繡短褲跑來跑去。”

在東京,金韻梅效仿養父,和同齡的幾個好友組成了“亞洲文化協會”,每兩週在一個朋友家聚會:玩遊戲、讀自己寫的文章,

年少的她曾向好朋友表示:自己長成後要做一名老師、要到歐洲去完成自己的學業,在18歲以後要自己照顧自己。

1880年,為了金韻梅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麥嘉締先生辭去了中國駐日使館的工作回到美國。

留學美國的第一位中國學生

此時的美國,已經開始著手限制華工入境,沒有護照的金韻梅以麥嘉締夫婦養女的身份,才得以獲准入關。

當生活安定下來後,和現在大多數高中生一樣,選擇學校和專業成為了頭等大事。

每每這時,金韻梅就會回憶起童年時期,養父在寧波開診所治病救人的畫面。

並且,麥嘉締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讓她對科學和醫學產生了興趣。

經過幾次深入的交流,父女兩人都認為如果未來可以學成回國,治病救人、幫助同胞,那對金韻梅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1882年秋天,金韻梅如願以償進入了紐約女子婦幼醫院。

也是同一年,美國政府頒佈《排華法案》,求學路上的金韻梅由此遭受了不少歧視,但她在學業上非常刻苦,成績名列前茅。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她積極在美國醫學雜誌上發表文章,從《顯微鏡照相功能的研究》到《論照相顯微術對有機體組織的作用》,

這些頗見功力的學術論文了就是對種族主義者擲地有聲的反擊。

1885年5月29日,金韻梅以一等榮譽學位從紐約女子婦幼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學位。

這一屆畢業生共12名,金韻梅成為了中國以及該校第一位中國女大學畢業生。

中國駐美國大使、日本駐美大使都為此出席了畢業典禮,

中國大使還向她贈送象牙雕刻表示祝賀,美國多家報紙也對這件事進行了報道

畢業後,金韻梅在紐約婦幼醫院擔任了3個月住院醫師。

當中國人對醫學的理解,還停留在中醫的“望聞問切”,金韻梅已經成為紐約醫學界小有名氣的女醫生。

拋下優優渥環境回國當女醫生

在美國的金韻梅雖然對故鄉的記憶已經沒有那麼深刻,

但她常常會回憶起故鄉因傳染病被奪取性命的父母以及大洋彼岸因醫療落後而為生死掙扎的同胞。

1887年6月,23歲的金韻梅得到了這個機會,她被美國復興會任命為赴中國的醫學傳教士,

她隨即拋下美國優渥的生活環境,和麥嘉締夫婦一同乘船回中國。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10月底抵達廈門後,當地的傳教士並不支持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子治病救人,面對輿論的阻礙和社會的不理解,金韻梅決心自己創立醫院

然而就在第二年,金韻梅和麥嘉締夫婦不幸染上瘧疾,三人不得在1889年3月一同前往日本神戶治病休養。

抵達日本後,金韻梅並沒有停止她醫生的職責,她繼續著先前的計劃,踐行著自己的使命。

在神戶,金韻梅創辦了婦幼診所,又在自己住宅開設醫療室,和人們談之色變的霍亂、傷寒、赤痢等傳染病打交道。

工作之餘,她還幫助監理會女子學校的工作,向本地醫生髮表演講,教授本地接生婆現代醫學知識和技術。

在神戶的五年間,金韻梅在公眾中獲得了極高的榮譽,日本媒體稱她為“現代中國第一位女留學生,是她所在時代的傳奇。”

這也是為什麼金韻梅的事蹟,在中國並不多,反而在美國與日本留下了更多的資料。

讓天津婦女率先告別“接生婆”時代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1905年,金韻梅幾番努力再次回國。

這一次,她還帶回了久經磨礪的先進醫療技術,先後在成都、上海等地行醫。

同年,中國清政府開始推動各項現代化進程。

1907年,袁世凱聽聞金韻梅的事蹟,令天津海關撥銀二萬兩,請她創辦北洋女醫學堂,並擔任堂長兼總教習。

在這所中國第一個公立護士學校,金韻梅親自授課,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在國外所學傳授給學生。

她不僅傳授西方先進的護理技術和理念,還提倡婦女解放,參與社會服務。

同時,金韻梅特聘通曉中文的英國女醫生衛淑貞為實習教習,聘中國第一位護理專業女留學生鍾茂芳任看護教習。

第二年,她又主持天津醫科學校,親自執鞭任教,將一生所學傾囊相授。

她的努力與付出令津門婦女率先告別了“接生婆”時代。

婚姻不幸,兒子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相比與事業上的風生水起,生活中的她卻總是被一種難以言喻的孤獨感所縈繞。

有友人回憶道:“她總坐在客廳的壁爐前,裹在自己的皮大衣裡——北平的夜往往非常的冷——她在那裡講述自己的故事。”

年輕時,金韻梅曾與一位西方人有過一段不幸的婚姻,有過一個自己的孩子。

婚姻散場後,她失去了孩子的監護權,不得已之下她託付伯克利的好友協助照顧孩子,而後回到中國治病救人。

但更不幸的是,兒子成年後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場婚姻生活留給她的只有痛苦的回憶。

幼失父母,中年離異,老來失子,她經歷了女人一生最悲慘的三種境遇。

晚年獨自在北平生活的金韻梅,除了僕傭之外,身邊沒有一個親人。

"

金韻梅,浙江寧波人。

她的父親金定元(譯音)是寧波耶穌教長老會的牧師,與1844年來華的美國北長老會傳教醫師麥加梯博士交情甚篤。

金的童年很不幸,三歲時,父母因傳染病去世,從此她失去雙親成為孤兒。

麥加梯博士和夫人見金韻梅孤苦無依,便收她為養女。

彼時2歲的金韻梅並不知道,從此她的人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大半個中國女子還被裹腳布束縛不前時,她將走上一條她們從未設想過的人生道路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寧波作為開放的通商口岸,吸引了許多美國來的傳教士,金韻梅的養父母麥嘉締夫婦便是其中之一。

麥嘉締夫婦一直沒有孩子,他們收養了十多個孩子,金家兄妹就在其中。

儘管從小稱呼麥嘉締夫婦為“麥先生、麥師母”,但年紀尚小的金韻梅和兩人最為親密,一直在他們身邊長大成人。

1869年3月,返回美國休假的麥嘉締夫婦帶上了金韻梅和她的哥哥。

那時的金韻梅年紀尚小,麥嘉締夫人總是將5歲的她帶在身邊,並教授她英語。

8歲那年,養父麥嘉締因工作關係,被中國政府委派前往中國駐日使館,一家人便隨遷來到了日本東京。

在首都生活時,在金韻梅身邊圍繞著各個國家的使節、教授,各種聚會、討論會紛繁,現場同時有英語、法語、德語等語言。

這些海外經歷,極大地豐富了金韻梅的知識和閱歷。

雖然身在異鄉,但在金韻梅的成長過程中,麥嘉締夫婦終始尊重她的中國傳統。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她沒有必要為使用刀和叉而放棄她的筷子。

她可以在自己的頭頂上帶一塊油布飾品、梳著明亮的辮子,穿著中國女孩古色古香的刺繡短褲跑來跑去。”

在東京,金韻梅效仿養父,和同齡的幾個好友組成了“亞洲文化協會”,每兩週在一個朋友家聚會:玩遊戲、讀自己寫的文章,

年少的她曾向好朋友表示:自己長成後要做一名老師、要到歐洲去完成自己的學業,在18歲以後要自己照顧自己。

1880年,為了金韻梅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麥嘉締先生辭去了中國駐日使館的工作回到美國。

留學美國的第一位中國學生

此時的美國,已經開始著手限制華工入境,沒有護照的金韻梅以麥嘉締夫婦養女的身份,才得以獲准入關。

當生活安定下來後,和現在大多數高中生一樣,選擇學校和專業成為了頭等大事。

每每這時,金韻梅就會回憶起童年時期,養父在寧波開診所治病救人的畫面。

並且,麥嘉締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讓她對科學和醫學產生了興趣。

經過幾次深入的交流,父女兩人都認為如果未來可以學成回國,治病救人、幫助同胞,那對金韻梅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1882年秋天,金韻梅如願以償進入了紐約女子婦幼醫院。

也是同一年,美國政府頒佈《排華法案》,求學路上的金韻梅由此遭受了不少歧視,但她在學業上非常刻苦,成績名列前茅。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她積極在美國醫學雜誌上發表文章,從《顯微鏡照相功能的研究》到《論照相顯微術對有機體組織的作用》,

這些頗見功力的學術論文了就是對種族主義者擲地有聲的反擊。

1885年5月29日,金韻梅以一等榮譽學位從紐約女子婦幼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學位。

這一屆畢業生共12名,金韻梅成為了中國以及該校第一位中國女大學畢業生。

中國駐美國大使、日本駐美大使都為此出席了畢業典禮,

中國大使還向她贈送象牙雕刻表示祝賀,美國多家報紙也對這件事進行了報道

畢業後,金韻梅在紐約婦幼醫院擔任了3個月住院醫師。

當中國人對醫學的理解,還停留在中醫的“望聞問切”,金韻梅已經成為紐約醫學界小有名氣的女醫生。

拋下優優渥環境回國當女醫生

在美國的金韻梅雖然對故鄉的記憶已經沒有那麼深刻,

但她常常會回憶起故鄉因傳染病被奪取性命的父母以及大洋彼岸因醫療落後而為生死掙扎的同胞。

1887年6月,23歲的金韻梅得到了這個機會,她被美國復興會任命為赴中國的醫學傳教士,

她隨即拋下美國優渥的生活環境,和麥嘉締夫婦一同乘船回中國。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10月底抵達廈門後,當地的傳教士並不支持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子治病救人,面對輿論的阻礙和社會的不理解,金韻梅決心自己創立醫院

然而就在第二年,金韻梅和麥嘉締夫婦不幸染上瘧疾,三人不得在1889年3月一同前往日本神戶治病休養。

抵達日本後,金韻梅並沒有停止她醫生的職責,她繼續著先前的計劃,踐行著自己的使命。

在神戶,金韻梅創辦了婦幼診所,又在自己住宅開設醫療室,和人們談之色變的霍亂、傷寒、赤痢等傳染病打交道。

工作之餘,她還幫助監理會女子學校的工作,向本地醫生髮表演講,教授本地接生婆現代醫學知識和技術。

在神戶的五年間,金韻梅在公眾中獲得了極高的榮譽,日本媒體稱她為“現代中國第一位女留學生,是她所在時代的傳奇。”

這也是為什麼金韻梅的事蹟,在中國並不多,反而在美國與日本留下了更多的資料。

讓天津婦女率先告別“接生婆”時代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1905年,金韻梅幾番努力再次回國。

這一次,她還帶回了久經磨礪的先進醫療技術,先後在成都、上海等地行醫。

同年,中國清政府開始推動各項現代化進程。

1907年,袁世凱聽聞金韻梅的事蹟,令天津海關撥銀二萬兩,請她創辦北洋女醫學堂,並擔任堂長兼總教習。

在這所中國第一個公立護士學校,金韻梅親自授課,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在國外所學傳授給學生。

她不僅傳授西方先進的護理技術和理念,還提倡婦女解放,參與社會服務。

同時,金韻梅特聘通曉中文的英國女醫生衛淑貞為實習教習,聘中國第一位護理專業女留學生鍾茂芳任看護教習。

第二年,她又主持天津醫科學校,親自執鞭任教,將一生所學傾囊相授。

她的努力與付出令津門婦女率先告別了“接生婆”時代。

婚姻不幸,兒子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相比與事業上的風生水起,生活中的她卻總是被一種難以言喻的孤獨感所縈繞。

有友人回憶道:“她總坐在客廳的壁爐前,裹在自己的皮大衣裡——北平的夜往往非常的冷——她在那裡講述自己的故事。”

年輕時,金韻梅曾與一位西方人有過一段不幸的婚姻,有過一個自己的孩子。

婚姻散場後,她失去了孩子的監護權,不得已之下她託付伯克利的好友協助照顧孩子,而後回到中國治病救人。

但更不幸的是,兒子成年後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場婚姻生活留給她的只有痛苦的回憶。

幼失父母,中年離異,老來失子,她經歷了女人一生最悲慘的三種境遇。

晚年獨自在北平生活的金韻梅,除了僕傭之外,身邊沒有一個親人。

她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首位女醫生,她締造了傳奇一生

又也許是因為深諳世事的苦痛,她才報以這世界最大溫柔。

除了在醫術上幫助世人,她也常常結交朋友,利用業餘時間參與社會公益,親自帶人去孤兒院做義工,為孤兒院募集善款;推動婦女解放;

將自己一生的大部分積蓄用來捐資興學,幫助了許許多多與她無親無故的人。

1933年,金雅梅“收留”了一名到中國做學術考察的來自捷克斯洛伐克的小夥子雅羅斯拉夫·普實克。

1934年3月4日,疾病再次找上了她。

可惜,這次金韻梅沒有那麼幸運,中國第一位女留學生,第一位女大學畢業生,第一位女醫生,第一位女院長,女慈善家,因為肺癌與世長辭,享年70歲。

在金韻梅逝世後,北平協和醫院林巧稚的老師、英籍醫生Maxwell在一篇悼念文章感慨她“偉大而獨特”的一生說道:

她是一位經歷瞭如此之多的痛苦和不幸的女性。

這個世界對她過去似太無情。

更為重要的是,她竟因而為這個國家的孩子和工人的利益做了這麼多工作,直到生命的盡頭。

這位出身貧寒人家的女性,用她坎坷而又波瀾壯闊的一生締造了那個時代普通女性不平凡的傳奇。

讓家長更懂教育,讓教育更有效,請點上方頭像關注“龔老師說教育”

(聲明:此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