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評|電腦勒索病毒是一次“成效顯著”的測試 南方快報 南方網

人工智能 黑客 殺毒軟件 防火牆 未來網新聞 2017-05-17

2天時間,150多個國家,逾20萬臺電腦“中招”。最新頗受全球關注的電腦勒索病毒——WannaCry(想哭),的的確確給很多人以一種想哭的衝動。

在一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在人們對技術“負面效應”的恐懼越來越集中於人工智能的時候,這場被歐洲刑警組織主任韋恩萊特描述為“範圍是此前未見的”網絡襲擊,則提出了問題的另一面:相對人工智能觸發的“科技VS倫理”爭議,同樣不能忽視“科技VS治理”挑戰。

到底發生了什麼?提起電腦病毒,今天的人們都不會陌生。概括地說,它是利用操作系統漏洞人為編制的用來操控和破壞他人計算機的惡意代碼。全球知名的計算機病毒,可以追溯到1998年一名臺灣大學生編寫的CIH病毒,據稱造成了5億美元的損失;接下來的近二十年時間裡,又先後出現過藉助郵件傳播的梅利莎(Melissa)、蠕蟲病毒“紅色代碼(CodeRed)”、能讓系統喪失更新補丁能力的“衝擊波(Blaster)”,以及能終止大量的反病毒軟件和防火牆軟件進程的“熊貓燒香(Nimaya)”,等等。

相比於這些,除了技術破壞力上的升級演化之外,“想哭(WannaCry)”的最大不同,就是“勒索”:電腦受感染後會顯示一個信息,告知用戶系統內的檔案已被加密,須向黑客支付約300美元的比特幣來“贖回”檔案。過往,黑客或不法分子編制電腦病毒,多有盜竊機密隱私或宣示性質,而且很多網絡竊取行為都是隱祕發生的,而此次WannaCry(想哭)在破壞性的基礎上,增加了赤裸裸勒索,變成了公然的挑戰法律行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