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無不讚嘆,而對於強大的秦帝國僅存在15年,萬世基業卻二世而亡,無不嘆息又無法理解。本文帶你瞭解秦始皇身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為你解析秦始皇是如何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的。

"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無不讚嘆,而對於強大的秦帝國僅存在15年,萬世基業卻二世而亡,無不嘆息又無法理解。本文帶你瞭解秦始皇身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為你解析秦始皇是如何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李斯與趙高是秦始皇所最為倚重的兩位重臣,是他的左膀右臂。

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 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將秦始皇服侍得很舒心,而且將始皇帝交付給他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條。除卻其政治才能外,趙高還是一位書法家、文字學家。他擅長大篆,作《愛歷篇》,《史記》中記載:“高雅得幸於胡亥”。趙高教胡亥習書,也教給了胡亥典獄之法,為他日後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筆。趙高精於騎射,是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因如此,趙高才會在秦始皇身邊主事了二十多年,勤懇、殷勤地為始皇帝賣命,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而其又精通律法,更是讓始皇帝信任有加,以至於後來,趙高犯了事,始皇帝能夠赦免了他還讓他繼續留在身邊,可見,趙高這人確實是有點能耐的。

"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無不讚嘆,而對於強大的秦帝國僅存在15年,萬世基業卻二世而亡,無不嘆息又無法理解。本文帶你瞭解秦始皇身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為你解析秦始皇是如何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李斯與趙高是秦始皇所最為倚重的兩位重臣,是他的左膀右臂。

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 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將秦始皇服侍得很舒心,而且將始皇帝交付給他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條。除卻其政治才能外,趙高還是一位書法家、文字學家。他擅長大篆,作《愛歷篇》,《史記》中記載:“高雅得幸於胡亥”。趙高教胡亥習書,也教給了胡亥典獄之法,為他日後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筆。趙高精於騎射,是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因如此,趙高才會在秦始皇身邊主事了二十多年,勤懇、殷勤地為始皇帝賣命,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而其又精通律法,更是讓始皇帝信任有加,以至於後來,趙高犯了事,始皇帝能夠赦免了他還讓他繼續留在身邊,可見,趙高這人確實是有點能耐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雖說有那麼一點才華,可與李斯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太遠。

李斯,出身卑微,但才華了得!他曾是大儒荀子門下的高徒,又是法家代表人物,更是文采飛揚,佳作連篇。《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名垂千古。

"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無不讚嘆,而對於強大的秦帝國僅存在15年,萬世基業卻二世而亡,無不嘆息又無法理解。本文帶你瞭解秦始皇身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為你解析秦始皇是如何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李斯與趙高是秦始皇所最為倚重的兩位重臣,是他的左膀右臂。

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 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將秦始皇服侍得很舒心,而且將始皇帝交付給他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條。除卻其政治才能外,趙高還是一位書法家、文字學家。他擅長大篆,作《愛歷篇》,《史記》中記載:“高雅得幸於胡亥”。趙高教胡亥習書,也教給了胡亥典獄之法,為他日後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筆。趙高精於騎射,是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因如此,趙高才會在秦始皇身邊主事了二十多年,勤懇、殷勤地為始皇帝賣命,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而其又精通律法,更是讓始皇帝信任有加,以至於後來,趙高犯了事,始皇帝能夠赦免了他還讓他繼續留在身邊,可見,趙高這人確實是有點能耐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雖說有那麼一點才華,可與李斯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太遠。

李斯,出身卑微,但才華了得!他曾是大儒荀子門下的高徒,又是法家代表人物,更是文采飛揚,佳作連篇。《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名垂千古。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秦李斯《會稽刻石》

當然他更大的功勞還在於終於輔佐秦王成就了統一霸業。李斯對輔佐秦王完成統一大業,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堅定秦王統一天下的決心和信心。

自諸侯爭霸以來,作為諸侯之一的秦國,自然也著一統天下的夢想。作為秦國接班人的秦王嬴政當然很是希望這個夢想能在自己手中實現。可又拿不準時勢。最終還是李斯給他指明瞭方向。

一次,李斯對秦王說:“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李斯一番此言,正合嬴政心意,說到他心坎上了。

第二件事,李斯給秦王設計了一套針對六國的“離間計”。他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

李斯的離間計“軟硬兼施”,不擇手段。所謂“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接受其賄賂),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李斯這一招非常有效。六國之君臣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從而君臣不和,上下離心。於是秦國便趁勢攻打,簡直是戰無不勝。李斯也因此一路高升。

李斯所做的第三件事便是寫下了千古名篇《諫逐客書》,勸秦王不要逐客。如果沒有李斯的這篇大作,秦王完全可能在當時把投奔到秦國的人才全都趕了個一乾二淨,自然也包括李斯在內。

秦國如果沒有象李斯這樣人才,是極有可能統一不了天下,或是即使統一了,也不是這樣的大秦帝國。因為大秦帝國模式的設計相當程度上是李斯的作品。(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馳道車同軌等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都是由李斯提出來的。)

李斯對大秦功不可沒,是秦始皇所認可的首功之臣。

"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無不讚嘆,而對於強大的秦帝國僅存在15年,萬世基業卻二世而亡,無不嘆息又無法理解。本文帶你瞭解秦始皇身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為你解析秦始皇是如何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李斯與趙高是秦始皇所最為倚重的兩位重臣,是他的左膀右臂。

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 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將秦始皇服侍得很舒心,而且將始皇帝交付給他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條。除卻其政治才能外,趙高還是一位書法家、文字學家。他擅長大篆,作《愛歷篇》,《史記》中記載:“高雅得幸於胡亥”。趙高教胡亥習書,也教給了胡亥典獄之法,為他日後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筆。趙高精於騎射,是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因如此,趙高才會在秦始皇身邊主事了二十多年,勤懇、殷勤地為始皇帝賣命,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而其又精通律法,更是讓始皇帝信任有加,以至於後來,趙高犯了事,始皇帝能夠赦免了他還讓他繼續留在身邊,可見,趙高這人確實是有點能耐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雖說有那麼一點才華,可與李斯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太遠。

李斯,出身卑微,但才華了得!他曾是大儒荀子門下的高徒,又是法家代表人物,更是文采飛揚,佳作連篇。《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名垂千古。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秦李斯《會稽刻石》

當然他更大的功勞還在於終於輔佐秦王成就了統一霸業。李斯對輔佐秦王完成統一大業,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堅定秦王統一天下的決心和信心。

自諸侯爭霸以來,作為諸侯之一的秦國,自然也著一統天下的夢想。作為秦國接班人的秦王嬴政當然很是希望這個夢想能在自己手中實現。可又拿不準時勢。最終還是李斯給他指明瞭方向。

一次,李斯對秦王說:“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李斯一番此言,正合嬴政心意,說到他心坎上了。

第二件事,李斯給秦王設計了一套針對六國的“離間計”。他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

李斯的離間計“軟硬兼施”,不擇手段。所謂“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接受其賄賂),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李斯這一招非常有效。六國之君臣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從而君臣不和,上下離心。於是秦國便趁勢攻打,簡直是戰無不勝。李斯也因此一路高升。

李斯所做的第三件事便是寫下了千古名篇《諫逐客書》,勸秦王不要逐客。如果沒有李斯的這篇大作,秦王完全可能在當時把投奔到秦國的人才全都趕了個一乾二淨,自然也包括李斯在內。

秦國如果沒有象李斯這樣人才,是極有可能統一不了天下,或是即使統一了,也不是這樣的大秦帝國。因為大秦帝國模式的設計相當程度上是李斯的作品。(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馳道車同軌等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都是由李斯提出來的。)

李斯對大秦功不可沒,是秦始皇所認可的首功之臣。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那麼秦始皇是如何掌控李斯和趙高這兩位“大將”的呢?——制衡術。

帝王的制衡之術從秦始皇起,後被後世無數帝王所發揚光大。

秦始皇讓這兩人互鬥互制,於是大秦的江山才更為穩妥,他這個皇帝也當得越省心安全。

直到臨死之前,始皇帝仍然用這制衡之術來安排後事。他立下遺詔,讓長子扶蘇繼位。卻把詔書交給李斯保管,而又把玉璽交給趙高保管。

他以為這樣,就沒有人能篡改或不遵守自己的遺命了。但事實證明,英明偉大的秦始皇還是太自信了。他看錯了這兩個人,尤其是趙高。

"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無不讚嘆,而對於強大的秦帝國僅存在15年,萬世基業卻二世而亡,無不嘆息又無法理解。本文帶你瞭解秦始皇身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為你解析秦始皇是如何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李斯與趙高是秦始皇所最為倚重的兩位重臣,是他的左膀右臂。

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 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將秦始皇服侍得很舒心,而且將始皇帝交付給他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條。除卻其政治才能外,趙高還是一位書法家、文字學家。他擅長大篆,作《愛歷篇》,《史記》中記載:“高雅得幸於胡亥”。趙高教胡亥習書,也教給了胡亥典獄之法,為他日後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筆。趙高精於騎射,是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因如此,趙高才會在秦始皇身邊主事了二十多年,勤懇、殷勤地為始皇帝賣命,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而其又精通律法,更是讓始皇帝信任有加,以至於後來,趙高犯了事,始皇帝能夠赦免了他還讓他繼續留在身邊,可見,趙高這人確實是有點能耐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雖說有那麼一點才華,可與李斯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太遠。

李斯,出身卑微,但才華了得!他曾是大儒荀子門下的高徒,又是法家代表人物,更是文采飛揚,佳作連篇。《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名垂千古。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秦李斯《會稽刻石》

當然他更大的功勞還在於終於輔佐秦王成就了統一霸業。李斯對輔佐秦王完成統一大業,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堅定秦王統一天下的決心和信心。

自諸侯爭霸以來,作為諸侯之一的秦國,自然也著一統天下的夢想。作為秦國接班人的秦王嬴政當然很是希望這個夢想能在自己手中實現。可又拿不準時勢。最終還是李斯給他指明瞭方向。

一次,李斯對秦王說:“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李斯一番此言,正合嬴政心意,說到他心坎上了。

第二件事,李斯給秦王設計了一套針對六國的“離間計”。他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

李斯的離間計“軟硬兼施”,不擇手段。所謂“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接受其賄賂),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李斯這一招非常有效。六國之君臣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從而君臣不和,上下離心。於是秦國便趁勢攻打,簡直是戰無不勝。李斯也因此一路高升。

李斯所做的第三件事便是寫下了千古名篇《諫逐客書》,勸秦王不要逐客。如果沒有李斯的這篇大作,秦王完全可能在當時把投奔到秦國的人才全都趕了個一乾二淨,自然也包括李斯在內。

秦國如果沒有象李斯這樣人才,是極有可能統一不了天下,或是即使統一了,也不是這樣的大秦帝國。因為大秦帝國模式的設計相當程度上是李斯的作品。(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馳道車同軌等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都是由李斯提出來的。)

李斯對大秦功不可沒,是秦始皇所認可的首功之臣。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那麼秦始皇是如何掌控李斯和趙高這兩位“大將”的呢?——制衡術。

帝王的制衡之術從秦始皇起,後被後世無數帝王所發揚光大。

秦始皇讓這兩人互鬥互制,於是大秦的江山才更為穩妥,他這個皇帝也當得越省心安全。

直到臨死之前,始皇帝仍然用這制衡之術來安排後事。他立下遺詔,讓長子扶蘇繼位。卻把詔書交給李斯保管,而又把玉璽交給趙高保管。

他以為這樣,就沒有人能篡改或不遵守自己的遺命了。但事實證明,英明偉大的秦始皇還是太自信了。他看錯了這兩個人,尤其是趙高。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是個情商很高的人,他善於察言觀色,更善於取悅主子。但是這種人恰恰是最不忠心的。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懷鬼胎。

趙高明白:秦始皇活著的時候,自己之所以能和李斯抗衡,完全是出於秦始皇的偏愛,更是策略的需要。

而始皇帝一死,這種對他有利的局面便打破了。非但是打破,照此發展下去,他趙高的好日子也很快就要到頭了。

李斯還不是趙高所最為忌憚的。他所最忌憚的還是公子扶蘇,因為扶蘇一直不喜歡趙高,而傾向於蒙氏兄弟。若扶蘇登基,又有蒙氏兄弟在,這大秦的天下還能有他趙高的份麼?

所以趙高無論如何也要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趙高雖說比不上李斯那般的“雄才大略”,但他有一點卻是李斯比不上的,這便是他精通人性,能看透且充分利用一個人的弱點。

"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無不讚嘆,而對於強大的秦帝國僅存在15年,萬世基業卻二世而亡,無不嘆息又無法理解。本文帶你瞭解秦始皇身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為你解析秦始皇是如何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李斯與趙高是秦始皇所最為倚重的兩位重臣,是他的左膀右臂。

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 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將秦始皇服侍得很舒心,而且將始皇帝交付給他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條。除卻其政治才能外,趙高還是一位書法家、文字學家。他擅長大篆,作《愛歷篇》,《史記》中記載:“高雅得幸於胡亥”。趙高教胡亥習書,也教給了胡亥典獄之法,為他日後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筆。趙高精於騎射,是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因如此,趙高才會在秦始皇身邊主事了二十多年,勤懇、殷勤地為始皇帝賣命,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而其又精通律法,更是讓始皇帝信任有加,以至於後來,趙高犯了事,始皇帝能夠赦免了他還讓他繼續留在身邊,可見,趙高這人確實是有點能耐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雖說有那麼一點才華,可與李斯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太遠。

李斯,出身卑微,但才華了得!他曾是大儒荀子門下的高徒,又是法家代表人物,更是文采飛揚,佳作連篇。《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名垂千古。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秦李斯《會稽刻石》

當然他更大的功勞還在於終於輔佐秦王成就了統一霸業。李斯對輔佐秦王完成統一大業,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堅定秦王統一天下的決心和信心。

自諸侯爭霸以來,作為諸侯之一的秦國,自然也著一統天下的夢想。作為秦國接班人的秦王嬴政當然很是希望這個夢想能在自己手中實現。可又拿不準時勢。最終還是李斯給他指明瞭方向。

一次,李斯對秦王說:“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李斯一番此言,正合嬴政心意,說到他心坎上了。

第二件事,李斯給秦王設計了一套針對六國的“離間計”。他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

李斯的離間計“軟硬兼施”,不擇手段。所謂“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接受其賄賂),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李斯這一招非常有效。六國之君臣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從而君臣不和,上下離心。於是秦國便趁勢攻打,簡直是戰無不勝。李斯也因此一路高升。

李斯所做的第三件事便是寫下了千古名篇《諫逐客書》,勸秦王不要逐客。如果沒有李斯的這篇大作,秦王完全可能在當時把投奔到秦國的人才全都趕了個一乾二淨,自然也包括李斯在內。

秦國如果沒有象李斯這樣人才,是極有可能統一不了天下,或是即使統一了,也不是這樣的大秦帝國。因為大秦帝國模式的設計相當程度上是李斯的作品。(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馳道車同軌等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都是由李斯提出來的。)

李斯對大秦功不可沒,是秦始皇所認可的首功之臣。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那麼秦始皇是如何掌控李斯和趙高這兩位“大將”的呢?——制衡術。

帝王的制衡之術從秦始皇起,後被後世無數帝王所發揚光大。

秦始皇讓這兩人互鬥互制,於是大秦的江山才更為穩妥,他這個皇帝也當得越省心安全。

直到臨死之前,始皇帝仍然用這制衡之術來安排後事。他立下遺詔,讓長子扶蘇繼位。卻把詔書交給李斯保管,而又把玉璽交給趙高保管。

他以為這樣,就沒有人能篡改或不遵守自己的遺命了。但事實證明,英明偉大的秦始皇還是太自信了。他看錯了這兩個人,尤其是趙高。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是個情商很高的人,他善於察言觀色,更善於取悅主子。但是這種人恰恰是最不忠心的。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懷鬼胎。

趙高明白:秦始皇活著的時候,自己之所以能和李斯抗衡,完全是出於秦始皇的偏愛,更是策略的需要。

而始皇帝一死,這種對他有利的局面便打破了。非但是打破,照此發展下去,他趙高的好日子也很快就要到頭了。

李斯還不是趙高所最為忌憚的。他所最忌憚的還是公子扶蘇,因為扶蘇一直不喜歡趙高,而傾向於蒙氏兄弟。若扶蘇登基,又有蒙氏兄弟在,這大秦的天下還能有他趙高的份麼?

所以趙高無論如何也要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趙高雖說比不上李斯那般的“雄才大略”,但他有一點卻是李斯比不上的,這便是他精通人性,能看透且充分利用一個人的弱點。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是人都會有弱點,再強大的人也不能例外。

一個人的弱點,尤其是致命的弱點被別人抓住,那這個人十有八九就逃不過別人的手掌心了。

李斯是一個智慧型的人,這種人,不缺才華缺財富。(這種人,不缺虛的,缺實打實的富貴)而趙高就正是牢牢抓了了李斯的致命弱點——對富貴榮華如命般的貪求。

"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無不讚嘆,而對於強大的秦帝國僅存在15年,萬世基業卻二世而亡,無不嘆息又無法理解。本文帶你瞭解秦始皇身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為你解析秦始皇是如何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李斯與趙高是秦始皇所最為倚重的兩位重臣,是他的左膀右臂。

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 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將秦始皇服侍得很舒心,而且將始皇帝交付給他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條。除卻其政治才能外,趙高還是一位書法家、文字學家。他擅長大篆,作《愛歷篇》,《史記》中記載:“高雅得幸於胡亥”。趙高教胡亥習書,也教給了胡亥典獄之法,為他日後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筆。趙高精於騎射,是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因如此,趙高才會在秦始皇身邊主事了二十多年,勤懇、殷勤地為始皇帝賣命,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而其又精通律法,更是讓始皇帝信任有加,以至於後來,趙高犯了事,始皇帝能夠赦免了他還讓他繼續留在身邊,可見,趙高這人確實是有點能耐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雖說有那麼一點才華,可與李斯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太遠。

李斯,出身卑微,但才華了得!他曾是大儒荀子門下的高徒,又是法家代表人物,更是文采飛揚,佳作連篇。《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名垂千古。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秦李斯《會稽刻石》

當然他更大的功勞還在於終於輔佐秦王成就了統一霸業。李斯對輔佐秦王完成統一大業,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堅定秦王統一天下的決心和信心。

自諸侯爭霸以來,作為諸侯之一的秦國,自然也著一統天下的夢想。作為秦國接班人的秦王嬴政當然很是希望這個夢想能在自己手中實現。可又拿不準時勢。最終還是李斯給他指明瞭方向。

一次,李斯對秦王說:“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李斯一番此言,正合嬴政心意,說到他心坎上了。

第二件事,李斯給秦王設計了一套針對六國的“離間計”。他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

李斯的離間計“軟硬兼施”,不擇手段。所謂“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接受其賄賂),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李斯這一招非常有效。六國之君臣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從而君臣不和,上下離心。於是秦國便趁勢攻打,簡直是戰無不勝。李斯也因此一路高升。

李斯所做的第三件事便是寫下了千古名篇《諫逐客書》,勸秦王不要逐客。如果沒有李斯的這篇大作,秦王完全可能在當時把投奔到秦國的人才全都趕了個一乾二淨,自然也包括李斯在內。

秦國如果沒有象李斯這樣人才,是極有可能統一不了天下,或是即使統一了,也不是這樣的大秦帝國。因為大秦帝國模式的設計相當程度上是李斯的作品。(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馳道車同軌等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都是由李斯提出來的。)

李斯對大秦功不可沒,是秦始皇所認可的首功之臣。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那麼秦始皇是如何掌控李斯和趙高這兩位“大將”的呢?——制衡術。

帝王的制衡之術從秦始皇起,後被後世無數帝王所發揚光大。

秦始皇讓這兩人互鬥互制,於是大秦的江山才更為穩妥,他這個皇帝也當得越省心安全。

直到臨死之前,始皇帝仍然用這制衡之術來安排後事。他立下遺詔,讓長子扶蘇繼位。卻把詔書交給李斯保管,而又把玉璽交給趙高保管。

他以為這樣,就沒有人能篡改或不遵守自己的遺命了。但事實證明,英明偉大的秦始皇還是太自信了。他看錯了這兩個人,尤其是趙高。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是個情商很高的人,他善於察言觀色,更善於取悅主子。但是這種人恰恰是最不忠心的。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懷鬼胎。

趙高明白:秦始皇活著的時候,自己之所以能和李斯抗衡,完全是出於秦始皇的偏愛,更是策略的需要。

而始皇帝一死,這種對他有利的局面便打破了。非但是打破,照此發展下去,他趙高的好日子也很快就要到頭了。

李斯還不是趙高所最為忌憚的。他所最忌憚的還是公子扶蘇,因為扶蘇一直不喜歡趙高,而傾向於蒙氏兄弟。若扶蘇登基,又有蒙氏兄弟在,這大秦的天下還能有他趙高的份麼?

所以趙高無論如何也要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趙高雖說比不上李斯那般的“雄才大略”,但他有一點卻是李斯比不上的,這便是他精通人性,能看透且充分利用一個人的弱點。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是人都會有弱點,再強大的人也不能例外。

一個人的弱點,尤其是致命的弱點被別人抓住,那這個人十有八九就逃不過別人的手掌心了。

李斯是一個智慧型的人,這種人,不缺才華缺財富。(這種人,不缺虛的,缺實打實的富貴)而趙高就正是牢牢抓了了李斯的致命弱點——對富貴榮華如命般的貪求。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於是趙高便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是一個有史以來少有人能打、敢打的主意——篡改皇帝立新君的遺詔。

趙高審時度勢,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要想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必須與自己的對頭李斯,化敵為友,結成“統一戰線”。

這是件難度非常大的事。李斯雖然貪圖榮華富貴,但多少還是有些感恩之心的。想當初李斯不文一名來至秦國,沒有任何背景與來頭,全憑自己的才華。若非始皇帝“慧眼識英雄”,他李斯不過是一隻在窮人家空米缸中找吃的“瘦老鼠”。

正因有如此想法,剛開始無論趙高如何的好說歹說,李斯始終堅持著“奉主之詔,聽天之命”。意思是自己只會遵守秦始皇的遺命,雖然他已經人死了。

但趙高有的是辦法。他來了個“以毒攻毒”,用法家的制勝法寶來對付法家的高手李斯。

法家的祖師爺管仲為法家思想理論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觀點,即:趨利避害。認為普天下之人,用“利害”二字治理即可。趙高對李斯威逼利誘、軟硬兼施,曉以利害。他讓李斯明白,如果讓扶蘇當上皇帝,就會重用蒙氏兄弟,李斯的榮華富貴就保不住了。而讓胡亥當皇帝,則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繼續富貴榮華。你李斯是要感恩忠君,還是要自己的榮華富貴呢?

面對魚與熊掌的選擇,把自己的榮華富貴放在第一位的李斯最終屈服了。

據史記載,“於是斯乃聽高”,且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他仰天流淚,高聲嘆息說,遭逢亂世,我已經不能以死盡忠了,又能怎麼辦呢?也只能明哲保身了!)

"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無不讚嘆,而對於強大的秦帝國僅存在15年,萬世基業卻二世而亡,無不嘆息又無法理解。本文帶你瞭解秦始皇身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為你解析秦始皇是如何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李斯與趙高是秦始皇所最為倚重的兩位重臣,是他的左膀右臂。

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 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將秦始皇服侍得很舒心,而且將始皇帝交付給他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條。除卻其政治才能外,趙高還是一位書法家、文字學家。他擅長大篆,作《愛歷篇》,《史記》中記載:“高雅得幸於胡亥”。趙高教胡亥習書,也教給了胡亥典獄之法,為他日後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筆。趙高精於騎射,是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因如此,趙高才會在秦始皇身邊主事了二十多年,勤懇、殷勤地為始皇帝賣命,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而其又精通律法,更是讓始皇帝信任有加,以至於後來,趙高犯了事,始皇帝能夠赦免了他還讓他繼續留在身邊,可見,趙高這人確實是有點能耐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雖說有那麼一點才華,可與李斯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太遠。

李斯,出身卑微,但才華了得!他曾是大儒荀子門下的高徒,又是法家代表人物,更是文采飛揚,佳作連篇。《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名垂千古。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秦李斯《會稽刻石》

當然他更大的功勞還在於終於輔佐秦王成就了統一霸業。李斯對輔佐秦王完成統一大業,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堅定秦王統一天下的決心和信心。

自諸侯爭霸以來,作為諸侯之一的秦國,自然也著一統天下的夢想。作為秦國接班人的秦王嬴政當然很是希望這個夢想能在自己手中實現。可又拿不準時勢。最終還是李斯給他指明瞭方向。

一次,李斯對秦王說:“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李斯一番此言,正合嬴政心意,說到他心坎上了。

第二件事,李斯給秦王設計了一套針對六國的“離間計”。他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

李斯的離間計“軟硬兼施”,不擇手段。所謂“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接受其賄賂),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李斯這一招非常有效。六國之君臣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從而君臣不和,上下離心。於是秦國便趁勢攻打,簡直是戰無不勝。李斯也因此一路高升。

李斯所做的第三件事便是寫下了千古名篇《諫逐客書》,勸秦王不要逐客。如果沒有李斯的這篇大作,秦王完全可能在當時把投奔到秦國的人才全都趕了個一乾二淨,自然也包括李斯在內。

秦國如果沒有象李斯這樣人才,是極有可能統一不了天下,或是即使統一了,也不是這樣的大秦帝國。因為大秦帝國模式的設計相當程度上是李斯的作品。(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馳道車同軌等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都是由李斯提出來的。)

李斯對大秦功不可沒,是秦始皇所認可的首功之臣。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那麼秦始皇是如何掌控李斯和趙高這兩位“大將”的呢?——制衡術。

帝王的制衡之術從秦始皇起,後被後世無數帝王所發揚光大。

秦始皇讓這兩人互鬥互制,於是大秦的江山才更為穩妥,他這個皇帝也當得越省心安全。

直到臨死之前,始皇帝仍然用這制衡之術來安排後事。他立下遺詔,讓長子扶蘇繼位。卻把詔書交給李斯保管,而又把玉璽交給趙高保管。

他以為這樣,就沒有人能篡改或不遵守自己的遺命了。但事實證明,英明偉大的秦始皇還是太自信了。他看錯了這兩個人,尤其是趙高。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是個情商很高的人,他善於察言觀色,更善於取悅主子。但是這種人恰恰是最不忠心的。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懷鬼胎。

趙高明白:秦始皇活著的時候,自己之所以能和李斯抗衡,完全是出於秦始皇的偏愛,更是策略的需要。

而始皇帝一死,這種對他有利的局面便打破了。非但是打破,照此發展下去,他趙高的好日子也很快就要到頭了。

李斯還不是趙高所最為忌憚的。他所最忌憚的還是公子扶蘇,因為扶蘇一直不喜歡趙高,而傾向於蒙氏兄弟。若扶蘇登基,又有蒙氏兄弟在,這大秦的天下還能有他趙高的份麼?

所以趙高無論如何也要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趙高雖說比不上李斯那般的“雄才大略”,但他有一點卻是李斯比不上的,這便是他精通人性,能看透且充分利用一個人的弱點。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是人都會有弱點,再強大的人也不能例外。

一個人的弱點,尤其是致命的弱點被別人抓住,那這個人十有八九就逃不過別人的手掌心了。

李斯是一個智慧型的人,這種人,不缺才華缺財富。(這種人,不缺虛的,缺實打實的富貴)而趙高就正是牢牢抓了了李斯的致命弱點——對富貴榮華如命般的貪求。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於是趙高便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是一個有史以來少有人能打、敢打的主意——篡改皇帝立新君的遺詔。

趙高審時度勢,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要想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必須與自己的對頭李斯,化敵為友,結成“統一戰線”。

這是件難度非常大的事。李斯雖然貪圖榮華富貴,但多少還是有些感恩之心的。想當初李斯不文一名來至秦國,沒有任何背景與來頭,全憑自己的才華。若非始皇帝“慧眼識英雄”,他李斯不過是一隻在窮人家空米缸中找吃的“瘦老鼠”。

正因有如此想法,剛開始無論趙高如何的好說歹說,李斯始終堅持著“奉主之詔,聽天之命”。意思是自己只會遵守秦始皇的遺命,雖然他已經人死了。

但趙高有的是辦法。他來了個“以毒攻毒”,用法家的制勝法寶來對付法家的高手李斯。

法家的祖師爺管仲為法家思想理論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觀點,即:趨利避害。認為普天下之人,用“利害”二字治理即可。趙高對李斯威逼利誘、軟硬兼施,曉以利害。他讓李斯明白,如果讓扶蘇當上皇帝,就會重用蒙氏兄弟,李斯的榮華富貴就保不住了。而讓胡亥當皇帝,則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繼續富貴榮華。你李斯是要感恩忠君,還是要自己的榮華富貴呢?

面對魚與熊掌的選擇,把自己的榮華富貴放在第一位的李斯最終屈服了。

據史記載,“於是斯乃聽高”,且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他仰天流淚,高聲嘆息說,遭逢亂世,我已經不能以死盡忠了,又能怎麼辦呢?也只能明哲保身了!)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於是,趙高與李斯合謀,假託始皇之命,立胡亥為太子;又另外炮製一份詔書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賜扶蘇與蒙恬自裁。

秦始皇畢竟是千古一帝,當然不會做出不可控的事來,按照始皇帝的安排,即使他看錯了趙高和李斯,即便這兩個人有什麼小動作,但是,不怕,他早已安排好了。他最有能力的兒子:扶蘇,良將(蒙恬)在旁,雄兵在握(秦朝最精銳的30萬軍隊)。他相信無論出現什麼情況,扶蘇都會在蒙恬的支持下撥亂反正,控制大局的。然而,他又看錯了。

"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無不讚嘆,而對於強大的秦帝國僅存在15年,萬世基業卻二世而亡,無不嘆息又無法理解。本文帶你瞭解秦始皇身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為你解析秦始皇是如何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李斯與趙高是秦始皇所最為倚重的兩位重臣,是他的左膀右臂。

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 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將秦始皇服侍得很舒心,而且將始皇帝交付給他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條。除卻其政治才能外,趙高還是一位書法家、文字學家。他擅長大篆,作《愛歷篇》,《史記》中記載:“高雅得幸於胡亥”。趙高教胡亥習書,也教給了胡亥典獄之法,為他日後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筆。趙高精於騎射,是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因如此,趙高才會在秦始皇身邊主事了二十多年,勤懇、殷勤地為始皇帝賣命,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而其又精通律法,更是讓始皇帝信任有加,以至於後來,趙高犯了事,始皇帝能夠赦免了他還讓他繼續留在身邊,可見,趙高這人確實是有點能耐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雖說有那麼一點才華,可與李斯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太遠。

李斯,出身卑微,但才華了得!他曾是大儒荀子門下的高徒,又是法家代表人物,更是文采飛揚,佳作連篇。《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名垂千古。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秦李斯《會稽刻石》

當然他更大的功勞還在於終於輔佐秦王成就了統一霸業。李斯對輔佐秦王完成統一大業,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堅定秦王統一天下的決心和信心。

自諸侯爭霸以來,作為諸侯之一的秦國,自然也著一統天下的夢想。作為秦國接班人的秦王嬴政當然很是希望這個夢想能在自己手中實現。可又拿不準時勢。最終還是李斯給他指明瞭方向。

一次,李斯對秦王說:“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李斯一番此言,正合嬴政心意,說到他心坎上了。

第二件事,李斯給秦王設計了一套針對六國的“離間計”。他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

李斯的離間計“軟硬兼施”,不擇手段。所謂“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接受其賄賂),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李斯這一招非常有效。六國之君臣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從而君臣不和,上下離心。於是秦國便趁勢攻打,簡直是戰無不勝。李斯也因此一路高升。

李斯所做的第三件事便是寫下了千古名篇《諫逐客書》,勸秦王不要逐客。如果沒有李斯的這篇大作,秦王完全可能在當時把投奔到秦國的人才全都趕了個一乾二淨,自然也包括李斯在內。

秦國如果沒有象李斯這樣人才,是極有可能統一不了天下,或是即使統一了,也不是這樣的大秦帝國。因為大秦帝國模式的設計相當程度上是李斯的作品。(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馳道車同軌等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都是由李斯提出來的。)

李斯對大秦功不可沒,是秦始皇所認可的首功之臣。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那麼秦始皇是如何掌控李斯和趙高這兩位“大將”的呢?——制衡術。

帝王的制衡之術從秦始皇起,後被後世無數帝王所發揚光大。

秦始皇讓這兩人互鬥互制,於是大秦的江山才更為穩妥,他這個皇帝也當得越省心安全。

直到臨死之前,始皇帝仍然用這制衡之術來安排後事。他立下遺詔,讓長子扶蘇繼位。卻把詔書交給李斯保管,而又把玉璽交給趙高保管。

他以為這樣,就沒有人能篡改或不遵守自己的遺命了。但事實證明,英明偉大的秦始皇還是太自信了。他看錯了這兩個人,尤其是趙高。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是個情商很高的人,他善於察言觀色,更善於取悅主子。但是這種人恰恰是最不忠心的。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懷鬼胎。

趙高明白:秦始皇活著的時候,自己之所以能和李斯抗衡,完全是出於秦始皇的偏愛,更是策略的需要。

而始皇帝一死,這種對他有利的局面便打破了。非但是打破,照此發展下去,他趙高的好日子也很快就要到頭了。

李斯還不是趙高所最為忌憚的。他所最忌憚的還是公子扶蘇,因為扶蘇一直不喜歡趙高,而傾向於蒙氏兄弟。若扶蘇登基,又有蒙氏兄弟在,這大秦的天下還能有他趙高的份麼?

所以趙高無論如何也要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趙高雖說比不上李斯那般的“雄才大略”,但他有一點卻是李斯比不上的,這便是他精通人性,能看透且充分利用一個人的弱點。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是人都會有弱點,再強大的人也不能例外。

一個人的弱點,尤其是致命的弱點被別人抓住,那這個人十有八九就逃不過別人的手掌心了。

李斯是一個智慧型的人,這種人,不缺才華缺財富。(這種人,不缺虛的,缺實打實的富貴)而趙高就正是牢牢抓了了李斯的致命弱點——對富貴榮華如命般的貪求。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於是趙高便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是一個有史以來少有人能打、敢打的主意——篡改皇帝立新君的遺詔。

趙高審時度勢,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要想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必須與自己的對頭李斯,化敵為友,結成“統一戰線”。

這是件難度非常大的事。李斯雖然貪圖榮華富貴,但多少還是有些感恩之心的。想當初李斯不文一名來至秦國,沒有任何背景與來頭,全憑自己的才華。若非始皇帝“慧眼識英雄”,他李斯不過是一隻在窮人家空米缸中找吃的“瘦老鼠”。

正因有如此想法,剛開始無論趙高如何的好說歹說,李斯始終堅持著“奉主之詔,聽天之命”。意思是自己只會遵守秦始皇的遺命,雖然他已經人死了。

但趙高有的是辦法。他來了個“以毒攻毒”,用法家的制勝法寶來對付法家的高手李斯。

法家的祖師爺管仲為法家思想理論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觀點,即:趨利避害。認為普天下之人,用“利害”二字治理即可。趙高對李斯威逼利誘、軟硬兼施,曉以利害。他讓李斯明白,如果讓扶蘇當上皇帝,就會重用蒙氏兄弟,李斯的榮華富貴就保不住了。而讓胡亥當皇帝,則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繼續富貴榮華。你李斯是要感恩忠君,還是要自己的榮華富貴呢?

面對魚與熊掌的選擇,把自己的榮華富貴放在第一位的李斯最終屈服了。

據史記載,“於是斯乃聽高”,且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他仰天流淚,高聲嘆息說,遭逢亂世,我已經不能以死盡忠了,又能怎麼辦呢?也只能明哲保身了!)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於是,趙高與李斯合謀,假託始皇之命,立胡亥為太子;又另外炮製一份詔書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賜扶蘇與蒙恬自裁。

秦始皇畢竟是千古一帝,當然不會做出不可控的事來,按照始皇帝的安排,即使他看錯了趙高和李斯,即便這兩個人有什麼小動作,但是,不怕,他早已安排好了。他最有能力的兒子:扶蘇,良將(蒙恬)在旁,雄兵在握(秦朝最精銳的30萬軍隊)。他相信無論出現什麼情況,扶蘇都會在蒙恬的支持下撥亂反正,控制大局的。然而,他又看錯了。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扶蘇接到詔書後,如晴天霹靂,他失聲痛哭著,轉身回到帳中就要拔劍自殺。蒙恬與始皇素日相交甚厚,對這份意外的詔書產生了懷疑,勸阻道:“陛下而今出巡在外,又沒有立定太子,諸公子必定都虎視眈眈,暗含窺伺之心。他委任你監軍守邊,足見信任之深。今天忽然派使者送來賜死令,怎知不是有詐?不如提出懇請,弄清楚再死不遲。”蒙恬提出了質疑,但扶蘇沒有聽。他回答蒙恬:父親命我去死,有什麼好請示的。這句話,充斥著自以為是的絕望。隨後,扶蘇引劍一割、自殺身亡。也許扶蘇認為這是一種解脫,但他深深的誤會了他爹。為什麼爺倆會相互誤會呢?是因為人的天生性格。

公子扶蘇的每一次出鏡,都是站在他爹的對立面。只要是他爹要殺人放火,他都會站出來,“以數直諫上”。這為他贏得了仁德、賢明的光圈,也讓他那個靠著殺伐打下一片江山的爹很光火。

扶蘇為什麼處處跟他爹唱反調?《史記.趙高列傳》中,趙高說: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作為最瞭解始皇爺倆的身邊人,趙高的說法是有可信度的。

實際上扶蘇就是一個比較仁厚耿直的人。這種性格與生俱來,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一根筋,情商低不知道轉圓。扶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主張仁治,所以他與被法家思想武裝到牙齒的秦始皇的政見的格格不入。政見不同可以協商解決啊,但凡扶蘇是不會的,他就是一個直腸子。他喜歡當面指出問題,讓他老爹難堪。秦始皇當然不會和顏悅色,一般會當庭呵斥。父子倆擰上了。他們都不會轉圓,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很強勢,都要面子。最後無法反抗的一方只有鬱悶而死。

"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無不讚嘆,而對於強大的秦帝國僅存在15年,萬世基業卻二世而亡,無不嘆息又無法理解。本文帶你瞭解秦始皇身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為你解析秦始皇是如何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李斯與趙高是秦始皇所最為倚重的兩位重臣,是他的左膀右臂。

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 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將秦始皇服侍得很舒心,而且將始皇帝交付給他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條。除卻其政治才能外,趙高還是一位書法家、文字學家。他擅長大篆,作《愛歷篇》,《史記》中記載:“高雅得幸於胡亥”。趙高教胡亥習書,也教給了胡亥典獄之法,為他日後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筆。趙高精於騎射,是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因如此,趙高才會在秦始皇身邊主事了二十多年,勤懇、殷勤地為始皇帝賣命,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而其又精通律法,更是讓始皇帝信任有加,以至於後來,趙高犯了事,始皇帝能夠赦免了他還讓他繼續留在身邊,可見,趙高這人確實是有點能耐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雖說有那麼一點才華,可與李斯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太遠。

李斯,出身卑微,但才華了得!他曾是大儒荀子門下的高徒,又是法家代表人物,更是文采飛揚,佳作連篇。《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名垂千古。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秦李斯《會稽刻石》

當然他更大的功勞還在於終於輔佐秦王成就了統一霸業。李斯對輔佐秦王完成統一大業,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堅定秦王統一天下的決心和信心。

自諸侯爭霸以來,作為諸侯之一的秦國,自然也著一統天下的夢想。作為秦國接班人的秦王嬴政當然很是希望這個夢想能在自己手中實現。可又拿不準時勢。最終還是李斯給他指明瞭方向。

一次,李斯對秦王說:“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李斯一番此言,正合嬴政心意,說到他心坎上了。

第二件事,李斯給秦王設計了一套針對六國的“離間計”。他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

李斯的離間計“軟硬兼施”,不擇手段。所謂“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接受其賄賂),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李斯這一招非常有效。六國之君臣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從而君臣不和,上下離心。於是秦國便趁勢攻打,簡直是戰無不勝。李斯也因此一路高升。

李斯所做的第三件事便是寫下了千古名篇《諫逐客書》,勸秦王不要逐客。如果沒有李斯的這篇大作,秦王完全可能在當時把投奔到秦國的人才全都趕了個一乾二淨,自然也包括李斯在內。

秦國如果沒有象李斯這樣人才,是極有可能統一不了天下,或是即使統一了,也不是這樣的大秦帝國。因為大秦帝國模式的設計相當程度上是李斯的作品。(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馳道車同軌等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都是由李斯提出來的。)

李斯對大秦功不可沒,是秦始皇所認可的首功之臣。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那麼秦始皇是如何掌控李斯和趙高這兩位“大將”的呢?——制衡術。

帝王的制衡之術從秦始皇起,後被後世無數帝王所發揚光大。

秦始皇讓這兩人互鬥互制,於是大秦的江山才更為穩妥,他這個皇帝也當得越省心安全。

直到臨死之前,始皇帝仍然用這制衡之術來安排後事。他立下遺詔,讓長子扶蘇繼位。卻把詔書交給李斯保管,而又把玉璽交給趙高保管。

他以為這樣,就沒有人能篡改或不遵守自己的遺命了。但事實證明,英明偉大的秦始皇還是太自信了。他看錯了這兩個人,尤其是趙高。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是個情商很高的人,他善於察言觀色,更善於取悅主子。但是這種人恰恰是最不忠心的。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懷鬼胎。

趙高明白:秦始皇活著的時候,自己之所以能和李斯抗衡,完全是出於秦始皇的偏愛,更是策略的需要。

而始皇帝一死,這種對他有利的局面便打破了。非但是打破,照此發展下去,他趙高的好日子也很快就要到頭了。

李斯還不是趙高所最為忌憚的。他所最忌憚的還是公子扶蘇,因為扶蘇一直不喜歡趙高,而傾向於蒙氏兄弟。若扶蘇登基,又有蒙氏兄弟在,這大秦的天下還能有他趙高的份麼?

所以趙高無論如何也要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趙高雖說比不上李斯那般的“雄才大略”,但他有一點卻是李斯比不上的,這便是他精通人性,能看透且充分利用一個人的弱點。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是人都會有弱點,再強大的人也不能例外。

一個人的弱點,尤其是致命的弱點被別人抓住,那這個人十有八九就逃不過別人的手掌心了。

李斯是一個智慧型的人,這種人,不缺才華缺財富。(這種人,不缺虛的,缺實打實的富貴)而趙高就正是牢牢抓了了李斯的致命弱點——對富貴榮華如命般的貪求。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於是趙高便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是一個有史以來少有人能打、敢打的主意——篡改皇帝立新君的遺詔。

趙高審時度勢,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要想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必須與自己的對頭李斯,化敵為友,結成“統一戰線”。

這是件難度非常大的事。李斯雖然貪圖榮華富貴,但多少還是有些感恩之心的。想當初李斯不文一名來至秦國,沒有任何背景與來頭,全憑自己的才華。若非始皇帝“慧眼識英雄”,他李斯不過是一隻在窮人家空米缸中找吃的“瘦老鼠”。

正因有如此想法,剛開始無論趙高如何的好說歹說,李斯始終堅持著“奉主之詔,聽天之命”。意思是自己只會遵守秦始皇的遺命,雖然他已經人死了。

但趙高有的是辦法。他來了個“以毒攻毒”,用法家的制勝法寶來對付法家的高手李斯。

法家的祖師爺管仲為法家思想理論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觀點,即:趨利避害。認為普天下之人,用“利害”二字治理即可。趙高對李斯威逼利誘、軟硬兼施,曉以利害。他讓李斯明白,如果讓扶蘇當上皇帝,就會重用蒙氏兄弟,李斯的榮華富貴就保不住了。而讓胡亥當皇帝,則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繼續富貴榮華。你李斯是要感恩忠君,還是要自己的榮華富貴呢?

面對魚與熊掌的選擇,把自己的榮華富貴放在第一位的李斯最終屈服了。

據史記載,“於是斯乃聽高”,且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他仰天流淚,高聲嘆息說,遭逢亂世,我已經不能以死盡忠了,又能怎麼辦呢?也只能明哲保身了!)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於是,趙高與李斯合謀,假託始皇之命,立胡亥為太子;又另外炮製一份詔書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賜扶蘇與蒙恬自裁。

秦始皇畢竟是千古一帝,當然不會做出不可控的事來,按照始皇帝的安排,即使他看錯了趙高和李斯,即便這兩個人有什麼小動作,但是,不怕,他早已安排好了。他最有能力的兒子:扶蘇,良將(蒙恬)在旁,雄兵在握(秦朝最精銳的30萬軍隊)。他相信無論出現什麼情況,扶蘇都會在蒙恬的支持下撥亂反正,控制大局的。然而,他又看錯了。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扶蘇接到詔書後,如晴天霹靂,他失聲痛哭著,轉身回到帳中就要拔劍自殺。蒙恬與始皇素日相交甚厚,對這份意外的詔書產生了懷疑,勸阻道:“陛下而今出巡在外,又沒有立定太子,諸公子必定都虎視眈眈,暗含窺伺之心。他委任你監軍守邊,足見信任之深。今天忽然派使者送來賜死令,怎知不是有詐?不如提出懇請,弄清楚再死不遲。”蒙恬提出了質疑,但扶蘇沒有聽。他回答蒙恬:父親命我去死,有什麼好請示的。這句話,充斥著自以為是的絕望。隨後,扶蘇引劍一割、自殺身亡。也許扶蘇認為這是一種解脫,但他深深的誤會了他爹。為什麼爺倆會相互誤會呢?是因為人的天生性格。

公子扶蘇的每一次出鏡,都是站在他爹的對立面。只要是他爹要殺人放火,他都會站出來,“以數直諫上”。這為他贏得了仁德、賢明的光圈,也讓他那個靠著殺伐打下一片江山的爹很光火。

扶蘇為什麼處處跟他爹唱反調?《史記.趙高列傳》中,趙高說: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作為最瞭解始皇爺倆的身邊人,趙高的說法是有可信度的。

實際上扶蘇就是一個比較仁厚耿直的人。這種性格與生俱來,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一根筋,情商低不知道轉圓。扶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主張仁治,所以他與被法家思想武裝到牙齒的秦始皇的政見的格格不入。政見不同可以協商解決啊,但凡扶蘇是不會的,他就是一個直腸子。他喜歡當面指出問題,讓他老爹難堪。秦始皇當然不會和顏悅色,一般會當庭呵斥。父子倆擰上了。他們都不會轉圓,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很強勢,都要面子。最後無法反抗的一方只有鬱悶而死。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無論你(外人)覺得多麼不可理喻,當事人卻覺得理所當然。性格決定命運。

秦始皇焚書坑儒、活埋了460個儒生。 出了這樣的大事,扶蘇自然是要站出來講話的,他習慣性的站在了他爹的對立面硬懟。這一次,始皇帝感到了深深的失望,但並沒有絕望。秦始皇到死的時候都知道該把帝位傳給誰。儘管他有二十幾個兒子,儘管他也很喜歡他的小兒子胡亥。但他對扶蘇寄予的希望是最大的。他只是覺得自己的這個兒子太仁懦了,他需要勵練,需要血性,需要知道自己偌大的帝國不是靠“仁義道德”這一套嘴皮子磨來的!這一次他沒有喝斥扶蘇,他決定讓這個愣頭青遠離充斥著各色人等的咸陽,到帝國的邊疆,去蒙恬那裡去體驗一下生活。那裡正在打仗,金戈鐵馬的生活可以磨練出他這個未來接班人的血性。而且有蒙恬、有帝國30萬精銳軍團在,扶蘇的安全、帝國的未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犯下了一個無可挽回的錯誤,他沒有給他這個兒子一個太子的名份;甚至沒有拍一拍扶蘇的肩膀說一句:我看好你噢。(父子倆嚴重缺少溝通,他並不瞭解兒子那顆脆弱的自尊心。)

誤會就這樣產生了,從去上郡的那天起,扶蘇就認定自己是被秦始皇放逐的。什麼囑咐都沒有,扶蘇頂著一個監軍的名份就去了邊疆。在史料上沒有任何記載他這個監軍有什麼作為,或者說對蒙恬產生什麼關係和影響。事實也證明秦始皇美好的願望落空了。在邊疆,扶蘇沒有磨勵出血性,相反他看到的是打仗、苦役、死人。這一切讓他更加痛苦。更加深了他的抑鬱。從去上郡的那天開始,扶蘇或許就已經心如死灰了,而在上郡的所見所聞則更加深了他的痛苦。據說他在上郡的兩年時間裡做的最多的兩件事就是望月和嗚咽。古上郡,今天的綏徳,留下的關於扶蘇的痕跡除了扶蘇墓,就是望月臺和嗚咽泉。

"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無不讚嘆,而對於強大的秦帝國僅存在15年,萬世基業卻二世而亡,無不嘆息又無法理解。本文帶你瞭解秦始皇身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為你解析秦始皇是如何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李斯與趙高是秦始皇所最為倚重的兩位重臣,是他的左膀右臂。

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 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將秦始皇服侍得很舒心,而且將始皇帝交付給他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條。除卻其政治才能外,趙高還是一位書法家、文字學家。他擅長大篆,作《愛歷篇》,《史記》中記載:“高雅得幸於胡亥”。趙高教胡亥習書,也教給了胡亥典獄之法,為他日後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筆。趙高精於騎射,是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因如此,趙高才會在秦始皇身邊主事了二十多年,勤懇、殷勤地為始皇帝賣命,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而其又精通律法,更是讓始皇帝信任有加,以至於後來,趙高犯了事,始皇帝能夠赦免了他還讓他繼續留在身邊,可見,趙高這人確實是有點能耐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雖說有那麼一點才華,可與李斯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太遠。

李斯,出身卑微,但才華了得!他曾是大儒荀子門下的高徒,又是法家代表人物,更是文采飛揚,佳作連篇。《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名垂千古。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秦李斯《會稽刻石》

當然他更大的功勞還在於終於輔佐秦王成就了統一霸業。李斯對輔佐秦王完成統一大業,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堅定秦王統一天下的決心和信心。

自諸侯爭霸以來,作為諸侯之一的秦國,自然也著一統天下的夢想。作為秦國接班人的秦王嬴政當然很是希望這個夢想能在自己手中實現。可又拿不準時勢。最終還是李斯給他指明瞭方向。

一次,李斯對秦王說:“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李斯一番此言,正合嬴政心意,說到他心坎上了。

第二件事,李斯給秦王設計了一套針對六國的“離間計”。他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

李斯的離間計“軟硬兼施”,不擇手段。所謂“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接受其賄賂),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李斯這一招非常有效。六國之君臣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從而君臣不和,上下離心。於是秦國便趁勢攻打,簡直是戰無不勝。李斯也因此一路高升。

李斯所做的第三件事便是寫下了千古名篇《諫逐客書》,勸秦王不要逐客。如果沒有李斯的這篇大作,秦王完全可能在當時把投奔到秦國的人才全都趕了個一乾二淨,自然也包括李斯在內。

秦國如果沒有象李斯這樣人才,是極有可能統一不了天下,或是即使統一了,也不是這樣的大秦帝國。因為大秦帝國模式的設計相當程度上是李斯的作品。(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馳道車同軌等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都是由李斯提出來的。)

李斯對大秦功不可沒,是秦始皇所認可的首功之臣。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那麼秦始皇是如何掌控李斯和趙高這兩位“大將”的呢?——制衡術。

帝王的制衡之術從秦始皇起,後被後世無數帝王所發揚光大。

秦始皇讓這兩人互鬥互制,於是大秦的江山才更為穩妥,他這個皇帝也當得越省心安全。

直到臨死之前,始皇帝仍然用這制衡之術來安排後事。他立下遺詔,讓長子扶蘇繼位。卻把詔書交給李斯保管,而又把玉璽交給趙高保管。

他以為這樣,就沒有人能篡改或不遵守自己的遺命了。但事實證明,英明偉大的秦始皇還是太自信了。他看錯了這兩個人,尤其是趙高。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是個情商很高的人,他善於察言觀色,更善於取悅主子。但是這種人恰恰是最不忠心的。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懷鬼胎。

趙高明白:秦始皇活著的時候,自己之所以能和李斯抗衡,完全是出於秦始皇的偏愛,更是策略的需要。

而始皇帝一死,這種對他有利的局面便打破了。非但是打破,照此發展下去,他趙高的好日子也很快就要到頭了。

李斯還不是趙高所最為忌憚的。他所最忌憚的還是公子扶蘇,因為扶蘇一直不喜歡趙高,而傾向於蒙氏兄弟。若扶蘇登基,又有蒙氏兄弟在,這大秦的天下還能有他趙高的份麼?

所以趙高無論如何也要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趙高雖說比不上李斯那般的“雄才大略”,但他有一點卻是李斯比不上的,這便是他精通人性,能看透且充分利用一個人的弱點。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是人都會有弱點,再強大的人也不能例外。

一個人的弱點,尤其是致命的弱點被別人抓住,那這個人十有八九就逃不過別人的手掌心了。

李斯是一個智慧型的人,這種人,不缺才華缺財富。(這種人,不缺虛的,缺實打實的富貴)而趙高就正是牢牢抓了了李斯的致命弱點——對富貴榮華如命般的貪求。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於是趙高便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是一個有史以來少有人能打、敢打的主意——篡改皇帝立新君的遺詔。

趙高審時度勢,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要想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必須與自己的對頭李斯,化敵為友,結成“統一戰線”。

這是件難度非常大的事。李斯雖然貪圖榮華富貴,但多少還是有些感恩之心的。想當初李斯不文一名來至秦國,沒有任何背景與來頭,全憑自己的才華。若非始皇帝“慧眼識英雄”,他李斯不過是一隻在窮人家空米缸中找吃的“瘦老鼠”。

正因有如此想法,剛開始無論趙高如何的好說歹說,李斯始終堅持著“奉主之詔,聽天之命”。意思是自己只會遵守秦始皇的遺命,雖然他已經人死了。

但趙高有的是辦法。他來了個“以毒攻毒”,用法家的制勝法寶來對付法家的高手李斯。

法家的祖師爺管仲為法家思想理論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觀點,即:趨利避害。認為普天下之人,用“利害”二字治理即可。趙高對李斯威逼利誘、軟硬兼施,曉以利害。他讓李斯明白,如果讓扶蘇當上皇帝,就會重用蒙氏兄弟,李斯的榮華富貴就保不住了。而讓胡亥當皇帝,則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繼續富貴榮華。你李斯是要感恩忠君,還是要自己的榮華富貴呢?

面對魚與熊掌的選擇,把自己的榮華富貴放在第一位的李斯最終屈服了。

據史記載,“於是斯乃聽高”,且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他仰天流淚,高聲嘆息說,遭逢亂世,我已經不能以死盡忠了,又能怎麼辦呢?也只能明哲保身了!)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於是,趙高與李斯合謀,假託始皇之命,立胡亥為太子;又另外炮製一份詔書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賜扶蘇與蒙恬自裁。

秦始皇畢竟是千古一帝,當然不會做出不可控的事來,按照始皇帝的安排,即使他看錯了趙高和李斯,即便這兩個人有什麼小動作,但是,不怕,他早已安排好了。他最有能力的兒子:扶蘇,良將(蒙恬)在旁,雄兵在握(秦朝最精銳的30萬軍隊)。他相信無論出現什麼情況,扶蘇都會在蒙恬的支持下撥亂反正,控制大局的。然而,他又看錯了。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扶蘇接到詔書後,如晴天霹靂,他失聲痛哭著,轉身回到帳中就要拔劍自殺。蒙恬與始皇素日相交甚厚,對這份意外的詔書產生了懷疑,勸阻道:“陛下而今出巡在外,又沒有立定太子,諸公子必定都虎視眈眈,暗含窺伺之心。他委任你監軍守邊,足見信任之深。今天忽然派使者送來賜死令,怎知不是有詐?不如提出懇請,弄清楚再死不遲。”蒙恬提出了質疑,但扶蘇沒有聽。他回答蒙恬:父親命我去死,有什麼好請示的。這句話,充斥著自以為是的絕望。隨後,扶蘇引劍一割、自殺身亡。也許扶蘇認為這是一種解脫,但他深深的誤會了他爹。為什麼爺倆會相互誤會呢?是因為人的天生性格。

公子扶蘇的每一次出鏡,都是站在他爹的對立面。只要是他爹要殺人放火,他都會站出來,“以數直諫上”。這為他贏得了仁德、賢明的光圈,也讓他那個靠著殺伐打下一片江山的爹很光火。

扶蘇為什麼處處跟他爹唱反調?《史記.趙高列傳》中,趙高說: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作為最瞭解始皇爺倆的身邊人,趙高的說法是有可信度的。

實際上扶蘇就是一個比較仁厚耿直的人。這種性格與生俱來,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一根筋,情商低不知道轉圓。扶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主張仁治,所以他與被法家思想武裝到牙齒的秦始皇的政見的格格不入。政見不同可以協商解決啊,但凡扶蘇是不會的,他就是一個直腸子。他喜歡當面指出問題,讓他老爹難堪。秦始皇當然不會和顏悅色,一般會當庭呵斥。父子倆擰上了。他們都不會轉圓,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很強勢,都要面子。最後無法反抗的一方只有鬱悶而死。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無論你(外人)覺得多麼不可理喻,當事人卻覺得理所當然。性格決定命運。

秦始皇焚書坑儒、活埋了460個儒生。 出了這樣的大事,扶蘇自然是要站出來講話的,他習慣性的站在了他爹的對立面硬懟。這一次,始皇帝感到了深深的失望,但並沒有絕望。秦始皇到死的時候都知道該把帝位傳給誰。儘管他有二十幾個兒子,儘管他也很喜歡他的小兒子胡亥。但他對扶蘇寄予的希望是最大的。他只是覺得自己的這個兒子太仁懦了,他需要勵練,需要血性,需要知道自己偌大的帝國不是靠“仁義道德”這一套嘴皮子磨來的!這一次他沒有喝斥扶蘇,他決定讓這個愣頭青遠離充斥著各色人等的咸陽,到帝國的邊疆,去蒙恬那裡去體驗一下生活。那裡正在打仗,金戈鐵馬的生活可以磨練出他這個未來接班人的血性。而且有蒙恬、有帝國30萬精銳軍團在,扶蘇的安全、帝國的未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犯下了一個無可挽回的錯誤,他沒有給他這個兒子一個太子的名份;甚至沒有拍一拍扶蘇的肩膀說一句:我看好你噢。(父子倆嚴重缺少溝通,他並不瞭解兒子那顆脆弱的自尊心。)

誤會就這樣產生了,從去上郡的那天起,扶蘇就認定自己是被秦始皇放逐的。什麼囑咐都沒有,扶蘇頂著一個監軍的名份就去了邊疆。在史料上沒有任何記載他這個監軍有什麼作為,或者說對蒙恬產生什麼關係和影響。事實也證明秦始皇美好的願望落空了。在邊疆,扶蘇沒有磨勵出血性,相反他看到的是打仗、苦役、死人。這一切讓他更加痛苦。更加深了他的抑鬱。從去上郡的那天開始,扶蘇或許就已經心如死灰了,而在上郡的所見所聞則更加深了他的痛苦。據說他在上郡的兩年時間裡做的最多的兩件事就是望月和嗚咽。古上郡,今天的綏徳,留下的關於扶蘇的痕跡除了扶蘇墓,就是望月臺和嗚咽泉。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誤解始皇這一層意思的應該不僅扶蘇一個。實際上大多數人都不瞭解他們的皇帝在想什麼。自從下令殺名士後,天下出現了太多的刺客,為了安全起見,始皇帝一直很神祕,況且他還有更重要的兩件事要做,尋找長生藥和展示千古一帝風範的巡遊。這一切導致了他與部下之間缺乏溝通,包括蒙恬。蒙恬的忠心是毋容置疑的,他領著大秦朝最精銳的部隊一直在孜孜不倦做著兩件事:打擊匈奴和俢築長城。秦始皇對蒙恬是絕對信任的。所以他把扶蘇交給了蒙恬。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沒有給蒙恬任何的交待,否則接到假詔書後蒙恬不可能僅僅表現出疑惑。

扶蘇的到來,蒙恬徹底懵了,他搞不懂皇帝派他的嫡長子來做監軍是什麼意思。他一定覺得是派來監視他的,畢竟他手裡握著帝國大部分精銳且遠在邊疆。這些疑慮導致了他與扶蘇的關係不可能有多親蜜,他只能尊重和保護扶蘇,不太可能和扶蘇走得太近,況且一生殺伐的蒙恬與一直仁義的扶蘇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共同語言。史書上找不到任何兩人關係融洽的記載。

"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無不讚嘆,而對於強大的秦帝國僅存在15年,萬世基業卻二世而亡,無不嘆息又無法理解。本文帶你瞭解秦始皇身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為你解析秦始皇是如何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李斯與趙高是秦始皇所最為倚重的兩位重臣,是他的左膀右臂。

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 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將秦始皇服侍得很舒心,而且將始皇帝交付給他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條。除卻其政治才能外,趙高還是一位書法家、文字學家。他擅長大篆,作《愛歷篇》,《史記》中記載:“高雅得幸於胡亥”。趙高教胡亥習書,也教給了胡亥典獄之法,為他日後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筆。趙高精於騎射,是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因如此,趙高才會在秦始皇身邊主事了二十多年,勤懇、殷勤地為始皇帝賣命,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而其又精通律法,更是讓始皇帝信任有加,以至於後來,趙高犯了事,始皇帝能夠赦免了他還讓他繼續留在身邊,可見,趙高這人確實是有點能耐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雖說有那麼一點才華,可與李斯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太遠。

李斯,出身卑微,但才華了得!他曾是大儒荀子門下的高徒,又是法家代表人物,更是文采飛揚,佳作連篇。《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名垂千古。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秦李斯《會稽刻石》

當然他更大的功勞還在於終於輔佐秦王成就了統一霸業。李斯對輔佐秦王完成統一大業,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堅定秦王統一天下的決心和信心。

自諸侯爭霸以來,作為諸侯之一的秦國,自然也著一統天下的夢想。作為秦國接班人的秦王嬴政當然很是希望這個夢想能在自己手中實現。可又拿不準時勢。最終還是李斯給他指明瞭方向。

一次,李斯對秦王說:“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李斯一番此言,正合嬴政心意,說到他心坎上了。

第二件事,李斯給秦王設計了一套針對六國的“離間計”。他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

李斯的離間計“軟硬兼施”,不擇手段。所謂“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接受其賄賂),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李斯這一招非常有效。六國之君臣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從而君臣不和,上下離心。於是秦國便趁勢攻打,簡直是戰無不勝。李斯也因此一路高升。

李斯所做的第三件事便是寫下了千古名篇《諫逐客書》,勸秦王不要逐客。如果沒有李斯的這篇大作,秦王完全可能在當時把投奔到秦國的人才全都趕了個一乾二淨,自然也包括李斯在內。

秦國如果沒有象李斯這樣人才,是極有可能統一不了天下,或是即使統一了,也不是這樣的大秦帝國。因為大秦帝國模式的設計相當程度上是李斯的作品。(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馳道車同軌等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都是由李斯提出來的。)

李斯對大秦功不可沒,是秦始皇所認可的首功之臣。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那麼秦始皇是如何掌控李斯和趙高這兩位“大將”的呢?——制衡術。

帝王的制衡之術從秦始皇起,後被後世無數帝王所發揚光大。

秦始皇讓這兩人互鬥互制,於是大秦的江山才更為穩妥,他這個皇帝也當得越省心安全。

直到臨死之前,始皇帝仍然用這制衡之術來安排後事。他立下遺詔,讓長子扶蘇繼位。卻把詔書交給李斯保管,而又把玉璽交給趙高保管。

他以為這樣,就沒有人能篡改或不遵守自己的遺命了。但事實證明,英明偉大的秦始皇還是太自信了。他看錯了這兩個人,尤其是趙高。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是個情商很高的人,他善於察言觀色,更善於取悅主子。但是這種人恰恰是最不忠心的。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懷鬼胎。

趙高明白:秦始皇活著的時候,自己之所以能和李斯抗衡,完全是出於秦始皇的偏愛,更是策略的需要。

而始皇帝一死,這種對他有利的局面便打破了。非但是打破,照此發展下去,他趙高的好日子也很快就要到頭了。

李斯還不是趙高所最為忌憚的。他所最忌憚的還是公子扶蘇,因為扶蘇一直不喜歡趙高,而傾向於蒙氏兄弟。若扶蘇登基,又有蒙氏兄弟在,這大秦的天下還能有他趙高的份麼?

所以趙高無論如何也要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趙高雖說比不上李斯那般的“雄才大略”,但他有一點卻是李斯比不上的,這便是他精通人性,能看透且充分利用一個人的弱點。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是人都會有弱點,再強大的人也不能例外。

一個人的弱點,尤其是致命的弱點被別人抓住,那這個人十有八九就逃不過別人的手掌心了。

李斯是一個智慧型的人,這種人,不缺才華缺財富。(這種人,不缺虛的,缺實打實的富貴)而趙高就正是牢牢抓了了李斯的致命弱點——對富貴榮華如命般的貪求。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於是趙高便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是一個有史以來少有人能打、敢打的主意——篡改皇帝立新君的遺詔。

趙高審時度勢,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要想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必須與自己的對頭李斯,化敵為友,結成“統一戰線”。

這是件難度非常大的事。李斯雖然貪圖榮華富貴,但多少還是有些感恩之心的。想當初李斯不文一名來至秦國,沒有任何背景與來頭,全憑自己的才華。若非始皇帝“慧眼識英雄”,他李斯不過是一隻在窮人家空米缸中找吃的“瘦老鼠”。

正因有如此想法,剛開始無論趙高如何的好說歹說,李斯始終堅持著“奉主之詔,聽天之命”。意思是自己只會遵守秦始皇的遺命,雖然他已經人死了。

但趙高有的是辦法。他來了個“以毒攻毒”,用法家的制勝法寶來對付法家的高手李斯。

法家的祖師爺管仲為法家思想理論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觀點,即:趨利避害。認為普天下之人,用“利害”二字治理即可。趙高對李斯威逼利誘、軟硬兼施,曉以利害。他讓李斯明白,如果讓扶蘇當上皇帝,就會重用蒙氏兄弟,李斯的榮華富貴就保不住了。而讓胡亥當皇帝,則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繼續富貴榮華。你李斯是要感恩忠君,還是要自己的榮華富貴呢?

面對魚與熊掌的選擇,把自己的榮華富貴放在第一位的李斯最終屈服了。

據史記載,“於是斯乃聽高”,且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他仰天流淚,高聲嘆息說,遭逢亂世,我已經不能以死盡忠了,又能怎麼辦呢?也只能明哲保身了!)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於是,趙高與李斯合謀,假託始皇之命,立胡亥為太子;又另外炮製一份詔書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賜扶蘇與蒙恬自裁。

秦始皇畢竟是千古一帝,當然不會做出不可控的事來,按照始皇帝的安排,即使他看錯了趙高和李斯,即便這兩個人有什麼小動作,但是,不怕,他早已安排好了。他最有能力的兒子:扶蘇,良將(蒙恬)在旁,雄兵在握(秦朝最精銳的30萬軍隊)。他相信無論出現什麼情況,扶蘇都會在蒙恬的支持下撥亂反正,控制大局的。然而,他又看錯了。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扶蘇接到詔書後,如晴天霹靂,他失聲痛哭著,轉身回到帳中就要拔劍自殺。蒙恬與始皇素日相交甚厚,對這份意外的詔書產生了懷疑,勸阻道:“陛下而今出巡在外,又沒有立定太子,諸公子必定都虎視眈眈,暗含窺伺之心。他委任你監軍守邊,足見信任之深。今天忽然派使者送來賜死令,怎知不是有詐?不如提出懇請,弄清楚再死不遲。”蒙恬提出了質疑,但扶蘇沒有聽。他回答蒙恬:父親命我去死,有什麼好請示的。這句話,充斥著自以為是的絕望。隨後,扶蘇引劍一割、自殺身亡。也許扶蘇認為這是一種解脫,但他深深的誤會了他爹。為什麼爺倆會相互誤會呢?是因為人的天生性格。

公子扶蘇的每一次出鏡,都是站在他爹的對立面。只要是他爹要殺人放火,他都會站出來,“以數直諫上”。這為他贏得了仁德、賢明的光圈,也讓他那個靠著殺伐打下一片江山的爹很光火。

扶蘇為什麼處處跟他爹唱反調?《史記.趙高列傳》中,趙高說: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作為最瞭解始皇爺倆的身邊人,趙高的說法是有可信度的。

實際上扶蘇就是一個比較仁厚耿直的人。這種性格與生俱來,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一根筋,情商低不知道轉圓。扶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主張仁治,所以他與被法家思想武裝到牙齒的秦始皇的政見的格格不入。政見不同可以協商解決啊,但凡扶蘇是不會的,他就是一個直腸子。他喜歡當面指出問題,讓他老爹難堪。秦始皇當然不會和顏悅色,一般會當庭呵斥。父子倆擰上了。他們都不會轉圓,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很強勢,都要面子。最後無法反抗的一方只有鬱悶而死。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無論你(外人)覺得多麼不可理喻,當事人卻覺得理所當然。性格決定命運。

秦始皇焚書坑儒、活埋了460個儒生。 出了這樣的大事,扶蘇自然是要站出來講話的,他習慣性的站在了他爹的對立面硬懟。這一次,始皇帝感到了深深的失望,但並沒有絕望。秦始皇到死的時候都知道該把帝位傳給誰。儘管他有二十幾個兒子,儘管他也很喜歡他的小兒子胡亥。但他對扶蘇寄予的希望是最大的。他只是覺得自己的這個兒子太仁懦了,他需要勵練,需要血性,需要知道自己偌大的帝國不是靠“仁義道德”這一套嘴皮子磨來的!這一次他沒有喝斥扶蘇,他決定讓這個愣頭青遠離充斥著各色人等的咸陽,到帝國的邊疆,去蒙恬那裡去體驗一下生活。那裡正在打仗,金戈鐵馬的生活可以磨練出他這個未來接班人的血性。而且有蒙恬、有帝國30萬精銳軍團在,扶蘇的安全、帝國的未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犯下了一個無可挽回的錯誤,他沒有給他這個兒子一個太子的名份;甚至沒有拍一拍扶蘇的肩膀說一句:我看好你噢。(父子倆嚴重缺少溝通,他並不瞭解兒子那顆脆弱的自尊心。)

誤會就這樣產生了,從去上郡的那天起,扶蘇就認定自己是被秦始皇放逐的。什麼囑咐都沒有,扶蘇頂著一個監軍的名份就去了邊疆。在史料上沒有任何記載他這個監軍有什麼作為,或者說對蒙恬產生什麼關係和影響。事實也證明秦始皇美好的願望落空了。在邊疆,扶蘇沒有磨勵出血性,相反他看到的是打仗、苦役、死人。這一切讓他更加痛苦。更加深了他的抑鬱。從去上郡的那天開始,扶蘇或許就已經心如死灰了,而在上郡的所見所聞則更加深了他的痛苦。據說他在上郡的兩年時間裡做的最多的兩件事就是望月和嗚咽。古上郡,今天的綏徳,留下的關於扶蘇的痕跡除了扶蘇墓,就是望月臺和嗚咽泉。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誤解始皇這一層意思的應該不僅扶蘇一個。實際上大多數人都不瞭解他們的皇帝在想什麼。自從下令殺名士後,天下出現了太多的刺客,為了安全起見,始皇帝一直很神祕,況且他還有更重要的兩件事要做,尋找長生藥和展示千古一帝風範的巡遊。這一切導致了他與部下之間缺乏溝通,包括蒙恬。蒙恬的忠心是毋容置疑的,他領著大秦朝最精銳的部隊一直在孜孜不倦做著兩件事:打擊匈奴和俢築長城。秦始皇對蒙恬是絕對信任的。所以他把扶蘇交給了蒙恬。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沒有給蒙恬任何的交待,否則接到假詔書後蒙恬不可能僅僅表現出疑惑。

扶蘇的到來,蒙恬徹底懵了,他搞不懂皇帝派他的嫡長子來做監軍是什麼意思。他一定覺得是派來監視他的,畢竟他手裡握著帝國大部分精銳且遠在邊疆。這些疑慮導致了他與扶蘇的關係不可能有多親蜜,他只能尊重和保護扶蘇,不太可能和扶蘇走得太近,況且一生殺伐的蒙恬與一直仁義的扶蘇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共同語言。史書上找不到任何兩人關係融洽的記載。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為什麼有把握能讓扶蘇、蒙恬中招?顯然他太瞭解扶蘇和蒙恬了,瞭解蒙恬的忠,瞭解扶蘇的孝與耿直,瞭解扶蘇性格上的弱點。又或許他一開始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他只是再賭一把,反正不能束手就擒。哪知道因為他看透了人性,他又賭贏了。

趙高和李斯骯髒齷齪的交易葬送的不僅僅是扶蘇和蒙恬,三年後,他們葬送了整個大秦帝國。而他們自己的下場更慘:李斯被施以五刑,腰斬於市。趙高被誅三族。

秦始皇,做了不少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毛澤東評價: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秦始皇並不懂人性,不會看人,最後因為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懂,丟了江山,不冤。

"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無不讚嘆,而對於強大的秦帝國僅存在15年,萬世基業卻二世而亡,無不嘆息又無法理解。本文帶你瞭解秦始皇身邊最重要的三位人物,為你解析秦始皇是如何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李斯與趙高是秦始皇所最為倚重的兩位重臣,是他的左膀右臂。

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 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將秦始皇服侍得很舒心,而且將始皇帝交付給他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條。除卻其政治才能外,趙高還是一位書法家、文字學家。他擅長大篆,作《愛歷篇》,《史記》中記載:“高雅得幸於胡亥”。趙高教胡亥習書,也教給了胡亥典獄之法,為他日後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筆。趙高精於騎射,是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因如此,趙高才會在秦始皇身邊主事了二十多年,勤懇、殷勤地為始皇帝賣命,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而其又精通律法,更是讓始皇帝信任有加,以至於後來,趙高犯了事,始皇帝能夠赦免了他還讓他繼續留在身邊,可見,趙高這人確實是有點能耐的。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雖說有那麼一點才華,可與李斯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太遠。

李斯,出身卑微,但才華了得!他曾是大儒荀子門下的高徒,又是法家代表人物,更是文采飛揚,佳作連篇。《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名垂千古。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秦李斯《會稽刻石》

當然他更大的功勞還在於終於輔佐秦王成就了統一霸業。李斯對輔佐秦王完成統一大業,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堅定秦王統一天下的決心和信心。

自諸侯爭霸以來,作為諸侯之一的秦國,自然也著一統天下的夢想。作為秦國接班人的秦王嬴政當然很是希望這個夢想能在自己手中實現。可又拿不準時勢。最終還是李斯給他指明瞭方向。

一次,李斯對秦王說:“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李斯一番此言,正合嬴政心意,說到他心坎上了。

第二件事,李斯給秦王設計了一套針對六國的“離間計”。他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

李斯的離間計“軟硬兼施”,不擇手段。所謂“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接受其賄賂),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李斯這一招非常有效。六國之君臣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從而君臣不和,上下離心。於是秦國便趁勢攻打,簡直是戰無不勝。李斯也因此一路高升。

李斯所做的第三件事便是寫下了千古名篇《諫逐客書》,勸秦王不要逐客。如果沒有李斯的這篇大作,秦王完全可能在當時把投奔到秦國的人才全都趕了個一乾二淨,自然也包括李斯在內。

秦國如果沒有象李斯這樣人才,是極有可能統一不了天下,或是即使統一了,也不是這樣的大秦帝國。因為大秦帝國模式的設計相當程度上是李斯的作品。(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馳道車同軌等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都是由李斯提出來的。)

李斯對大秦功不可沒,是秦始皇所認可的首功之臣。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那麼秦始皇是如何掌控李斯和趙高這兩位“大將”的呢?——制衡術。

帝王的制衡之術從秦始皇起,後被後世無數帝王所發揚光大。

秦始皇讓這兩人互鬥互制,於是大秦的江山才更為穩妥,他這個皇帝也當得越省心安全。

直到臨死之前,始皇帝仍然用這制衡之術來安排後事。他立下遺詔,讓長子扶蘇繼位。卻把詔書交給李斯保管,而又把玉璽交給趙高保管。

他以為這樣,就沒有人能篡改或不遵守自己的遺命了。但事實證明,英明偉大的秦始皇還是太自信了。他看錯了這兩個人,尤其是趙高。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是個情商很高的人,他善於察言觀色,更善於取悅主子。但是這種人恰恰是最不忠心的。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懷鬼胎。

趙高明白:秦始皇活著的時候,自己之所以能和李斯抗衡,完全是出於秦始皇的偏愛,更是策略的需要。

而始皇帝一死,這種對他有利的局面便打破了。非但是打破,照此發展下去,他趙高的好日子也很快就要到頭了。

李斯還不是趙高所最為忌憚的。他所最忌憚的還是公子扶蘇,因為扶蘇一直不喜歡趙高,而傾向於蒙氏兄弟。若扶蘇登基,又有蒙氏兄弟在,這大秦的天下還能有他趙高的份麼?

所以趙高無論如何也要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趙高雖說比不上李斯那般的“雄才大略”,但他有一點卻是李斯比不上的,這便是他精通人性,能看透且充分利用一個人的弱點。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是人都會有弱點,再強大的人也不能例外。

一個人的弱點,尤其是致命的弱點被別人抓住,那這個人十有八九就逃不過別人的手掌心了。

李斯是一個智慧型的人,這種人,不缺才華缺財富。(這種人,不缺虛的,缺實打實的富貴)而趙高就正是牢牢抓了了李斯的致命弱點——對富貴榮華如命般的貪求。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於是趙高便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是一個有史以來少有人能打、敢打的主意——篡改皇帝立新君的遺詔。

趙高審時度勢,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要想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必須與自己的對頭李斯,化敵為友,結成“統一戰線”。

這是件難度非常大的事。李斯雖然貪圖榮華富貴,但多少還是有些感恩之心的。想當初李斯不文一名來至秦國,沒有任何背景與來頭,全憑自己的才華。若非始皇帝“慧眼識英雄”,他李斯不過是一隻在窮人家空米缸中找吃的“瘦老鼠”。

正因有如此想法,剛開始無論趙高如何的好說歹說,李斯始終堅持著“奉主之詔,聽天之命”。意思是自己只會遵守秦始皇的遺命,雖然他已經人死了。

但趙高有的是辦法。他來了個“以毒攻毒”,用法家的制勝法寶來對付法家的高手李斯。

法家的祖師爺管仲為法家思想理論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觀點,即:趨利避害。認為普天下之人,用“利害”二字治理即可。趙高對李斯威逼利誘、軟硬兼施,曉以利害。他讓李斯明白,如果讓扶蘇當上皇帝,就會重用蒙氏兄弟,李斯的榮華富貴就保不住了。而讓胡亥當皇帝,則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繼續富貴榮華。你李斯是要感恩忠君,還是要自己的榮華富貴呢?

面對魚與熊掌的選擇,把自己的榮華富貴放在第一位的李斯最終屈服了。

據史記載,“於是斯乃聽高”,且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他仰天流淚,高聲嘆息說,遭逢亂世,我已經不能以死盡忠了,又能怎麼辦呢?也只能明哲保身了!)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於是,趙高與李斯合謀,假託始皇之命,立胡亥為太子;又另外炮製一份詔書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賜扶蘇與蒙恬自裁。

秦始皇畢竟是千古一帝,當然不會做出不可控的事來,按照始皇帝的安排,即使他看錯了趙高和李斯,即便這兩個人有什麼小動作,但是,不怕,他早已安排好了。他最有能力的兒子:扶蘇,良將(蒙恬)在旁,雄兵在握(秦朝最精銳的30萬軍隊)。他相信無論出現什麼情況,扶蘇都會在蒙恬的支持下撥亂反正,控制大局的。然而,他又看錯了。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扶蘇接到詔書後,如晴天霹靂,他失聲痛哭著,轉身回到帳中就要拔劍自殺。蒙恬與始皇素日相交甚厚,對這份意外的詔書產生了懷疑,勸阻道:“陛下而今出巡在外,又沒有立定太子,諸公子必定都虎視眈眈,暗含窺伺之心。他委任你監軍守邊,足見信任之深。今天忽然派使者送來賜死令,怎知不是有詐?不如提出懇請,弄清楚再死不遲。”蒙恬提出了質疑,但扶蘇沒有聽。他回答蒙恬:父親命我去死,有什麼好請示的。這句話,充斥著自以為是的絕望。隨後,扶蘇引劍一割、自殺身亡。也許扶蘇認為這是一種解脫,但他深深的誤會了他爹。為什麼爺倆會相互誤會呢?是因為人的天生性格。

公子扶蘇的每一次出鏡,都是站在他爹的對立面。只要是他爹要殺人放火,他都會站出來,“以數直諫上”。這為他贏得了仁德、賢明的光圈,也讓他那個靠著殺伐打下一片江山的爹很光火。

扶蘇為什麼處處跟他爹唱反調?《史記.趙高列傳》中,趙高說: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作為最瞭解始皇爺倆的身邊人,趙高的說法是有可信度的。

實際上扶蘇就是一個比較仁厚耿直的人。這種性格與生俱來,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一根筋,情商低不知道轉圓。扶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主張仁治,所以他與被法家思想武裝到牙齒的秦始皇的政見的格格不入。政見不同可以協商解決啊,但凡扶蘇是不會的,他就是一個直腸子。他喜歡當面指出問題,讓他老爹難堪。秦始皇當然不會和顏悅色,一般會當庭呵斥。父子倆擰上了。他們都不會轉圓,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很強勢,都要面子。最後無法反抗的一方只有鬱悶而死。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無論你(外人)覺得多麼不可理喻,當事人卻覺得理所當然。性格決定命運。

秦始皇焚書坑儒、活埋了460個儒生。 出了這樣的大事,扶蘇自然是要站出來講話的,他習慣性的站在了他爹的對立面硬懟。這一次,始皇帝感到了深深的失望,但並沒有絕望。秦始皇到死的時候都知道該把帝位傳給誰。儘管他有二十幾個兒子,儘管他也很喜歡他的小兒子胡亥。但他對扶蘇寄予的希望是最大的。他只是覺得自己的這個兒子太仁懦了,他需要勵練,需要血性,需要知道自己偌大的帝國不是靠“仁義道德”這一套嘴皮子磨來的!這一次他沒有喝斥扶蘇,他決定讓這個愣頭青遠離充斥著各色人等的咸陽,到帝國的邊疆,去蒙恬那裡去體驗一下生活。那裡正在打仗,金戈鐵馬的生活可以磨練出他這個未來接班人的血性。而且有蒙恬、有帝國30萬精銳軍團在,扶蘇的安全、帝國的未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犯下了一個無可挽回的錯誤,他沒有給他這個兒子一個太子的名份;甚至沒有拍一拍扶蘇的肩膀說一句:我看好你噢。(父子倆嚴重缺少溝通,他並不瞭解兒子那顆脆弱的自尊心。)

誤會就這樣產生了,從去上郡的那天起,扶蘇就認定自己是被秦始皇放逐的。什麼囑咐都沒有,扶蘇頂著一個監軍的名份就去了邊疆。在史料上沒有任何記載他這個監軍有什麼作為,或者說對蒙恬產生什麼關係和影響。事實也證明秦始皇美好的願望落空了。在邊疆,扶蘇沒有磨勵出血性,相反他看到的是打仗、苦役、死人。這一切讓他更加痛苦。更加深了他的抑鬱。從去上郡的那天開始,扶蘇或許就已經心如死灰了,而在上郡的所見所聞則更加深了他的痛苦。據說他在上郡的兩年時間裡做的最多的兩件事就是望月和嗚咽。古上郡,今天的綏徳,留下的關於扶蘇的痕跡除了扶蘇墓,就是望月臺和嗚咽泉。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誤解始皇這一層意思的應該不僅扶蘇一個。實際上大多數人都不瞭解他們的皇帝在想什麼。自從下令殺名士後,天下出現了太多的刺客,為了安全起見,始皇帝一直很神祕,況且他還有更重要的兩件事要做,尋找長生藥和展示千古一帝風範的巡遊。這一切導致了他與部下之間缺乏溝通,包括蒙恬。蒙恬的忠心是毋容置疑的,他領著大秦朝最精銳的部隊一直在孜孜不倦做著兩件事:打擊匈奴和俢築長城。秦始皇對蒙恬是絕對信任的。所以他把扶蘇交給了蒙恬。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沒有給蒙恬任何的交待,否則接到假詔書後蒙恬不可能僅僅表現出疑惑。

扶蘇的到來,蒙恬徹底懵了,他搞不懂皇帝派他的嫡長子來做監軍是什麼意思。他一定覺得是派來監視他的,畢竟他手裡握著帝國大部分精銳且遠在邊疆。這些疑慮導致了他與扶蘇的關係不可能有多親蜜,他只能尊重和保護扶蘇,不太可能和扶蘇走得太近,況且一生殺伐的蒙恬與一直仁義的扶蘇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共同語言。史書上找不到任何兩人關係融洽的記載。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趙高為什麼有把握能讓扶蘇、蒙恬中招?顯然他太瞭解扶蘇和蒙恬了,瞭解蒙恬的忠,瞭解扶蘇的孝與耿直,瞭解扶蘇性格上的弱點。又或許他一開始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他只是再賭一把,反正不能束手就擒。哪知道因為他看透了人性,他又賭贏了。

趙高和李斯骯髒齷齪的交易葬送的不僅僅是扶蘇和蒙恬,三年後,他們葬送了整個大秦帝國。而他們自己的下場更慘:李斯被施以五刑,腰斬於市。趙高被誅三族。

秦始皇,做了不少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毛澤東評價: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秦始皇並不懂人性,不會看人,最後因為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懂,丟了江山,不冤。

秦始皇看錯這三個人而痛失萬世基業,他不冤

秦始皇身邊這三位重要人物恰好是三種不同的人

趙高情商很高,他善於察言觀色,更善於取悅於人;善於溝通成交,適合做交易(生意)。但這種人是牆頭草,缺少忠誠度;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懷算計。

李斯智商比較高,但是是小聰明。這種人不缺才華缺財富,重利務實。李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格局和眼光。

扶蘇是一個 “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能量型的人,這種人有氣場,能擔當,忠勇可靠,但是過於耿直和愛面子。他不缺實的(能力和財富)缺虛的(面子和名譽)。遇到這種人,什麼都可以不給,一定要給面子。

每個人的身邊都會有這三種人,每一種人的人性都有優缺點,但是如果你不懂看人,不懂得揚長避短,你也會犯各種低級錯誤,不是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