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

從滿清入關開始算起,清代一共有12位皇帝,比起他們的名字,大家更多是用年號指代他們。

除了溥儀為大家熟知以外,福臨、玄燁、胤禛、弘曆、顒琰、旻寧、奕詝、載淳、載湉這一票名字,經常讓我們分不清誰是誰。而且你有沒有發現,前邊還好,後邊越來越生僻。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皇帝淨給自己的孩子取些這種生僻字做名字呢?難道是為了炫耀自己有文化?

"

從滿清入關開始算起,清代一共有12位皇帝,比起他們的名字,大家更多是用年號指代他們。

除了溥儀為大家熟知以外,福臨、玄燁、胤禛、弘曆、顒琰、旻寧、奕詝、載淳、載湉這一票名字,經常讓我們分不清誰是誰。而且你有沒有發現,前邊還好,後邊越來越生僻。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皇帝淨給自己的孩子取些這種生僻字做名字呢?難道是為了炫耀自己有文化?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當然不是,這事兒,主要和避諱有關。

避諱,按照《詞源》的定義是這樣說的:“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對孔子及帝王之名,眾所共諱,稱公諱;人子避祖父之名,稱家諱。避諱之法,一般或取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筆劃。”

所以,皇帝名字中的字,作為共諱,必然是不能隨意使用的了。但是皇帝很快發現,自己的名字對民間避諱是一種很麻煩的事兒,比如乾隆皇帝弘曆的名字就是兩個常用字,當時天下的“弘”字都要用“宏”字代替,“歷”字都要改寫為“厯”,您說麻煩不麻煩?


"

從滿清入關開始算起,清代一共有12位皇帝,比起他們的名字,大家更多是用年號指代他們。

除了溥儀為大家熟知以外,福臨、玄燁、胤禛、弘曆、顒琰、旻寧、奕詝、載淳、載湉這一票名字,經常讓我們分不清誰是誰。而且你有沒有發現,前邊還好,後邊越來越生僻。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皇帝淨給自己的孩子取些這種生僻字做名字呢?難道是為了炫耀自己有文化?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當然不是,這事兒,主要和避諱有關。

避諱,按照《詞源》的定義是這樣說的:“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對孔子及帝王之名,眾所共諱,稱公諱;人子避祖父之名,稱家諱。避諱之法,一般或取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筆劃。”

所以,皇帝名字中的字,作為共諱,必然是不能隨意使用的了。但是皇帝很快發現,自己的名字對民間避諱是一種很麻煩的事兒,比如乾隆皇帝弘曆的名字就是兩個常用字,當時天下的“弘”字都要用“宏”字代替,“歷”字都要改寫為“厯”,您說麻煩不麻煩?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故宮這個“日厯”也是挺皮的

所以,體諒到民眾不便,宮廷裡一般會公佈一個“避諱規範”,廣而告之。

康熙帝名玄燁,“玄”字用“元”字代替;“燁”字用“煜”字代替。清代小說《說唐》裡,有個姓李的英雄好漢,本名其實叫李玄霸,是李淵之子。但由於康熙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所以他在書中叫做“李元霸”。


"

從滿清入關開始算起,清代一共有12位皇帝,比起他們的名字,大家更多是用年號指代他們。

除了溥儀為大家熟知以外,福臨、玄燁、胤禛、弘曆、顒琰、旻寧、奕詝、載淳、載湉這一票名字,經常讓我們分不清誰是誰。而且你有沒有發現,前邊還好,後邊越來越生僻。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皇帝淨給自己的孩子取些這種生僻字做名字呢?難道是為了炫耀自己有文化?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當然不是,這事兒,主要和避諱有關。

避諱,按照《詞源》的定義是這樣說的:“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對孔子及帝王之名,眾所共諱,稱公諱;人子避祖父之名,稱家諱。避諱之法,一般或取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筆劃。”

所以,皇帝名字中的字,作為共諱,必然是不能隨意使用的了。但是皇帝很快發現,自己的名字對民間避諱是一種很麻煩的事兒,比如乾隆皇帝弘曆的名字就是兩個常用字,當時天下的“弘”字都要用“宏”字代替,“歷”字都要改寫為“厯”,您說麻煩不麻煩?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故宮這個“日厯”也是挺皮的

所以,體諒到民眾不便,宮廷裡一般會公佈一個“避諱規範”,廣而告之。

康熙帝名玄燁,“玄”字用“元”字代替;“燁”字用“煜”字代替。清代小說《說唐》裡,有個姓李的英雄好漢,本名其實叫李玄霸,是李淵之子。但由於康熙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所以他在書中叫做“李元霸”。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雍正帝名胤禛,“胤”字用“允”字代替;“禛”字用“正”字代替,後來用也用“禎”字代替。清代文學家王士禛,就命中了“避諱查重”,雍正朝時他主動改名“王士正”。

但到後來,乾隆皇帝上位以後,覺得“正”與“禛”的讀音未免相差太遠,便給他更名為“王士禎”。所以,王士禛、王士正、王士禎雖然看著像三兄弟,但其實是一個人。


"

從滿清入關開始算起,清代一共有12位皇帝,比起他們的名字,大家更多是用年號指代他們。

除了溥儀為大家熟知以外,福臨、玄燁、胤禛、弘曆、顒琰、旻寧、奕詝、載淳、載湉這一票名字,經常讓我們分不清誰是誰。而且你有沒有發現,前邊還好,後邊越來越生僻。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皇帝淨給自己的孩子取些這種生僻字做名字呢?難道是為了炫耀自己有文化?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當然不是,這事兒,主要和避諱有關。

避諱,按照《詞源》的定義是這樣說的:“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對孔子及帝王之名,眾所共諱,稱公諱;人子避祖父之名,稱家諱。避諱之法,一般或取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筆劃。”

所以,皇帝名字中的字,作為共諱,必然是不能隨意使用的了。但是皇帝很快發現,自己的名字對民間避諱是一種很麻煩的事兒,比如乾隆皇帝弘曆的名字就是兩個常用字,當時天下的“弘”字都要用“宏”字代替,“歷”字都要改寫為“厯”,您說麻煩不麻煩?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故宮這個“日厯”也是挺皮的

所以,體諒到民眾不便,宮廷裡一般會公佈一個“避諱規範”,廣而告之。

康熙帝名玄燁,“玄”字用“元”字代替;“燁”字用“煜”字代替。清代小說《說唐》裡,有個姓李的英雄好漢,本名其實叫李玄霸,是李淵之子。但由於康熙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所以他在書中叫做“李元霸”。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雍正帝名胤禛,“胤”字用“允”字代替;“禛”字用“正”字代替,後來用也用“禎”字代替。清代文學家王士禛,就命中了“避諱查重”,雍正朝時他主動改名“王士正”。

但到後來,乾隆皇帝上位以後,覺得“正”與“禛”的讀音未免相差太遠,便給他更名為“王士禎”。所以,王士禛、王士正、王士禎雖然看著像三兄弟,但其實是一個人。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王士禛像

除了“恭代法”之外,還有缺筆的避諱方式——故意少寫一兩畫,搞成一個“錯別字”,表示不冒犯皇帝的名諱。比如“玄”字的末筆一點不寫,缺寫“胤”字的末筆豎鉤,缺寫“弘”字的末筆一點。

嘉慶帝名顒琰,“顒”字缺寫最後兩筆,琰字下邊的那個“火”可以改寫為“又”。


"

從滿清入關開始算起,清代一共有12位皇帝,比起他們的名字,大家更多是用年號指代他們。

除了溥儀為大家熟知以外,福臨、玄燁、胤禛、弘曆、顒琰、旻寧、奕詝、載淳、載湉這一票名字,經常讓我們分不清誰是誰。而且你有沒有發現,前邊還好,後邊越來越生僻。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皇帝淨給自己的孩子取些這種生僻字做名字呢?難道是為了炫耀自己有文化?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當然不是,這事兒,主要和避諱有關。

避諱,按照《詞源》的定義是這樣說的:“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對孔子及帝王之名,眾所共諱,稱公諱;人子避祖父之名,稱家諱。避諱之法,一般或取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筆劃。”

所以,皇帝名字中的字,作為共諱,必然是不能隨意使用的了。但是皇帝很快發現,自己的名字對民間避諱是一種很麻煩的事兒,比如乾隆皇帝弘曆的名字就是兩個常用字,當時天下的“弘”字都要用“宏”字代替,“歷”字都要改寫為“厯”,您說麻煩不麻煩?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故宮這個“日厯”也是挺皮的

所以,體諒到民眾不便,宮廷裡一般會公佈一個“避諱規範”,廣而告之。

康熙帝名玄燁,“玄”字用“元”字代替;“燁”字用“煜”字代替。清代小說《說唐》裡,有個姓李的英雄好漢,本名其實叫李玄霸,是李淵之子。但由於康熙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所以他在書中叫做“李元霸”。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雍正帝名胤禛,“胤”字用“允”字代替;“禛”字用“正”字代替,後來用也用“禎”字代替。清代文學家王士禛,就命中了“避諱查重”,雍正朝時他主動改名“王士正”。

但到後來,乾隆皇帝上位以後,覺得“正”與“禛”的讀音未免相差太遠,便給他更名為“王士禎”。所以,王士禛、王士正、王士禎雖然看著像三兄弟,但其實是一個人。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王士禛像

除了“恭代法”之外,還有缺筆的避諱方式——故意少寫一兩畫,搞成一個“錯別字”,表示不冒犯皇帝的名諱。比如“玄”字的末筆一點不寫,缺寫“胤”字的末筆豎鉤,缺寫“弘”字的末筆一點。

嘉慶帝名顒琰,“顒”字缺寫最後兩筆,琰字下邊的那個“火”可以改寫為“又”。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除了民間,當一個皇子正式登基,和他同字輩的兄弟的名字,全部都要避諱。例如雍正皇帝胤禛的同輩兄弟原本都叫“愛新覺羅·胤某”,當胤禛成為皇帝,他的兄弟都要改叫“愛新覺羅·允某”。

看過《還珠格格》的朋友都知道里頭的五阿哥永琪,也知道嘉慶皇帝顒琰和他是同輩兄弟,但你以為五阿哥他們,是為了避“顒”字諱改成“永”字輩的嗎?事實正好相反。


"

從滿清入關開始算起,清代一共有12位皇帝,比起他們的名字,大家更多是用年號指代他們。

除了溥儀為大家熟知以外,福臨、玄燁、胤禛、弘曆、顒琰、旻寧、奕詝、載淳、載湉這一票名字,經常讓我們分不清誰是誰。而且你有沒有發現,前邊還好,後邊越來越生僻。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皇帝淨給自己的孩子取些這種生僻字做名字呢?難道是為了炫耀自己有文化?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當然不是,這事兒,主要和避諱有關。

避諱,按照《詞源》的定義是這樣說的:“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對孔子及帝王之名,眾所共諱,稱公諱;人子避祖父之名,稱家諱。避諱之法,一般或取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筆劃。”

所以,皇帝名字中的字,作為共諱,必然是不能隨意使用的了。但是皇帝很快發現,自己的名字對民間避諱是一種很麻煩的事兒,比如乾隆皇帝弘曆的名字就是兩個常用字,當時天下的“弘”字都要用“宏”字代替,“歷”字都要改寫為“厯”,您說麻煩不麻煩?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故宮這個“日厯”也是挺皮的

所以,體諒到民眾不便,宮廷裡一般會公佈一個“避諱規範”,廣而告之。

康熙帝名玄燁,“玄”字用“元”字代替;“燁”字用“煜”字代替。清代小說《說唐》裡,有個姓李的英雄好漢,本名其實叫李玄霸,是李淵之子。但由於康熙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所以他在書中叫做“李元霸”。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雍正帝名胤禛,“胤”字用“允”字代替;“禛”字用“正”字代替,後來用也用“禎”字代替。清代文學家王士禛,就命中了“避諱查重”,雍正朝時他主動改名“王士正”。

但到後來,乾隆皇帝上位以後,覺得“正”與“禛”的讀音未免相差太遠,便給他更名為“王士禎”。所以,王士禛、王士正、王士禎雖然看著像三兄弟,但其實是一個人。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王士禛像

除了“恭代法”之外,還有缺筆的避諱方式——故意少寫一兩畫,搞成一個“錯別字”,表示不冒犯皇帝的名諱。比如“玄”字的末筆一點不寫,缺寫“胤”字的末筆豎鉤,缺寫“弘”字的末筆一點。

嘉慶帝名顒琰,“顒”字缺寫最後兩筆,琰字下邊的那個“火”可以改寫為“又”。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除了民間,當一個皇子正式登基,和他同字輩的兄弟的名字,全部都要避諱。例如雍正皇帝胤禛的同輩兄弟原本都叫“愛新覺羅·胤某”,當胤禛成為皇帝,他的兄弟都要改叫“愛新覺羅·允某”。

看過《還珠格格》的朋友都知道里頭的五阿哥永琪,也知道嘉慶皇帝顒琰和他是同輩兄弟,但你以為五阿哥他們,是為了避“顒”字諱改成“永”字輩的嗎?事實正好相反。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其實,嘉慶皇帝在還是皇子的時候就叫“永琰”,但是因為太上皇乾隆的一道諭旨,在他登基前改掉了他的名字,順便連嘉慶的孩子,道光皇帝所在的“綿”字輩也一併改掉了:

“永字世所慣用,而體義亦不宜缺筆;綿字為民生衣被常稱,尤難迴避。……與其改眾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眾無可避,較為妥善。將來繼體承緒者,惟當以永作顒,以綿作旻,則系不經用之字,缺筆亦易。而永、綿等字,均可毋庸改避。”

"

從滿清入關開始算起,清代一共有12位皇帝,比起他們的名字,大家更多是用年號指代他們。

除了溥儀為大家熟知以外,福臨、玄燁、胤禛、弘曆、顒琰、旻寧、奕詝、載淳、載湉這一票名字,經常讓我們分不清誰是誰。而且你有沒有發現,前邊還好,後邊越來越生僻。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皇帝淨給自己的孩子取些這種生僻字做名字呢?難道是為了炫耀自己有文化?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當然不是,這事兒,主要和避諱有關。

避諱,按照《詞源》的定義是這樣說的:“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對孔子及帝王之名,眾所共諱,稱公諱;人子避祖父之名,稱家諱。避諱之法,一般或取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筆劃。”

所以,皇帝名字中的字,作為共諱,必然是不能隨意使用的了。但是皇帝很快發現,自己的名字對民間避諱是一種很麻煩的事兒,比如乾隆皇帝弘曆的名字就是兩個常用字,當時天下的“弘”字都要用“宏”字代替,“歷”字都要改寫為“厯”,您說麻煩不麻煩?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故宮這個“日厯”也是挺皮的

所以,體諒到民眾不便,宮廷裡一般會公佈一個“避諱規範”,廣而告之。

康熙帝名玄燁,“玄”字用“元”字代替;“燁”字用“煜”字代替。清代小說《說唐》裡,有個姓李的英雄好漢,本名其實叫李玄霸,是李淵之子。但由於康熙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所以他在書中叫做“李元霸”。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雍正帝名胤禛,“胤”字用“允”字代替;“禛”字用“正”字代替,後來用也用“禎”字代替。清代文學家王士禛,就命中了“避諱查重”,雍正朝時他主動改名“王士正”。

但到後來,乾隆皇帝上位以後,覺得“正”與“禛”的讀音未免相差太遠,便給他更名為“王士禎”。所以,王士禛、王士正、王士禎雖然看著像三兄弟,但其實是一個人。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王士禛像

除了“恭代法”之外,還有缺筆的避諱方式——故意少寫一兩畫,搞成一個“錯別字”,表示不冒犯皇帝的名諱。比如“玄”字的末筆一點不寫,缺寫“胤”字的末筆豎鉤,缺寫“弘”字的末筆一點。

嘉慶帝名顒琰,“顒”字缺寫最後兩筆,琰字下邊的那個“火”可以改寫為“又”。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除了民間,當一個皇子正式登基,和他同字輩的兄弟的名字,全部都要避諱。例如雍正皇帝胤禛的同輩兄弟原本都叫“愛新覺羅·胤某”,當胤禛成為皇帝,他的兄弟都要改叫“愛新覺羅·允某”。

看過《還珠格格》的朋友都知道里頭的五阿哥永琪,也知道嘉慶皇帝顒琰和他是同輩兄弟,但你以為五阿哥他們,是為了避“顒”字諱改成“永”字輩的嗎?事實正好相反。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其實,嘉慶皇帝在還是皇子的時候就叫“永琰”,但是因為太上皇乾隆的一道諭旨,在他登基前改掉了他的名字,順便連嘉慶的孩子,道光皇帝所在的“綿”字輩也一併改掉了:

“永字世所慣用,而體義亦不宜缺筆;綿字為民生衣被常稱,尤難迴避。……與其改眾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眾無可避,較為妥善。將來繼體承緒者,惟當以永作顒,以綿作旻,則系不經用之字,缺筆亦易。而永、綿等字,均可毋庸改避。”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嘉慶:皇阿瑪,你開心就好

簡單來說,乾隆皇帝考慮到“永”“棉”倆字太常用了,“永”字還不好缺筆,實際操作起來,很難讓民間避諱。

所以,本著愛民的原則,與其讓天下人避這麼難的諱,不如你們幾個皇子皇孫給百姓讓讓路,自己認領這兩個生僻字,天下人就不用避你們的諱了。


"

從滿清入關開始算起,清代一共有12位皇帝,比起他們的名字,大家更多是用年號指代他們。

除了溥儀為大家熟知以外,福臨、玄燁、胤禛、弘曆、顒琰、旻寧、奕詝、載淳、載湉這一票名字,經常讓我們分不清誰是誰。而且你有沒有發現,前邊還好,後邊越來越生僻。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皇帝淨給自己的孩子取些這種生僻字做名字呢?難道是為了炫耀自己有文化?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當然不是,這事兒,主要和避諱有關。

避諱,按照《詞源》的定義是這樣說的:“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對孔子及帝王之名,眾所共諱,稱公諱;人子避祖父之名,稱家諱。避諱之法,一般或取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筆劃。”

所以,皇帝名字中的字,作為共諱,必然是不能隨意使用的了。但是皇帝很快發現,自己的名字對民間避諱是一種很麻煩的事兒,比如乾隆皇帝弘曆的名字就是兩個常用字,當時天下的“弘”字都要用“宏”字代替,“歷”字都要改寫為“厯”,您說麻煩不麻煩?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故宮這個“日厯”也是挺皮的

所以,體諒到民眾不便,宮廷裡一般會公佈一個“避諱規範”,廣而告之。

康熙帝名玄燁,“玄”字用“元”字代替;“燁”字用“煜”字代替。清代小說《說唐》裡,有個姓李的英雄好漢,本名其實叫李玄霸,是李淵之子。但由於康熙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所以他在書中叫做“李元霸”。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雍正帝名胤禛,“胤”字用“允”字代替;“禛”字用“正”字代替,後來用也用“禎”字代替。清代文學家王士禛,就命中了“避諱查重”,雍正朝時他主動改名“王士正”。

但到後來,乾隆皇帝上位以後,覺得“正”與“禛”的讀音未免相差太遠,便給他更名為“王士禎”。所以,王士禛、王士正、王士禎雖然看著像三兄弟,但其實是一個人。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王士禛像

除了“恭代法”之外,還有缺筆的避諱方式——故意少寫一兩畫,搞成一個“錯別字”,表示不冒犯皇帝的名諱。比如“玄”字的末筆一點不寫,缺寫“胤”字的末筆豎鉤,缺寫“弘”字的末筆一點。

嘉慶帝名顒琰,“顒”字缺寫最後兩筆,琰字下邊的那個“火”可以改寫為“又”。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除了民間,當一個皇子正式登基,和他同字輩的兄弟的名字,全部都要避諱。例如雍正皇帝胤禛的同輩兄弟原本都叫“愛新覺羅·胤某”,當胤禛成為皇帝,他的兄弟都要改叫“愛新覺羅·允某”。

看過《還珠格格》的朋友都知道里頭的五阿哥永琪,也知道嘉慶皇帝顒琰和他是同輩兄弟,但你以為五阿哥他們,是為了避“顒”字諱改成“永”字輩的嗎?事實正好相反。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其實,嘉慶皇帝在還是皇子的時候就叫“永琰”,但是因為太上皇乾隆的一道諭旨,在他登基前改掉了他的名字,順便連嘉慶的孩子,道光皇帝所在的“綿”字輩也一併改掉了:

“永字世所慣用,而體義亦不宜缺筆;綿字為民生衣被常稱,尤難迴避。……與其改眾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眾無可避,較為妥善。將來繼體承緒者,惟當以永作顒,以綿作旻,則系不經用之字,缺筆亦易。而永、綿等字,均可毋庸改避。”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嘉慶:皇阿瑪,你開心就好

簡單來說,乾隆皇帝考慮到“永”“棉”倆字太常用了,“永”字還不好缺筆,實際操作起來,很難讓民間避諱。

所以,本著愛民的原則,與其讓天下人避這麼難的諱,不如你們幾個皇子皇孫給百姓讓讓路,自己認領這兩個生僻字,天下人就不用避你們的諱了。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還不謝恩?”

有感於皇祖父的愛民思想,道光帝上位後也發了一道諭旨——“將來繼體承緒者,上一字仍舊毋庸改避,亦毋庸缺筆。其下一字應如何缺筆之處,臨時酌定。”

就是說,以後的皇帝,名字中的第一個字不用避諱,你們可以隨便用。第二字怎麼避諱,到時再看具體情況。

所以從道光開始,天下要避諱皇帝的名字的字,又減少了一半,實乃利民、高效的決策。

"

從滿清入關開始算起,清代一共有12位皇帝,比起他們的名字,大家更多是用年號指代他們。

除了溥儀為大家熟知以外,福臨、玄燁、胤禛、弘曆、顒琰、旻寧、奕詝、載淳、載湉這一票名字,經常讓我們分不清誰是誰。而且你有沒有發現,前邊還好,後邊越來越生僻。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皇帝淨給自己的孩子取些這種生僻字做名字呢?難道是為了炫耀自己有文化?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當然不是,這事兒,主要和避諱有關。

避諱,按照《詞源》的定義是這樣說的:“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對孔子及帝王之名,眾所共諱,稱公諱;人子避祖父之名,稱家諱。避諱之法,一般或取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筆劃。”

所以,皇帝名字中的字,作為共諱,必然是不能隨意使用的了。但是皇帝很快發現,自己的名字對民間避諱是一種很麻煩的事兒,比如乾隆皇帝弘曆的名字就是兩個常用字,當時天下的“弘”字都要用“宏”字代替,“歷”字都要改寫為“厯”,您說麻煩不麻煩?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故宮這個“日厯”也是挺皮的

所以,體諒到民眾不便,宮廷裡一般會公佈一個“避諱規範”,廣而告之。

康熙帝名玄燁,“玄”字用“元”字代替;“燁”字用“煜”字代替。清代小說《說唐》裡,有個姓李的英雄好漢,本名其實叫李玄霸,是李淵之子。但由於康熙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所以他在書中叫做“李元霸”。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雍正帝名胤禛,“胤”字用“允”字代替;“禛”字用“正”字代替,後來用也用“禎”字代替。清代文學家王士禛,就命中了“避諱查重”,雍正朝時他主動改名“王士正”。

但到後來,乾隆皇帝上位以後,覺得“正”與“禛”的讀音未免相差太遠,便給他更名為“王士禎”。所以,王士禛、王士正、王士禎雖然看著像三兄弟,但其實是一個人。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王士禛像

除了“恭代法”之外,還有缺筆的避諱方式——故意少寫一兩畫,搞成一個“錯別字”,表示不冒犯皇帝的名諱。比如“玄”字的末筆一點不寫,缺寫“胤”字的末筆豎鉤,缺寫“弘”字的末筆一點。

嘉慶帝名顒琰,“顒”字缺寫最後兩筆,琰字下邊的那個“火”可以改寫為“又”。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除了民間,當一個皇子正式登基,和他同字輩的兄弟的名字,全部都要避諱。例如雍正皇帝胤禛的同輩兄弟原本都叫“愛新覺羅·胤某”,當胤禛成為皇帝,他的兄弟都要改叫“愛新覺羅·允某”。

看過《還珠格格》的朋友都知道里頭的五阿哥永琪,也知道嘉慶皇帝顒琰和他是同輩兄弟,但你以為五阿哥他們,是為了避“顒”字諱改成“永”字輩的嗎?事實正好相反。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其實,嘉慶皇帝在還是皇子的時候就叫“永琰”,但是因為太上皇乾隆的一道諭旨,在他登基前改掉了他的名字,順便連嘉慶的孩子,道光皇帝所在的“綿”字輩也一併改掉了:

“永字世所慣用,而體義亦不宜缺筆;綿字為民生衣被常稱,尤難迴避。……與其改眾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眾無可避,較為妥善。將來繼體承緒者,惟當以永作顒,以綿作旻,則系不經用之字,缺筆亦易。而永、綿等字,均可毋庸改避。”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嘉慶:皇阿瑪,你開心就好

簡單來說,乾隆皇帝考慮到“永”“棉”倆字太常用了,“永”字還不好缺筆,實際操作起來,很難讓民間避諱。

所以,本著愛民的原則,與其讓天下人避這麼難的諱,不如你們幾個皇子皇孫給百姓讓讓路,自己認領這兩個生僻字,天下人就不用避你們的諱了。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還不謝恩?”

有感於皇祖父的愛民思想,道光帝上位後也發了一道諭旨——“將來繼體承緒者,上一字仍舊毋庸改避,亦毋庸缺筆。其下一字應如何缺筆之處,臨時酌定。”

就是說,以後的皇帝,名字中的第一個字不用避諱,你們可以隨便用。第二字怎麼避諱,到時再看具體情況。

所以從道光開始,天下要避諱皇帝的名字的字,又減少了一半,實乃利民、高效的決策。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道光:現在到我說了算了

基於上述的要求,咸豐帝名奕詝,後一字缺寫末筆;同治帝名載淳,後一字改寫為湻;光緒帝名載湉,後一字缺寫末筆;宣統帝名溥儀,後一字缺寫末筆。


"

從滿清入關開始算起,清代一共有12位皇帝,比起他們的名字,大家更多是用年號指代他們。

除了溥儀為大家熟知以外,福臨、玄燁、胤禛、弘曆、顒琰、旻寧、奕詝、載淳、載湉這一票名字,經常讓我們分不清誰是誰。而且你有沒有發現,前邊還好,後邊越來越生僻。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皇帝淨給自己的孩子取些這種生僻字做名字呢?難道是為了炫耀自己有文化?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當然不是,這事兒,主要和避諱有關。

避諱,按照《詞源》的定義是這樣說的:“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對孔子及帝王之名,眾所共諱,稱公諱;人子避祖父之名,稱家諱。避諱之法,一般或取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筆劃。”

所以,皇帝名字中的字,作為共諱,必然是不能隨意使用的了。但是皇帝很快發現,自己的名字對民間避諱是一種很麻煩的事兒,比如乾隆皇帝弘曆的名字就是兩個常用字,當時天下的“弘”字都要用“宏”字代替,“歷”字都要改寫為“厯”,您說麻煩不麻煩?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故宮這個“日厯”也是挺皮的

所以,體諒到民眾不便,宮廷裡一般會公佈一個“避諱規範”,廣而告之。

康熙帝名玄燁,“玄”字用“元”字代替;“燁”字用“煜”字代替。清代小說《說唐》裡,有個姓李的英雄好漢,本名其實叫李玄霸,是李淵之子。但由於康熙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所以他在書中叫做“李元霸”。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雍正帝名胤禛,“胤”字用“允”字代替;“禛”字用“正”字代替,後來用也用“禎”字代替。清代文學家王士禛,就命中了“避諱查重”,雍正朝時他主動改名“王士正”。

但到後來,乾隆皇帝上位以後,覺得“正”與“禛”的讀音未免相差太遠,便給他更名為“王士禎”。所以,王士禛、王士正、王士禎雖然看著像三兄弟,但其實是一個人。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王士禛像

除了“恭代法”之外,還有缺筆的避諱方式——故意少寫一兩畫,搞成一個“錯別字”,表示不冒犯皇帝的名諱。比如“玄”字的末筆一點不寫,缺寫“胤”字的末筆豎鉤,缺寫“弘”字的末筆一點。

嘉慶帝名顒琰,“顒”字缺寫最後兩筆,琰字下邊的那個“火”可以改寫為“又”。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除了民間,當一個皇子正式登基,和他同字輩的兄弟的名字,全部都要避諱。例如雍正皇帝胤禛的同輩兄弟原本都叫“愛新覺羅·胤某”,當胤禛成為皇帝,他的兄弟都要改叫“愛新覺羅·允某”。

看過《還珠格格》的朋友都知道里頭的五阿哥永琪,也知道嘉慶皇帝顒琰和他是同輩兄弟,但你以為五阿哥他們,是為了避“顒”字諱改成“永”字輩的嗎?事實正好相反。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其實,嘉慶皇帝在還是皇子的時候就叫“永琰”,但是因為太上皇乾隆的一道諭旨,在他登基前改掉了他的名字,順便連嘉慶的孩子,道光皇帝所在的“綿”字輩也一併改掉了:

“永字世所慣用,而體義亦不宜缺筆;綿字為民生衣被常稱,尤難迴避。……與其改眾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眾無可避,較為妥善。將來繼體承緒者,惟當以永作顒,以綿作旻,則系不經用之字,缺筆亦易。而永、綿等字,均可毋庸改避。”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嘉慶:皇阿瑪,你開心就好

簡單來說,乾隆皇帝考慮到“永”“棉”倆字太常用了,“永”字還不好缺筆,實際操作起來,很難讓民間避諱。

所以,本著愛民的原則,與其讓天下人避這麼難的諱,不如你們幾個皇子皇孫給百姓讓讓路,自己認領這兩個生僻字,天下人就不用避你們的諱了。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還不謝恩?”

有感於皇祖父的愛民思想,道光帝上位後也發了一道諭旨——“將來繼體承緒者,上一字仍舊毋庸改避,亦毋庸缺筆。其下一字應如何缺筆之處,臨時酌定。”

就是說,以後的皇帝,名字中的第一個字不用避諱,你們可以隨便用。第二字怎麼避諱,到時再看具體情況。

所以從道光開始,天下要避諱皇帝的名字的字,又減少了一半,實乃利民、高效的決策。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道光:現在到我說了算了

基於上述的要求,咸豐帝名奕詝,後一字缺寫末筆;同治帝名載淳,後一字改寫為湻;光緒帝名載湉,後一字缺寫末筆;宣統帝名溥儀,後一字缺寫末筆。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其實,避諱本是漢族傳統文化中,對先賢、聖者、皇帝表達無上尊敬的一種傳統。例如孔子的名字“丘”,關雲長的名字“羽”等,在歷史記載中都能夠找到許多避諱的例子。

在清代,避諱文化還能被如此嚴格地執行,同時在發展中還融入了皇帝體恤民情的思想,是滿族稱謂禮俗完全漢化的直接體現。

點擊圖片,或者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進入“廣西衛視收藏馬未都”頭條號,觀看《寶物有故事》節目↓


"

從滿清入關開始算起,清代一共有12位皇帝,比起他們的名字,大家更多是用年號指代他們。

除了溥儀為大家熟知以外,福臨、玄燁、胤禛、弘曆、顒琰、旻寧、奕詝、載淳、載湉這一票名字,經常讓我們分不清誰是誰。而且你有沒有發現,前邊還好,後邊越來越生僻。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皇帝淨給自己的孩子取些這種生僻字做名字呢?難道是為了炫耀自己有文化?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當然不是,這事兒,主要和避諱有關。

避諱,按照《詞源》的定義是這樣說的:“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對孔子及帝王之名,眾所共諱,稱公諱;人子避祖父之名,稱家諱。避諱之法,一般或取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筆劃。”

所以,皇帝名字中的字,作為共諱,必然是不能隨意使用的了。但是皇帝很快發現,自己的名字對民間避諱是一種很麻煩的事兒,比如乾隆皇帝弘曆的名字就是兩個常用字,當時天下的“弘”字都要用“宏”字代替,“歷”字都要改寫為“厯”,您說麻煩不麻煩?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故宮這個“日厯”也是挺皮的

所以,體諒到民眾不便,宮廷裡一般會公佈一個“避諱規範”,廣而告之。

康熙帝名玄燁,“玄”字用“元”字代替;“燁”字用“煜”字代替。清代小說《說唐》裡,有個姓李的英雄好漢,本名其實叫李玄霸,是李淵之子。但由於康熙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所以他在書中叫做“李元霸”。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雍正帝名胤禛,“胤”字用“允”字代替;“禛”字用“正”字代替,後來用也用“禎”字代替。清代文學家王士禛,就命中了“避諱查重”,雍正朝時他主動改名“王士正”。

但到後來,乾隆皇帝上位以後,覺得“正”與“禛”的讀音未免相差太遠,便給他更名為“王士禎”。所以,王士禛、王士正、王士禎雖然看著像三兄弟,但其實是一個人。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王士禛像

除了“恭代法”之外,還有缺筆的避諱方式——故意少寫一兩畫,搞成一個“錯別字”,表示不冒犯皇帝的名諱。比如“玄”字的末筆一點不寫,缺寫“胤”字的末筆豎鉤,缺寫“弘”字的末筆一點。

嘉慶帝名顒琰,“顒”字缺寫最後兩筆,琰字下邊的那個“火”可以改寫為“又”。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除了民間,當一個皇子正式登基,和他同字輩的兄弟的名字,全部都要避諱。例如雍正皇帝胤禛的同輩兄弟原本都叫“愛新覺羅·胤某”,當胤禛成為皇帝,他的兄弟都要改叫“愛新覺羅·允某”。

看過《還珠格格》的朋友都知道里頭的五阿哥永琪,也知道嘉慶皇帝顒琰和他是同輩兄弟,但你以為五阿哥他們,是為了避“顒”字諱改成“永”字輩的嗎?事實正好相反。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其實,嘉慶皇帝在還是皇子的時候就叫“永琰”,但是因為太上皇乾隆的一道諭旨,在他登基前改掉了他的名字,順便連嘉慶的孩子,道光皇帝所在的“綿”字輩也一併改掉了:

“永字世所慣用,而體義亦不宜缺筆;綿字為民生衣被常稱,尤難迴避。……與其改眾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眾無可避,較為妥善。將來繼體承緒者,惟當以永作顒,以綿作旻,則系不經用之字,缺筆亦易。而永、綿等字,均可毋庸改避。”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嘉慶:皇阿瑪,你開心就好

簡單來說,乾隆皇帝考慮到“永”“棉”倆字太常用了,“永”字還不好缺筆,實際操作起來,很難讓民間避諱。

所以,本著愛民的原則,與其讓天下人避這麼難的諱,不如你們幾個皇子皇孫給百姓讓讓路,自己認領這兩個生僻字,天下人就不用避你們的諱了。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還不謝恩?”

有感於皇祖父的愛民思想,道光帝上位後也發了一道諭旨——“將來繼體承緒者,上一字仍舊毋庸改避,亦毋庸缺筆。其下一字應如何缺筆之處,臨時酌定。”

就是說,以後的皇帝,名字中的第一個字不用避諱,你們可以隨便用。第二字怎麼避諱,到時再看具體情況。

所以從道光開始,天下要避諱皇帝的名字的字,又減少了一半,實乃利民、高效的決策。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道光:現在到我說了算了

基於上述的要求,咸豐帝名奕詝,後一字缺寫末筆;同治帝名載淳,後一字改寫為湻;光緒帝名載湉,後一字缺寫末筆;宣統帝名溥儀,後一字缺寫末筆。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其實,避諱本是漢族傳統文化中,對先賢、聖者、皇帝表達無上尊敬的一種傳統。例如孔子的名字“丘”,關雲長的名字“羽”等,在歷史記載中都能夠找到許多避諱的例子。

在清代,避諱文化還能被如此嚴格地執行,同時在發展中還融入了皇帝體恤民情的思想,是滿族稱謂禮俗完全漢化的直接體現。

點擊圖片,或者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進入“廣西衛視收藏馬未都”頭條號,觀看《寶物有故事》節目↓


清代皇帝給兒子取名字,為什麼用字越來越生僻?



注: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本文部分圖文整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小編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