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中國封建社會大農業文化的產物,受周秦漢唐盛世雄風的影響和文化精神的滋養,它興於明而盛於清,數百年來,在許多藝人的艱辛創造和積累下,形成了博大精深,涵蓋古今,四功五法,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的完整表演體系和劇種風格。是中國戲曲的四大聲腔之一,被譽為中國梆子腔的鼻祖。也對中原一帶的地方戲曲孕育、興起和發展,產生過重要的作用和影響,被稱為“百戲之母”。隨看社會的變革和時代的發展,秦腔經歷了興盛衰榮的不同歷史時期。面對大工業時代的到來和科技的日新月異遽變,秦腔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能否適應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已成為擺在各級黨政領導、思想文化主管部門和廣大文藝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秦腔在甘肅有久遠的歷史。作為發祥地之一,根據有關志書記載早在清康乾年間,甘肅已有秦腔專業演出班社了,如《莊浪縣誌·職官志》記載:康熙七年(1668年)莊浪縣誌事林鳴鐘出資重修關帝廟樂樓並置戲箱一副稱“皇爺戲班”;乾隆年間編纂的《甘肅志》記載:“古涼州(今武威)民習秦聲已久,甘州亦然。”在甘肅靖遠西關老君廟中有清嘉慶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鐘上鑄刻有秦腔劇目240出,這說明當時甘肅秦腔班社演出的劇目已經很豐富了。清中葉以後,秦腔以其對甘肅人民特有魅力和巨大聲勢在甘肅大地上迅速發展起來。

蘭州是名副其實的“戲窩子”,從濱河路上經過,秦聲秦韻順著水聲、風聲傳來,讓人有些恍若走進了戲園子。連陝西的名家都舉大拇指稱讚:蘭州的戲迷愛戲、懂戲,因此蘭州市也被中國戲劇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秦腔發展基地”。2006年,秦腔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給陝西授了牌,此舉為西北振興秦腔帶來新的契機,廣大人民群眾也都在時刻關注著秦腔的一舉一動。其實甘肅作為秦腔的發源地之一,乾隆時期,蘭州就有秦腔班社活動。秦腔在蘭州有著厚重的歷史沉澱,從清宣統元年(1909年)在蘭州成立的著名班社“萬順班”開始,歷經滄桑,到1959年,由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接辦蘭州市秦劇團,成為一個國營戲曲團體。2009年恰是蘭州市秦劇團的百年華誕。

“萬順班”由當時著名秦腔演員史月卿(人稱史八爺,被蘭州人稱為“金城四絕”之一)聯絡街頭流散的藝人,在市內旗杆巷組建了戲班,以“萬事順利”之意取名“萬順班”。此後幾經改名為“萬和班”、“化俗社”、“文化社”、“蘭州文光秦劇社”。1937年還在民眾教育館西側(今蘭州日報社處)修建了自己的劇場—文化劇場。解放前後,已成為享譽甘肅乃至西北地區的“名班社”。

解放前,戲劇班社都是民辦團體,要想生存立足,班社裡就得有戲迷們捧的“角”,普通演員也得有過硬的“活”。當年“名角”,亦如今天的“明星”,號召力極強。“萬順班”從成立之初,就聚集了一大批在西北響噹噹的名家,如耿忠義、文漢臣、楊金鳳、肖正惠、趙福海、王定秦等等。這些人身懷絕技,各有各的拿手好戲。蘭州民間老百姓還為此編成了順口溜,如“金城四絕”:牙古子的包子、馬保子的面(牛肉麵)、福保子(耿忠義)的生淨,八娃子(史月卿)的旦,以及早在清末民初之時就稱作“蘭州秦腔三傑”的三位老秦腔藝術家。

追憶蘭州的“秦腔三傑”

耿忠義(1884年-1947年)甘肅甘谷安遠鎮人。出身戲曲名伶之家,其父是清代秦腔名伶三元官的高徒,以演鬚生戲而遠近聞名。當地曾流傳這樣一句諺語:“哪裡顧上離家把門關,怕耽誤黃毛子《出關》,”黃毛子就是耿父,《出關》是其父演出的一個劇目。耿忠義乳名福保子,孩提時常跟著父親出入戲園,耳濡目染,會唱簡單的唱段,但父親卻不讓他學戲,在他長到5歲時,把他送進一傢俬塾(舊時私人設立的教學地方)去讀書。大約在他12歲左右時,其父應蘭州名班福慶班主張福慶的聘請,耿忠義跟隨父母來到蘭州,他仍讓父親送到一家學堂繼續上學。他雖然遵父之命安心讀書,但戲園卻是他常去之地,一次福慶班演出《烙碗計》扮演定生的演員臨時病了不能演出,戲班有人硬讓耿忠義上臺“救場”。從未登臺的他,卻把定生演的未出紕漏。這使耿父意想不到,也讓戲班的演員們非常吃驚,異口同聲地認為,福保子是一個成大才的好料,便共勸其父不如讓他退學學藝吧!但耿父對大家的勸言只是一笑而了之。不久耿父病逝,留下母子二人,生活失去依靠,已經讀了10年書的耿忠義只好輟學,進入福慶班正式學戲,初跟著來喜子(鬚生演員、人稱麻旦兒)學唱小生,後來被著名演員唐華收為門徒,為其授藝傳戲。戲諺雲:“不虛心藝不精,不苦練技不行”。耿忠義正式投師學藝後,虛心向前輩們求教,勤學苦練基本功,很快出臺演出,並且在戲中擔當主要角色。據當年張雨亭老藝人講:“耿師哥(是對耿忠義的尊稱)出臺不久,便在《大雪山》一戲中,出演王子馬潛龍一角,他有文化,能演活人物,用技巧比一般藝人靈活。”在“逃國”一場中,跑園場、甩稍子,還有腿上功夫都讓臺下叫好不絕。當時他師傅演的黃宗道,站在二簾口揭開簾縫觀看,看的出了神,都忘了上場。後來他《轅門射戟》中演的呂布,《忠義俠》中演的周仁,演的很成功,一下子出了名,這兩個戲也很成了他的成名之作。”耿忠義後來改演鬚生和花臉戲。唐華去世後,他便主演花臉戲了。他演的花臉戲,綜合了當時蘭州各路名家如福慶子、十娃子、嶽麻子、李奪山、唐華等人的表演特點,博採眾長,在劇目、表演、臉譜、特技等方面獨具風格,自成一家,成為甘肅秦腔花臉行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甘肅觀眾中影響很大,還被蘭州觀眾榮稱為“蘭州秦腔三傑”之一(見《蘭州風采》1987年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

耿忠義,蘭州秦腔三傑之一,甘肅武山人,生於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他學藝於清末秦腔名角來喜子(人常“麻旦兒”),開始在蘭州社班中主演旦角,以後改演鬚生、大靜,一直在蘭州文化社公開演出,成為文化社的主要臺柱子之一,在蘭州久負盛名。他又稱富寶子,人們又稱他為“耿家”。

耿忠義身居蘭州,廣見博聞,且身材高大,能潛心學習,取百家之長融匯於一爐,對清末在蘭公演的福慶班箱主福慶子所演出的一些拿手好戲他都能演出。他功架穩重,表演肅穆,道白清晰,唱腔洪亮。扮演《火焰駒》裡的艾謙、《血詔帶》裡的曹操、《忠八義》(又名八義圖、趙氏孤兒)裡的趙盾、《遊西湖》(又名紅梅閣)裡的賈似道等,其表演技巧和功架等較福慶子有過之而無不及。另扮演《黃華山》裡的聞仲、《閻查山》和《柳金蟬》裡的包公、《滅方臘》裡的方臘、《斧劈老君堂》裡的程咬金等,都有獨到之處和特有的功架模式。在《遊西湖》一折中,他扮演的賈似道在窺視裴生和慧孃的動作時,用擂錘亮出三個不同的陰森可怖的勢手,有如惡鷹抓雞,猛虎吞羊。最後凶中含詐一聲“撥船回府”,更畢露了賈似道的奸險,使得觀眾都為慧娘捏著一把汗。他演《火焰駒》中艾謙的三鞭子、《戰方臘》中方臘的三杆子、《斧劈老君堂》中程咬金的三板斧等,都有他獨創的程式,已成為“耿家”戲派的精髓。

耿忠義還以以演鬚生《殺驛》、《盤門》、《伍員逃國》、《法門寺》、《燈棚失子》、《鄭丹打子》等而聞名。在《盤門》一戲中,他扮演的田單在和田發章君臣二人喬裝打扮準備出城時,以既緊張而又鎮靜的表情先道出“密密排干戈,插翅難飛脫,放下破天膽,保主出烈火。”白:“小妹,莫要膽怕,待我將驢子兜緊!”然後再唱出“既逃走再莫要胡思亂想,我君臣把性命交與了上蒼”之後,而悄悄出了城門,這時,臺下觀眾莫不為他們君臣二人能否出了城門而擔憂。

耿忠義所演的大靜吸“南大靜”之長,又不同於南大靜路子;他所演的鬚生吸西安秦腔之路,又不同於陝西路子。在演“大靜”和“鬚生”中都能注重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氣質,並能獨樹一幟。在當時,他和郗德育(麻子紅)、文漢臣三人長期鼎足蘭州秦腔舞臺,成為蘭州秦腔藝壇上的“三傑”,給觀眾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耿忠義所畫臉譜,人物形象獨特,色彩鮮明,造型莊重,在民間廣為流傳。當時茶館、酒肆、飯擔等處,都掛有他在戲中的一些臉譜,如《盤門》、《遊西湖》等。

耿忠義病逝於民國36年(公元1947年),終年63歲。

郗德育(因他臉上有幾個麻子,又稱麻子紅),蘭州秦腔三傑之一,陝西長安縣仁村人,生於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12歲時在長安縣雙翠班學藝,師承秦腔名家李雲亭(老麻子紅),以演《拆書》而初負盛名。

民國初年年輕好學的郗德育始到蘭州,為甘肅秦強獨特演技所吸引,又受業於拜童麟、李奪山、富貴爺,曾先後在蘭州得勝班、化俗社、覺民學社、萬和班、三興社、中興社、新興社、文化社及武威福盛社和岷縣興中社等社班搭班演戲,紮根於隴原大地。他天賦聰慧,廣徵博採,生、旦、淨、醜和文樂、武樂皆通,就在有這種藝術成就的情況下,他還是能虛心學習他人之長。民國15年(公元1926年)他由蘭州到靜遠演戲,與靜遠縣的名文人馮仙搓老先生交上了朋友,馮給他介紹:“有一個過去在靜遠福善班演過戲而現在距離靜遠60餘里的蕎山務農的秦腔老藝人名叫田犏(pian)牛,是陝西人,他不但能演鬚生,同時演淨、醜戲如《蘆花蕩》、《訪白袍》等更有獨特之處。”郗德育即備了禮物,專程去蕎山拜訪了老藝人田犏年,二人一見,引為知己,田熱情款待,便把淨角戲《蘆花蕩》、《訪白袍》戲路、作派以及《五雷陣》中孫臏“踏罡步鬥”的臺架,統統傳授給了郗德育。

郗德育在數十年的粉墨生涯中,勵精圖治,虛心學習他人之長,又能在演技上獨特發揮。他會戲百餘本,熔陝、甘秦腔的精華於一爐,創造性地發展了秦腔鬚生行當的表演藝術,形成秦腔史上影響深遠的藝術流派--郗派。他既演鬚生,又善於演鬍子老生戲。所演《轅門斬子》、《抱烙柱》、《九蓮燈·六部大審》、《潞安州》、《哭秦庭》、《烙碗記》、《拜臺》、《葫蘆峪》、《金沙灘》、《擊鼓罵曹》、《草坡答話》、《蘇武牧羊》等傑作,譽滿西北,成為秦腔藝苑的珍品。

郗德育的唱腔柔潤雋永,化妝清新雅緻,作派舒展灑脫,神態並備多姿。在《轅門斬子》中,通過對“提起來把奴才該殺該絞”和“八王爺與我做了對,我猛虎焉敢鬥蛟龍”這兩段唱腔的精心設計,創造性地豐富了秦腔傳統“撩板”的唱法,其唱腔起伏跌宕,緊扣觀眾。在《烙碗計》中,他於“出門來找尋我劉們根苗”的拖腔裡,揉進“漢二簧”的音樂旋律,哀婉且親切動人。《祭靈》出場的噴口技巧顯“一腔定太平”之功,準確地表達了人物特定的情感。在《六部大審》中,他以婉轉而懇切的表白,向刺客道出:”刺客啊,刺客!為人在世,總要學一個轟轟烈烈、烈烈轟轟,寧學天下奇男子,方稱人間大丈夫,”並唱出“你不招,石娘娘就要問斬,眼巴巴晉朝的江山不安。你若招,冤清白雲霧消散,天子喜打發你個簾外做官。”其情辭懇切動人,是刺客大受感動。另在《大審》、《拜臺》中塑造出合乎科學道理的“變黃臉”的絕招以及提袍甩袖、亮靴底的硬功夫,均為人稱道。

郗德育不僅是有名的“陝甘鬚生泰斗”,同時更成了兼演淨角戲《蘆花蕩》、《訪白袍》的能手,當時不少觀眾只知“麻子紅”而不知其名。他和耿忠義、文漢臣三人成為蘭州秦腔界中的“三傑”,勢成鼎足。他在培養人才上亦孜孜不倦,其入室弟子有黃致中、周正俗、周培元、樑培華等。曾受教誨的名角由王斌秦、李發民、王新民、筱美蘭等。再傳弟子有黃曉凌、展學昌等。

郗德育於民國31年(公元1942年)謝世,年僅52歲。他一生奔波秦腔藝壇而使身體有所受損,但他一生中不以“同行相輕”、虛心學他人之長的精神,是難能可貴和值得學習借鑑的。

文漢臣

文漢臣,又名進財子,蘭州秦腔三傑之一,陝西三原人,生於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和耿忠義、郗德育同為蘭州秦腔界“三傑”,又和郗德育同庚,早年即來蘭州,是蘭州文化社的創始人之一。

文漢臣幼年曾習旦角,後改演鬚生,他有一批稀有劇目,如《乾隆王打宮》、《斬李文忠》、《十道本》、《太白醉寫》。著名戲還有《伍員逃國》、《寧武關》、《鴻門宴》、《斬韓信》、《宮門掛帶》以既《全家福》、《轅門斬子》、《渭水河訪賢》、《雙熊夢》(又稱“十五貫”)等。

文漢臣於30年代初曾赴岷縣一帶搭班演戲,抗日戰爭前一年返蘭仍帶領文化社。來蘭時正值五泉山“四月八”廟會,旋在廟會上公開演出,並將在隴南拜為其師的南路鬚生名演員高俊帶來蘭州獻藝。

文漢臣的表演文秀且清新俊逸,一脫秦腔粗獷之習。臺上動作飄逸,唱腔唸白清晰而洪亮,給觀眾一種既清淨而又舒心的感覺。還擅長道白戲,他的《太白醉酒》在念大段的表章和蠻文時,視在場磨墨的楊貴妃和抬靴踱步的高力士而不見,態度自若,朗朗出誦,在嚴肅而又緊張的氣氛中,有一口氣呵成之氣勢和特別動人的親暱感,堪稱一絕。在《十道本》、《斬李文忠》中,仍以道白見長。《伍員逃國》這本是英雄落魄、倉皇逃遁的戲,但他卻演得俊逸敏捷,剛一出場在唱出“我不敢高聲哭灑惶淚掉”一句時,左右兩綹鬍鬚,在他的拇指和食指上輕輕一捻際飛上肩頭。一條馬鞭,宛如游龍,表現了拼命奔馳和萬般藏匿的形態;鞭梢、須梢、靴梢在他之手爽利地形成了三絕。飾演《鴻門宴》中的張良,他的手勢優美,真有指點江山、比睨一切的氣概。他演的《寧武關》到最後周于吉臉商代艦上關撲火時,神情嚴峻而慘然,使人目不忍睹。在《斬韓信》中他飾演韓信,在唱大段亂彈“韓信當年進深山”以及表白“五不該”和“十大功勞”時,唱腔清晰,表白伶俐。另在唱“誰不愛金銀和珠寶,誰不愛官高一品壓同僚... ...”這一段時,神情蒼然,語調低沉,是觀眾聽後,對韓信這一英雄人物叱吒一生而最後所得的其參結局感到黯傷!

文漢臣品性高尚,心地善良,與人與世無爭,人們尊其為善人,40年代初即離開文化社,告辭舞臺,潛心在家拜佛唸經,並在城內縣門街(今武都路中段西首北邊)開一小酒鋪度日,若地方政府和一些團體特邀他出場獻藝時,他還是欣然應允。

民國38年(公元1949年)的一個晚上,當時還系初春,他因關閉鋪門準備回家時,不慎手心扎進一根刺,回家後,因所扎之刺染有毒菌引起感染,第二天即不省人事,經搶救無效而逝世,終年59歲。

作者:曹斌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