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府文廟邊上的古大厝,兄弟同懷登科,走出兩個大學校長

泉州府文廟邊上的古大厝,兄弟同懷登科,走出兩個大學校長

走進府文廟邊上的後城街,石板路兩旁都是砌著紅磚的聯排大厝。這裡藏著一個教育世家,三代人從事教育工作超過了兩百年。清朝時祖上出了兩個舉人,兄弟同懷登科;百年過去,如今這裡又走出了兩個大學校長。

兄弟同懷登科

在靠近八卦溝的陽臺上,整個府文廟廣場盡收眼底,退休後楊翔翔老先生和老伴搬到了這套小時候落腳的舊居住。

從小就讀的府文廟平民小學就在家門口,他記得那時祖母會搬條凳子坐在教室後面“陪讀”,監督學習,其實楊家書香門第的家風早已傳承百年。

泉州府文廟邊上的古大厝,兄弟同懷登科,走出兩個大學校長

清朝時楊家曾出了兩個“舉人”。光緒年間,楊翔翔大伯公楊家春應試中舉;三叔公楊家棟亦於11年後中舉,楊家老宅大廳就曾有“同懷登科”的大牌匾懸掛。

倆人得來的功名背後其實離不開楊翔翔祖父,彼時是楊翔翔祖父以輟學為代價,同父親“打錫”補貼家用供兩位兄弟上學。

也難怪後來楊翔翔祖父、大伯公、三叔公兄弟之間親睦友愛,在古城內聞名遐邇。楊宅大門兩旁也書寫著他們履行的楊家祖訓:世情練達無三惑,心跡光明有四知。

一輩子撲在教育上

這套後城街舊宅在上世紀90年代翻了新,有滿院子的綠植,走過院子,我們在前廳坐著,頭頂便是2000年泉州市政府頒發的“教育世家”牌匾。

泉州府文廟邊上的古大厝,兄弟同懷登科,走出兩個大學校長


楊翔翔原是華僑大學副校長,此前他大半輩子都撲在了教育工作上。

18歲遠赴上海交通大學學習動力機械製造,一畢業就留校當助教。當年為了改變此前舊遺留下來的高等教育佈局不合理現狀,國家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楊翔翔便輾轉西安教了7年書。

1960年,周恩來批准設立了中國第一所以“華僑”命名的高等學府,國立華僑大學。四年後以文科為主的華大增設工科專業,楊翔翔與夫人調入華大,他也參與了華僑大學化工系的籌辦。

調令之前,楊翔翔夫人於東華大學任教,從此他們都成了華僑子弟。

泉州府文廟邊上的古大厝,兄弟同懷登科,走出兩個大學校長


楊翔翔一生都與教育分不開,直到1996年榮休卸任。

榮休後他過了兩年安逸日子,“但是‘好景不長’”,老先生開玩笑說道。卸了擔子,他終於能隨心所欲讀讀書,寫寫自家小史,無奈經不住好友樑披雲動員,1998年楊翔翔再次出山,出任了黎明大學校長。

樑披雲為著名詩人、國學大師、教育家,也是黎明大學創辦者及首任校長。此前樑披雲曾在蔡元培、馬敘倫的指導下與當時社會知名人士創辦了黎明高中。

在楊翔翔帶領下的黎大,完成了從中山北路舊址至如今通港西街新校區的整體搬遷。

此時終於更能理解老先生家裡懸掛著的另一幅牌匾,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杜祖貽先生題字——翔翔校長,“高教元勳”。

泉州府文廟邊上的古大厝,兄弟同懷登科,走出兩個大學校長


85歲的日子

楊翔翔先生看起來並不像85歲高齡,如今他時常回華大散步,酷愛運動的他至今還在校園泳池裡游泳。採訪當天早上,他才與一群舊友從華大至清涼園郊遊。

他的書房曾經掛著一幅歌德的名言:“假如你失去財富,失之甚少/ 假如你失去勇氣,失之甚多/假如你失去進取,你就喪失了一切。”

這也難怪,1984年他剛升任華大副校長,1985年便申請到美國留學,彼時他已年過半百。在美國中部的堪薩斯州,一位50歲的先生研讀著傳熱學。

如今他書房櫃子裡滿滿當當的書籍,見證著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足跡。

他曾多次遠赴德國、美國、加拿大與東南亞地區講學,退休後更是與研究生協力合作,耕耘出了一部96萬字的煌煌鉅作——《延伸表面傳熱研究》,想起他書房的電腦旁邊連接著打印機設備,倒也不足為奇了。

泉州府文廟邊上的古大厝,兄弟同懷登科,走出兩個大學校長


走出楊先生家,在石板路上遠眺對面的府文廟,想象著幾十年前這裡曾經有一位祖母陪讀的學生,卻在後來培育了多少位飽學之士。

現在楊翔翔女兒及女婿接下了教育的接力棒,女婿現任華僑大學副校長,女兒也在華大教育崗位上兢兢業業。就像此前,他接下了父親的接力棒,奔向教育事業。父親曾在菲律賓任教職,楊翔翔笑著說起早些時候出外謀生,泉州許多都是互相介紹,整街整街下南洋的。

這一家,三代從教,超過200年的教齡,實在不負“教育世家”的榮耀。

文 / 桂綸鎂 圖 / 呂波

來源:海峽都市報閩南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