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好講誰的故事了嗎?| 專欄 ·陌上影事·'

"

珍妮一人的境遇,映照出千萬在誘惑與自立之間徘徊的女性,因此一直被視作講述女性成長的經典作品

"

珍妮一人的境遇,映照出千萬在誘惑與自立之間徘徊的女性,因此一直被視作講述女性成長的經典作品

你想好講誰的故事了嗎?| 專欄 ·陌上影事·

陳陌專欄作者,影評人。

人設崩塌,這個詞近幾年頻繁出現在觀眾對影視劇的評論當中。剛剛收官的,講述高中學生生活的現實題材作品《少年派》,播到後期,頻繁收到這四字評價。

主角林妙妙,18歲少女,原本性格活潑可愛,和父親關係尤為親近,偏科嚴重,數理化能考出個位數來,但出口成章,立志要當作家。這麼一個女孩,卻在高三緊要關頭,性格突變,一邊因為父親從事殯葬業對其破口大罵,一邊在直播節目中當主播,放棄學業,在遭到父母朋友反對後,不惜以自殺相逼。

為何主角個性會出現如此逆轉,我猜想,是創作者希望主角能承擔起充當時代問題鏡像的功能,但觀眾不買賬,直呼缺乏說服力。

這讓人聯想到神劇《權力的遊戲》的“同款滑坡”,原本萬眾期待的大結局,也因人物突然性情大變,讓觀眾憤而聯名投票要求重拍。

北卡羅拉納大學的澤奈普·圖費克奇教授在《北美科學人》上分析了《權力的遊戲》失敗的原因:製片人突然將敘事角度,從原本龐大深刻的社會學敘事來源轉向了個人化敘事。

她提出,《權力的遊戲》最迷人之處就在於故事視角宏大,所有社會關係利弊交織成一盤牽一髮動全身的棋局,敘事角度的突然轉變,讓神劇突然失去格局,自然難以滿足觀眾的期待。

與好萊塢弗洛伊德式的敘事習慣相反,我國的敘事傳統是更社會學的。《少年派》最後的轉向,也是希望能觀照當下社會。但創作者疏忽了與人物心理的結合,造成了觀眾共情的斷裂。

這不單單是《少年派》的問題。如何在個人化敘事和社會學敘事之間的轉換,如何把握節奏,是我國目前許多現實主義作品的共同難點。許多創作者對描摹獨特個體缺乏耐心,也無法駕馭更宏大層面的衝突矛盾鋪陳,既想立住人物,又迫不及待膚淺描畫現實,於是只得讓兩者含糊交織、相互干擾,表象就為人物行為的衝突。

個人化敘事無法以小見大、觀照社會嗎?當然不是。

《成長教育》也是描述臨近高考前女生的心理轉變。乖學生珍妮原本是醉心於學業的文藝少女,一次意外,被風度翩翩的浪子誘騙,於是被外表華麗內裡虛空的派對生活迷惑,放棄學業。直到一場意外讓她窺破男友以及生活的真相,才回歸學校,重新找到求學的動力。

珍妮一人的境遇,映照出千萬在誘惑與自立之間徘徊的女性,因此一直被視作講述女性成長的經典作品。

成功的現實主義作品中,也有兩種敘事風格交織的,但更常見的處理方式是將個人心理放到前景,將千絲萬縷的社會關係當做背景,《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爵士時代紙醉金迷的生活、新富豪和舊貴族之間的鄙視鏈,就是這場大戲中華美虛偽的舞臺,而蓋茨比的真善美則是躍出背景音的獨奏曲。

如果《少年派》將網絡時代各種速成變現的職業誘惑,放置到配角身上,又或者從開始就將主角描述為動力不足、易受誘惑,對自我價值認知尚不成熟的女孩,就不會有所謂崩塌發生。

現實作品的難,不在別處,在創作者是否對主角個人特質與時代特質都有深刻洞察,能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聯與衝突,並做出果斷的決定:你想講這個林妙妙的故事,還是想說那些林妙妙們的故事。

(編輯:禹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