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離家出走的女兒,你可聽到媽媽的懺悔?

全職媽媽 日語 故事 閒時花開官方賬號 2018-11-27

作者:劉娜

我那離家出走的女兒,你可聽到媽媽的懺悔?

孩子,

我只想讓你走上正確的路,

卻沒有體味到你內心的苦。

◆◆◆

暑假的週末,小區顯得格外熱鬧。

下棋的老人坐在小花園裡,為一個棋子爭得面紅耳赤。放假的孩子,汗流浹背又不知疲倦地在院子裡瘋跑。

樓下鄰居剛大學畢業的女兒,挽著爸爸媽媽的手去商場購物,邊往門樓外走邊商量著如何錯開堵車高峰期。

樓上鄰居剛生了寶寶的兒子,攜妻帶子從城市那端的新家,趕到城市這端的父母家過週末。

50歲的她,獨自坐在陽臺上,看著周遭歡騰又和睦的一切,羨慕得眼眶酸熱,又難過得淚流滿面。

有人敲門,聲音急促,她慌忙跑過去,卻是送快遞的。

電話響起,號碼陌生,她趕緊去接通,卻是房產中介。

兩年零10個月,一千零三十個日日夜夜,門口驟然響起的腳步聲,大風搖動窗戶的吱呀聲,樓下有人喊“媽”的呼喚聲,都會讓她驚慌失措又心懷希望:會不會是女兒回來了?

但,沒有,一次也沒有。

那個她養育了20多年、付出了所有的女孩,自從兩年多前頭也不回地離開家,就拉黑了她這個媽媽的手機號,屏蔽了她的微信,刪掉了她的郵件,撇清了和她有關的一切。

比一個沒有任何關係的陌生人還要冰冷。

兩年零10個月裡,50歲的她患了病,做了手術,哭壞了眼睛,打敗了抑鬱症,告別當了18年的家庭主婦,重返職場工作重拾人生愛好,人前歡顏人後淒涼地活著,只希望有一天,女兒推開家門時,她能以最好的狀態迎接。

但,沒有,一次也沒有。

年滿26週歲的女兒,就像小時候和她玩捉迷藏一般調皮,鑽入北京這個超級大都市某個她怎麼找也找不到的角落裡,任憑她怎麼呼喚怎麼哀求怎麼贖罪,都不願現身,不願像小時候那樣乖巧地說:“媽媽,媽媽,我在這裡呢。”

“一切都是我的錯。”想到這裡,她又開始痛恨自己。

但,痛恨有什麼用呢?

我那離家出走的女兒,你可聽到媽媽的懺悔?

想念女兒想到痛不欲生時,她喜歡打開相冊,翻看女兒從小到大的那些照片。從肥嘟嘟的小腳丫、肉嘟嘟的小嘴巴,到青澀澀的小豁牙、齊整整的學生頭,再到明亮亮的大眼睛、亭亭立的大女孩。

每當這時,過去20多年裡,那些清晰如昨又艱難如初的往事,都會從手中的照片和時光的皺紋裡緩緩起身,步步向她走來——

女兒4歲那年,母親病逝,父親身體不好,她為了老人和孩子,辭職做起了全職媽媽,這一辭就是18年。

18年的居家生活中,她放棄成長,沒有夢想,忘掉自己。女兒的成績和進步,就是她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和寄託,最大的歡喜和驕傲。

直到多年後,女兒掙脫她,不願見她,不願回家,她才絕望地意識到:

不懂得和孩子一起成長進步的母親,是可悲又可憐的。

沒學會適時放手和得體退出的母親,是可怕又可憎的。

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去幹涉的母親,終有一天是被拋棄的。

但她依舊會重溫過去20多年裡,母女兩人相處的那些溫暖點滴——

小學三年級時,女兒得了肺炎,3個月不能上學,天天在醫院打吊針。

作為媽媽的她,擔負起女兒輔導老師的職責,每天給病床上的孩子輔導功課,幫女兒在期末考試時,數學考了99分,語文考了100分。

大學時,女兒為考級,每天瘋狂地背誦英語。

為幫助女兒糾錯,她在深夜女兒入睡後,把不認識的英文單詞標上音標,自己做到熟讀熟背,這樣女兒背誦出錯時,她才能及時指出來。

女兒因迷戀濱崎步,喜歡上日語。她二話不說,省吃儉用,直接給女兒報了日語直通車。

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她堅持站在教室外陪女兒學日語,站麻了腿,站酸了腰,站疼了腳,也捨不得離開,只為女兒出來時,她手中那些好吃的食物永遠溫熱著。

那時,女兒是聽話的,可控的,懂事的。她是忙碌的,滿足的,幸福的。就像很多的媽媽和孩子那樣。

2013年5月,獲得優秀獎學金和優秀大學生的女兒,順利大學畢業了。

為覓得一份如意的工作,她陪著女兒四處面試,就像一個助理一樣,拎著大包小包面試的衣裳、配鞋,直至女兒被一家知名外企HR公司錄用……

那時,她就像一個張開翅膀的母雞,呵護著羽翼未豐的女兒,不讓她淋雨,不讓她受驚,不讓她捱餓,但也剝奪了女兒親歷風雨、搏鬥凶險、走過坎坷的權利,戕害了女兒感悟生命、體味成敗、找到自己的勇氣。

“我錯了。我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以愛的名義,替你做了太多自以為正確的事,剝奪你成為一個獨立人的權利。

愛是本質是自由,是成全,而不是控制和佔有。現在,我懂了,但你在哪裡呢?”

女兒離家出走的某天深夜,思念成殤又羞愧滿懷的她,通過微信給女兒發出這樣一條信息。

就像過去兩年多她發過的千百條收不到回覆的信息一樣,那個孤枕難眠的夜裡,她依舊沒有等來那夢寐以求的“滴”的一聲脆響。

我那離家出走的女兒,你可聽到媽媽的懺悔?

親子間最大的誤解是,父母拼盡全力阻止孩子少吃苦頭少走彎路,卻忘記了那些苦頭是人生必吃的良藥,那些彎路是步入坦途的必經之道,而那些風雨兼程中的淚笑歌哭,是孩子成為自己的寶貴財富。

她也是如此。

女兒工作後,她依舊像小時候那樣要求她的一言一行,在意她的一顰一笑,監視她的一舉一動。

但女兒不願再做躲在媽媽羽翼後面的那隻小雞,她渴望成為一隻天鵝,衝破牢籠,翱翔空中,歷經風雨,遇見彩虹。

女兒有了喜歡的人。作為母親的她瞭解後堅決反對,因為那個男子不是她喜歡的類型,她覺得這樣一個男人根本不會給女兒想要的幸福。

親密無間的母女二人,因為女兒愛戀和生活瑣事,從無話不談到心有間隙,從矛盾重重到惡語相向。

就好像,一夜之間,女兒就成了她最熟悉的陌生人。

“小時候,你多麼乖巧多麼懂事,現在,你看看你成了什麼樣子!”她指責道。

“你少管我,我對我自己的選擇負責!”女兒反駁她。

“為了你,我付出了這麼多,你竟然如此待我!”她哭訴。

“你根本就不是為我好,你是為了你自己的自私!”女兒反脣相譏。

家中爭吵不斷,母女疏離冷戰。

直到有一天,女兒帶男朋友回來,矛盾激化到極點,她和愛人動手打了女兒的男朋友,女兒留下一句“我再也不會回來了”,消失於她的生活裡,也消失於家族人的視野中。

“我錯了。我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對我最親最愛的你,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尊重。

我總是恐懼於你將會受到的傷害,而不信任你有承擔風險的能力。我在你年少時給予精心的照顧,卻沒能在你長大後選擇得體退出。

現在,我懂了,你在哪裡呢?”

在發給女兒的又一條微信裡,她這樣寫道。

我那離家出走的女兒,你可聽到媽媽的懺悔?

女兒出走後,她一度發瘋地尋找女兒。

她動員全家老少,想盡一切辦法,發動一切力量,孤注一擲地尋找。

她就像突然間被宣判了絕症的病人,也像一瞬間失去光明的盲人,在絕望與黑暗中焦灼煎熬,極度失衡,寢食難安。

那時,她無法理解女兒的走,也無法安放自己的恨,更不能理解母女的仇。

她在失去女兒尋找女兒中,患上了抑鬱症,也患了腿傷。

病患是一場教育,它讓人在直面生死中消除妄念,善待初心,學會知足。

在心理醫生與病房大夫的治療下,她的心理和身體一點點康復。

她明白了女兒如此決絕地切斷她能聯繫上的所有人,是對她多年控制的無言抗爭,也是尋找自我的努力證明。

她甚至幻想,給自己時間去贖罪去改正,給女兒時間去參悟去理解,女兒就會回來,一切都會復原。

“我錯了。我想當面給你認錯,懇請你的原諒,只要你還回來,告訴我一切都好,我就放心了。

女兒,看見家裡和你有關的一切,看見超市你愛吃的零食,看見電視上出現你喜歡的明星,我都會想起你。想起你,就會流淚,就會自責。”

每年的節假日,女兒的生日,她都會給女兒發微信、發郵件、發紅包,寫上這些懺悔的話,希望女兒能看到,能回覆,哪怕是一句話,一個字,一個表情也好。

但沒有,一次也沒有。

女兒不回來的日子裡,她開始迷上看雞湯文,看偶像劇,聽那些傷感又流淚的歌兒。

她開始走出家門去上班,鍛鍊身體,學做美食,學會理財,一刻也不讓自己閒下來。

她去讀親子關係的書,留意一切和失蹤女孩有關的消息,告誡自己不要往壞處想。

她通過拼湊而來的蛛絲馬跡,確信女兒如今仍在北京,還和男友生活在一起,只是不願見她,不願原諒她,不願給她一個道歉的機會。

“我錯了。我最大錯誤之一,就是太過溺愛你,沒有讓你在風吹雨打中學會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

你可以不理我,但你還有父親,還有年邁的奶奶,還有牽掛你的很多親人。

我的孩子,懇求你嘗試理解一位媽媽的心。我也是50歲的人了,我真怕哪一天,我突然走了,連和你見一面、說一句抱歉的機會都沒有。”

卑微到無助,絕望到極點時,她又忍不住給女兒發了這樣一條信息。

只是,還是沒有任何迴音。

我那離家出走的女兒,你可聽到媽媽的懺悔?

這世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恨你,而是我明明愛你,卻不能親口告訴你。

這世上最痛的情感,不是失去你,而是你明明在某地,我卻沒法找到你。

這世上最傷的事情,不是沒有你,而是你明明來自我,卻不記得我撫育過你。

漸漸地,她不再給女兒發信息,不再四處打探女兒的消息,也不再對別人訴說自己的委屈。

只要女兒還活著就好,原不原諒自己,回不回來見她,也沒有那麼重要了。她勸慰自己。

有人給她出主意,讓報警懇求警方尋找女兒。有人替她想辦法,讓求助律師調查女兒的下落。還有人看不下去,要她去電視的尋親節目求助。

她堅定地說:“不!”

女兒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肉,是她一手嬌慣養大的人,是她控制傷害的最愛,她不願興師動眾地驚擾她,更不願大庭廣眾下質問她。

哪怕女兒不肯原諒她,她依舊深深地愛著她,用力地護著她。這是一位母親的私心,也是一位母親的使命。

兩年零10個月的等待與思念中,她慢慢體悟道:

孩子不是父母克隆的產物,也不是父母意志的傀儡,她是一粒飽滿的種子,一個獨立的個體,一顆驕傲的靈魂。

父母要做的是,在該陪伴的時候溫暖地陪伴,該放手的時候自如地放手,給孩子足夠大的權利和自由,讓她做的每件事都發自內心,讓她學會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讓她感受到自己用力地活著。

是的,讓生命自由地去它想要的地方,不必擔心凶險幾何,它自有自己的力量。

讓孩子勇敢地追逐她渴望的夢想,不必害怕人心叵測,她自有自己的所得。

這是對生命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自己對生活的誠意。

她感謝自己在痛苦中悟到這一點,也渴望這篇文章女兒能看到,更希望正在讀此文的你,能避免重蹈她的覆轍。

她說,這是她給娜姐講自己故事的初衷。

我那離家出走的女兒,你可聽到媽媽的懺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