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無謂的焦慮感?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

文/曼之恆

圖/網絡

"

文/曼之恆

圖/網絡

如何克服無謂的焦慮感?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在撒哈拉沙漠中,有一種個頭很大的,土灰色的鼠,名叫“沙鼠”。

每當旱季到來之時,沙鼠都會囤積大量的草根,來度過這段艱難的日子,從早起到夜晚,在洞口進進出出,滿嘴都銜著草根。

這樣辛勤的勞動和未雨綢繆的精神是值得讚頌的,因為最起碼在旱季,它們不用擔心生存問題。

但是,人們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即使沙鼠存儲的草根已經足夠幫助它們度過旱季,它們卻仍然拼命地工作,仍然一刻不停地尋找草根,否則便焦躁不安,嗷嗷叫個不停。

研究發現,一隻沙鼠在旱季中,只需吃掉兩公斤草根,而他們卻要運回大約十公斤草根之後,心裡才踏實。

醫學界人士曾經將沙鼠裝進籠子裡,並給他們足夠的草根做食物,但沙鼠最終還是陷入一種極度焦慮和不安全感中,死去了。

殺死沙鼠的,並不是外在的客觀條件,如環境、資源、氣候等,而是自身那些無謂的焦慮感。

焦慮,是一系列不安的情緒和行動傾向,它讓你意識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並警惕你在生理和心理上對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做出反應。

日常焦慮是怎樣的感覺?

知乎上有一個回答:“大腦好像脫了軌飛馳的高鐵,而身體就像騎著自行車一樣的低效率。”

心理學大師埃利斯在《控制焦慮》這本書中提出了一些戰勝焦慮感的辦法,我在這裡總結出了三點。

"

文/曼之恆

圖/網絡

如何克服無謂的焦慮感?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在撒哈拉沙漠中,有一種個頭很大的,土灰色的鼠,名叫“沙鼠”。

每當旱季到來之時,沙鼠都會囤積大量的草根,來度過這段艱難的日子,從早起到夜晚,在洞口進進出出,滿嘴都銜著草根。

這樣辛勤的勞動和未雨綢繆的精神是值得讚頌的,因為最起碼在旱季,它們不用擔心生存問題。

但是,人們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即使沙鼠存儲的草根已經足夠幫助它們度過旱季,它們卻仍然拼命地工作,仍然一刻不停地尋找草根,否則便焦躁不安,嗷嗷叫個不停。

研究發現,一隻沙鼠在旱季中,只需吃掉兩公斤草根,而他們卻要運回大約十公斤草根之後,心裡才踏實。

醫學界人士曾經將沙鼠裝進籠子裡,並給他們足夠的草根做食物,但沙鼠最終還是陷入一種極度焦慮和不安全感中,死去了。

殺死沙鼠的,並不是外在的客觀條件,如環境、資源、氣候等,而是自身那些無謂的焦慮感。

焦慮,是一系列不安的情緒和行動傾向,它讓你意識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並警惕你在生理和心理上對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做出反應。

日常焦慮是怎樣的感覺?

知乎上有一個回答:“大腦好像脫了軌飛馳的高鐵,而身體就像騎著自行車一樣的低效率。”

心理學大師埃利斯在《控制焦慮》這本書中提出了一些戰勝焦慮感的辦法,我在這裡總結出了三點。

如何克服無謂的焦慮感?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一、減少“非理性信念”

所謂非理性信念,通常指的是“絕對、必須、無條件應該、義務”及其他需求信念。

也就是說,當你把某些並沒有那麼重要的工作當成必須完成的義務性工作,並不斷給自己施壓,那就說明,你的內心,已經被非理性信念佔據了。

說白了,也就是生活中常見的“強迫症”和“完美主義”傾向。比如:

為了這次考試,我付出了很大努力,必須要拿到自己最好的成績;

我對自己這項任務完成得很滿意,領導和同事們應該無條件支持和賞識我;

打算和夥伴們來一次長途旅行,這幾天一定要晴空萬里,否則不會玩得開心……

之所以完美主義的人會有焦慮感,是因為他們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的要求高過了自己的實際需求,將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看成了自己的剛需,從而強迫自己去完成。

因此,我們應當勇敢地改變那些我們可以改變的事物,平靜地接受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事物,並用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要想克服焦慮,首先要找出困擾你的非理性信念有哪些,哪些事情是可有可無的,並且勇於與內心的非理性信念辯論,並建立有效的理性信念。

《克服焦慮》中有這樣一段話:

當你為不愉快的事件或潛在的不愉快事件而感到心煩意亂時,你需要知道是什麼樣的思想和行為導致了這種情緒困擾。

當你想要緩解這種心理,或是不想再感到心煩意亂時,你可以利用一些認知情緒和行為方法來達到這種目的。

假如你因為要參加某場演出而焦慮不已,無法排遣緊張的情緒,你就可以給自己心理暗示,這樣告訴自己:

這場演出我準備過許多次,只要正常發揮,就不會出狀況,即使有狀況,這些場景也不會在人們心中存留多久。

對我來說,更是不會影響到我的職業生涯和人生,況且“聖人千慮必有一失”,再成功的人都有馬失前蹄的時候,一次演出失敗又算得了什麼呢?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些思想有些不思進取,不夠積極。

但是,在實力條件一定且無法改變的條件下,適當緩解你的焦慮情緒,讓你擁有更加輕鬆自然的心態上陣,有什麼不對呢?

"

文/曼之恆

圖/網絡

如何克服無謂的焦慮感?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在撒哈拉沙漠中,有一種個頭很大的,土灰色的鼠,名叫“沙鼠”。

每當旱季到來之時,沙鼠都會囤積大量的草根,來度過這段艱難的日子,從早起到夜晚,在洞口進進出出,滿嘴都銜著草根。

這樣辛勤的勞動和未雨綢繆的精神是值得讚頌的,因為最起碼在旱季,它們不用擔心生存問題。

但是,人們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即使沙鼠存儲的草根已經足夠幫助它們度過旱季,它們卻仍然拼命地工作,仍然一刻不停地尋找草根,否則便焦躁不安,嗷嗷叫個不停。

研究發現,一隻沙鼠在旱季中,只需吃掉兩公斤草根,而他們卻要運回大約十公斤草根之後,心裡才踏實。

醫學界人士曾經將沙鼠裝進籠子裡,並給他們足夠的草根做食物,但沙鼠最終還是陷入一種極度焦慮和不安全感中,死去了。

殺死沙鼠的,並不是外在的客觀條件,如環境、資源、氣候等,而是自身那些無謂的焦慮感。

焦慮,是一系列不安的情緒和行動傾向,它讓你意識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並警惕你在生理和心理上對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做出反應。

日常焦慮是怎樣的感覺?

知乎上有一個回答:“大腦好像脫了軌飛馳的高鐵,而身體就像騎著自行車一樣的低效率。”

心理學大師埃利斯在《控制焦慮》這本書中提出了一些戰勝焦慮感的辦法,我在這裡總結出了三點。

如何克服無謂的焦慮感?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一、減少“非理性信念”

所謂非理性信念,通常指的是“絕對、必須、無條件應該、義務”及其他需求信念。

也就是說,當你把某些並沒有那麼重要的工作當成必須完成的義務性工作,並不斷給自己施壓,那就說明,你的內心,已經被非理性信念佔據了。

說白了,也就是生活中常見的“強迫症”和“完美主義”傾向。比如:

為了這次考試,我付出了很大努力,必須要拿到自己最好的成績;

我對自己這項任務完成得很滿意,領導和同事們應該無條件支持和賞識我;

打算和夥伴們來一次長途旅行,這幾天一定要晴空萬里,否則不會玩得開心……

之所以完美主義的人會有焦慮感,是因為他們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的要求高過了自己的實際需求,將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看成了自己的剛需,從而強迫自己去完成。

因此,我們應當勇敢地改變那些我們可以改變的事物,平靜地接受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事物,並用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要想克服焦慮,首先要找出困擾你的非理性信念有哪些,哪些事情是可有可無的,並且勇於與內心的非理性信念辯論,並建立有效的理性信念。

《克服焦慮》中有這樣一段話:

當你為不愉快的事件或潛在的不愉快事件而感到心煩意亂時,你需要知道是什麼樣的思想和行為導致了這種情緒困擾。

當你想要緩解這種心理,或是不想再感到心煩意亂時,你可以利用一些認知情緒和行為方法來達到這種目的。

假如你因為要參加某場演出而焦慮不已,無法排遣緊張的情緒,你就可以給自己心理暗示,這樣告訴自己:

這場演出我準備過許多次,只要正常發揮,就不會出狀況,即使有狀況,這些場景也不會在人們心中存留多久。

對我來說,更是不會影響到我的職業生涯和人生,況且“聖人千慮必有一失”,再成功的人都有馬失前蹄的時候,一次演出失敗又算得了什麼呢?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些思想有些不思進取,不夠積極。

但是,在實力條件一定且無法改變的條件下,適當緩解你的焦慮情緒,讓你擁有更加輕鬆自然的心態上陣,有什麼不對呢?

如何克服無謂的焦慮感?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二、學會“重構逆境”

哲學上講,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問題,對於逆境也是如此。

每個逆境都有一粒種子,藏著對等的有利條件,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因為身處逆境,所以焦慮,這裡的逆境通常指生活中不愉快事件,面對這些不愉快事件,我們為什麼要用一種糟糕至極的眼光來看呢?

將所處的困難情況,或是難以應付的失誤,視為一種有趣的挑戰,而非一種恐怖的事情,這樣處理起來要得心應手的多。

要想重構逆境,消除焦慮,就要剋制對一些事件的“過度思考”。

對一件事情過度思考的話,往往會使人鑽牛角尖,陷入一種思維的死衚衕中。

一些本不會出現的不利因素也會在頭腦中接踵而至,擾亂情緒。總之,思考得越多,束縛就越多。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中的主人公切爾維亞科夫因為一次小失誤,打噴嚏時不小心冒犯了將軍,將軍本來沒當回事兒,可他三番五次低聲下氣的道歉讓將軍忍無可忍,將他怒斥一番,結果切爾維亞科夫卻陷入了極度焦慮和抑鬱中,死去了。

  • 那些讓你焦慮的事情,或許實際上並非如你想象中那般嚴重。

事情的嚴重性、恐怖程度,也許只是被你誇大了,自己嚇唬自己罷了。因此,你需要對這些不愉快事件的嚴重性進行重新地評估和認識。

當你因公司的年終獎太少而憂慮時,不妨告訴自己:“這家公司是我職業生涯的試煉場,在這裡獲得的經驗和人脈,比年終獎要有意義得多。”

當學生黨為模擬考試不理想的分數而懊惱,也可以安慰自己:“考試是為了填補知識盲點和空缺,相對於考高分的同學來說,我的收穫要比他們更大。”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建立者福特說過:

人生是一連串的經驗,每個經驗都讓我們進步,即使有時候,這不容易理解,這個世界是為了陶冶性格而存在,我們必須瞭解,我們所忍受的挫折及悲痛,都幫助我們向前邁進。

在特定的環境中,我們最後的自由就是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不同的生活態度決定了未來的成敗得失。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擁有更好的心態面對逆境,即使是再大的困境重重,也都是為下一次成功作鋪墊的過眼雲煙。

"

文/曼之恆

圖/網絡

如何克服無謂的焦慮感?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在撒哈拉沙漠中,有一種個頭很大的,土灰色的鼠,名叫“沙鼠”。

每當旱季到來之時,沙鼠都會囤積大量的草根,來度過這段艱難的日子,從早起到夜晚,在洞口進進出出,滿嘴都銜著草根。

這樣辛勤的勞動和未雨綢繆的精神是值得讚頌的,因為最起碼在旱季,它們不用擔心生存問題。

但是,人們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即使沙鼠存儲的草根已經足夠幫助它們度過旱季,它們卻仍然拼命地工作,仍然一刻不停地尋找草根,否則便焦躁不安,嗷嗷叫個不停。

研究發現,一隻沙鼠在旱季中,只需吃掉兩公斤草根,而他們卻要運回大約十公斤草根之後,心裡才踏實。

醫學界人士曾經將沙鼠裝進籠子裡,並給他們足夠的草根做食物,但沙鼠最終還是陷入一種極度焦慮和不安全感中,死去了。

殺死沙鼠的,並不是外在的客觀條件,如環境、資源、氣候等,而是自身那些無謂的焦慮感。

焦慮,是一系列不安的情緒和行動傾向,它讓你意識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並警惕你在生理和心理上對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做出反應。

日常焦慮是怎樣的感覺?

知乎上有一個回答:“大腦好像脫了軌飛馳的高鐵,而身體就像騎著自行車一樣的低效率。”

心理學大師埃利斯在《控制焦慮》這本書中提出了一些戰勝焦慮感的辦法,我在這裡總結出了三點。

如何克服無謂的焦慮感?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一、減少“非理性信念”

所謂非理性信念,通常指的是“絕對、必須、無條件應該、義務”及其他需求信念。

也就是說,當你把某些並沒有那麼重要的工作當成必須完成的義務性工作,並不斷給自己施壓,那就說明,你的內心,已經被非理性信念佔據了。

說白了,也就是生活中常見的“強迫症”和“完美主義”傾向。比如:

為了這次考試,我付出了很大努力,必須要拿到自己最好的成績;

我對自己這項任務完成得很滿意,領導和同事們應該無條件支持和賞識我;

打算和夥伴們來一次長途旅行,這幾天一定要晴空萬里,否則不會玩得開心……

之所以完美主義的人會有焦慮感,是因為他們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的要求高過了自己的實際需求,將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看成了自己的剛需,從而強迫自己去完成。

因此,我們應當勇敢地改變那些我們可以改變的事物,平靜地接受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事物,並用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要想克服焦慮,首先要找出困擾你的非理性信念有哪些,哪些事情是可有可無的,並且勇於與內心的非理性信念辯論,並建立有效的理性信念。

《克服焦慮》中有這樣一段話:

當你為不愉快的事件或潛在的不愉快事件而感到心煩意亂時,你需要知道是什麼樣的思想和行為導致了這種情緒困擾。

當你想要緩解這種心理,或是不想再感到心煩意亂時,你可以利用一些認知情緒和行為方法來達到這種目的。

假如你因為要參加某場演出而焦慮不已,無法排遣緊張的情緒,你就可以給自己心理暗示,這樣告訴自己:

這場演出我準備過許多次,只要正常發揮,就不會出狀況,即使有狀況,這些場景也不會在人們心中存留多久。

對我來說,更是不會影響到我的職業生涯和人生,況且“聖人千慮必有一失”,再成功的人都有馬失前蹄的時候,一次演出失敗又算得了什麼呢?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些思想有些不思進取,不夠積極。

但是,在實力條件一定且無法改變的條件下,適當緩解你的焦慮情緒,讓你擁有更加輕鬆自然的心態上陣,有什麼不對呢?

如何克服無謂的焦慮感?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二、學會“重構逆境”

哲學上講,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問題,對於逆境也是如此。

每個逆境都有一粒種子,藏著對等的有利條件,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因為身處逆境,所以焦慮,這裡的逆境通常指生活中不愉快事件,面對這些不愉快事件,我們為什麼要用一種糟糕至極的眼光來看呢?

將所處的困難情況,或是難以應付的失誤,視為一種有趣的挑戰,而非一種恐怖的事情,這樣處理起來要得心應手的多。

要想重構逆境,消除焦慮,就要剋制對一些事件的“過度思考”。

對一件事情過度思考的話,往往會使人鑽牛角尖,陷入一種思維的死衚衕中。

一些本不會出現的不利因素也會在頭腦中接踵而至,擾亂情緒。總之,思考得越多,束縛就越多。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中的主人公切爾維亞科夫因為一次小失誤,打噴嚏時不小心冒犯了將軍,將軍本來沒當回事兒,可他三番五次低聲下氣的道歉讓將軍忍無可忍,將他怒斥一番,結果切爾維亞科夫卻陷入了極度焦慮和抑鬱中,死去了。

  • 那些讓你焦慮的事情,或許實際上並非如你想象中那般嚴重。

事情的嚴重性、恐怖程度,也許只是被你誇大了,自己嚇唬自己罷了。因此,你需要對這些不愉快事件的嚴重性進行重新地評估和認識。

當你因公司的年終獎太少而憂慮時,不妨告訴自己:“這家公司是我職業生涯的試煉場,在這裡獲得的經驗和人脈,比年終獎要有意義得多。”

當學生黨為模擬考試不理想的分數而懊惱,也可以安慰自己:“考試是為了填補知識盲點和空缺,相對於考高分的同學來說,我的收穫要比他們更大。”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建立者福特說過:

人生是一連串的經驗,每個經驗都讓我們進步,即使有時候,這不容易理解,這個世界是為了陶冶性格而存在,我們必須瞭解,我們所忍受的挫折及悲痛,都幫助我們向前邁進。

在特定的環境中,我們最後的自由就是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不同的生活態度決定了未來的成敗得失。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擁有更好的心態面對逆境,即使是再大的困境重重,也都是為下一次成功作鋪墊的過眼雲煙。

如何克服無謂的焦慮感?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三、轉移注意力

在古代有一些哲學家發現,當他們感到焦慮時,他們可以通過幾種形式的冥想和瑜伽來干擾那些非理性的恐懼,並暫時使他們平靜下來。

人腦運作的方式是:專注於某一件事,而不再為另一件事擔憂。

也就是說,當你將大腦從使你焦慮的事情中解脫出來,而專注於另一件事上,焦慮的狀況就會大大緩解。

  • 轉移注意力並不是逃避現實的表現,而是通過放鬆和休息適當愉悅身心,重整旗鼓,將之前耗費的心力和能量,一點點地找回來。

《控制焦慮》一書中,埃利斯提到了埃德蒙·雅各布森提出來的漸進式放鬆運動法。

他認為:“身體對引發焦慮和緊張的想法和事件作出反應時會產生肌肉緊張。反過來,這些生理上的緊張也會增強主觀上的焦慮。

焦慮的時候,不妨嘗試著放鬆身體上的某塊肌肉,如背部肌肉和肩部肌肉等,通過深呼吸使肌肉達到完全放鬆的狀態。肌肉一旦放鬆,精神也就跟著放鬆了。

焦慮和擔心源於對某件事情的專注和沉迷。在肌肉放鬆的同時,你的注意力也就從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轉移到放鬆過程上了。

當然,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聽一首輕音樂,和好友出去看一場電影,來一次旅行,在家裡練練瑜伽等等,都會舒緩緊迫的神經,愉悅身心。

  • 將靈魂變得豐富充盈,焦慮就會遁跡匿影。

焦慮主要是取決於你對不愉快事件產生的想法,而不是僅僅取決於不愉快事件本身。

就如馬克·吐溫說過的:“我的生活中,曾充滿可怕的不幸,而那些可怕的不幸大部分都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你都可以摧毀那些無謂的焦慮感,在焦慮等不良情緒控制你之前,先發制人,將焦慮感“扼殺”在搖籃中。

  • 將情緒控制得遊刃有餘,就會減少許多無謂的干擾,甩掉許多沉重的包袱,在未來的旅途中輕裝上陣,成為人生的贏家。
"

文/曼之恆

圖/網絡

如何克服無謂的焦慮感?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在撒哈拉沙漠中,有一種個頭很大的,土灰色的鼠,名叫“沙鼠”。

每當旱季到來之時,沙鼠都會囤積大量的草根,來度過這段艱難的日子,從早起到夜晚,在洞口進進出出,滿嘴都銜著草根。

這樣辛勤的勞動和未雨綢繆的精神是值得讚頌的,因為最起碼在旱季,它們不用擔心生存問題。

但是,人們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即使沙鼠存儲的草根已經足夠幫助它們度過旱季,它們卻仍然拼命地工作,仍然一刻不停地尋找草根,否則便焦躁不安,嗷嗷叫個不停。

研究發現,一隻沙鼠在旱季中,只需吃掉兩公斤草根,而他們卻要運回大約十公斤草根之後,心裡才踏實。

醫學界人士曾經將沙鼠裝進籠子裡,並給他們足夠的草根做食物,但沙鼠最終還是陷入一種極度焦慮和不安全感中,死去了。

殺死沙鼠的,並不是外在的客觀條件,如環境、資源、氣候等,而是自身那些無謂的焦慮感。

焦慮,是一系列不安的情緒和行動傾向,它讓你意識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並警惕你在生理和心理上對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做出反應。

日常焦慮是怎樣的感覺?

知乎上有一個回答:“大腦好像脫了軌飛馳的高鐵,而身體就像騎著自行車一樣的低效率。”

心理學大師埃利斯在《控制焦慮》這本書中提出了一些戰勝焦慮感的辦法,我在這裡總結出了三點。

如何克服無謂的焦慮感?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一、減少“非理性信念”

所謂非理性信念,通常指的是“絕對、必須、無條件應該、義務”及其他需求信念。

也就是說,當你把某些並沒有那麼重要的工作當成必須完成的義務性工作,並不斷給自己施壓,那就說明,你的內心,已經被非理性信念佔據了。

說白了,也就是生活中常見的“強迫症”和“完美主義”傾向。比如:

為了這次考試,我付出了很大努力,必須要拿到自己最好的成績;

我對自己這項任務完成得很滿意,領導和同事們應該無條件支持和賞識我;

打算和夥伴們來一次長途旅行,這幾天一定要晴空萬里,否則不會玩得開心……

之所以完美主義的人會有焦慮感,是因為他們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的要求高過了自己的實際需求,將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看成了自己的剛需,從而強迫自己去完成。

因此,我們應當勇敢地改變那些我們可以改變的事物,平靜地接受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事物,並用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要想克服焦慮,首先要找出困擾你的非理性信念有哪些,哪些事情是可有可無的,並且勇於與內心的非理性信念辯論,並建立有效的理性信念。

《克服焦慮》中有這樣一段話:

當你為不愉快的事件或潛在的不愉快事件而感到心煩意亂時,你需要知道是什麼樣的思想和行為導致了這種情緒困擾。

當你想要緩解這種心理,或是不想再感到心煩意亂時,你可以利用一些認知情緒和行為方法來達到這種目的。

假如你因為要參加某場演出而焦慮不已,無法排遣緊張的情緒,你就可以給自己心理暗示,這樣告訴自己:

這場演出我準備過許多次,只要正常發揮,就不會出狀況,即使有狀況,這些場景也不會在人們心中存留多久。

對我來說,更是不會影響到我的職業生涯和人生,況且“聖人千慮必有一失”,再成功的人都有馬失前蹄的時候,一次演出失敗又算得了什麼呢?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些思想有些不思進取,不夠積極。

但是,在實力條件一定且無法改變的條件下,適當緩解你的焦慮情緒,讓你擁有更加輕鬆自然的心態上陣,有什麼不對呢?

如何克服無謂的焦慮感?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二、學會“重構逆境”

哲學上講,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問題,對於逆境也是如此。

每個逆境都有一粒種子,藏著對等的有利條件,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因為身處逆境,所以焦慮,這裡的逆境通常指生活中不愉快事件,面對這些不愉快事件,我們為什麼要用一種糟糕至極的眼光來看呢?

將所處的困難情況,或是難以應付的失誤,視為一種有趣的挑戰,而非一種恐怖的事情,這樣處理起來要得心應手的多。

要想重構逆境,消除焦慮,就要剋制對一些事件的“過度思考”。

對一件事情過度思考的話,往往會使人鑽牛角尖,陷入一種思維的死衚衕中。

一些本不會出現的不利因素也會在頭腦中接踵而至,擾亂情緒。總之,思考得越多,束縛就越多。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中的主人公切爾維亞科夫因為一次小失誤,打噴嚏時不小心冒犯了將軍,將軍本來沒當回事兒,可他三番五次低聲下氣的道歉讓將軍忍無可忍,將他怒斥一番,結果切爾維亞科夫卻陷入了極度焦慮和抑鬱中,死去了。

  • 那些讓你焦慮的事情,或許實際上並非如你想象中那般嚴重。

事情的嚴重性、恐怖程度,也許只是被你誇大了,自己嚇唬自己罷了。因此,你需要對這些不愉快事件的嚴重性進行重新地評估和認識。

當你因公司的年終獎太少而憂慮時,不妨告訴自己:“這家公司是我職業生涯的試煉場,在這裡獲得的經驗和人脈,比年終獎要有意義得多。”

當學生黨為模擬考試不理想的分數而懊惱,也可以安慰自己:“考試是為了填補知識盲點和空缺,相對於考高分的同學來說,我的收穫要比他們更大。”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建立者福特說過:

人生是一連串的經驗,每個經驗都讓我們進步,即使有時候,這不容易理解,這個世界是為了陶冶性格而存在,我們必須瞭解,我們所忍受的挫折及悲痛,都幫助我們向前邁進。

在特定的環境中,我們最後的自由就是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不同的生活態度決定了未來的成敗得失。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擁有更好的心態面對逆境,即使是再大的困境重重,也都是為下一次成功作鋪墊的過眼雲煙。

如何克服無謂的焦慮感?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三、轉移注意力

在古代有一些哲學家發現,當他們感到焦慮時,他們可以通過幾種形式的冥想和瑜伽來干擾那些非理性的恐懼,並暫時使他們平靜下來。

人腦運作的方式是:專注於某一件事,而不再為另一件事擔憂。

也就是說,當你將大腦從使你焦慮的事情中解脫出來,而專注於另一件事上,焦慮的狀況就會大大緩解。

  • 轉移注意力並不是逃避現實的表現,而是通過放鬆和休息適當愉悅身心,重整旗鼓,將之前耗費的心力和能量,一點點地找回來。

《控制焦慮》一書中,埃利斯提到了埃德蒙·雅各布森提出來的漸進式放鬆運動法。

他認為:“身體對引發焦慮和緊張的想法和事件作出反應時會產生肌肉緊張。反過來,這些生理上的緊張也會增強主觀上的焦慮。

焦慮的時候,不妨嘗試著放鬆身體上的某塊肌肉,如背部肌肉和肩部肌肉等,通過深呼吸使肌肉達到完全放鬆的狀態。肌肉一旦放鬆,精神也就跟著放鬆了。

焦慮和擔心源於對某件事情的專注和沉迷。在肌肉放鬆的同時,你的注意力也就從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轉移到放鬆過程上了。

當然,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聽一首輕音樂,和好友出去看一場電影,來一次旅行,在家裡練練瑜伽等等,都會舒緩緊迫的神經,愉悅身心。

  • 將靈魂變得豐富充盈,焦慮就會遁跡匿影。

焦慮主要是取決於你對不愉快事件產生的想法,而不是僅僅取決於不愉快事件本身。

就如馬克·吐溫說過的:“我的生活中,曾充滿可怕的不幸,而那些可怕的不幸大部分都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你都可以摧毀那些無謂的焦慮感,在焦慮等不良情緒控制你之前,先發制人,將焦慮感“扼殺”在搖籃中。

  • 將情緒控制得遊刃有餘,就會減少許多無謂的干擾,甩掉許多沉重的包袱,在未來的旅途中輕裝上陣,成為人生的贏家。
如何克服無謂的焦慮感?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作者簡介:

曼之恆,文學研究生。喜歡文學,旅行,音樂和舞蹈,理性與感性並存的雙重人格,用文藝的觀點,看世俗的紛繁,願與你共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