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閱讀引導:

  1. 請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下,預留30分鐘不被打擾的時間,靜心閱讀本文。因為文章讀起來並不輕鬆,讀完後還需要完成課後作業。真正讓自己成長或者致富的路,本來就不會輕鬆。
  2. 本文為專欄中的一節課,並不是分享。整個專欄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若你沒有看過之前的幾期文章,可以先關注專欄,建議從第一篇文章開始閱讀
  3. 專欄文章,每月更新4篇。這個更新頻率是想告訴你,看的多和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嘗試深入思考和實地踐行。
  4. 想第一時間閱讀最新專欄,請關注公眾號「富研社」

1997年,IBM深藍計算機打敗國際象棋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引發全球熱議。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20年後,計算機打敗人腦已經不再是什麼新聞了。現在更關注的是機器與機器的對決。

2017年,谷歌的AlphaZero擊敗了2016年的全球計算機國際象棋冠軍:Stockfish。

更可怕的是,你猜AlphaZero從零開始學習國際象棋,到準備好跟Stockfish對局一共用了多少時間呢?

答案是:4小時!

你沒看錯,就4小時!

看到這裡,是不是感覺人類已經有點多餘了?

人工智能為何如此厲害?

當AlpnaGo在2016年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人工智能便開始了爆炸式的增長:

在翻譯、醫療、法律等多個領域超越人類頂尖水平,而這次的大爆發,源於背後的人工智能技術:深度學習算法。(具體技術介紹大家可以自行百度)

總之,計算機可以自我學習了,而一旦計算機掌握了學習能力,它就能像人類一樣,能夠自我成長,加上計算機擁有人類不可比擬的運算速度,它們正在以我們不能理解的方式指數級進化…

而比這個更可怕的是,它們已經那麼厲害了,還在不斷的輸入新的數據進行學習,而你又有多久沒好好學習新知識了?

學習能力是未來的核心能力

還記得我們在第三課講的那個《人生七年》的紀錄片嗎?

窮人的孩子,將來還是窮人;富人的孩子,將來也會變成富人,這是為什麼?

是金錢的不平等嗎?

當然,這是一部分原因,但遠沒有那麼簡單...

安德魯、查爾斯、約翰是住在倫敦肯辛頓區(著名富人區)的高富帥三人組。

第一集拍攝時,雖然他們只有七歲,但已初具上層人士的模樣。

這些孩子在一所私立學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學前班時期的他們已經可以用拉丁語唱歌了;

當一般小孩還在看小人書時,他們已經開始閱讀《金融時報》、《時代》和《觀察者》;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當一般小孩還在打鬧嬉笑時,他們已經可以制定一套可量化的生活規律,比如6點洗澡、7點半準時上床睡覺;他們懂得節約時間,明白規則和體制;對當下的流行音樂也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

貧富差距,導致的最可怕結果,並不是金錢上的不平等,而是教育資源的不平等...

在凱文凱利的新書《必然》中說到: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需要不斷給自己打補丁的時代,你將永遠處在升級過程中...

世界的發展速度已經變得越來越快,快到你剛大學畢業,在大學一年級學的東西,可能就已經過時了…

在以前,你不識字可能是個文盲;

而現在,也許你不會使用互聯網的各種工具就是個文盲;

未來呢?

也許你一年不學習,就會變成一個文盲...

學習能力,將成為未來的最核心能力,沒有之一!

然而,當知識越來越多,獲取知識也越來越方便的今天,你感受到的也許並不是快樂,而是焦慮!

如今一天產生的信息量,相當於200年前英國人,一生所接收到的信息量的總和。

面對海量的信息,你不知道該從何入手...

那怎麼辦?

學習很重要啊,所以硬著頭皮也要學!

於是你每天刷知乎、刷微博、刷朋友圈;看書、看新聞、看公號;聽直播、聽微課、聽演講...喜馬拉雅、荔枝、得到等知識服務軟件一個都不放過!

貌似學了很多,卻感覺沒什麼用…

記不住,講不出,更用不到,面對問題還是一臉懵逼…

好像這些學習未曾發生過一樣…

怎麼會這樣?

難道是自己的智力有限?

還真不是!

而是你的大腦,可能忘記植入「學習功能」了...

先學習「學習的方法」再學習

就像人工智能,你得先把「深度學習」的算法程序編好,把需要的硬件給配置齊全,讓計算機擁有「學習能力」,然後,才能輸入數據進行學習。

不然,你只是給一臺普通的電腦輸入一堆數據有什麼用?他又不會學習,他最多隻能把這些數據儲存起來...

人也一樣,你得先把「學習功能」編入大腦,然後再開始看書、聽課,這樣才能開始學習嘛!

不然,你看到的內容,對你來說只是一堆信息,曾經路過你的大腦而已…(為什麼是路過?因為人類相對於機器來說,還比較健忘,連儲存都很難做到…)

那我們該如何學習?

看書、聽課、做筆記嗎?

人家計算機都用上深度學習了,你還停留在遠古時代...

那怎麼辦?

有沒有高級一點的學習方法?

你聽過「如何把一頭大象放入冰箱」的問題嗎?

把大象放進冰箱分為三步:

  1. 打開冰箱
  2. 放入大象
  3. 關上冰箱

其實學習也是一樣,也可以把過程簡化為三步:

  1. 打開大腦
  2. 放入知識
  3. 提取使用

接下來,我們來詳細說一下這三步具體該如何操作:

第一步:打開大腦

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其實忘記了這第一步,上來就直接開始看書,結果所有眼裡看到內容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凡是沒興趣的不看,看不懂的跳過,和自己認知不符的開懟...

這就是大腦沒有打開的狀態,新知識根本進不了你的大腦,就像是冰箱門沒有打開,大象是放不進去的是一個道理。

獵豹CEO傅盛,把一個人的認知狀態分成四個維度,分別是:

  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大多數人其實是處在第一個層級,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中的。

這個狀態其實很可怕,可怕在哪呢?

就是當你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你會下意識覺得自己肯定不是這類人,因為感覺自己讀了那麼多年書又不是白讀的,知識量還是很豐富的!

而它可怕就可怕在,你完全無法意識到自己處在這種「無知」的狀態中,以前考試做不出題目,那我就知道了這個問題我不知道。可是,現實情況是連問題都沒有了,你怎麼知道你不知道什麼呢?

你面對著百度,卻不知道該輸入什麼...

在心理學上,這個現象稱之為「達克效應」,也是我們常掛在口中的「無知者無畏」...

  • 什麼是達克效應?
  • 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發現這個現象的Dunning和Kruger因此獲得了2001年的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

因為無意識,所以你我都有可能正身在其中...

那怎麼辦?這個達克效應貌似無解啊!

你還記得你學習成長最快的是什麼時候嗎?

對,就是我們小時候。

小時候,我們知道自己什麼都不懂,我們對身邊的一切事物懷有好奇之心,我們對觸碰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想去摸一下,拿到嘴裡去感受一下;我們並不知道該如何說話,但嘴裡卻總是咿咿呀呀的說個沒完,我們從來就不害怕說錯話;我們總喜歡問為什麼,我們總喜歡把舊玩具玩出新的故事...

這個狀態叫什麼?

這個狀態叫:初心!

什麼是初心?

初心是禪修裡的一個概念,意為「一顆初學者的心」,像一個孩子一樣,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的心。

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把「初心」這兩個字給誤讀了。以為初心是指你最初做某件事情的那個起心動念,不忘初心是指你不要忘記最初出發時的那個願….那個不叫初心,那個叫初衷。

不忘初衷,是到不了始終的,因為市場是變化無常的,你最初的想法,很可能沒過幾個月就過時了,你必須得調整,認死理是會撞南牆的!

只有「保持初心」,也就是保持一顆初學者的心,在變化的市場裡,永遠保持好奇心,持續學習,不斷調整,你才能「方得始終」。

騰訊、英特爾、亞馬遜、蘋果...他們的「初衷」和現狀早就發生了改變,但是他們始終「保持初心」,像一個初學者一樣,在不斷的學習和進化。

所以,想要破解達克效應,打開大腦的唯一方法,就是回到「初心」的狀態。

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就是不要分辨什麼是知道的,什麼是不知道的,而是要對所有的事情都充滿好奇,讓自己回到孩子的狀態,讓自己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那是不是指什麼都能往腦子裡塞?

那你的大腦就變成垃圾場了。並且,進入大腦的東西是很難被拿出來的,被汙染了很可能就是影響終身的,你必須要有所防範,怎麼辦?

你需要給大腦安裝一個「過濾器」

剛才說的「初心」這個概念,很多人估計會聯想到「空杯心態」

但「保持初心」並不是「空杯心態」,兩者有區別的,空杯心態是指「被動」接受所有的信息,而保持初心是保持好奇心「主動」的學習新知識,是主動的,是有選擇的。

相反,我們應該謹防「空杯心態」,要對輸入到大腦的東西有所警覺,而不是來者不拒,因為請神容易送神難,進入大腦的信息,是極難被清理乾淨的,特別是那些含有說服技巧,有煽動性的話語,會長期霸佔你的大腦,影響你的思維方式,而你可能還不自知…

這種現象,我們有個不太好聽的專有名詞來描述,叫做“洗腦”…

空杯心態,就是缺少了過濾器的大腦。

那怎麼辦呢?

今天,我要給你的大腦安裝三個過濾器

1. 區分「信息」與「知識」

  • 什麼是信息?

一切聽到的、看到的、聞到的、感覺到的都可以稱之為是信息,比如馬路上的大媽罵街、電視裡的新聞聯播、抖音上的美女熱舞、微信裡的表情鬥圖….這些都是信息。

  • 那什麼是知識呢?

所謂知識,就是指那些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被人們相信的概念、規律、方法論。

比如「複利」、「元認知」、「注意力」這些我們第一季度課程講的內容就是概念;

規律是事物背後的運行法則,比如用戶需求不變,產品的供應量降低,價格就會升高,這就是規律;

而方法論,就是我們俗稱的「套路」,是一套被驗證過的,解決某一特定問題的,最有效率的執行流程。

信息有真假,有時效;而知識有積累,有迭代。你要學習的是知識,而不是信息。

2. 區分「經驗」和「規律」

我們經常聽成功人士的分享,他是如何通過艱難困苦,最後創業成功的,聽得自己熱血澎湃,也想照搬模仿,結果發現他那個時候的時代背景,現在不是;他找到的那個創始團隊,自己沒有;他開發的那個產品服務,已經過時…

他們分享的內容,叫做「經驗」

經驗,並不是規律。

因為倖存者偏差,成功的經驗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樣的事情重複做一遍,哪怕是他自己也不一定能再次成功。這點我們之前的課已經講過很多次,我們要學習的是規律,而不是經驗。

規律是什麼?

規律是能夠導致重複成功的因果關係。

具體怎麼得到呢?

我們需要先歸納,後推演:從成功經驗中推導出原因,這個過程叫做歸納法;得到原因後,一定要再推演一下,看這個原因能不能真的推出正確的結果,能不能重複2、3次成功,如果可以,才是規律。

比如說「置之死地而後生」是經驗還是規律呢?

你也許有一次絕處逢生的經驗,但你沒看到的是很多人在絕處、在死地就真的就死掉了(都能活下來就不叫死地了…)

如果你把這個「經驗」當成了「規律」,每次都把自己主動的置於危險的境地,告訴兄弟們,置之死地,我們才能後生,那麼結果就很悲劇了...

3. 區分「優質」和「劣質」

瞭解了信息與知識的區別,能分辨經驗與規律,現在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今的知識量實在太多了,根本學不過來,面對海量的圖書,和撲面而來的互聯網資訊,被他們群體圍攻,你感到無所適從,根本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學習,分不清楚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進而產生了「信息過載」的焦慮感,怎麼辦?

信息過載,真的是因為信息太多了嗎?

恰恰相反,這是因為你知道的太少了!

這聽起來有點反常識,就好像是說吃不下東西,是因為太餓了...

那為什麼這麼說?

那是因為你的知識量,還不足夠擁有分辨內容優劣的能力。

在同一個領域內,圖書也許有成千上萬,但是真正好的書就那麼幾本,就像你看電影,全世界有幾百萬部電影,你不會覺得信息過載的,因為好電影翻來覆去就那麼多,你打開電影庫,找了半天,發現沒什麼電影可以看...

因為不瞭解,所以不知道要學什麼,所以看上去要學的東西有很多。而一旦能分辨優劣了,你會發現好內容太少了!

那如何獲得分辨內容優劣的能力呢?

答案是:見真識假!

好的看多了,自然就能分辨什麼是差的了,就像審美一樣,一旦提升上去了,就很難忍受難看的設計了。

那好的東西在哪呢?

如果你想學習某個領域裡的內容,那就先去找這個領域裡最出名的經典書去閱讀,可以按各類圖書榜單的排名裡去挑選,也可以找行業內的牛人去推薦,這樣找到的書你會發現來來回回說的就是那幾本,這些就是好書。

如果你是剛剛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建議先從經典入門級的書開始讀,這個有助於幫助你快速掌握這個新領域內的基礎概念,對後期的學習幫助很大。

看完這些書後,再去看同行業的其他書,你突然發現,這時候你只需要看目錄和序言,就能大致判斷它是否值得閱讀了。

第二步:放入知識

ok,打開大腦後,接下來,我們就應該把知識放入大腦了。

那麼知識從哪裡來呢?

兩個途徑:

1. 自我學習循環

經驗不能指導行動,因為經驗有很多的偶然性,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不一定能成功;別人成功了,同樣的方式自己未必可以。

只有把經驗昇華成了知識、規律,才能指導我們的行動,這就是著名的庫博學習圈。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通過自己的行動,形成經驗,對經驗進行反思,提煉出內在的規律,並通過這個規律驗證同樣的行動是否能夠得出樣的結果,如果可以,那這個規律就是知識。

2. 向巨人學習

通過自我實踐獲得的經驗,再把經驗提煉成知識的方式非常好,有切身的體會,有自我的案例作證,但是效率太低。

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經驗都自己經歷一遍。

你的頓悟,也許只是別人的基本功,你所遇到的99%的問題,前人們基本都已遇到過,並且已經將他們的經驗總結成了知識,變成了一本本圖書,你只需要拿來學習即可。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可是,那麼多的知識記不住啊!腦容量有限啊!

等到要用的時候,一個都想不起來,怎麼辦?

上次這個概念我記得是在哪本書上看到過的,到底是在哪本書呢?

翻箱倒櫃找筆記本…

啊,筆記本找不到了….

囧~

用百度、谷歌、知乎嗎?

那答案也是五花八門的,還摻雜著廣告….

如果我有一個私人圖書館就好了

每看過的一本書,一條知識,寫的一篇筆記,都能被整齊的分門別類,永久儲存,還能有一鍵搜索功能,等需要的時候,還能有個圖書管理員幫我找到需要的那條知識,那該多好?

對,今天就是要給你的大腦外接一個圖書館!

具體怎麼建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理想中的圖書館應該有哪些特性?

1. 存書/取閱要方便

圖書館得有很詳細的圖書分類,當我有一本新書,就可以把他歸類存放;當我想起要找它的時候,也能方便查找和取閱。

2. 查書要方便

當圖書太多的時候,只是把圖書歸類已經不夠了,比如我記得曾經看到一句話,但是不記得這句話是出現在哪本書上了,那我就需要用到檢索功能,能通過一句話,就找到這本書。

3. 書要可以做筆記

看書的時候,會迸發出很多的靈感,如果拿筆記本記錄,後期容易對不上號,筆記本的管理又是一個大工程,如果能在書上直接寫寫畫畫,把重點的部分直接劃線劃出來,把想到的筆記、靈感直接寫在書邊上,這樣就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日後翻閱也能看到之前的思考。

4. 常用書籍要放在顯眼的區域

有些書用的比較多,價值比較高,我需要經常反覆的看,就需要設置一個熱門榜單區,把這些書都堆在那,這樣就不用每次都進入圖書館很深的區域查找了。

瞭解了圖書館的這些特性後,接下來,我們就該根據這些特性,開始定製自己的個人圖書館了。具體怎麼做?

如何為大腦建立一個個人圖書館?

1. 先給大腦外接一個硬盤,儲存所有的知識

首先,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錄的,大腦的記憶能力很不靠譜,而在這方面計算器是強項,我們就可以利用計算機的這個能力,給你的大腦外接一個硬盤,來幫助你儲存知識。

我推薦使用的工具是:印象筆記。

當然,你也可以使用「有道雲」之類的其他同類產品,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選擇,功能都差不多。印象筆記是我用的比較習慣的知識管理工具,我就以它為案例:

“注:印象筆記僅因案例需要而介紹,並非廣告

印象筆記可以把你看到的:網頁、微信文章、知乎回答、紙質書、手寫筆記、大白板、聽課錄音…等等一切想記錄的內容都一鍵保存起來,就像是你的第二個大腦,讓你從此擁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印象筆記還能做像圖書館一樣的內容分類,給內容打標籤,設置內容間的超鏈接;有快速檢索功能,智能推薦功能;可以手機、電腦、pad多平臺同步,隨時記錄,隨意修改,本地存儲….簡直是知識管理的神器!

有了這個工具,我們就可以開始動手建立我們的個人圖書館啦~

2. 把知識分類歸檔

日常收集的這些內容是很零散的,特別是在如今的移動互聯網,看到的內容多而雜,如果不做管理,他們就像在一個空屋子裡撒了滿滿一堆紙,看似很多,卻再也找不到曾經看過的內容了,那怎麼辦?

必須得給你的「圖書館」做分類,比如商業類、歷史文化類、科學技術類、金融投資類等等。

和傳統圖書館不同,在印象筆記裡,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要學習的主題,來自定義設置自己的分類目錄,靈活度很高;

比如,以下是我的主題分組: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注:我的知識結構比較側重於商業領域,因為內容比較多,三層結構不夠放,所以,我把商業這個大類再拆分成很多一級目錄。

有了這些分組之後,你就可以把日常收集的這些知識點分門別類的放入相應的類目裡,這樣知識就不會混亂了。

等你某一個類欄目裡超過20篇知識點文章,你就可以試著把他們「結構化」..

3. 把知識結構化

雖然有了分類,我們的知識點看上去已經不是那麼雜亂無章了,但是他們之間還是不成體系,我們需要把知識結構化!

為什麼我們需要有結構化的知識?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一輛保時捷911 Turbo車型,售價約為210萬人民幣;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你買回家後,還沒開幾天,就不小心猛烈的撞了一下,車子報廢,變成了一堆廢鐵,現在幾乎一文不值,你心疼不已…

可組成他們的原材料並沒有變化啊,還是那些鐵、玻璃、橡膠什麼的...

為什麼原來值210萬,現在一文不值?

是什麼改變了?

是這些原材料之間的組成結構發生變化了。

同樣的要素,組成不同的結構,就會擁有不同的功能,那麼這個整體的價值就會大不相同。

我們之所以感覺在互聯網上,看了很多知識,但感覺用處不大,就是因為這些知識都是碎片化的,彼此之間沒有結構。

這就像我們買了一堆汽車零件回來,每一個零件看上去都很好,但是堆在一起,依然是一堆零件,而不是一輛車,根本無法使用。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真正愛學習的人,比較反對在互聯網上碎片化學習,而更願意看書的原因,就是因為一本好書,它的知識是結構化的,學完一本書,就像裝配上了一件已經組裝好的武器,能夠解決一系列問題。

那麼,我們就不能在互聯網上學習知識了嗎?

並不是,而是你需要有把零碎知識組裝起來,讓他們成為結構化知識的能力!

那我們應該如何把這些零碎內容,變成結構化的知識呢?

  • 方式一:根據MECE法則自己拆解、組裝:

“注:MECE法則,是麥肯錫諮詢顧問芭芭拉·明託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個思考工具,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也常被稱為「不重疊,不遺漏」。

比如說你想學習一個主題,叫做:中國歷史

那麼你就可以按「時間線:夏、商、周、秦…」+ 「空間線:中原、西域、草原、海洋…」+「主題:人文、商業、軍事、後宮那些事等….」進行拆分,再組合,形成結構化的知識: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如果按照這樣的分組把知識填滿,那麼在未來,講到中國的任何一個事件,你都可以從當時的時間、空間、主題等不同角度,從他們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出發,綜合性的分析一件事,而不是單單對獨立事件看熱鬧式的侃大山,這就是結構化知識的力量。

  • 方式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有些領域知識的結構化已經非常成熟了,你可以直接拿來使用,比如一些經典書籍的目錄,一些領域的全局示意圖等,都是把這個領域裡所有的分類,和彼此之間的邏輯關係給畫好了,你直接拿來使用即可。

比如,我在「商業-團隊管理」這個主題下的結構是參考《劉潤·五分鐘商學院》的: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梳理好結構,我們就可以把日常看到的內容、腦子裡靈光一現的想法,都分門別類的儲存起來,這就像把散落的紙張一張張裝訂成冊,再把一本本書歸類放好,最終成為你個人的一個圖書館。

比如下圖,是我在「溝通能力」下的「雙向溝通」中收藏、編寫的內容: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完成了這一步,你個人的結構化知識體系就會慢慢浮現在你的眼前了,你懂什麼,不懂什麼,還欠缺什麼,就一目瞭然了。

然後,有針對性的去學習那些在結構中還比較薄弱的環節,逐步完善你的知識體系。

有了結構化的知識,你再遇到某一領域內的問題時,就不再是用點狀的眼光去簡單評判,而是用全局的視角來整體分析了...

4. 建立知識之間的連接

還記得我們講的複利效應嗎?讓新知識和舊知識連接的越多越深,知識的增長就不是線性的,而是指數型的。所以,光儲存知識還不夠,需要和它發生一次關係。

首先,是你與知識之間的連接:

因為印象筆記使用非常方便,很多內容都是一鍵收藏的,這樣的方便也會導致一個副作用,就是收藏完之後,就沒有之後了…

過了幾個月,也許你自己都忘記了當時竟然收藏過這篇文章。

因此,每一次新加入的知識,都需要與你的原有知識做一次連接,它才能成為你大腦中的一部分。你需要在整理你的收藏夾時,對每一個筆記做一次加工,可以是為內容重新排版,畫出你認為重點的部分;也可以寫上幾句評語和感悟,加深理解。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總之,就是要讓這個新知識和你本人發生一次深度接觸,而不僅僅是讓它存到你的個人圖書館裡去積灰。

其次,還要建立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連接:

你可以通過超鏈接的形式,在一篇內容中插入另外一篇內容的超鏈接,這樣你就可以非常方便的從一篇文章快速跳轉至相關的延伸閱讀中去,這能幫助你從多個角度理解同一個問題,提升你看問題的全局性。

印象筆記還自帶了智能推薦功能,它會自動識別出你文章的內容,為你推薦相關的其他信息,也是相當的方便。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5. 設置熱門榜單,熟練使用搜索功能

熱門榜單不是指你把喜歡的知識設置成快捷方式,而是某些知識需要你每天使用,那麼你就可以把這個知識昇華成你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而不僅僅是躺在知識庫中,等待需要的時候再去尋找。

比如本文的前半段說到的一個概念,叫做「不忘初心」,這個概念你知道是沒用的,你得讓它成為你日常的習慣。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每天晚上覆個盤,看看自己定下的這些習慣有沒有做到,沒有做到的原因是什麼,明天準備如何改善?一個習慣堅持21天以上這樣的往復,一般就能養成。

而類似於「交易成本」、「邊際效用」等概念,平時不會用到,但是當某個特定問題出現的時候,你又需要它們,你應該如何處理?

這類概念,你只需要把它們安安靜靜的存放起來就行,等需要用的時候,再通過搜索框尋找,就能快速的找到它們。

比如,現在要解決某個產品的定價的問題,我就可以在印象筆記中搜索“價格”,那麼就會出來所有和價格有關的內容,按相關度排序,這樣我就能很快的找到可用的知識來解決眼前的問題了。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第三步:提取使用

打開大腦,放入知識,形成結構,你的個人的圖書館慢慢鑄建成型。

但是,如果你的學習到此為止的話,你頂多就是個圖書管理員,管理著偌大的知識庫,卻從來不使用…

聽的時候很激動,想的時候很感動,合上書後一動也不動,人到中年時發來一聲嘆息:學了很多知識,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廢話!

學了很多知識,當然是過不好一生的!

要過好一生,你得「使用」知識!

知識「沒有用」,是因為你沒「用」;不是因為你「沒用」,而是因為你沒「用」!

那如何把學到的知識,提取出來,真正變成自己的能力呢?

又進一步,讓你的「知行合一」呢?

我們下節課再講~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挺有啟發,我想邀請你幫我三個忙:

  1. 點贊並轉發到頭條,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到這篇內容(收藏不點贊,都是耍流氓 -_-)
  2. 關注我, 讓我們成為長期關係
  3. 關注公眾號「富研社」, 第一時間閱讀專欄最新課程

謝謝你的支持!

碎片化時代,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