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理想壽命是70歲?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最好從3歲開始'

"

195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格醫生》中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上帝創造了驢子並對它說:我會賜予你50年的壽命,但是你將只能吃草,而且不會擁有智慧。你需要揹負中午從早到晚不停的工作!”驢子回答∶“這樣辛苦,那50年太久了,只讓我活20年就行了。”於是上帝答應了驢子的請求。

上帝又創造了狗並告訴它:“我給你25年的壽命,你必須替人類看家,做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吃人類給你的任何東西。”狗回答說:“活25年太久了,讓我活10年就好了!”於是上帝答應了狗。

上帝又創造了猴子並告訴它:我給你20年的壽命,你必須在樹上跳來跳去,做一些蠢事讓人開心。猴子回答說:“這麼愚蠢的活20年太久了,讓我活10年就好了!”上帝也答應了它。

最後,上帝創造了人類並對他說:我給你20年的壽命,做地球上唯一的理性生物,你將運用智慧去控制其他的動物並主宰世界。人類說:“上帝啊,我承擔著主宰世界和控制其他的動物重任,20年的壽命實在不夠啊!”

於是上帝把驢子放棄的30年、狗放棄的15年、及猴子放棄的10年都給了人類。從此,人類過了20年人樣的生活;結婚後花了30年像只驢子一樣的揹負重擔;當他的孩子離家後,又花了15年如狗一般的看家,吃任何別人給他的東西,然後漸漸老去而退休;剩下的10年,他像猴子般的在屋子和孩子間轉來轉去,盡做些蠢事為的是取悅兒孫。

"

195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格醫生》中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上帝創造了驢子並對它說:我會賜予你50年的壽命,但是你將只能吃草,而且不會擁有智慧。你需要揹負中午從早到晚不停的工作!”驢子回答∶“這樣辛苦,那50年太久了,只讓我活20年就行了。”於是上帝答應了驢子的請求。

上帝又創造了狗並告訴它:“我給你25年的壽命,你必須替人類看家,做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吃人類給你的任何東西。”狗回答說:“活25年太久了,讓我活10年就好了!”於是上帝答應了狗。

上帝又創造了猴子並告訴它:我給你20年的壽命,你必須在樹上跳來跳去,做一些蠢事讓人開心。猴子回答說:“這麼愚蠢的活20年太久了,讓我活10年就好了!”上帝也答應了它。

最後,上帝創造了人類並對他說:我給你20年的壽命,做地球上唯一的理性生物,你將運用智慧去控制其他的動物並主宰世界。人類說:“上帝啊,我承擔著主宰世界和控制其他的動物重任,20年的壽命實在不夠啊!”

於是上帝把驢子放棄的30年、狗放棄的15年、及猴子放棄的10年都給了人類。從此,人類過了20年人樣的生活;結婚後花了30年像只驢子一樣的揹負重擔;當他的孩子離家後,又花了15年如狗一般的看家,吃任何別人給他的東西,然後漸漸老去而退休;剩下的10年,他像猴子般的在屋子和孩子間轉來轉去,盡做些蠢事為的是取悅兒孫。

人類的理想壽命是70歲?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最好從3歲開始

生命是一場永恆不變的話題,從古至今,人類始終懷有對壽命的渴望。

從秦始皇匯聚天下方士研究長生不死藥,到近代科學不斷對生命的研究。人類一直在探索如何能延長自身的壽命,甚至在一些文學著作中也表達出對長生的願景,例如在《西遊記》中,貫穿著一條隱線,那就是長生!孫悟空求仙訪道的初衷也不過是為了長生,那一路八十一難,大多數妖精抓唐三藏也是為了長生。地仙之祖鎮元子連觀音菩薩都要讓其三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手中掌握著吃了能長生的人蔘果樹。

然而,長生終究只是美好的願望,“死亡”才是無法迴避的話題。

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提出過一個觀點,他認為現階段科學條件下,人類的生命質量會在70-75歲階段快速下降,所以人類的理想壽命應該在65-70歲之間,超過這個年齡,就會面臨各種疾病的折磨,還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記憶和正常的智力,另一方面,其家庭也會面臨更大的贍養負擔。

我們今天不去探討生存與死亡的宏大命題,而是對於死亡,你是否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正如很多偉大的知識是無法從課本上學到的,比如,如何正確的看待死亡、理解死亡。

在我國自古便有“好死不如賴活著”之說,《西藏生死書》裡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是的,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在傳統教育中,死亡教育也一直是我們所缺失的一課。臺灣教育專家張淑美說的: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不久前一則新聞:一名17歲的二年級高二男孩因與母親吵架而從他母親面前的橋上跳下。這樣的慘劇並非個例,根據中美精神病學術會議顯示,自殺已成為中國18歲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低齡化趨勢日漸嚴重。

一個個悲痛的事例,一條條鮮活的生命,缺失死亡教育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殘、甚至是自殺,他們對生命完全沒有敬畏感。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心理學與倫理學系副教授王雲嶺曾說過,死亡文化和生死教育這門課讓孩子對死亡、事業、社會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思考,從而做出更合理的人生規劃,“名為談死,實為論生”。

其實哪怕不想告訴孩子,孩子也完全可以通過自我的感知從而認識死亡。美國一本名為《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命與死亡》的書籍稱:小孩的心靈跟成人一樣,對死亡充滿了疑惑和焦慮。

"

195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格醫生》中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上帝創造了驢子並對它說:我會賜予你50年的壽命,但是你將只能吃草,而且不會擁有智慧。你需要揹負中午從早到晚不停的工作!”驢子回答∶“這樣辛苦,那50年太久了,只讓我活20年就行了。”於是上帝答應了驢子的請求。

上帝又創造了狗並告訴它:“我給你25年的壽命,你必須替人類看家,做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吃人類給你的任何東西。”狗回答說:“活25年太久了,讓我活10年就好了!”於是上帝答應了狗。

上帝又創造了猴子並告訴它:我給你20年的壽命,你必須在樹上跳來跳去,做一些蠢事讓人開心。猴子回答說:“這麼愚蠢的活20年太久了,讓我活10年就好了!”上帝也答應了它。

最後,上帝創造了人類並對他說:我給你20年的壽命,做地球上唯一的理性生物,你將運用智慧去控制其他的動物並主宰世界。人類說:“上帝啊,我承擔著主宰世界和控制其他的動物重任,20年的壽命實在不夠啊!”

於是上帝把驢子放棄的30年、狗放棄的15年、及猴子放棄的10年都給了人類。從此,人類過了20年人樣的生活;結婚後花了30年像只驢子一樣的揹負重擔;當他的孩子離家後,又花了15年如狗一般的看家,吃任何別人給他的東西,然後漸漸老去而退休;剩下的10年,他像猴子般的在屋子和孩子間轉來轉去,盡做些蠢事為的是取悅兒孫。

人類的理想壽命是70歲?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最好從3歲開始

生命是一場永恆不變的話題,從古至今,人類始終懷有對壽命的渴望。

從秦始皇匯聚天下方士研究長生不死藥,到近代科學不斷對生命的研究。人類一直在探索如何能延長自身的壽命,甚至在一些文學著作中也表達出對長生的願景,例如在《西遊記》中,貫穿著一條隱線,那就是長生!孫悟空求仙訪道的初衷也不過是為了長生,那一路八十一難,大多數妖精抓唐三藏也是為了長生。地仙之祖鎮元子連觀音菩薩都要讓其三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手中掌握著吃了能長生的人蔘果樹。

然而,長生終究只是美好的願望,“死亡”才是無法迴避的話題。

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提出過一個觀點,他認為現階段科學條件下,人類的生命質量會在70-75歲階段快速下降,所以人類的理想壽命應該在65-70歲之間,超過這個年齡,就會面臨各種疾病的折磨,還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記憶和正常的智力,另一方面,其家庭也會面臨更大的贍養負擔。

我們今天不去探討生存與死亡的宏大命題,而是對於死亡,你是否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正如很多偉大的知識是無法從課本上學到的,比如,如何正確的看待死亡、理解死亡。

在我國自古便有“好死不如賴活著”之說,《西藏生死書》裡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是的,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在傳統教育中,死亡教育也一直是我們所缺失的一課。臺灣教育專家張淑美說的: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不久前一則新聞:一名17歲的二年級高二男孩因與母親吵架而從他母親面前的橋上跳下。這樣的慘劇並非個例,根據中美精神病學術會議顯示,自殺已成為中國18歲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低齡化趨勢日漸嚴重。

一個個悲痛的事例,一條條鮮活的生命,缺失死亡教育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殘、甚至是自殺,他們對生命完全沒有敬畏感。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心理學與倫理學系副教授王雲嶺曾說過,死亡文化和生死教育這門課讓孩子對死亡、事業、社會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思考,從而做出更合理的人生規劃,“名為談死,實為論生”。

其實哪怕不想告訴孩子,孩子也完全可以通過自我的感知從而認識死亡。美國一本名為《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命與死亡》的書籍稱:小孩的心靈跟成人一樣,對死亡充滿了疑惑和焦慮。

人類的理想壽命是70歲?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最好從3歲開始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過程,我們不應該讓孩子陷入疑惑和焦慮之中。

正因如此,家長們才更應該向孩子進行正確的死亡教育。而死亡教育更應該從小抓起

兒童心理學家M. Nagy研究發現, 3~10 歲的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存在3個階段:

第一階段:認為死亡只是短暫的分離,死去的東西還會回來。第二階段:認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運的人,是不會死的。第三階段:認為死亡不可避免,它是生命中必然的過程。

這套認知理論,證實了孩子是會主動觀察生命跡象的。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死亡,不是教人怎麼死亡,而是教人珍惜生命。因此,家長們平日裡的引導和溝通至關重要。

1、 死亡並不神祕,只是自然規律

對孩子客觀解釋死亡是什麼,比如心跳停止、呼吸停止、思考停止等;再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進行進一步的解釋,如鮮花凋零、落葉歸根,再到小魚翻白、小狗死亡,這些都是自然的規律,是不可避免的,再最後引申到人類的逝去。

2、 孩子接觸死亡並不可怕,可以使用具有比喻暗示意義的材料

從國外經驗來看,幼兒園進行死亡教育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通過讀繪本、看視頻、討論會等形式開展生死教育,和孩子一起分享《一片葉子落下來》《活了 100 萬次的貓》《湯姆的外公去世了》等與生命教育相關的書本、影片故事。

3、 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坦誠表達家長的情感

通過以上的引導,孩子開始體驗了分離、死亡的悲傷,並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此時,如果發生親友離世,家長可以和孩子坦誠地表達出自己的悲傷,使孩子感受生命的溫暖和勇敢。

4、 正向引導,樹立孩子對生命積極向上的意識

對親人的思念是人之常情,讓孩子知道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盡頭,遺忘才是。

因此,我們要常懷思念,更要樹立熱愛生活、積極勇敢的人生態度,珍惜時光,珍惜生命。

"

195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格醫生》中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上帝創造了驢子並對它說:我會賜予你50年的壽命,但是你將只能吃草,而且不會擁有智慧。你需要揹負中午從早到晚不停的工作!”驢子回答∶“這樣辛苦,那50年太久了,只讓我活20年就行了。”於是上帝答應了驢子的請求。

上帝又創造了狗並告訴它:“我給你25年的壽命,你必須替人類看家,做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吃人類給你的任何東西。”狗回答說:“活25年太久了,讓我活10年就好了!”於是上帝答應了狗。

上帝又創造了猴子並告訴它:我給你20年的壽命,你必須在樹上跳來跳去,做一些蠢事讓人開心。猴子回答說:“這麼愚蠢的活20年太久了,讓我活10年就好了!”上帝也答應了它。

最後,上帝創造了人類並對他說:我給你20年的壽命,做地球上唯一的理性生物,你將運用智慧去控制其他的動物並主宰世界。人類說:“上帝啊,我承擔著主宰世界和控制其他的動物重任,20年的壽命實在不夠啊!”

於是上帝把驢子放棄的30年、狗放棄的15年、及猴子放棄的10年都給了人類。從此,人類過了20年人樣的生活;結婚後花了30年像只驢子一樣的揹負重擔;當他的孩子離家後,又花了15年如狗一般的看家,吃任何別人給他的東西,然後漸漸老去而退休;剩下的10年,他像猴子般的在屋子和孩子間轉來轉去,盡做些蠢事為的是取悅兒孫。

人類的理想壽命是70歲?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最好從3歲開始

生命是一場永恆不變的話題,從古至今,人類始終懷有對壽命的渴望。

從秦始皇匯聚天下方士研究長生不死藥,到近代科學不斷對生命的研究。人類一直在探索如何能延長自身的壽命,甚至在一些文學著作中也表達出對長生的願景,例如在《西遊記》中,貫穿著一條隱線,那就是長生!孫悟空求仙訪道的初衷也不過是為了長生,那一路八十一難,大多數妖精抓唐三藏也是為了長生。地仙之祖鎮元子連觀音菩薩都要讓其三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手中掌握著吃了能長生的人蔘果樹。

然而,長生終究只是美好的願望,“死亡”才是無法迴避的話題。

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提出過一個觀點,他認為現階段科學條件下,人類的生命質量會在70-75歲階段快速下降,所以人類的理想壽命應該在65-70歲之間,超過這個年齡,就會面臨各種疾病的折磨,還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記憶和正常的智力,另一方面,其家庭也會面臨更大的贍養負擔。

我們今天不去探討生存與死亡的宏大命題,而是對於死亡,你是否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正如很多偉大的知識是無法從課本上學到的,比如,如何正確的看待死亡、理解死亡。

在我國自古便有“好死不如賴活著”之說,《西藏生死書》裡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是的,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在傳統教育中,死亡教育也一直是我們所缺失的一課。臺灣教育專家張淑美說的: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不久前一則新聞:一名17歲的二年級高二男孩因與母親吵架而從他母親面前的橋上跳下。這樣的慘劇並非個例,根據中美精神病學術會議顯示,自殺已成為中國18歲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低齡化趨勢日漸嚴重。

一個個悲痛的事例,一條條鮮活的生命,缺失死亡教育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殘、甚至是自殺,他們對生命完全沒有敬畏感。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心理學與倫理學系副教授王雲嶺曾說過,死亡文化和生死教育這門課讓孩子對死亡、事業、社會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思考,從而做出更合理的人生規劃,“名為談死,實為論生”。

其實哪怕不想告訴孩子,孩子也完全可以通過自我的感知從而認識死亡。美國一本名為《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命與死亡》的書籍稱:小孩的心靈跟成人一樣,對死亡充滿了疑惑和焦慮。

人類的理想壽命是70歲?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最好從3歲開始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過程,我們不應該讓孩子陷入疑惑和焦慮之中。

正因如此,家長們才更應該向孩子進行正確的死亡教育。而死亡教育更應該從小抓起

兒童心理學家M. Nagy研究發現, 3~10 歲的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存在3個階段:

第一階段:認為死亡只是短暫的分離,死去的東西還會回來。第二階段:認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運的人,是不會死的。第三階段:認為死亡不可避免,它是生命中必然的過程。

這套認知理論,證實了孩子是會主動觀察生命跡象的。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死亡,不是教人怎麼死亡,而是教人珍惜生命。因此,家長們平日裡的引導和溝通至關重要。

1、 死亡並不神祕,只是自然規律

對孩子客觀解釋死亡是什麼,比如心跳停止、呼吸停止、思考停止等;再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進行進一步的解釋,如鮮花凋零、落葉歸根,再到小魚翻白、小狗死亡,這些都是自然的規律,是不可避免的,再最後引申到人類的逝去。

2、 孩子接觸死亡並不可怕,可以使用具有比喻暗示意義的材料

從國外經驗來看,幼兒園進行死亡教育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通過讀繪本、看視頻、討論會等形式開展生死教育,和孩子一起分享《一片葉子落下來》《活了 100 萬次的貓》《湯姆的外公去世了》等與生命教育相關的書本、影片故事。

3、 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坦誠表達家長的情感

通過以上的引導,孩子開始體驗了分離、死亡的悲傷,並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此時,如果發生親友離世,家長可以和孩子坦誠地表達出自己的悲傷,使孩子感受生命的溫暖和勇敢。

4、 正向引導,樹立孩子對生命積極向上的意識

對親人的思念是人之常情,讓孩子知道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盡頭,遺忘才是。

因此,我們要常懷思念,更要樹立熱愛生活、積極勇敢的人生態度,珍惜時光,珍惜生命。

人類的理想壽命是70歲?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最好從3歲開始

死亡教育不應該在家庭發生變故的時候才開始,而是應該抓住每一個機會。

地上的落葉、死去的昆蟲、離去的寵物,清明時節祭拜故人,這些都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好機會。

孩子接觸死亡並不可怕,它並非美化死亡,而是教人珍惜生命。死亡教育同樣也是生命教育,要讓孩子懂得生命的長河是一個又一個色彩的延續,每一個個體。不論是已經離開的,還是現在和未來的,都有他們的位置,並且構成了整條軌道的繽紛。

所以,生時珍惜,敬畏死亡;死時淡然,無悔生命。

我想這是給孩子們最好的生命教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