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朝首個駐外大使 被罵漢奸後反駁一語 十年後果然應驗

晚清七十年眾生相(十九):清談誤國

郭嵩燾,是晚清外交家,中國近代以來首位駐外公使。郭嵩燾年輕時,與大他幾歲的曾國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曾國藩有寫日記的習慣,經常在日記中提到這位筠仙(郭嵩燾字)。當時兩人都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夥子,他們時常一起探討學問,互相砥礪氣節、還一同參加科舉,少年同窗的經歷使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由於二人之間有這一層關係,因此當一有機會來臨,兩人便同時風雲際會、遇水化龍,一躍成為影響朝局的重量級人物。而這個機會,便是太平天國叛亂興起時,咸豐皇帝命令曾國藩在家籌建湘軍。

起初,曾國藩覺得自己只是個文人,不會帶兵打仗,便以為母守孝為由,堅辭不允。後來還是在郭嵩燾的勸說下,曾國藩才肯出山,並把郭嵩燾納入麾下,一起籌辦軍務。

二人日後飛黃騰達,便是由此而始。從這個角度來看,既是曾國藩成就了日後的郭嵩燾,同時也是郭嵩燾成就了未來的曾國藩。

他是清朝首個駐外大使 被罵漢奸後反駁一語 十年後果然應驗

在湘軍中時,郭嵩燾的行政能力和外交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為湘軍的建立和平定太平天國立下汗馬功勞。同時,他還注意到世界的變化和發展,留心西學,是清政府中為數不多能開眼看世界的人。

但不幸的是,郭嵩燾滿腹才華,卻生錯了時代。他的這些出眾能力,反而成為了他仕途上的掣肘。

他是清朝首個駐外大使 被罵漢奸後反駁一語 十年後果然應驗

由於郭嵩燾當年剛考上進士,就因為父母去世而返鄉守孝,沒有在北京授官,而是從曾國藩的幕僚做起走進官場的。由於他本人的性格以及多年的從軍經歷,為官只做實事,最恨空談之人。與官場風氣的格格不入,導致郭嵩燾在朝中屢遭排擠。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外國公使紛紛入駐北京,這也要求清朝也對外國派駐公使。郭嵩燾作為朝中為數不多懂得洋務的大臣之一,被任命為派駐英國大臣。但其尚未啟程,朝中的一些官員便紛紛跳出來嘲諷,說郭嵩燾跑去夷狄之邦,是丟了大清的面子。

等郭嵩燾到了英國之後,發現洋人國家之先進,其尺規法度、科技水平,都比中國高出遠遠一大截。為了讓清政府瞭解世界之變化,他將自己在英國的見聞寫成了一本筆記《使西紀程》寄回國內,希望清政府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向西方國家學習其先進之處。

他是清朝首個駐外大使 被罵漢奸後反駁一語 十年後果然應驗

誰知這筆記一到國內,就引起了軒然大波。那些閉目塞聽的大臣們又紛紛指責郭嵩燾,說他給英國說好話,是不是有不臣之心,想當漢奸。

就連陪同郭嵩燾一起出使的副使,也向慈禧太后告狀。原來郭嵩燾在英國參觀炮船時,因為海風太冷,英國船長便給他披了件外套。這個副使就說,郭嵩燾穿洋人衣服是漢奸之舉,“(即)令凍死亦不當披”。

由於朝廷上大多數官員都對郭嵩燾十分不滿,即便有李鴻章保舉,最後郭嵩燾還是被解除了官職,黯然回鄉。在他餘下的生命中,一直被打上“漢奸”、“賣國賊”的烙印,就連死後,清朝都不願給他加封諡號,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死後不加諡的朝廷重臣。

當年郭嵩燾被罵漢奸時,曾上疏反駁:

“宋以來士夫好名,致誤人家國事。託攘外美名,圖不次峻擢;洎事任屬,變故興,遷就倉皇,周章失措。生心害政,莫斯為甚!”

郭嵩燾說,朝堂中有一類不幹實事、只會空談圖名之人,總是想通過挑撥仇外情緒,讓自己得到重用,等到真的發生變亂,他們又無力收拾,最終只會禍亂國家。

當時郭嵩燾的這封上疏傳出,朝臣又紛紛站出來斥責郭嵩燾的“大逆不道”之言。誰知十年之後,一次甲午戰爭的翁同龢,一次庚子拳亂的端親王載漪,就是郭嵩燾當年痛批的“好名誤國”者。他們一方面不學無術閉目塞聽,一方面又夜郎自大盲目主戰,最後導致甲午慘敗,八國聯軍進京,其誤國殃民,實在比郭嵩燾之言有過之而無不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