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已老,計算當立 人工智能的困局與曙光的破局

文/鄭凱

嘯而來的人工智能時代,總是充滿著矛盾和爭議。

悲觀情緒的代表者,諸如《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人工智能會是人類歷史上一場非常重要的革命,在生物學上也是一場非常重要的革命,會影響我們的生命和地球。”這個觀點看似有些悲觀,不過也迎合了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中的那句話:“再殘忍的資本家好歹要剝削工人,人工智能時代可能讓人們連這個價值都沒有。”

概念已老,計算當立 人工智能的困局與曙光的破局

好在樂觀的情緒仍然是主流的思想意識,正如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處長付廣義在2017曙光智能峰會上所說,“我們面對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變革的需求,人工智能已經全面滲透到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規模應用的拐點正在到來。”

當然,無論正面和負面的觀點如何碰撞,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和應用的普及,我們必須要做好迎接新時代的準備。

人工智能將賦予中國獨特的意義

首先,看大環境。互聯網讓中國第一次真正走到了全球技術創新的前列,但這由中國的網民基數龐大決定的,不完全是一次技術上的勝利,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引領創新,人工智能這條路是非走不可。

比如,今年7月20日我國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將人工智能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表示,政策環境對人工智能產業的支持正向更好的一面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中國人工智能“三步走”戰略、八大關鍵技術研究、數十個產業落地、AI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以及成立人工智能規劃推進辦公室等戰略規劃。這是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總體綱領,也為人工智能發展所需的技術環境打下了基礎。

概念已老,計算當立 人工智能的困局與曙光的破局

其次,我國也不缺少對人工智能的深入研究,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就提出了人工智能2.0的重要概念,他認為人工智能2.0的發展方向正好順應信息化發展的方向,並由此提出了人工智能2.0的五大新特徵:大數據上的深度學習和自我博弈進化技術等新興技術將形成大數據智能;基於網絡的群體智能已經萌芽;人機一體化技術導向混合智能;跨媒體推理已經興起;無人系統迅速發展。

概念已老,計算當立 人工智能的困局與曙光的破局

再有,中國工程院院士、曙光公司董事長李國傑的觀點認為,未來10-15年對經濟貢獻最大的可能不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新技術,而是信息技術(包括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融入各個產業的新產品、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新業態、產業鏈跨界融合的新模式。這些創新主要是已知技術的新組合。

第三,我們也擁有對人工智能投入巨大和目標明確的企業。正如潘雲鶴說,“我們高興地看到,中國很多聲勢顯赫企業,都紛紛在國家規劃的指導下,制定本區域、本單位的新一代AI發展規劃,準備摩拳擦掌,大幹一番”。

概念已老,計算當立 人工智能的困局與曙光的破局

以曙光公司為例,在青島舉辦智能峰會,註定了對人工智能投入提升到戰略高度。中科曙光總裁歷軍說,“曙光在過去幾年當中,也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發展。我們已經在一些超級計算機的應用方面,大量採用了人工智能的技術。可見,通過大量的技術積累和研究,曙光還將在人工智能領域延續技術流派的競爭力。

除此以外,我們可以看到國內的雲計算公司在今年紛紛發佈AI雲服務,以及諸多的科技公司,也從硬件、數據和算法的不同角度,深入人工智能行業。毫不誇張的說,互聯網時代成就了中國科技,而人工智能將成為中國科技的新圖騰。

不克服這三點,人工智能之路會難於登天

當然,我們常說行百里者半九十,人工智能的美好願景如果沒有多方面的支撐,也容易陷入困局。

第一,人工智能必然是長期投入的技術,短時間很難看到回報,這限制了很多企業對人工智能投入的持續性。正如李國傑所說,“歷史上重大基礎發明都是經過較長時間的技術改進和擴散之後才產生巨大經濟效益,人工智能也不應例外。”

比如人工智能的創業公司科大訊飛,市值約700億元,但淨利潤不到1.7億元,市盈率已經超過300倍。由此可見,目前人工智能的商業模式還難以支撐足夠的回報。所以,人工智能產業,除了利用資本輸血之外,還需要儘快的讓應用落地,打造成熟的商業模式,換取持續的技術投入和創新。

第二,人工智能的核心三要素是數據、算法和計算,而數據是最為基礎的要素。客觀的說,越是完整的數據鏈條,得出的算法就會越精細。但目前的數據連通,有可能成為限制人工智能發展的阻力。儘管中國的科技巨頭能夠通過其專有平臺獲得海量數據,但在創建一個標準統一、跨平臺分享的數據友好型生態系統方面,中國仍落後於美國。

第三,基礎設施仍然落後。李國傑也表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偏應用的研究還是多一些,基礎設施的部署偏少一點,在未來的實施中應高度重視打造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要跟數字化、網絡化、算法等要結合起來。”

不難理解,因為互聯網時代的影響,我國人工智能的應用技術與國外差距不大,甚至已經超過美國。但是基礎軟硬件與國外還有較大差距。在全球企業2000強名單中,美國有14家芯片公司和14家軟件公司,中國則一家都沒有。這種落差無疑是我國在人工智能上引領創新的一個重大隱患。

為產業破局,曙光緣何成為人工智能的符號

我們知道,曙光一直是國內科技公司當中最純正的技術派。曙光本身就是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創辦的企業,是國家863計劃智能計算機主題長期支持下成長起來的高技術公司。

所以,首先曙光對人工智能的投入是持久和持續的。智能應用一直是曙光公司關注的重點之一。曙光很早就和寒武紀共同研發芯片,佈局人工智能,通過曙光在服務器、雲計算領域極的優勢,雙方合作有望打造人工智能時代極具競爭力的底層計算基礎設施。

其次,早在2015年曙光就推出了數據中國戰略,我還記得歷軍當初說,“數據中國”的戰略意義在於,要讓全社會共享數據的價值。圍繞這一核心,曙光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編織一個覆蓋範圍最廣的“數據中國”網絡。這本質上其實就是一種數據的聯通價值,對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完整數據鏈至關重要。

概念已老,計算當立 人工智能的困局與曙光的破局

而在本次峰會上,曙光又發佈了“數據中國智能計劃”將“數據中國”戰略,在人工智能的維度上做了重大升級,旨在通過先進、高效的智能計算,讓數據變成智慧知識和智能服務能力。

第三,曙光一直是國內主要的IT基礎設施供應商,而在人工智能時代,這個角色依然會是曙光的自我定位。例如,在產品層面,曙光推出了“全浸沒式液冷AI訓練專用服務器”;與人工智能芯片獨角獸企業寒武紀科技聯合研發並推出了“全球首款基於寒武紀芯片的AI推理專用服務器”;在平臺服務層面,曙光推出人工智能管理平臺“SothisAI”;而在應用層面,曙光分享了“超大規模公共安全視頻內容分析系統”,該系統實現了深度整合N+1層神經網絡、萬路大規模視頻併發處理和10萬億數據秒級查詢響應等特點,為業界樹立了新的標杆。

事實上,人工智能的時代也是呼喚英雄的時代,也是一個需要符號化的時代。中國人工智能處在1.0到2.0的過渡期,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應用落地,都並不成熟,這些困擾人工智能發展的難題還依然存在,而曙光作為技術創新的引領者,有希望成為這個時代的符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