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聽、大數據、比特幣與區塊鏈的興衰:《地平線:深入暗網》

文 | Turing

這幾日,朱利安·阿桑奇的引渡之戰正式拉開帷幕,全世界的新聞媒體都被他鬧得沸沸揚揚。阿桑奇何許人也?他是“維基解密”的創始人,被稱為“黑客羅賓漢”。他一手創建的維基解密,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密信息的公報源,9萬多份駐阿美軍祕密文件的洩密、以及其餘諸多政治醜聞的披露就是他的手筆。他認為,公共治理機構的祕密文件和信息的透露,對大眾來說是件有益的事。

BBC在2014年曾在自己的科技紀錄片系列《地平線》中,拍攝了一部《地平線:深入暗網》。彼時,作為嘉賓的朱利安·阿桑奇還並未身陷囹圄,而與他一同作為嘉賓的,還有公認的“互聯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與“稜鏡監聽醜聞”的披露者愛德華·斯諾登。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除了是一名電影愛好者,也是一名信息安全愛好者(也就是灰帽子啦)。而在我看來,不管哪一個方面,作為世界頂級的紀錄片製作方BBC,都在這部中作品中展現了它一貫的高水準。這部紀錄片深入淺出的講解了暗網的誕生與發展,同時極具前瞻性的關注了比特幣與區塊鏈的興衰;高超工藝水準與敘事節奏,更讓這部紀錄片具有極佳的可看性。

監聽、大數據、比特幣與區塊鏈的興衰:《地平線:深入暗網》

起:數據與監聽

觀看這部紀錄片,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它“起承轉合”的經典敘事結構。其中第一部分就是“起”,也就是“暗網為什麼誕生”。

影片開頭,黑暗中突然打開的探照燈是極具BBC特色的起手式。“萬維網距誕生起僅過了25年,但它的觸角卻以深入我們的生活。”隨後,畫面從極慢轉為極動,晃動的手持鏡頭與快速切換的場景,勾勒出了現代數據生活的圖景。

探照燈象徵著被照明的祕密,即我們的隱私。而這光線,就是我們每天在互聯網上生產的數據。據IDC發佈《數據時代2025》的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產生的數據將從2018年的33ZB增長到175ZB,相當於每天產生491EB的數據。

那麼175ZB的數據到底有多大呢?1ZB相當於1.1萬億GB。如果把175ZB全部存在DVD光盤中,那麼DVD疊加起來的高度將是地球和月球距離的23倍(月地最近距離約39.3萬公里),或者繞地球222圈(一圈約為四萬公里)。目前美國的平均網速為25Mb/秒,一個人要下載完這175ZB的數據,需要18億年。

但隨後,影片為我們揭露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雖然我們的網絡看似高高在上、飄在雲端,但它仍然、並且必然存在一個物質世界的載體:信息線纜。而這些線纜需要在一個個數據處理中心集中並再次分發——而這些數據中心,都建立在具有主權的國土上。影片以英國為例,英國的康沃爾郡擁有一個數據中心,用來處理跨海線纜傳輸的信息,超過25%的數據在這裡中轉。但是,它同時也處於英國政府的管理之下。

英國的政府官員常說他們並沒有足夠的人手來處理這些數據,一次來否認監聽的說法。但影片告訴我們,這一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處理這些數據的不是人,而是機器。通過一系列算法和設置,AI能夠輕鬆定位到敏感信息的特徵碼。舉個例子,就像我們按照部首查字法去查字典一樣,AI也能夠通過一系列優先級不同的信息特徵,來精確定位操作者想要追蹤的信息。

在影片中,BBC邀請了牛津大學網絡研究所的懷特博士、互聯網之父伯納斯-李和維基解密的阿桑奇來討論這個問題,並得出了結論:網絡時代,人們的一舉一動都是數據:點的外賣、搜索的結果、乘車的路線甚至智能家居的記錄....“POWER”(力量/權力雙關)不再是培根所說的“知識”,而是更海量的信息和數據。

監聽、大數據、比特幣與區塊鏈的興衰:《地平線:深入暗網》

信息的“洩露”,很多時候是用戶自願的——作為享受互聯網便利的代價

承:暗網的誕生

在闡述了暗網誕生的背景與原因:人們希望擁有匿名性來避開監聽之後,影片正式將視角轉向了暗網誕生的過程。

什麼是暗網呢?據互聯網數據中心報告顯示,在過去數年,全球的數據量都在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會超過40ZB,相當於4萬億GB,平均全球每人600多GB(這還是包含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非網絡人口)。如此龐大的數據,能被日常訪問方式——即各種搜索引擎檢索到的,不足10%。互聯網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人們能看到的只有海面上的一角。那些無法被檢索到的頁面,被稱為“深網”(DEEP WEB),而那些因為刻意隱藏而導致無法被檢索的深網,就是“暗網”(DARK WEB)。

在影片中,BBC邀請了“暗網大門”Tor路由(即洋蔥路由,The onion routing)的奠基人大衛·喬姆和現任維護者雅各布·阿普勒鮑姆為觀眾闡釋洋蔥路由的核心思想:對於信息加密來說,信息的收發人與收發時間,和信息本身同等重要。

監聽、大數據、比特幣與區塊鏈的興衰:《地平線:深入暗網》

洋蔥路由的原理示意圖,影片中有詳細的動態演示與解說

轉:比特幣、區塊鏈與地下交易

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無缺的東西,與匿名性有關的更是如此。影片在這裡做了一個轉折,向大家介紹了“暗網”在成功之後,帶來的黑暗圖景——它同時也會成為犯罪的溫床。

因為暗網的匿名性與不可追蹤性,天然的成為了地下交易最中意的場所。影片以曾經(並且現在依然)是暗網最大交易市場的網站“絲綢之路”為例,介紹了被加密技術包庇的犯罪:兒童色情、槍支彈藥、違禁藥品甚至買凶殺人,通通可以在這裡買到,這裡幾乎就是犯罪者的淘寶!世界各國警方經過艱難的偵查,最終(用傳統刑偵手段)抓獲了疑似絲路運營者的“恐怖海盜羅伯茨”羅斯·烏布里希。絲路也隨之關閉。但可怕的是,沒過多久“絲綢之路”網站,又悄然重新上線了....

在影片中,BBC邀請了彼得·陶德作為嘉賓,為我們講解暗網地下交易的邏輯——比特幣與區塊鏈。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的身份人們至今未知,但彼得·陶德毫無疑問是整個區塊鏈貨幣體系的重要開發者之一,他一手開發了比特幣交易的錢包系統。這種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使用整個交易網絡的參與者來共同記錄加密的信息——而無需受到政府和銀行的監管,簡直是地下交易的絕配。雖然近年來資本市場入局區塊鏈和比特幣,把幣價炒得天翻地覆——但至今,比特幣仍然是所有地下交易最廣泛使用的電子貨幣。

監聽、大數據、比特幣與區塊鏈的興衰:《地平線:深入暗網》

既然是貨幣,那麼金融犯罪自然也會參上一腳啦,我馬賽克的部分,甚至就是一個地下網絡賭場的廣告。

合:隱私與加密的未來

在影片的最後,關注的重點被重新拉回暗網,以及暗網的本質:隱私,加密與匿名。在介紹完一個問題後,給出合理的展望與討論,這也是我最能看出紀錄片水平的地方:總結與思考。BBC在這一環節同樣給出了完美的答卷。

在這一環節,BBC訪問了著名網絡安全公司卡巴斯基的創始人卡巴斯基先生,卡巴斯基在影片中給出了自己的想法:人們需要的不是實名制下的面具,而是匿名制下的通行證。網絡行為可以採用二元形式進行,在某些非敏感操作部分,人們應該保持默認的匿名;而在銀行卡等敏感操作時,使用受監管的有限制的實行。

BBC還深入直擊了一個絕密級祕鑰重置的頂級會議,這場會議由“互聯網教父”史蒂夫·克羅克主持,他是互聯網地址分配機構的主席。互聯網的地址,也就是IP和域名,是人們定位到一個頁面的主要依據,就像線下的收貨地址一樣。這次會議,旨在探討一系列有關域名的加密,來從另一途徑保障人們對信息的保密性需求,避免虛假信息,改善暗網對犯罪的包庇。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的類似會議,來保證人類能夠安全、高效得使用互聯網,向他們致敬。

監聽、大數據、比特幣與區塊鏈的興衰:《地平線:深入暗網》

這是會議現場,二十多位世界各地的頂尖數學家、密碼學家、信息學家和工程師參與了會議,並由三位值得信任的專家嚴格按照長達數十步的流程進行“二十年來最大的一次安全升級”

如果一定要把世界上的紀錄片分為兩種,我的分類方法是:BBC出品,以及其它。這不僅是因為BBC一以貫之的精良製作,還包括了它的作品中始終內蘊的人文氣質與知識分子式的責任感。紀錄片是我們認識更曠闊天地的窗口,而BBC紀錄片獨特的視角、理中客的分析與深刻的思考,無疑是值得所有紀錄片創作者、乃至觀眾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