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府所籤最瘋狂的一條不平等條約,居然是皇帝主動提出的!

清朝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天津條約 林欣浩的操場 2017-05-20

清朝政府所籤最瘋狂的一條不平等條約,居然是皇帝主動提出的!

歷史上不同制度的國家在接觸時,會因為對同一件事的理解不同,而產生很多誤會。

比如鴉片戰爭前後,英國在同清朝的外交中,最重視的是合約怎麼寫,每個字每個字都要仔細審查,因為他們覺得簽好了這紙合同,就必須按照執行,這是最重要的。

而清政府完全不同。清朝時中國還是個農業國家,禮教才是維持秩序的根本。所以清政府並不重視合約(在簽訂《南京條約》中,英國人記錄說:“在歐洲,外交家們極為重視條約中的字句和語法,中國的代表們並不細加審查,一覽即了。”),反倒重視文件措辭、格式是否謙卑恭敬,重視互相見面到底是鞠躬還是下跪。

中英雙方對跪拜、合約的不同理解,不能單純看成是愚昧和進步的差別,本質上其實來自於兩個國家秩序結構的天壤差別。

而且清方不瞭解國際習慣,不知道“公使駐京”是什麼意思,還以為公使駐紮北京時會帶著大量士兵(實際不能)。在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中,“番夷”只有定期朝貢的義務,絕沒有帶兵進駐京城的道理。按照中國過去的歷史慣例,番夷帶兵進京等於是在用武力監視皇宮、干涉朝政。這意味著朝廷對內喪失主權,對外失去朝貢體系的天朝地位。喪失主權云云自然是清廷無知的想象,但朝貢體系的崩潰卻是真的。假如讓“番夷”進駐北京,你讓那些持同樣世界觀的亞洲國家怎麼看?朝鮮、日本等周邊屬國還怎麼臣服於你?周邊地區的國家利益還怎麼維持?

以此種立場來看,清廷當時的反應實屬正常。

在聽到即將“公使駐京”的消息時,很多大臣上書,提出“公使駐京”的危害,其中固然有擔心洋人建造高樓,窺探皇宮;暗藏火炮,危害京師;“洋樓要是亂蓋我們攔不住”之類的可笑猜測,但也提到了“設館傳教,去我衣冠禮樂”、“朝鮮、琉球等國,由此滋生輕慢之心”的要害問題。

至於《天津條約》裡的賠款和海關稅,雖然肉痛,但沒有破壞以國家的根基,沒有破壞朝貢體系。在清廷看來,也就成了可以首先犧牲的利益了。

桂良和英法聯軍簽訂《天津條約》後,聯軍如約退兵,雙方接下來還要到上海詳細談判海關關稅到底設置多少的問題。

等到聯軍退兵後,咸豐皇帝對公使駐京、內地遊歷等條款耿耿於懷,他指示參加上海關稅談判的大臣,要他們在接下來的談判中主動對洋人提出願意放棄一切海關關稅,允許鴉片合法輸入,以此換回公使駐京,內地遊歷,長江通商等條款。

不知道大家聽明白了沒有?咸豐的意思是,咱以後大清寧願不收關稅了,一切進口商品免稅,外國貨物隨便衝擊國內市場,我們主動放棄和外國打貿易戰的最強大的武器,全國的製造業和流通業全面落入外國人手中也無所謂。而且以後毒品也隨便賣,愛吸毒就吸毒我也不管了。

那麼這一切換來的是什麼呢?換來的是“你離我遠點兒我不想見到你”,這是何等的胸懷!

古往今來,還從沒有見過一國在談判中主動願意出讓如此大的利益。別說是今天的我們,就是當年負責談判的桂良等大臣都覺得這個命令太瘋狂了,數次上奏,強烈要求皇帝不要這麼幹。遠的不說,單說此時海關關稅的收入就已經佔了清朝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強,現在還是在跟太平天國拼命打仗的時候,免了海關關稅,這不是要了大清國的命嗎?經過好幾次激烈的爭論,咸豐皇帝終於答應不提免稅的事,但前提是桂良必須把“公使駐京”的條款搞定,否則“桂良等自問當得何罪!”。

於是在上海的談判桌上,英國人見到了匪夷所思的一幕:清方大臣對商定關稅、鴉片合法化這些至關重要的問題滿口答應(英國人做夢都想不到,清方皇帝所指示的底線,竟然比他們主動提出來的還要低),卻對公使駐京這最不重要的一條卻瘋狂爭取,死不鬆口。最後英國人一看最重要的利益都到手了,又考慮到公使常駐北京恐怕也有危險,於是同意了清方的要求。只是把滿清對外交涉的城市從廣州改到了上海,將來各國公使也常駐上海。

於是,清廷又簽了一份奉送國家利益的條約,還以為自己獲得了巨大的外交勝利。

相關推薦

推薦中...